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了解中国美术史的读后感摘录

2022-08-19 来源:百合文库

了解中国美术史的读后感摘录80条



《美学历程》读后感800字两篇1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去年的这个季节,也是在“人间四月芳菲尽”的季节里,我司组织了书法培训,一年下来,从篆隶行走到行草楷,随着对各种碑帖的品读和临摹,对水一样的墨汁配合柔软的毛笔在宣纸上呈现出的力与美无比震撼。年届不惑方知美,方才有了对何为美以及美之为美的初步认识。一年的翰墨学习,方始走向美,走进美的世界。
回想从出生到家庭、学校的教育,似乎我们对什么是“美”,如何“审美”,一直停留在一个简单的认知上,或者说,国内的教育只会告诉你一个最简单的价值判断,至于“为什么”和“怎么做到的”则从来没有。老师们告诉你王羲之如何的遒美健秀,癫张醉素如何的狂放空灵,颜筋柳骨如何的挺拔有力;吴带当风如何对飘逸超拔,曹衣出水如何的刚劲稠叠,八大山人如何的疏旷倔强。至于他们为什么写的好、画的好,好在什么地方,这种美的出现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为什么会在那个时代出现这种美的表现形式等等,一概不知。为什么好?因为老师说好,老师的老师也是这么跟他说的,没人问,没人学,也没人教。审美教育的缺失,让我们早已不具备对艺术的雅与俗、美与丑的鉴赏辨别能力。造成当今书法之怪现状,“丑书”大行其道。
为了更好的学习书法(写好字),多多少少的通过书法来熏陶和涵养自己的美感和审美情趣,有必要系统的了解中国的美学和美术史,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可以说是不得不读的经典之作。初识李泽厚,是在看易中天先生的《闲话中国人》里提到,当时乍一看到这个名字,脑海中下意识想到的是李嘉诚,以为是李泽楷的兄弟之流(悲催的金融民工暴露无遗)。后来百度方知,李泽厚出生于1930年,比李嘉诚略小2岁,一个出生在湖南,一个出生在广东,一个是著名哲学家,一个是香港首富。两个人虽都在各自的领域成为翘楚,但实在是“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维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美的历程》初版于1981年,内容时间跨度从远古图腾和原始歌舞开端,历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盛唐之音、宋元山水意境到明清文艺思潮。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和认知,以通俗而又玲珑剔透到语言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如今新版配了近百幅精美的插图,具体地呈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文字是美的注解,插图是美的具象,感性认知与理性分析相得益彰,让读者在阅读中实现文字与图像的印证,读来十分的亲切。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对《美的历程》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了解中国美术史的读后感摘录80条


美是一个极大的问题。从老子的众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到说文解字对美的解释,《说文》: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注》:羊大则美,故从大。从这里可以看到,“美”,从味觉上是甘甜的,从视觉上是旷大的,从语言上是温善的。“美”是好看、好听、好味的意思,自古及今都是如此。因此,“美”不同于一般的“漂亮”之意。“美”字出现的时候,往往用来形容眼耳鼻舌身意在色声香味触法全方面都得到愉悦的时候。《美的历程》就是这样一部能让读者身心都得到愉悦的书。
《美的历程》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李泽厚先生对中国从远古时代到明清近代的各种美的展示。远古图腾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的狞厉的美,先秦理论精神的儒道互补,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风度的主题与文的自觉,佛陀世界的壁画、雕塑,盛唐下的青春、音乐性的美,中唐的韵外之致,以及宋元的山水意境和明清的文艺思潮,都被作者以令人赏心悦目的文字一一道来,阅读这部书,也就变成了内容与形式的双重的美的享受。
读完《美的历程》,方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美学内涵的一脉相承。美学精神在历史的长河里淘砂剩金,在时代更迭的战火中浴火重生,在文明的.交融与冲突中凝冻积淀。随着岁月流逝,这种美的传承和流变感染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情感、意志和精神。面对如此恢宏的美的流变,情不自禁一唱三叹,流连不已。跟随李泽厚先生的笔触和讲述,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与哲学和宗教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是指导人从生存到生活,是人之所以区别动物的根本问题。面对如此人生根本问题,如何从这本经典中,如何在短短的月度读书任务中,吸收更多的营养,领会更深刻的美,提升丁点的审美层次,才不枉先生巨大而重要的美学研究成果。但这又是何其困难啊。
话又说回来,美学的涵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应该是一生的追求,岂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思虑及此,更应抱着一份闲情逸致来读。正如李泽厚先生在这本书的开篇和结语所说的话一样,在读完这本书后,的确有一种“匆匆巡礼”的感觉,他把自己对中国远古到明清的美学认识以最为代表性的事件、最直接的风格和手法向我们呈现出来。于我而言,李泽厚先生的这部美学著作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我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在其启发和指引下进入美学的探究和学习。

了解中国美术史的读后感摘录80条


艺术和美是精神与心灵的外化、表现和寄托。“美的历程”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历程,民族的艺术史也就是民族心灵的历史,随着民族精神的演进而不断变化发展。因此,在本书中,谈艺术的发展必先谈社会、思想的变化和演进,以期理解艺术和美发展的内在因素和相互作用。
《美学历程》读后感800字两篇2
先生的《美学历程》似乎太薄,只有几十页匆匆翻过;先生的《美学历程》似乎又太厚,让我迷恋于千年的美景中流连忘返。
《美的历程》,你像一罐经年累月的陈年老酒,把那份苦涩剥去,留着沁人心脾的香醇;你也似一位久历沧桑的老者,把世俗抛下,印在谈笑风生的皱纹。你如缕缕春风,杨柳依依中保留着春的姗姗来迟;你如炎炎夏日,汗流浃背中挥洒着夏的激情四射;你如绵绵秋雨,梧桐深夜中弥漫着秋的缠绵悱恻;你如皑皑冬雪,寒风萧索中沉淀着冬的刚劲凌厉。
先生的笔太过于独特,让我漫步于美的历程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与浮躁。千年的美景教我应接不暇,色彩斑斓中尽情散逸着古老国度所特有的气质,让美、智慧和艺术融入其中,美得深沉、美得壮丽。我不忍下笔,怕唐突了这份美轮美奂的艺术。如高山、如大海、如蓝天,让我瞻仰,让我膜拜,让我错愕惊叹。
美的历程好长,跨越了千年的历史长河,摆在我的面前。它开启于那没有历史记载的神秘时代,图腾的龙飞凤舞,绚丽的鱼纹兽身,可怖的青铜饕餮,张扬着炫耀武力和神秘的时代精神。这种深沉、恐怖、崇高、难以抵挡的狞厉可畏之美,真正让我体会到“暴力是文明社会的产婆”的深刻内涵。先秦甲骨金文中流动着中国书法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诸子百家争鸣着中华美学追求功能、关系、韵律之美。我们需要这种美,一种主观情感客观化的艺术。我来不及过多地停留,楚汉的浪漫主义已浸润在我的周身。马踏飞燕,风驰电掣,力量、运动和速度构成了大汉天子统领下的大国气势与古拙的美学风貌。南征百越,北抵匈奴,东逼大海,西入大漠,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崇尚“力”的历史春秋。再往后观赏,中国的文艺开始觉醒了。那种超然物外、平淡冲和,那种忧愤无端、慷慨任气。

了解中国美术史的读后感摘录80条


《易》的万有流变的生的礼赞,庄的高举远慕的人格本体,屈的死亡反思的以往深情,在这里充分地交汇融合。这是一种风骨,一种超脱、清净之美。这种美太过自由、太过洒脱、太过奇异,终被统治者用一种轮回来世的信仰之美所取代。
那无数的佛陀,丰富的故事,苦痛的麻痹,让我们很难想象人们醉心于虚无缥缈的情景。在今天的我们,将如同诵读悲怆的史诗或翻阅苦难的小说去看待这些艺术图景,感受着这种通过美学形式积淀着的历史和人生。美得沉重、阴郁,我不忍细细咀嚼,恍然间来到丰满热烈、充盈青春活力的盛唐的大千之美。带着古老东方美学的特质,“诗圣”杜甫总是那样的情感深沉,那样的人道忠实。他完全执着于人间,关注于现实,不求个体解脱,不寻来世恩宠,而是把个体的心理沉浸在苦难的人文关怀的情感交流之中,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创作使命。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带着发现美的慧眼,将绝句、草书、音乐、舞蹈的表现形式合为一体,构成了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天堂,奏出了一曲世界美苑奇葩的盛唐之音。陡然间,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让人高山仰止。峰回路转,山来水往,我又来到宋元山水美景面前,如畅游桂林山水般真切美妙。
放眼望去,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四季景象各具风貌,美不胜收。韵外之致的背后,有着苏东坡先生对整个人生的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使得这种美别有一种韵味。山水佳境渐尽,我又回到了灵魂的归宿,哲学意味的明清文艺思潮似乎在拷问着世事百态、人间冷暖、离合悲欢,入理动情。爱之深、恨之切的复杂之美,似乎给千年的美景留下了无穷的思考空间,我徘徊者、琢磨着。转念间,西方伟大的哲学家、诗人歌德对中华文艺的一段评价浮现脑海:“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加明朗,更加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平易近人的,没有强烈的情欲和飞腾动荡的诗兴……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到数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

了解中国美术史的读后感摘录80条


”或许这就是对这段美的历程的很好诠释。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动,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华人和华夏艺术的美的理想是不求凝固的,不变的永恒,而求动态的平衡,杂乱中的和谐,自然与人的相对应而一致,把它看作是宇宙的生命,人类的极致,理想的境界。深情、执着、温柔、含蓄,这些成了这千年美景的标准特征。
这美的历程又仿佛太短,当我匆匆走过其间,却又多了几份不情愿回返的意念。我想多表达一点,记述些心得,却发现原来只是徒劳。
最后,只好借用日本的东山魁夷先生《一篇绿叶》中的一段话作为结语:“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是一次……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相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了。花用自己的凋落闪现生的光辉,花是美的,人类在心灵的深处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热爱自己的生命。人和花的生存,在世界上都是短暂的,可他们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觉中我们会感到一种欣喜。”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 篇1
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音乐,书画诗歌之中。其实音乐或者书画只是古人用于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工具或手段,从而他们的艺术精神就隐藏在里面。古代的音乐,也就是礼乐,在孔子的改良传承后,最终起了一种教化的作用。孔子的艺术精神是做到“美”与“善”的统一;而孟子的艺术精神是做到“仁”与“乐”的统一。总结起来说,儒家的艺术精神就是由一人之修养而通于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从艺术精神里抽出来的精髓。
根据《乐记》记载,构成音乐的三要素是“诗”,“歌”,“舞”。这三个基本要素,是不借助于自身之外的客观事物就可以成立的。有了这三种要素,就能借乐器以文之。同时,乐的三种基本要素是直接从心发出的,是从人的生命根源流出来的,且具有明确的节奏。但乐器是通过配合这种节奏而发生作用的,从而激发或者引导处藏于人生命中的艺术精神。
人人都有艺术精神,但有的人只是“表出”,有的人是“表现”。这就是个人的艺术精神层次不同,有的人只是享受这种精神,有的人是在创造自己的这种艺术精神。

了解中国美术史的读后感摘录80条


艺术精神,其实也就是美学,美的精神。这是一条走不完的路,你需要在美的这条路上一边欣赏,一边开发你的艺术精神。这条路有两个站,心斋和坐忘,达到这两者的历程,就是达到美的终点站的历程。心斋,就是内心纯粹,无欲无求,我们需要有着这么一颗空灵的心去探索我们的艺术精神。坐忘,就是摒弃周围环境的一切无关事务,做到只有用纯粹的意识去思考事物。两者要求做到虚,静,明。心斋是指内在的要求,坐忘是外在的条件,两者组合完成艺术精神的要求。其中,心斋之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说到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的是书法绘画。而书画从魏晋时期开始出现艺术精神的气息。书画讲究的是气韵,在古人看来,光是气韵生动一词,就能穷中国艺术精神的极谊了。简单点说,气韵是评判一副作品好坏的标准之一,气韵生动可体现这幅作品有艺术精神;而缺乏气韵则会马上使人觉得这作品水平不到位,体现不出艺术精神。
当今我们要做的是,读懂古人的作品,分析其中作者的艺术精神进行批判创新,通过心斋坐忘等方法探索自己的艺术精神。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结合当今信息技术,对我们目前所掌握的艺术精神进行传播。这不仅是对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是对中国艺术精神的一种不断的探索。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 篇2
从大二开始接触中国特有的中国绘画后,就经常听到有人谈论中国艺术的精神,当时也只是凭自己有限的"知识去浅浅的探讨一下,并不能深入。随着学龄和阅读的增长,自己也能够把中国艺术精神谈两三分。这其中对我影响对大的一本书就是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版)。这本书一共十章,前两章分别论述了儒家孔子与道家庄子各自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其余八章均为论述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整部着作以第二章为总纲领,重在探讨庄子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精神”,其结论是中国绘画艺术是由庄子哲学一路开导而出。
所谓艺术精神,就是指一种艺术独自具有的、内在的品质或气质,更或说是蕴涵一种文化的根本理念。谈及中国的艺术精神,徐复观先生就其中国艺术精神是庄子精神的论述具体在本书中有所阐述:

了解中国美术史的读后感摘录80条


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实际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结实在绘画上面;
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
当庄子从观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谓道,而我们也只从观念上去加以把握时,这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但当庄子把它当作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这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
庄子所追求的道,与、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
对儒家而言,或可称庄子所成就为纯艺术精神。
徐复观先生提出的这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为我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提出了一条比较重要的路线。
但是,当我看完此书后,我也有一些迷惑不解的地方,比如说庄子的艺术精神,原本不在于艺术创作,而是落实于人生态度上,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钱穆先生在《老庄通辩》中就曾说:“循庄子之修养论,而循至于极,可以使人达至于一无上之艺术境界。(.)庄生之所谓无用之用,此惟当于艺术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见其真实之义也。”后来经过自己不断的翻阅资料,对其也有一些自己的感言。
庄子虽说不言艺术,但却对中国艺术
发展特别是最为中国绘画主流的山水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地大物博名山名川数不胜数,其优美的山川景色,适合安顿人的心灵,因此古代的许多名人隐士寄居于这美景中。对于绘画,他们在忘我、丧我的状态下,以“虚静之心”观照天地之间的“素朴之美”的影像来表现心中对山川那种空灵玄远的境界的追求,这又恰与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纯艺术精神不谋而合。也就是在这种追求之下,中国绘画艺术摆脱笔墨技巧的束缚,达到人与自然谐和统一的境界,由此也就获得了精神上的无限自由。
徐复观先生虽说不擅长绘画,但其着作却是从哲学的角度去探究中国艺术精神的真谛。然其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以哲学家的敏锐眼光,透视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核,发前人所未发,启后人之所启。虽说是无意于言“美”,却是提升了审美意趣,丰富了中国美学理论。

了解中国美术史的读后感摘录80条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 篇3
书籍简介:
《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著,由台中中央书局于1966年首次刊行,以后改由台北学生书局出版,几十年间不断再版重印,影响深远。大陆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版。全书共计十章,前两章分别论述儒家孔子与道家庄子各自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其余八章均为论述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
感想:
艺术的精神是什么?是乐?是游?
我国古代最初是以音乐为中心教育,慢慢的就变成礼到后来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其实我在想,大同社会是不是就是最初的乐高于礼的状况呢?应该是吧,在我眼里,这只是一种美好的心愿。乐高于礼?可能吗?完全不可能?社会是不可能倒着发展的。社会永远是前进的,就算你是退,也只是你个体的退。实际上以人性来说,是一种进步。但是群体意义的用“乐”去陶冶,是不现实的。我觉得社会发展到巅峰状态,肯定是要毁灭的。不管说是天灾还是人祸,我倒觉得人祸的可能性还大点。倒也不是说这个毁灭就非得是今年的“2012”。
李复观讲到孔子对乐的追求,举孔子学鼓琴师襄子的例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人格与磬声为一体,这样的大智慧才令人折服。
讲庄子的第二章,我不得不说,真的很难懂。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精神上的自由,以一个“游”字可以加以象征。即艺术上的东西,来源于游戏。因为在艺术上所得到的快感,是不以任何利益为目的的。事实上,我对此有一些的怀疑。许多时候,对于艺术的创作,都是创作者对于自身某种情感的一种宣泄。宣泄自己的情感获得一种快乐难道不是一种利益吗?那么艺术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恐怕谁也无法将它准确定义。那么究竟又为什么要来定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说的好,顺其事物自然的发展就好了。无即是有。研究过去研究过来,于我而言,也只不过是找到了数学上的一根渐近线。

了解中国美术史的读后感摘录80条


另外,我觉得对于不是学画画的人来说,徐复观先生对于那些画的整理、讨论与考证,真的很让人佩服和赞叹。不仅为他的作品——这本书,也为他的这种精神。真的很好,或许这就是卫夫人所说的“善写者不鉴,善鉴者不写”吧。
美的历程读后感2000字1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
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
《美的历程》全书按历史时期分为十个部分:
龙飞凤舞、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和明清文艺思潮。
研究方法
《美的历程》以一种体悟与思辨相结合的方式,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下,展现了从史前文化到明清文艺思潮近八千年中国灿烂多彩的艺术境界与文化。书中对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艺术的审美把握既灵动恰切,充满个性体验与感悟;又理性思辨,洞悉艺术发展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同时,注重考察艺术品所在的历史文化语境,寻找其历史文化土壤和美学风格成因。

了解中国美术史的读后感摘录80条


《美的历程》在总结普遍性、规律性艺术特征的同时,还注重个体审美感受和体验,灵动而个性地把提了历史分期与艺术类型的交叉关系。李泽厚以自身特有的对艺术的体悟力,对中国古代艺术史的把握以感悟内在审美特质和艺术美学风格流变为主,打破历史分期的时间局限,跨越中西的空间限制,对艺术的体悟可以穿越古今,纵贯中西。他并没有严格地按照历史分期,从史前到明清按部就班地描述中国古代艺术史和美学史(这是大部分艺术史和美学史书籍的写作方式),而是在基本遵循历史分期的基础上,或以某个时期的主要美学风格为中心,或以某种突出的艺术门类为线索来展现中国古代艺术的内韵,书中十个部分的标题就体现了这一特色。
美是什么?
李泽厚说:“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
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青铜饕餮
从我知道世上有饕餮以来,一直都认为饕餮的形象是凶狠残暴的。
但是,读了《美的历程》后,在李泽厚德笔下,才真真切切地认识到,其实饕餮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和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这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好些饕餮纹饰仍有某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
这种美是需要条件才能发掘出来的。因为社会愈发展、文明愈进步,才愈能欣赏和评价这种崇高狞厉的美。在宗法制时期,它们并非审美观赏对象,而是诚惶诚恐顶礼供献的宗教礼器;在封建时代,也有因为害怕这种狞厉形象而销毁它们的史实。旧时有谓钟鼎为祟而毁器之事,盖即缘于此等形象之可骇怪而致。恰恰只有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宗教观念已经淡薄,残酷凶狠已成陈迹的文明社会里,体现出远古历史前进的力量和命运的艺术,才能成为人们所理解、欣赏和喜爱,才成为真正的审美对象。
佛陀世容
众所周知,儒道是对立的。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前者是功利、实用主义的框架与束缚,后者正是要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

了解中国美术史的读后感摘录80条


入世和出世,兼济和独善,人事论理与自然浪漫,两种对立的观念变幻融合,终于渗透到中国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是中国艺术和美学的基调。另一方面,这矛盾的两个方面,又共同将中国文化引向世俗的、理性的范围内,与超越现实的、神灵的、神秘主义的心灵感受分道扬镳。
总结
《美的历程》一改传统,并没有按照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行文,这是令我惊讶不已的。但同时也增加了我阅读此书的兴趣,给我带来了不少新鲜感。
十分赞同李泽厚先生写的一段话:“人性不应是先验主宰的神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也可以说,它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积淀了想象、理解的感情和知觉,也就是积淀了内容的形式,它在审美心理上是某种待发现的数学结构方程,它的对象化的成果是本书第一章讲原始艺术时就提到的“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这也就是积淀的自由形式,美的形式。”
先生通过这段话告诉我们不光生活中、艺术中有美的存在,人性中也有!所谓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
美的历程读后感2000字2
初次了解美学这门学科,一般会感性地认为这是一门关于美的学问,什么是美,怎样欣赏美。在阅读美学的相关经典著作之后,对美学会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比如李泽厚的"《美的历程》,这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重要美学著作,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作为读者自然很好奇,这究竟是本怎样的小书,在当时影响了那么多的年轻人。
由于一开始就对本书存在阅读的“期待视野”,希望从书中了解作者对美学独特的见解,而《美的历程》让人印象最深的,可能也是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在介绍 “美的历程”时的连贯性、简洁性。
虽然本书也像其他著作一样分了章节,按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介绍从远古图腾时代的艺术萌芽到明清文艺思潮的兴起的各时代艺术特征及美学思想。“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们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画像,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作者在开篇就以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美学意象吸引着读者。

了解中国美术史的读后感摘录80条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
但作者却没有把各朝代的界限分明地划分出来,反而让人感觉本书有故意化解朝代之间的隔膜的迹象。读者在历史教科书上面读到的一直都是清晰的朝代界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在很长一段时间让普通读者曾经认为唐诗就是唐代才出现辉煌的,却不知道诗歌从内容的广度到形式的完美都经历了前代的积累;误以为宋词是不可逾越的高峰,却不知道唐朝也有不一样的“唐词”风格,清代的词却是在内容形式上臻于完美了。
作者的这种做法使得每个时代不同的艺术特征之间的衔接十分自然,而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到两个相邻或间隔的时代之间的历史联系。正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所说,“延绵不断”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放之于中国美学史的发展里自然是合理的。李泽厚先生正是自觉地注意到了这一特点,才使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够感觉到中国古代“美的历程”并不像西方艺术发展一样断断续续,而是浑然一体的。我们从此可看出李泽厚先生在连贯性、简洁性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书中对于青铜饕餮的美的欣赏印象深刻。饕餮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而在于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了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需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因此李泽厚说,这些饕餮尽管极力夸张狰狞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着某种稚气甚至妩媚的东西,有一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
至于后世的狞厉作品之所以缺乏美感,是因为青铜时期所有人都非常信奉巫师的话――包括国王和巫师自己,所以他们所创造的饕餮,饱含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后期那些造型,作者里许多人也许本身就是无神论者或怀疑论者,他们的作品即使非常夸张、恐惧,也缺少了因真情而带来的美。

了解中国美术史的读后感摘录80条


创造和欣赏美都是需要真情实感的参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审美艺术的创造就同文学一样,“一代也有一代之审美”,读者应该抱着一种真诚了解和同情的态度去欣赏各种不一样的美,不应该以当代的标准去苛求前人,每一个时代独特的美都能够被了解被欣赏,这才是时代文明进步和艺术精神的体现。
阅读美学经典著作,需要读者自身有一定的文学素养积累,对美学相关基本概念要有清晰的认识,对中国古代的文学、雕塑、音乐、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最好是之前对其它的美学大家的观点也有宏观的把握,不然就无法领略本书的精妙独特所在,在比较、融汇、思考之中不仅欣赏到作者的观点,也锻炼了自己的审美死亡能力。
阅读《美的历程》,读者往往会有一番惊喜的收获,就像在别人的引导下解答了自己一直忽略或疑惑的问题。细细回味《美的历程》,确实如书名所说,阅读的过程你自己的看法会不自觉被它所引领,作者在书中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和美学作了宏观把握,为读者梳理中国古代“美”的发展脉络,我们按照作者的思路进行了一场中国古代的“美的历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