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沈从文冬景读后感汇编

2022-08-19 来源:百合文库

沈从文冬景读后感汇编50句



昆明冬景
沈从文
新居移上了高处,名叫北门坡,从小晒台上可望见北门门楼上用虞世南体写的“望京楼”的匾额。上面常有武装同志向下望,过路人马多,可减去不少寂寞。住屋前面是个大敞坪,敞坪一角有杂树一林。尤加利树瘦而长,翠色带银的叶子,在微风中荡摇,如一面一面丝绸旗帜,被某种力量裹成一束,想展开,无形中受着某种束缚,无从展开。一拍手,就常常可见圆头长尾的松鼠,在树枝间惊窜跳跃。这些小生物又如把本身当成一个球,在空中抛来抛去,
敞坪中妇人孩子虽多,对这件事却似乎都把它看得十分平常,从不曾有谁将头抬起来看看。昆明地方到处是松鼠。许多人对于这小小生物的知识,不过是把它捉来卖给“上海人”,值“中央票子”两毛钱到一块钱罢了。站在晒台上的那个人,就正是被本地人称为“上海人”,花用中央票子,来昆明租房子住家工作过日子的。住到这里来近于凑巧,因为凑巧反而不会令人觉得稀奇了。妇人多受雇于附近一个小小织袜厂,终日在敞坪中摇纺车纺棉纱。孩子们无所事事,便在敞坪中追逐吵闹,
早上六点钟,阳光在尤加利树高处枝叶间敷上一层银灰光泽。空气寒冷而清爽。敞坪中很静,无一个人,无一只狗。
几个竹制纺车瘦骨伶精的搁在一间小板屋旁边。站在晒台上望着这些简陋古老工具,感觉“生命”形式的多方。敞坪中虽空空的,却有些声音仿佛从敞坪中来,在他耳边响着。
“骨头太多了,不要这个腿上大骨头。”
“嫂子,没有骨头怎么走路?”
“曲蟮有不有骨头?”
“你吃曲蟮?”
“哎哟,菩萨。”
“菩萨是泥的木的,不是骨头做成的。”
“你毁佛骂佛,死后入三十三层地狱,磨石碾你,大火烧你,饿鬼咬你。”
“活下来做屠户,杀羊杀猪,给你们善男信女吃,做赔本生意,死后我会坐在莲花上,直往上飞,飞到西天一个池塘里洗个大澡,把一身罪过一身羊臊血腥气洗得干干净净!”

沈从文冬景读后感汇编50句


“西天是你们屠户去的?做梦!”
“好,我不去让你们去。我们做屠户的都不去了,怕你们到那地方肉吃不成!你们都不吃肉,吃长斋,将来西天住不下,急坏了佛爷,还会骂我们做屠户的不会做生意。一辈子做赔本生意,不光落得人的骂名,还落个佛的骂名。肉你不要我拿走。”
“你拿走好!肉臭了看你喂狗吃。”
“臭了我就喂狗吃,不很臭,我把人吃。红焖好了请人吃,还另加三碗包谷烧酒,怕不有人叫我做伯伯、舅舅、干老子。
许我每天念《莲花经》一千遍,等我死后坐朵方桌大金莲花到西天去!”
“送你到地狱里去,投胎变一只蛤蟆,日夜呱呱呱呱叫。”
“我不上西天,不入地狱。忠贤区区长告我说,姓曾的,你不用卖肉了吧,你住忠贤区第八保,昨天抽壮丁抽中了你,不用说什么,到湖南打仗去。你个子长,穿上军服排队走在最前头,多威武!我说好,什么时候要我去,我就去。我怕无常鬼,日本鬼子我不怕。派定了我,要我姓曾的去,我一定去。”
“××××××××”
“我去打仗,保卫武汉三镇。我会打枪,我亲哥子是机关枪队长!他肩章上有三颗星,三道银边!我一去就要当班长,打个胜仗,我就升排长。打到北平去,赶一群绵羊回云南来做生意,真正做一趟赔本生意!”
接着便又是这个羊屠户和几个妇人各种赌咒的话语。坪中一切寂静。远处什么地方有军队集合、下操场的喇叭声音,在润湿空气中振荡。静中有动。他心想:“武汉已陷落三个月了。”
屋上首一个人家白粉墙刚刚刷好,第二天,就不知被谁某一个克尽
好象是错了两个字。这是小事。然而小事若弄得使人糊涂,不好办理,大处自然更难说了。
带着小小铜项铃的瘦马,驮着粪桶过去了。
一个猴子似瘦脸嘴人物,从某个人家小小黑门边探出头来,喊“娃娃,娃娃”,娃娃不回声。他自言自语说道:“你哪里去了?吃屎去了?”娃娃年纪已经八岁,上了学校,可是学校因疏散下了乡,无学校可上,只好终日在敞坪煤堆上玩。

沈从文冬景读后感汇编50句


“煤是哪里来的?”“地下挖来的。”“作什么用?”“可以烧火。”
娃娃知道的同一些专门家知道的相差并不很远。那个上海人心想:“你这孩子,将来若可以升学,无妨入矿冶系。因为你已经知道煤炭的出处和用途。好些人就因那么一点知识,被人称为专家,活得很有意义!”
娃娃的父亲,在儿子未来发展上,却老做梦,以为长大了应当作设治局长,督办。照本地规矩,当这些差事很容易发财。发了财,买下对门某家那栋房子。上海人越来越多,租房子肯出大价钱,押租又多。放三分利,利上加利,三年一个转。想象因之丰富异常。
做这种天真无邪好梦的人恐怕正多着。这恰好是一个地方安定与
因为你若爱上了一片蓝天,一片土地,和一群忠厚老实人,你一定将不由自主的嚷:“这不成!这不成!天不
于是必有人问:“先生,你这是什么意思?在骂谁?教训谁?想煽动谁?用意何在?”
问的你莫名其妙,不是对于他的意思不明白,便是你自己本来意思,也会弄糊涂的。话不接头,两无是处。你爱“人类”,他怕“变动”。你“热心”,他“多心”。
“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的意义的人却很少。
又名《在昆明的"时候》 一九三九年二月
12.文章第一节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4分)
13.品
14.这篇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昆明冬天的街市上哪些日常生活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6分)
15.本文结尾说:“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的意义的人却很少。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
参考答案:
12、文章第一节交代作者新移居到昆明北门坡以及对门前杂树林自然景观的描绘。(1分)暗示了文章的时代背景,(1分)表达了作者对人在自然中存在的角色的理解,(1分)为下文作者描写大敞坪中的市民气象营造了氛围。(或引出下文)(1分)

沈从文冬景读后感汇编50句


13、画线句用动作描写生动表现无家狗的觅食和惊恐不安。(1分)作者以拟人化的神态描写和想象的语言,描绘了狗在与孩子的对峙中的示好。(1分)语言活泼俏皮。(1分)充满天真纯朴的气息。(1分)
14、妇人和屠户买肉卖肉过程中的动作、神态、对话;白粉墙上令人费解的“培养卫生”字样;父亲和娃娃的对话。(3分)透露出昆明的市民文化、战争的背景以及作者对未来的期许。(3分)
15.“美”和“爱”两字虽简单、人人认识,但要理解“美”的内涵、体味“爱”的真谛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3分)作者结尾点明主旨,表达了呼唤美和爱的愿望,卒章显意。(3分)
引导语: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一生写了很多的散文,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下面是他的散文《葡萄月令》,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一月,下大雪。
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二月里刮春风。
立春后,要刮四十八天“摆条风”。风摆动树的枝条,树醒了,忙忙地把汁液送到全身。树枝软了。树绿了。雪化了,土地是黑的。
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茵陈蒿。碧绿。
葡萄出窖。
把葡萄窖一锹一锹挖开。挖下的土,堆在四面。葡萄藤露出来了,乌黑的。有的稍头已经绽开了芽苞,吐出指甲大的苍白的小叶。它已经等不及了。
把葡萄藤拉出来,放在松松的湿土上。
不大一会,小叶就变了颜色,叶边发红;——又不大一会,绿了。
三月,葡萄上架。
先得备料。把立柱、横梁、小棍,槐木的、柳木的、杨木的、桦木的,按照树棵大小,分别堆放在旁边。立柱有汤碗口粗的、饭碗口粗的、茶杯口粗的。一棵大葡萄得用八根、十根,乃至十二根立柱。中等的,六根、四根。
先刨坑,竖柱。然后搭横梁,用粗铁丝紧后搭小棍,用细铁丝缚住。
然后,请葡萄上架。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大的,得四五个人一起来。“起!——起!”哎,它起来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的伸开,扇面似的伸开。然后,用麻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沈从文冬景读后感汇编50句


上了架,就施肥。在葡萄根的后面,距主干一尺,挖一道半月形的沟,把大粪倒在里面。葡萄上大粪,不用稀释,就这样把原汁大粪倒下去。大棵的,得三四桶。小葡萄,一桶也就够了。
四月,浇水。
挖窖挖出的土,堆在四面,筑成垄,就成一个池子。池里放满了水。葡萄园里水气泱泱,沁人心肺。
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它真是在喝口哀!葡萄藤的组织跟别的果树不一样,它里面是一根一根细小的导管。这一点,中国的古人早就发现了。《图经》云:“根苗中空相通。圃人将货之,欲得厚利,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故俗呼其苗为木通。”“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是不对的。葡萄成熟了,就不能再浇水了。再浇,果粒就会涨破。“中空相通”却是很准确的。浇了水,不大一会,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浇过了水,你再回来看看吧:梢头切断过的破口,就嗒嗒地往下滴水了。
是一种什么力量使葡萄拼命地往上吸水呢?
施了肥,浇了水,葡萄就使劲抽条、长叶子。真快!原来是几根根枯藤,几天功夫,就变成青枝绿叶的一大片。
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
葡萄一年不知道要喝多少水,别的果树都不这样。别的果树都是刨一个“树碗”,往里浇几担水就得了,没有像它这样的:“漫灌”,整池子的喝。
喷波尔多液。从抽条长叶,一直到坐果成熟,不知道要喷多少次。喷了波尔多液,太阳一晒,葡萄叶子就都变成蓝的了。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几天功夫,就抽出好长的一节的新条。这样长法还行呀,还结不结果呀?因此,过几天就得给它打一次条。葡萄打条,也用不着什么技巧,一个人就能干,拿起树剪,劈劈啦啦,把新抽出来的一截都给它铰了就得了。一铰,一地的长着新叶的条。
葡萄的卷须,在它还是野生的时候是有用的,好攀附在别的什么树木上。现在,已经有人给它好好地固定在架上了,就一点用也没有了。卷须这东西最耗养分,——凡是作物,都是优先把养分输送到顶端,因此,长出来就给它掐了,长出来就给它掐了。

沈从文冬景读后感汇编50句


葡萄的卷须有一点淡淡的甜味。这东西如果腌成咸菜,大概不难吃。
五月中下旬,果树开花了。果园,美极了。梨树开花了,苹果树开花了,葡萄也开花了。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有人说葡萄不开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它开花期很短。很快,就结出了绿豆大的葡萄粒。
六月,浇水、喷药、打条、掐须。
葡萄粒长了一点了,一颗一颗,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硬的。
葡萄不招虫。葡萄会生病,所以要经常喷波尔多液。但是它不像桃,桃有桃食心虫;梨,梨有梨食心虫。葡萄不用疏虫果。——果园每年疏虫果是要费很多工的。虫果没有用,黑黑的一个半干的球,可是它耗养分呀!所以,要把它“疏”掉。
七月,葡萄“膨大”了。
掐须、打条、喷药,大大地浇一次水。
追一次肥。追硫铵。在原来施粪肥的沟里撒上硫铵。然后,就把沟填平了,把硫铵封在里面。
汉朝是不会追这次肥的,汉朝没有硫铵。
八月,葡萄“著色”。
你别以为我这里是把画家的术语借用来了。不是的。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著色”。
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
可是你得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了。我们要喷波尔多液了。一喷波尔多液,它们的晶莹鲜艳全都没有了,它们蒙上一层蓝兮兮、白糊糊地的东西,成了磨砂玻璃。我们不得不这样干。葡萄是吃的,不是看的。我们得保护它。
过不两天,就下葡萄了。
一串一串剪下来,把病果、瘪果去掉,妥妥地放在果筐里。果筐满了,盖上盖,要一个棒小伙子跳上去蹦两下,用麻筋缝的筐盖。——新下的果子,不怕压,它很结实,压不坏。倒怕是装不紧,逛里逛当的。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

沈从文冬景读后感汇编50句


葡萄装上车,走了。
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
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
我们还给葡萄喷一次波尔多液。哦,下了果子,就不管了?人,总不能这样无情无义吧。
十月,我们有别的农活。我们要去割稻子。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
十一月,葡萄下架。
把葡萄架拆下来。检查一下,还能再用的,搁在一边。糟朽了的,只好烧火。立柱、横梁、小棍,分别堆垛起来。
剪葡萄条。干脆得很,除了老条,一概剪光。葡萄又成了一个大秃子。
剪下的葡萄条,挑有三个芽眼的,剪成二尺多长的一截,捆起来,放在屋里,准备明春插条。
其余的,连枝带叶,都用竹召帚扫成一堆,装走了。葡萄园光秃秃。
十一月下旬,十二月上旬,葡萄入窖。
这是个重活。把老本放倒,挖土把它埋起来。要埋得很厚实。外面要用铁锹拍平。这个活不能马虎。都要经过验收,才给记工。
葡萄窖,一个一个长方形的土墩墩。一行一行,整整齐齐的排列着。风一吹,土色发了白。
这真是一年的冬景了。热热闹闹的果园,现在什么颜色都没有了。眼界空阔,一览无余,只剩下发白的黄土。
下雪了。我们踏着碎玻璃碴似的雪,检查葡萄窖,扛着铁锹。
一到冬天,要检查几次。不是怕别的,怕老鼠打了洞。葡萄窖里很暖和,老鼠爱往这里面钻。它倒是暖和了,咱们的葡萄可就受了冷啦!
汪曾祺的故事:
汪曾祺对昆明翠湖图书馆久久不能忘怀
汪曾祺对翠湖印象很好,还因为翠湖里有一个图书馆,这是他一生中去过次数最多的一个图书馆,也是印象极佳的一个图书馆。图书馆不大,外表有一点像一个道观,但非常安静整洁。正是在翠湖图书馆,好学的汪曾祺抓紧开学前的"有利时机,读了大量书籍。这个图书馆藏书颇多,而且有些是善本,汪曾祺想看的书大都能够借到。那时,他看书还没有明确目的,从《南诏国志》到《福尔摩斯》,什么都感兴趣,见到什么看什么。此时的汪曾祺像一头饥饿的小羊,乍一闯进肥美的草原,一个劲地贫吃不止。多少年后汪曾祺仍念念不忘翠湖图书馆。因为图书馆有位孤独、负责但有点怪癖的管理员。此人给了他终身难忘的印象,这真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读者去早了,门还没有开,只好在外面等。他来了,谁也不理,开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早就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拨到 8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

沈从文冬景读后感汇编50句


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人物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12点:下班。这完全是一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计时方法,也可能是举世无双的。但包括汪曾祺在内的读者习以为常,并无意见。
汪曾祺没有学好英语亏吃大了
汪曾祺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把英语学好。原因:一、基础太差;二、不用功;三、老师糊涂。参加大学入学考试时他的英语不知道得了几分,反正够呛。他记得很清楚,有一道题是中翻英,是一段日记:“我刷了牙,刮了脸……,不知“刮脸”怎么翻,就翻成“把胡子弄掉”! 大一英语是连滚带爬,凑合着及格的。大二英文,教他们那个班的是一个俄国老太太,她一句中文也不会说,汪曾祺对她的英语也莫名其妙。期终考试那天,他睡过了头(他任何课上课都不记笔记,到期终借了别的同学的笔记本看,接连开了几个夜车,实在太困了),没有参加考试。因此他的大二英语是零分。作为一个作家,有时难免和外国人见面座谈,宴会,见面握手寒暄,说不了一句整话,只好傻坐着,显得非常尴尬。偶尔出国,尤其不便。汪曾祺曾到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几乎所有的外国作家都能说英语,唯独他不会,离不开翻译。
或作演讲,明知翻译翻得不准确,也无可奈何。他曾作过一个关于中国艺术的“留白”特点的演讲,提到中国画的构图常不很满,比如南宋画家马远,有些画只占一个角,被称为“马一角”,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他的《寒江独钓图》,在整幅画中,只有一叶扁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面没有一丝水纹,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女翻译却把“马一角”翻成了“一只角的马”,美国是有一种神话传说中的马,额头有一只角,汪曾祺知道她翻得不对,但也没有办法纠正,因为他也不知道“马一角”在英语中该怎样表达。有些外国作家,尤其是拉丁美洲的作家,不知道为什么对汪曾祺的作品特别感兴趣,但只通过翻译,总不能直接交流感情。有一位女作家眼睛很好看,汪曾祺说她的眼睛像两颗黑李子,大陆去的翻译也没有办法,他不知道英语的黑李子该怎么说。

沈从文冬景读后感汇编50句


后来还是一位台湾诗人替他解了围。最别扭的是:不能读外国作品的原著。外国作品,他都是通过译文看的。他所接受的西方文学的影响,其实是译文的影响。他很喜欢海明威的风格,但是海明威的风格究竟是什么,他也说不上来,他没有读过一本原著。他有时到鲁迅文学院等处讲课,也讲到海明威,但总是隔靴搔痒,说不到点子上。再有就是对用英语翻译的自己的作品看不懂,更不用说是提意见。他的小说《受戒》译成英语。这篇小说里有 4副对联,他想:这怎么翻呢?后来看看译文,译者干脆删掉。他有个英语很棒的朋友,说是他是能翻的。他如果自己英语也很棒,也可以自己翻!汪曾祺觉得不会英语只能算是半个作家。这对他说起来,是一个惨痛的、无可挽回的教训。
汪曾祺是华侨的女婿
在汪曾祺的生平介绍中很少提到他是华侨的女婿这件事。汪曾祺夫人施松卿,是我的大姑妈,我们都是南洋回来的归侨。在马来亚,他们一家的生活倒也衣食无虞。汪曾祺的岳父很热心于当地的社会公益事业,后来成了著名侨领。由于他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即使在日本人占领马来亚期间,到处捕杀爱国侨领,他也没有被人告发和出卖,他的身分始终没有暴露,而安然度过了那腥风血雨的三年八个月。施松卿大学毕业后,因战争原因,家中接济不上,一时又找不到工作,生活变得十分拮据起来。为谋生计,她也到了中国建设中学任教,和汪曾祺成了同事。两人在联大读书时虽不认识,却也对对方情况有所耳闻。汪曾祺听说过,西语系有个女生,性格温和、善良,秀丽的脸上总是挂着亲切的微笑;她长得挺清秀,淡淡的眉毛,细细的眼睛,虽有病,但那副慵慵懒懒的样子,有一种说不出的美,人称“病美人”。
相比之下,施松卿对汪曾祺的情况知道得更多一些。她不止一次听别人说过,汪曾祺是沈从文先生的得意门生,以后又不断地在报刊上读到汪曾祺的作品。施松卿原来就爱好文学,上高中时还曾获得过香港国文比赛的第一名,这就很容易对有西南联大才子之称的汪曾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喜欢汪曾祺凭借厚实的古文基础,把精练的古代语言词汇自然地消融在他的创作之中,读来只觉得上下妥帖、顺畅,没有常见的那种别扭劲。觉得,他这种水磨功夫决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当她把这些读后感当面说给汪曾祺听时,汪曾祺迅即产生了喜遇知音之感。他没有想到,一个专攻英语的女子居然能有这一番不俗的见地。两人相见恨晚,随着接触的增多,爱情也于不知不觉中悄悄滋生。教学之余,同事们常见到他俩结伴而行。当汪曾祺在欣赏一大片胡萝卜地所呈现的堆金积玉的美景时,施松卿则兴致勃勃地向农民买来一大把胡萝卜,洗了洗,放在嘴里吱嘎吱嘎地嚼。

沈从文冬景读后感汇编50句


昆明的胡萝卜很有特色:浅黄如金,粗而且长,细嫩,多水分,味微甜。联大学生爱买了当水果吃,因为便宜。女学生尤其爱吃,据说这种胡萝卜吃了可以驻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美容”。这种说法是否有科学根据,不得而知。年轻的汪曾祺觉得,施松卿吃了胡萝卜,越发变得秀美可人。生活中有了爱情,再困苦也是欢乐。汪曾祺甚至在创作时也情不自禁地将心爱的人写入作品之中。在他的早期小说《牙疼》和《落魄》中都有施松卿的影子。施松卿和汪曾祺携手在中国建设中学一直呆到1946年7月,然后才结伴离开了昆明,一个回到福建长乐故乡,一个到了上海十里洋场。正巧那时我刚从南洋回来,我们又欢聚在一起。
北平的四季
周作人
中秋的月亮
雨的感想
风的话
生活之艺术
村里的戏班子
水乡怀旧
郁达夫
寂寞的春朝
立秋之夜
北平的四季
江南的冬景
半日的游程
书塾与学堂
沈从文
怯步者笔记
西山的月
云南看云
张恨水
北平的.春天
风飘果市香
五月的北平
月下谈秋
差不多先生传
丁在君这个人
庐山游记(节选)
我的母亲
追悼志摩
林语堂
秋天的况味
乐园失掉了吗
恋爱和求婚
做文与做人之文人与穷
做文与做人之所谓名士派与激昂派
做文与做人之唯美派
徐志摩
北戴河海滨的幻想
翡冷翠山居闲话
印度洋上的秋思
遇见哈代的一个下午
戴望舒
在一个边境的站上
巴黎书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