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何为君子何为小人读后感细选

2022-08-16 来源:百合文库

何为君子何为小人读后感细选66句



真正用心去读《论语心读》,会有很多的启悟,与其说是我让空军队读思《论语心读》,不如说空军队促进我更用心读《论语心读》。十一篇的感受,写得最好的是何润梅和钟元香,真的能用经典和柳局教育智慧来反照自己的教育行为,思考怎样去落实真正的素质教育。
《颜渊篇十二》也读了多遍了,但是真正深入去读,发现以前的阅读真的有很多“漏网之鱼”,真个是时读时新。
1、“克己复礼”难在哪里?
此篇第一章讲的是颜回问仁,孔子告诉颜回是“克己复礼”,具体怎么做才是“克己复礼”呢?孔子告诉颜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我记得这四个“非”有一个很经典的图片:四只猴子一个蒙住眼睛,一个捂住耳朵,一个盖住嘴巴,还有一个忘记动作了,就是形象表达孔子这“四非”。颜回真是聪颖,孔子说到这里,他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我虽然迟钝,也要照您的这话去实行。)颜回真是悟性高呀,孔子讲到这个份上,他已经懂得怎么做了,一般人根本无法做到。为什么?首先要非常明确什么是真正的礼,虽然孔子经常讲“礼”,但是大家要注意,孔子从来不给学生“标准答案”的,他的回答都是活的,都是直指人性和生活给出的“个性化答案”,所以,要真正弄明白了“礼”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还得需要一个“活思维”去理解,去敏锐捕捉到才能去落实。
所以我真的觉得颜回很厉害。回想我们现在很多人,习惯了固定化思维,习惯了标准答案,如果老师给出这样一个“活”的问题,他们根本无法真正去落实,就像现在很多中国的优秀学生到了国外学习适应不了:国外给孩子的都不是“标准答案”的,当我们青睐国外教育的人性化和高明的时候,是否知道我们的老祖宗孔子早就是这样做了。我们丢了自己的宝,还羡慕别人干什么?
2、因材施教之“问仁”:
孔子的因材施教在《论语》中多处呈现,“问孝”一个明证,这一篇的“问仁”也是,对颜渊,孔子回答的是“克己复礼”,对仲弓,孔子要求他恭敬而无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司马牛,孔子要求他说话要谨慎。我们做伏羲教育的,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孩子,真正从孩子的角度、问题去选择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但是能做到的极少,为何?因为抱住成人的.我执太重,没有真正放下自己,放下成人世界的种种人情世故,清空自己的成人判断去看待孩子的问题。想做好教育,心要跟孩子一路,否则总是有隔。我想,孔子也是一个有童心的人(虽然孔子的学生年龄基本都是青年以上),“两小儿辩日”就知道了,吴教授也是这样的人,他们年龄再大,那颗童心依存。

何为君子何为小人读后感细选66句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慧眼不容易练就,孔子这双眼太厉害,任何人在他面前都伪装不了,做坏事的人怕孔子,记得我讲“孔子三讲”的时候就说过。现在我慢慢也懂得通过学生的表现找到他思想的根源从而引导,这都是因为伏羲教育给我成长的机会,回想以前做了十几年的教育,何尝有这样的敏感度和智慧?都是孩子来成就我们的。所以,也是孔子的弟子成就了孔子,弟子三千,形形式式,性格各异,对于酷爱学习的孔子来说,天天都在捉摸这些学生,他能不厉害吗?
人人皆为尧舜,人人也皆能为孔子,“摹人”就是了,但是要知道怎么摹,《论语心读》不是给我们很好的指引了吗?
3、君子是最自在之人:
司马牛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告诉他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的悟性真的差一点,他不懂为什么不忧不惧就是君子。所以孔子还得告诉他“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问心无愧,有什么可忧愁、恐惧的呢?)孔子的话,自己做到了就能真正体会到他的人生境界了。“君子坦荡荡”,“君子不忧不惧”,所以君子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获得了心灵的真正自由,他真正为自己而活,世间万物俗世价值观影响不到他的选择,如如不动。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甚至很多人觉得小人活得比君子轻松,时时要做君子,君子活得太累了。错了,那是“假君子”,是修为不到的人,他们离真正的君子还很远,觉得自己是君子,往往是小人:小人常戚戚呀!这在学传统文化人方面最明显,内心渴望成为君子甚至圣贤,用道德标准要求自己,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他们往往放不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外求外责太多,容易生怨,“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真正的君子不管外面外人怎么对他,他都一笑过之,“无怨者真轻松”,怎么能不幸福?
其实,《论语》就是教人如何做一个幸福之人,就看你愿不愿意跟着孔子的真正智慧去修行了。
4、什么是明智和远见:
我读到“子张问明”这一章很震撼:“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像水润物无声那样的暗中挑拨,像切肤之痛那样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证明你明智。暗中挑拨的坏话和裸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可以说明你有远见。——真的敬佩柳局翻译语言的精准和灵活)这个世界上心胸狭窄自私的人很多很多,一个真正想做事的人,想不遭受非议几乎是不可能的。如何面对种种的非议和诽谤?孔子告诉你了。其实这一章联系上一章来认识更明白:君子坦荡荡,何惧人言?一个人为什么容易被小人中伤?很简单,因为在乎。你越是在乎小人的言行,小人就越得意,无形中纵容了小人的变本加厉。君子是“无我”的,无我者至刚,无欲则刚呀,我根本不在乎你说我什么,我活出我自己的真风采,你小人说我什么,我都不关痛痒,小人还有兴致攻击吗?

何为君子何为小人读后感细选66句


我为什么感受这么深?就是因为我真的做到了:我能把个人的利益全部放下了,谁说我什么坏话我根本不放在心里,水过鸭背呀,所以我很自在,我很快乐。现在带空军队也是这样,他们还远远不够强大,身边的阻力太大,他们面对种种困难缺少一个强大的内心和智慧去解决,所以真的任重道远呀!
5、我的问题跟棘子成一样: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君子本质好就行了,追求那些表面纹饰干什么?)读到棘子成跟子贡有关文与质的关系,我想到我自己:我曾经的思想跟棘子成一样,觉得外在形式无关重要,本质最重要,本质好就够了。子贡真有智慧,他一个比喻就把我点化了: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去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了毛的犬、羊皮一样啊)是的,大家都知道虎豹比犬羊珍贵得多,区别虎豹和犬羊的是他们的毛,如果把毛去掉了,都是一样的肉了,看不到差别了。这个给我什么启发?身为老师,光有内才不行的,还得要懂得说,有些知识分子只重视修炼内功,觉得自己有文化有底蕴就够了,不重视口才的锻炼,生怕沾染”巧言令色”,君子欲讷语言而敏于行呀,如果拿着孔子这话来贬低口才的重要性,那也大错特错了,孔子本身就是口才一流的人,他在《论语》里说的话,都是针对每个人某些问题直指的“药方”,有特指性的,如果把这种特质性看出普遍性,那就出问题了。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往往做出来的效果不理想,问题就出现在对“文”的不重视了。真的是“文犹质也,质犹文也”,相得益彰呀!
6、孔子的一阵见血:
很多人死认孔子的“温良恭俭让”,在脑海里想象的孔子就是那个低头恭敬之人。但真正研读《论语》,你会发现孔子的真性情,孔子看问题的精准、言辞的犀利,对于有问题的人,他绝对不会跟他客气,不管是什么官位的人。譬如季康子患盗,求教于孔子怎么办。孔子毫不客气地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如果您不贪求过多,即使奖励偷盗,他们也不会去做的。)孔子这回答够狠了吧,一切的根源都出在自己的身上,居上位者自己身不正,怪什么风气不好?这里前后三章都是季康子问孔子的问题,孔子的思想核心都是一样的:自己先做好,自己做好了,下面的人就能做好了。

何为君子何为小人读后感细选66句


一样道理,现在伏羲老师所遇到的很多问题,不要想着外找原因,一切的问题根源都在自己身上,改变自己,其他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7、孔子的适可而止:
子贡请教孔子朋友之道。孔子告诉他:“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忠诚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如果他不肯听从,就停止规劝,不要自取其辱。)孔子这“药方”很重要,很多人做好人思想包袱太重,总是难为自己。其实孔子给的“幸福观”中有一点很重要:爱自己!一个人只有真正爱自己,才有能力去爱别人。孔子尽心尽力去帮人,但是他不会难为自己,自己诚心诚意去劝告朋友就对得起自己了,如果对方不接受,也不要勉强了。“不勉强”的人才真舒畅。就像家贞昨天跟我说的一样,她陪吴教授去香港讲课那几天,就深深感觉到香港朋友待人之道就是让他们感到很舒服很自在,热情与尊重的尺度把握得很好,让人舒服。想想很多时候接触的学传统文化的朋友,谦卑恭敬热情过度,让人浑身不舒服。其实,一个人,首先让自己放松,让自己快乐,才能有智慧去处理更多的事情。
感谢我们的孔子智者,感恩柳博士给我们的智慧引领,每周这样读读《论语心读》,也给我增长不少智慧呀!
小学生论语读后感一:
《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何为君子何为小人读后感细选66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小学生论语读后感二:
一、“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书上的解释是:“孔子杜绝了四种缺点:不凭空猜测意料;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以自我为中心,自高自大。”这一句给我的警醒最深刻。我性格豪爽,虽是一介女流,但自诩有男子气概,加之平时说话做事都以道德尺度衡量,难免固执己见,自恃过高。想想孔子的这一句,自惭形秽。也许我看到的并不一定都是事实呢?孔子这样的智者都杜绝的四种缺点,我还有什么样的理由不
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孔子“仁”的思想一直是后人深深折服的,我也不例外。问仁这一句后面的小故事非常有力地说明了孔子的仁爱思想。一天,子路、子贡、颜回陪孔子出游。看到战争让百姓流离失所,大片良田荒芜,孔子让三位弟子分别谈谈看法。子路说,愿担当保家卫国的重任,率军冲锋陷阵;子贡说,愿到两军阵前游说,坦陈厉害,让两军退兵;颜回说,愿有贤君,我尽力辅佐,教化民众,强大国家,睦邻友好,永远没有战争。孔子评价子路是“一员猛将”,子贡是“雄辩的外交家”,但是孔子认为只有颜回最准确地领会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读了孔子对三位弟子的评价,反思自己,觉得我就像子路一样,虽有勇,但无谋。今后好好好学会用脑子说话,而不是用嘴巴说话,“一员猛将”,虽然也许会取得战争的胜利,但是却不能阻止战争,带来真正的和平。要向颜回学习啊!
三、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是最喜欢的一句,一直作为我行为的准则。教育子女,我告诉自己:身教重于言传,时时刻刻以身作则。在学校,作为管理者,一言一行都十分注意,不仅做学生的示范,还努力成为教师们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师范时印象最深的对师者的基本要求,我一直严守。今天,每每读来孔子的这句话,都忆起当初选择做教师时的“最初的梦想”,做一

何为君子何为小人读后感细选66句


四、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这句话给管理者的启发是,虽然不一定是志趣相投的人,甚至党派、立场不同的人,只要在同一战壕,目标相同,君子之交,大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可以和谐相处,甚至创造出“天下大同”的和谐社会。
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与弟子们在陈国断了粮食,跟随他的人都饿坏了,不能起身行走。子路一脸怒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厄的时候也能保持自己的节操,小人在困厄时就不能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越来越发现我的性格和子路很像,都是耿直得可以。其实,孔子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困厄的时候,伤心、烦恼、郁闷、痛苦、困难、挫折等等情境下都适用。君子在任何时候由于自身素养高,能够时时检视自己,经历自我反思的过程,遇事往往先想想自身是否有问题,这样自制力特别强,就不会做出格的事情。沉稳、淡定、低调的为人,是特别值得我这样的人学习的。
2017,新的一年,从改造自身开始,努力修养,成就更好的师者。
小学生论语读后感三:
暑假到了,老师让买《论语》这本书。我问妈妈:“《论语》这本书是什么呀”?妈妈说:“你读了就知道了”。我就认真的读起这本书。
这本书是在思想家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书中告诉我们要帮助别人、要尊老爱幼。还告诉我们了许多知识、学习方法和做人的道理。
我最喜欢的是“不耻下问”这句话,因为我们有不懂的知识和问题都要问问同学和家长,不能放在心里一直不说。
以后我在学习中有不会的题就问问同学和家长。
《论语》的优秀读后感1
一代智者万代师,被称为”至圣“的孔圣人孔丘,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在腐朽的世界上闪耀着自己的光芒,他坚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使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学习方式,他贯彻”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为人处世之道。那一句句论语,倾诉着他的心声,那一句句论语,凝聚着他的智慧。哪怕相隔几千年,我们依旧聆听着他的教诲,我们懂得了”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中心,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中孔子的告诫,我们明白了”礼之用,和为贵,贤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中他的教导。而那一条条论语中,最令我触动的,还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何为君子何为小人读后感细选66句


在孔子的眼中,有智慧的人,最高修为就是不会迷惑,这样的人,早已看破了世间红尘。经历了太多,在谜题中徘徊,最终拥有了现在的成就,因为见过太多,所以自信,也不会被事情迷惑;而有仁德的人,最高修为就是不会忧愁,因为仁德,所以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担忧,见识过了风风浪浪,经历过了大风大雨,才有了如今的平静。这样的人,哪怕天塌了下来,也只会安安静静的去补救;而那些有勇气的人,最高修为就是不会畏惧,有了勇气,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哪怕困难再大,风浪再急,就算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就是因为勇气,有了支撑下去的信念,因此,无论什么样的危险,也会慢慢在他们心中的勇气下慢慢灰飞烟灭。
从古至今,成为圣人的人太少太少,只是因为心中的杂念,唯有孔丘,不仅见多识广,待人宽厚,更是无所畏惧。或许我无法真正理解孔子,解析论语,但是,我知道,唯有孔子,能在乱世中,依旧驰聘神思妙想。
《论语》的优秀读后感2
为政:离人求道,如鱼脱水求活,不可能也。人之真,非人非非人,故不自伐,吾丧我。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三代相推礼乐,本于人伦人性,非人为之创制所谓制度,故无论何损益,皆不离人伦,故可知也。如年前余参加京中某书院会,论书院古今问题,多强调时代不同,新时代如何应对经济形势,无非为书院商业化找依据,余不以为然,若以为万年百世良知不易,则作为良知的善护所,其损益亦可知也,岂可以另外定义,书院因人而设,人性人心不移,则书院之损益,亦百世可知也。
人若明人之真为志道明理,非囿于稻梁,则三代可知。人若不以真为归,则永不得真活人。三代以正道为征,人若自失,必非其鬼而祭,谄而不义,则往而不返。观于今日,拜屋拜物拜科技之新,皆日远于人,人间多鬼邦之相矣。
哀公问政:“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措诸枉则民服,举枉措诸直则民不服”,上行下效,上正则下随,上伪则民诈。为政者,若以典章刑法为待,而不因人性道德为乘,必导天下以伪。

何为君子何为小人读后感细选66句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或谓者,非孔门弟子,带有上对下之质问,故孔子引书以应,此重言之谓也,政者,正人而已,此政之大本,只是孝悌,政治非高于人伦之上另一事,政之伪以为经式义度。庄子云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人世万有,要在有人,人真则天真。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乃天枢,人乃天地万物运行之键,故天下之根本在于人真,人不真则天下道裂。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意诚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圣人谆谆念念不离人伦,人而离人求他以为有悬于人之上之真理,实为悖离。
《论语》的优秀读后感3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儒家思想,传承了五千年,为中华第一大家。《论语》这本书是孔子一生智慧的结晶,里面蕴含了许多道理,让人受益终生啊!读了《论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要学习,首先应当提升自己的素养,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年轻的人,在父母身边要孝顺父母,离开家要敬重兄长,言语谨慎守信,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只有自身素养提高了,在学文化知识,这样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其次,我们应该常常复习学过的知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来远方,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知识能反复的温习它,不也是件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吗?学了知识,要反复的温习、巩固,这样才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再次,应当善于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学而不思考,就会受蒙蔽而无收获;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只有学习和思考一起结合,才能体现出学习的效果。
最后,应当真诚坦白。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何为君子何为小人读后感细选66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由呀,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正的明智呀!”
《论语》的优秀读后感4
《在陈绝粮》是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主要讲的"是孔子刚进陈、蔡边境之时,忽然鼓声四起,杀出一队不攻、不杀、不放路的人马来,堵住孔子的路。原来陈君得知孔子走了,为自己没留住孔子追悔莫及。于是决定派兵围困,比孔子一行先返回陈国。被围困的第二天,孔子师徒的粮食便吃完了。到后来的几天,孔子师徒就地拾柴,烧开水充饥。在这饥饿难忍的日子里,子路问孔子为什么贤才不得志、善良遭恶报?又问君子处境困窘时应该怎么办?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是什么?孔子一一做了答复,告诉弟子要坚定不移地追求信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通向成功的道路布满了荆棘,充满了数不清的艰难与困苦、辛酸与煎熬、最要紧的关头、最危险的时刻、最难以忍受的折磨往往就是成功的临界点,放弃它,就是放弃了成功;超过它才能柳暗花明。
《论语》的优秀读后感5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论的语录,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创立了儒家教派,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论语》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
《论语》是一本“老古董”。年轻人很少由喜欢它的。他们多半认为,都21世纪了,谁还去看古文啊!尽管这样,还是有人喜欢它的。我就是其中一位。孔夫子是我的偶像,我爱屋及乌才喜欢《论语》的,就决定读读它。读后觉得,他的言论很有道理,可以知道我们为人处世。我最欣赏的是他“以仁为本”的思想,他的胸怀和他的学问一样大。
我认为,沉迷于漫画书的朋友们,偶尔看看古书,体会一下前人留下的精华,是大有益处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