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朱元璋翡翠白玉汤读后感细选

2022-08-17 来源:百合文库

朱元璋翡翠白玉汤读后感细选90句



一日三餐,或粗茶淡饭、或美味佳肴,饭到口中到底留下什么滋味?
有两个民间传说:一个是“珍珠翡翠白玉汤”,讲朱元璋落难时两个要饭的用讨来的碎米、烂菜叶熬了一锅汤,救了朱元璋一命。朱元璋问:“汤叫什么名字?”要饭的编了个好听的名字,说叫“珍珠翡翠白玉汤”,朱元璋记下了。后来他做了皇帝,尝尽了天下美味,吃什么都没有了胃口,忽然怀念起过去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觉得那是天底下最好吃的东西。便派人把那两个要饭的找来,给他再做“珍珠翡翠白玉汤”。朱元璋喝起来却感觉难以下咽。两个要饭的"只得如实禀报,朱元璋恍然大悟,自言自语道:“饥不择食、寒不择衣,饥时苦笑也香甜,足食佳肴淡无味。”
一个是“鱼头豆腐”,讲的是有一年乾隆皇帝南巡至杭州,穿便服私游吴山,巧遇大雨,被困山腰的一家屋檐下。乾隆又冷又饿,便进屋求主人弄一些热菜热汤。这家主人名叫王润兴,是个经营小饮食的摊贩。见来人被淋得狼狈不堪,十分同情,便将仅剩的一个鱼头和一块豆腐装入砂锅烹炖。乾隆皇帝早已饥不择食了,他狼吞虎咽地全吃下去,感到比他在宫里吃的山珍海味还要好上许多。他回宫后时常思念杭州的“鱼头豆腐”,但御厨总做不出那种味道的“鱼头豆腐”来。
我很佩服朱元璋,他创造了“四菜一汤”。
相传明朝初建,全国正逢天灾,一些达官贵人仍花天酒地,朱元璋决心自上而下整治。马皇后生日那天,文武百官前来祝贺,宫廷大摆宴席,朱元璋命上菜,宫女先端上一大盘炒萝卜,朱元璋道:“萝卜者,百味之药也,俗话说的好,萝卜进了城,药铺关了门;萝卜上了街,药店无买卖。愿众卿家吃了这碗菜后,百姓们都说,官府进了城,坏事不出门;官员上了街,百姓笑开颜,来来来,大家快吃。”宫女端上第二盘菜是炒韭菜,朱元璋道:“小小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得人心。愿你们吃了这菜,在你们所管辖的地方,能使百姓安居乐业,长治久安。”接着,宫女们又上了两碗青菜。朱元璋道:“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丞相。我们吃朝廷的俸禄,要为百姓办事,应该像这两碗青菜一样,青青白白。”随后,宫女们又端上了一大碗葱花豆腐汤,朱元璋笑道:“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明如日月。

朱元璋翡翠白玉汤读后感细选90句


寅是寅来卯是卯,吾朝江山不变色。”宴会结束后,朱元璋当众宣布:“从即日起,今后请客不论招待什么人,最多四菜一汤,违反者从严惩处。”从此以后,“四菜一汤”就流传到民间。
一顿饭,可以填饱肚子,是维持生命的必须;一顿饭,可以给人美的享受,那便是吃的文化。中国人讲究吃食,讲究吃的花样,讲究色香味,所以,便有了心宽体胖的中国人,于是乎,吃也就成了一种文化的象征,成了一种文明的传承方式,“珍珠翡翠白玉汤”、“鱼头豆腐”,也便成了一个文化的代名词。
中国民间故事的读后感1
这个学期,我读了《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书中收录了我国各地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东郭先生和狼》这个故事。这则故事虽短,却应验了那个名词“大道至简”。
这则故事主要讲了,晋国大夫赵简子打猎时射伤了一只狼,受伤的狼在逃跑时碰到了牵驴的东郭先生,狼请求东郭先生救他,生性善良的东郭先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狼装进书袋。没多久,赵简子领着一队人马过来问东郭先生是否见到狼,东郭先生否认。赵简子走后,东郭先生把狼放出来,狼却要吃东郭先生。他们找果树和奶牛评理,但果树和奶牛认为狼有理,就在狼要吃东郭先生时,一位扛锄头的老人路过。他们又找老人评理,老人认为狼忘恩负义,狼却诡辩说,东郭先生不是救他,而是在害他。老人听了之后说袋子这么小,狼怎么装得下?让他们把事情再演示一次,狼同意了,当他被装进袋子里时,老人举起锄头把狼打死了。
读了这个故事,老人的临危不乱,聪明果断,善恶分明深深的吸引了我。他看见狼之后,没有慌张,很快的想出了办法打死了狼。他让我明白,对凶狠的敌人不能盲目的仁慈,否则就会像东郭先生一样遭到被当作食物的命运,只能给自己带来灾难。善良和仁慈一定要有原则,看清楚对象,分清敌友,不要做东郭先生似的糊涂好人,更不能被敌人的花言巧语所蒙蔽!(周栩恒)
中国民间故事的读后感2
最近我都在看一本书——《中国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广大人民群众以自发的形式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为基础,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幻想,用散文的形式讲述了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与思考。

朱元璋翡翠白玉汤读后感细选90句


其中我最喜欢的有:徐文长的故事、幸福鸟和阿凡提的故事。
其中徐文长的故事的主要内容是:知府不相信徐文长是神童,于是便把他召来对句,并说如果对不上,就将他驱逐出城。结果自己听了哑口无言,只好悻悻而去;徐文长与“林狠心”比力气,力大无穷的“林狠心”输给了斯文瘦弱的少年徐文长;徐文长用自己的聪明帮助大头和尚的画配诗。
我的感想是:我们要多看一些有关中国民间的书,从里面学习知识,我们要向汪嘉学习,因为他勇敢,也总是为别人着想;我们也要向阿凡提学习,他也经常帮助别人。我们也要多看书,自己也要学习成为对别人有用的人。
中国民间故事的读后感3
寒假里,我读了《中国民间故事》这本故事书,书中故事富有神奇色彩,历来是人们所喜欢的,可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这此民间传统故事,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王小二卧冰求鲤》讲在很久以前,有一户姓王的人家很穷,母亲靠帮人缝补衣服,儿子王二小帮人放牛、打鱼、捉虾为生。有一年冬天,一连下了十多天的雪,王小二的母亲生病了,郎中面带难色说:“一定要用一斤重的鲜活鲤鱼做药引才能治好病。”于是,王小二在冰封雪地里,不能凿掉冰块,怕把鱼吓跑,只有脱掉衣服躺在冰面上要用体温把冰焐化,寒冰刺骨,王小二冻得不一会儿就失去了知觉,他的行为感动了上天,感动了神仙,神仙帮他捉到了一条鲤鱼,王小儿感过神仙后,马上回家治好了母亲的病。
王小二的爱母亲,为母亲所做的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要像王小二一样,做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的好孩子,好好学习,勤奋努力,要以优异成绩报答父母和老师。
中国民间故事的读后感4
今年暑假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几本课外书,其中有一本特别吸引我,书名叫《中国民间故事》。因为我平时最喜欢看故事,听故事,所以催着妈妈赶紧给我买了这本书。
我一拿到书,就兴致勃勃地看了起来。里面的很多故事都非常精彩,有“七兄弟”、“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等等,在看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又一个的神奇世界呢!看完这本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翡翠白玉汤”的故事。故事讲述了朱元璋在当和尚的时候,外出化缘饿晕在路边,被一个老奶奶救了,并给他喝了一碗“翡翠白玉汤”。这碗汤其实是用菠菜当翡翠,用米粒和豆腐丁当白玉做成的。后来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当上了皇帝,吃遍了山珍海味,但还是念念不忘那碗汤。并且每逢佳节,需要宴请重要官员的时候,都会赐给这些重要的官员一碗“翡翠白玉汤”。

朱元璋翡翠白玉汤读后感细选90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能忘本,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这个暑假我跟着外婆一起看了抗日战争片,里面的很多战士没有粮食吃,只能通过挖野菜吃树皮来填饱肚子,条件相当恶劣。为了抗战的胜利,战士们付出了鲜血和汗水,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才换来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我们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是祖国的未来。要忆苦思甜,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民间故事的读后感5
中国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和拥有的精神财富,它由14个民族故事组成,每一篇故事都各有不同的、独立的民间文学,从中可以了解及见识不同民族的不同历史和文化风貌。
在《中国民间故事》里,最令我感动和受益的故事是幸福鸟的故事与天眼重开的故事。幸福鸟的故事讲述了小男孩汪嘉处于西藏一个暗无天日的环境里,为了给人们带来幸福和摆脱苦难而跋山涉水寻找象征幸福的幸福鸟。它告诉我们幸福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只有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得到幸福。
天眼重开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一阵狂风吹过,吹来了许多又黑又厚的乌云。很快,整个世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一个名叫勇仔年轻人决心为民除害,他的决心感动了山神的女儿妮囡,帮助他一起劈开了黑沉沉的乌云。于是大地上又重见光明。这个故事赞扬了勇仔和妮囡的雄心壮志。据说这两位英雄现在一直留在天上看守着天眼。
我读了《中国民间故事》之后受益不少。比如,我在练习舞蹈的时候,总是有个动作和我过不去,我说东它往西,做了很久都做不成。于是我拿起了手机和妈妈的手机校对,发现了两个视频动作的差别,原来少了一个转头的动作,怪不得做不过去呢!我把这个动作做了几遍立马就学会了。因为我一想起坚持不懈的汪嘉,便一鼓作气练到了底。
《中国民间故事》不但让人见识了它的独特风采,又给我增添了不少勇气、信心和耐心。
中国民间故事的读后感6
我读了《中国民间老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的《布谷鸟的传说》。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从前有一座山,山里住着几户人家,日子都过的`挺清苦,唯独王老汉家有一点家产。王老汉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王刚,小儿子叫博古。王刚勤劳,博古懒惰。可是博古是王老汉与后妻张氏的儿子,张氏一心想赶王刚走,好让他的亲生儿子独占那些家产。她便想了一个方法:让他们俩去山上种豆子,谁种的豆子发芽了,谁就回来。张氏给王刚一袋炒熟了的豆子。可是,炒熟了的豆子却意外落在了博古手里。把豆子种下去,王刚的豆子发芽了,可博古的就是不发芽。于是,王刚下山走过一条小溪时,游来一条小鱼,小鱼十分喜欢这个勤劳的小伙子,忽然变成了一个姑娘,想和他结为夫妻。而博古却还留在山上,最终被饿死了,他灵魂化作了一只布谷鸟。

朱元璋翡翠白玉汤读后感细选90句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天道酬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王刚的后妈张氏,为了让自我的亲生儿子得利,想把王刚赶走,结果失去了她自我的儿子,后悔莫及;博古本质懒惰,还受了他母亲无端庇护,结果饿死了;王刚善良勤劳,神仙都保护他,还愿意变成一个美丽的姑娘嫁给他,让王刚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们要向王刚学习,做一个勤劳、善良的人,诚诚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办事。
中国民间故事的读后感7
今年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叫《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是由很多中国民间传说组成。有牛郎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祝,白蛇传,马兰花,九色鹿……在这么多的故事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孟姜女哭长城了。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叫孟姜女,她的丈夫范喜良被抓去修长城了,她天天在家里等,等待丈夫回来。整整一年过去了,丈夫没有回来过一次,信也没有收到过一封,孟姜女很着急,决定去寻找丈夫。在途中,孟姜女渴了就喝杯凉水,饿了就吃一点粗粮,累了就睡在路边,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长城。但是却得知范喜良因为工作劳累上个月就已经过世了。孟姜女得知这个消息后,她很伤心哭了起来。突然哗啦啦巨响一声,长城倒塌了一大段。
读了这个故事我在想他们是用什么方法在修建长城,长城到底干什么用呢?原来秦始皇修长城是为了防止别国入侵,长城也很长,东起鸭绿红畔,西至嘉峪关,长城的总长度到达两万多公里,所以被称为万里长城一点也不过份。我认为秦始皇修长城保卫国家是很好的一项工程,但是他应该给工人合理的工作和休息时间安排,并且保证足够的粮食供工人食用,那么工人就不会因为劳累和饥饿死亡。
虽然在这个传说中秦始皇是个非常残暴的人,但是他也是个很有作为的君主,他统一了七国,并且统一了我国的货币、文字和度量衡。秦国工将用生命修建的长城起了很发的军事防御功能。长城也是宇航员在太空中能够看见地球上的建筑物之一,千百年来象征着中华民族。
中国民间故事的读后感8
《中国民间故事》是由56个民间传统故事组成的一本书。其中,耳熟能详的有:孟姜女、嫦娥奔月、日月潭、献桃祝寿、太阳的回答、苏东坡画扇……

朱元璋翡翠白玉汤读后感细选90句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就是《金乌鸦》,这篇故事主要讲的资料就是:从前,一个村子里住着穷寡妇和她的女儿,她们虽然很穷,可是很善良。一天,小女孩正在帮他妈妈晒米,飞来了一只金色羽毛的鸟,金乌鸦把米都吃光了。乌鸦说会给她必须的补偿的。过了一会儿,金乌鸦便把小女孩带到一棵大树下,问她是要金、银、铜哪个梯子上去,小女孩选了铜的,但乌鸦却给了她金的。后面乌鸦依旧这么问着,小女孩也一向回答最普通的那个。可是最终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村子里还住着一对贪婪的母女,她们也按照这样的过程做了一遍,只是她每次选的都是最华丽的那个,但最终却没有得到好处,反而得到了她们应得的报应
这则故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以两个小女孩的经历为主线,两人性格不一样,所受到的待遇也天差地别,比较十分的鲜明。两个小女孩的不一样结局阐明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
民间故事的资料,虽有不一样程度的幻想成分,但都着眼于现实生活,其主题、主角与主要情节都贴合故事传播时的生活逻辑。从神话、传说到动物故事、生活故事、笑话,其资料和艺术手法的幻想性依次减弱,现实性依次增强。每个人都要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点点滴滴都有可能成为之后的经典!
中国民间故事的读后感9
我从小就喜欢听爸爸妈妈讲故事,后来我上了学,识了字,爸爸妈妈就开始给我买故事书。前几天,爸爸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中外民间故事》。我拿到手里翻开一看,立刻就喜欢上它了。
这本书里有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例如孟母三迁、狠心的后娘、孟姜女哭长城、木兰从军、司马光砸缸、屈原沉江等。这里有好多故事我小时候爸爸妈妈就给我讲过,我非常喜欢。现在我把这本书捧在手,更是把这些故事翻来覆去地读了又读。
在这些故事里,我最喜欢的就是木兰从军了。花木兰虽然是一个女孩子,而且还生在古代,可她却比男儿还坚强勇敢。战事一起,她便剪掉了长发,穿上战袍,替年迈的父亲上了战场。在战争中,她立了许多战功,最后还被提升为将军。大军胜利归来后,她这才回到家乡,换回了女装。我读这个故事,想象着花木兰女扮男装,在战场上厮杀的场面,心情真是激动万分。

朱元璋翡翠白玉汤读后感细选90句


这本书里其他的故事也都很有意思,我知道,这些民间故事源于民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思索,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洁善良的心灵。
总之,《中外民间故事》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教我学会坚强、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我真是太喜欢它了!
中国民间故事的读后感10
不久前,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名叫《中国神话故事》。
这本书一共有27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精彩无比,资料丰富多彩,文字简单易懂,并且具有极深的教育意义,让人读后受益匪浅,同时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这本书里面有许多个为我们所熟知的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辟地、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神农尝百草、女娲补天……等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大禹治水这个故事。
大禹他为了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幸福宁静地生活,不再受到洪水的侵害,他毅然勇敢地带领百姓和搞破坏的敌人作斗争,进取地千方百计想办法治理洪水灾害,他用了长达十三年的时间疏通了九条大河,平息了洪水的危害,而最为可贵的是,为了早日治理好洪水灾害,大禹他以往三次经过自家门口都没有进家门和亲人团聚。正因为大禹他有大公无私的忘我精神,所以最终受到了人们的尊敬,百姓的爱戴。
从这个故事中,我读懂了,要想做好并做成一件事,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更要有不怕困难险阻的决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从而获得最终的成功。
对于我们来说,努力了、奋斗了,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此刻我们仅有好好学习,不怕辛苦、勤学、多问、多练,这样才能学有所得。
地篇: 地,孕育万物,消耗着自己,我们应该加倍回报与她。
8三块大洋
在记忆中,我听到的第一个故事,是母亲讲给我的。
母亲从小不记得自己的母亲,是我的姥爷(齐玉玺)把她拉扯大的,父女俩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就在母亲十五岁那年,她的父亲因为饥饿和劳累卧床不起了。因为家里穷,没钱买药治病,只能是“坐以待毙”了。

朱元璋翡翠白玉汤读后感细选90句


母亲不甘心她唯一的亲人离她而去,听人说,亲人之间的寿命是可以转借的。于是在低矮的土屋里,在昏暗的油灯下,出现了这样一个场面:
土炕上面,姥爷奄奄一息,正在用他越来越微弱地喘息向人世作着最后的诀别;土炕下,母亲长跪不起,虔诚的祷告,要苍天保佑,愿意把自己的寿命缩短,以此来延长父亲的寿命。
这一场面算不上惊天地,泣鬼神,却引起深夜行军的一支八路军队伍的注意,他们要找水喝,又不便惊扰百姓,昏暗的灯光把这支队伍引来,他们目睹了屋内的一切,当然不相信这“借寿”的效力,只是从本来就不充裕的给养中拿出三块大洋,交给母亲,让她给姥爷看病。
姥爷的寿命没有因此延长,三块大洋的大部分成了他入土的费用,但母亲却因此对共产党有了认识。
9家的感觉
与父亲相同的是,母亲也有一绰号——“大脚省”,原因是与那个时代的妇女不同,母亲有一双缠过又放开的大脚。
不知是因为因为家境贫寒,需要保存双脚用于谋生?还是母亲思想解放,不愿受这一封建礼教的束缚?或许是姥爷爱女心切,于心不忍?这都无从考究了,每当看到与她同龄的妇女因为“三寸金莲”,而站立不稳,走三步退两步的可怜样子,我总是庆幸这一决策的英明。
就是靠这双“天然”的双足,母亲走完了她的人生道路。跑反,支前的路上,她肯定要比别人走得稳当。母亲从天津回家以后,独当一面,勤俭持家,拖儿带女,就是靠的这双脚。
母亲干练聪明,心灵手巧,裁裁剪剪,缝缝补补的活计经常有人求教与她;母亲心地善良,待人友善,家中经常是宾朋满门,大部分时间炕上炕下都坐满了人。
母亲衣服做得好,我们虽然没有值钱的衣服,但合体的裁剪,新颖的样式领导着乡亲们着装的潮流;母亲的饭做得好,就是家常便饭,她也做得有滋有味。记得小时候,我串门的时候,不吃别人家的干粮,不是因为不贪嘴,而是因为别人家的干粮不如母亲做的好吃。
“棒子干粮杂面汤”是我记忆中的佳肴,那就是家的味道。自从母亲去世以后,我再也没有品尝过那个味道。

朱元璋翡翠白玉汤读后感细选90句


自己过日子以后,我尝试着让妻子做过几次,总感到不是那个滋味。妻说我是犯了朱元璋皇帝“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毛病,这不无道理,但我内心深处还是存着深深的眷恋,觉得和“红米饭,南瓜汤”的感觉类似。
母亲持家的日子,虽然清苦,给我留下的是家的感觉,温馨的回忆。
10深刻记忆
与母亲相处最深刻的记忆,是1958年的大跃进,到处放卫星,创造万斤良田,深翻土地,大炼钢铁,把家家户户的铁门鼻和做饭锅都拿去,为了打井而拆房扒砖,多年以后,村里还留着被扒过砖的房屋,活像满目疮痍的伤兵。
大跃进更要人们的干劲,这就是让人们大干苦干,昼夜不停,超英赶美,要一天等于二十年。
有一件事,印在我的脑子里.
那时候我还没上学,大概是六七岁吧,我弟弟不到一岁的样子。母亲参加大跃进干活去了,留下我来照看弟弟。
时间长了,总也等不到母亲回家,弟弟饿的一直在哭,我没有办法,就抱着他坐在大门口的石头上等我母亲。
天都黑了,没有月亮,只看见满天的星星。黑暗中我瞪大眼睛,使劲盯着街上偶尔走过的人影,盼着母亲回来。
一次次的由希望变成失望……
弟弟再也没力气哭了,我也彻底失望,靠在墙根边抱着弟弟睡着了……
后来,听母亲说,她在工地干活,老是惦记在家的我哥俩,几次请假都没被允许。后来母亲偷跑回来,还有人跟回家来,说她逃避劳动,老人家还被不懂事的人踹了一脚。
当晚,母亲就带着我们兄弟两人,由姐姐护送,逃难似地上火车去了天津,找我父亲去了。
那一次,弟弟很长时间不睁眼睛,母亲则急得把眼睛都哭肿了。在天津的儿童医院里,我第一次见到一个大暖瓶样的东西连在弟弟的头上,把一大瓶水注入了他的脑袋。(现在知道,那是小孩子在打点滴。)
弟弟睡醒了,……
那个踹母亲一脚的人,后来与我相处过,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头,他对于自己在疯狂年代做的对不起乡亲们地事情,深感愧疚。特殊的环境,有时候真的能把人变成鬼。

朱元璋翡翠白玉汤读后感细选90句


11古道热肠
母亲没有文化,不懂得理论,没留下处世格言,但是,她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扶危济困,什么是古道热肠。乡亲们碰到难事找她,心里不痛快找她,就是没事也愿意和她聊天。好像她就是大家的主心骨和灵魂似的。什么婆媳关系,兄弟分家,就没有母亲不管的事,家里人来人往,都赶上老舍先生写的“茶馆”了。
我在这种环境里长大,耳濡目染,从母亲那里学到许多东西,受益匪浅。
大跃进过后不久,就是三年困难时期。我没有亲眼见过文学作品里描述的“饿殍遍野”的情况,但忍饥挨饿却是亲身经历的,偌大一个村庄,人们饿的抬不动饿死的乡亲而没法出殡,也是我亲眼见到的,以致后来在忆苦思甜时,有人错把它作为素材。
大黑奶奶,是我们家的一个邻居,八十多岁,是一个豁达乐观的老太太,小孩子有什么不舒服,经她的手一胡啦就好了。她的.儿子我称他为大亭爷爷,也有七十来岁,一缕长长的白山羊胡子,他每天端着一大一小两个碗到我们家吃饭,我则经常把他的头作为我的玩具。他的日常工作就是给生产队放羊,他放的那一大群绵羊,干干净净,个个膘肥体壮。每到快中午的时候,三声清脆的鞭声告诉人们:“我放羊回来了,是你们做午饭的时候了。”
困难时期,身强力壮的人家都难以度日,更不用说这孤寡的母子两人了。我们两家住的很近,关系也很好,母亲始终把他们当亲人对待,因为我们家有父亲在外接济一点儿,日子相对好那么一点儿,只要我们有的,总忘不了给他们送去。
日子越过越难,粮食比什么都金贵,我们家也断炊了,大人尚可忍受,我和弟弟饿的经常吵闹,母亲使尽浑身解数,什么树叶,野菜,水草我们都吃完了,还是挡不住肚子的饥饿。母亲则是什么都舍不得吃,有时候我们问她,她总是说已经吃过。也就是在那时候,母亲饿出大病,这是后来我们才知道的。
尽管如此,对大黑奶奶一家的照顾,仍然继续着。有一次,母亲做了几个窝头,没让我们看见,给大黑奶奶送去。老人家已经饿的不会动了,见到母亲,她对母亲说:“五臣家的,我没有病,就是饿的。你的孩子还小,照顾他们要紧,我这么大年纪,咋着都行了。”她说着说着就哭了,母亲也哭了。这句话成了大黑奶奶的临终遗言。这一情景,母亲念叨了多年。

朱元璋翡翠白玉汤读后感细选90句


也是多年以后,我在电视里看到,当时的国家主席刘主席在他的故乡花明楼对乡亲们说“乡亲们挨饿,是我的工作没做好,向大家赔罪。”
有这一句话,乡亲们都释然了,何况是“七分天灾,三分人祸”方方面面的原因,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可见,这“载舟之水”,是多么的深明事理啊!
12刻骨铭心
我上初中的时候,已经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但也仅仅是最低层次的温饱。供养一个孩子上学,已经是很大的开支了。我清楚地记得,那时候,一年的学费是四元钱(分两次交,每学期两元),一个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是六元钱,尽管不多,但到时候就得拿出来,母亲还是很吃力的。
为了供我上学,母亲有病舍不得看,省吃俭用,节省了一切开支,全力攒够我上学的费用。
有一天,刚刚上完第一节课,接到消息,母亲病重,让我回家。我预感大事不好,从县城到家二十里的路程,没有自行车,我好像被风吹着一般,一溜小跑就回来了。
还是晚了,这时母亲已经不会说话了,听到我的声音,她吃力地睁开已经失神的双眼,一只手颤巍巍的从怀中掏出几张纸币,挣扎着递到我的面前……
这是带有母亲体温的六元钱,正好是我一个月的生活费用,是老人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交到我手里的。双手接过它,我感到无比的沉重,它寄托着母亲对我的全部希望……
尔后,老人家阖然长逝 ……
说句不恭敬的话,这简直就是巴尔扎克笔下欧也妮.葛朗台的最后定格!其内涵又是截然不同,一个是冰冷的索取,一个是滚烫的奉献!
这一定格,给我终生记忆,使我灵魂震颤!事情过去五十多年,仍然是刻骨铭心的,为了她老人家的遗愿,我必须走好自己的每一步!
母亲去世两年,我完成了中学学业,由于国家停止了高考招生,母亲对我的期望暂时是没法实现了。
适逢“珍宝岛”战事发生,我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巡逻站岗,军事训练,立功受奖,业余时间我一刻也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紧张之余,虽然远隔千里,仍然割舍不断对母亲的缕缕思念之情,每次探亲,我都要到母亲坟前厮守一个时辰。

朱元璋翡翠白玉汤读后感细选90句


亲人们不放心,总是默默陪伴,其实,我心里明镜似的。按理说这是母子天性,我却认为,这是母亲的人格力量使然。
提笔书写此文,距母亲去世已经五十多年,但是,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依稀可见,件件往事历历在目。对母亲的回忆,使我再次领略了母爱的伟大与真挚。
它恰似一杯陈年的老酒,时间越长,愈加醇厚绵软,回味无穷。这么长的一段文字,竟然一气哈成。对于一向疏于动笔的我,算是一个奇迹,仔细想来,这里面又有必然性,这绝不是什么灵感,只是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
尾声:祈望绕梁三日,又盼落地无声
对于父母的期望,我始终铭记在心并把它付诸行动,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没有正式跨入大学之门,但是,通过艰苦的自学之路,我取得了大学文凭,成为一位合格的高中教师,看着自己的一批批学生进入大学之门,我或许能告慰父母的在天之灵。
如今,我也已年近古稀,一双儿女早已大学毕业,现在在各自的岗位上做着自己的事情。与父母在世的时候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了。
又逢祭日,我去祭扫父母的坟茔,突然想起一个故事:一个人说,他的一生一半是在还债,一半是在放债。
说他穷吧,有钱放债;说他富吧,有债要还。人们不能理解,请他解释:“受父母养育,需要报恩,这是还债;为人父母,要尽责任,这是放债。”
通俗,明了。称得上是哲人睿语。
人生天地之间,承前启后乃分内之事,要认真的从老一辈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并且要努力的把它传给下一代,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
用咱们庄稼人的话,也可以说:一半是在收获;一半是在播种。这是我这个故事的理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