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汉书的读后感100字合集

2022-08-20 来源:百合文库

汉书的读后感100字合集90条



光武帝刘秀的这个“中兴”,和中国历史上所有的“中兴”都不同。别的“中兴”都是在原有的王朝框架内中兴,惟独“光武中兴”是原有的王朝已经不在了,再来“中兴”,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南宋陈亮在《龙川文集·酌古论一》中就说:“自古中兴之盛,无出于光武矣。”实际上,刘秀不仅仅是“中兴之主”,还是一位“定鼎帝王”,后汉的江山能够建立,实是他一刀一枪拼出来的,他的庙号称为“世祖”(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应劭曰:始取天下为祖,高帝称祖是也;始治天下为宗,文帝称太宗是也。颜师古曰:祖,始也,始受命也。宗,尊也,有德可尊),确是名副其实。
那么为什么汉亡了居然还能中兴?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能还需要了解前汉亡的原因和背景。
前汉之亡其实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外戚势力过大,一个是刘室宗亲过于分散,而皇帝一系(就是前面说的“大宗”)又衰微,到平帝死后,连找一个近支宗亲都困难。于是,这两者共同作用,使王莽能够凭借外戚的势力,倚靠手中的权力,在平帝死后一步步向帝王宝座靠近。
不过前汉末期的背景则更让刘室宗亲有复起的机会。据《汉书·平帝纪》,前汉末刘室宗亲已超“十有余万人”,遍布全国各地,从理论上说,他们都可以有“奉大宗”的权利。这些人虽然有的已经没落,但不少人在地方上还具备一定的资财、地位和声望。此外,前汉立国200多年,其中的高祖、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都还可以算是不错的皇帝,到宣帝时,汉王朝又是四海名声大震,士民之心已固,而元帝的好儒,又使民间崇尚正统。宣帝死到王莽篡汉,才距离50几年,老人们对匈奴单于来朝、西域诸国送质、诸羌纷纷臣服等津津乐道的事情肯定还是记忆犹新,所以“民心向汉”是不争的事实。三辅的老吏们见刘秀的部属经过时垂涕道:“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就有力的证实了这一点。它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王莽末天下大乱,无论是农民起义军也好还是地方实力派也好,多数都立刘室宗亲或者奉汉年号。
再则,前汉虽然外戚盛,但主要势力多集中在京畿一带,他们的根基和影响力也基本上都局限在社会上层,而对下层的平民老百姓没有多少文化上的影响力。王莽的篡位和一系列的改革,不仅仅触犯了散布在全国各地刘室子孙的利益,也触动了普通老百姓的利益,再加上天灾人祸,流民失所,他根本无法在社会下层建立起自己的民意基础。他让刘歆搞什么“相生五德”,终究无力挽回民心;而他对周边少数民族的一系列举措,又使边疆也一刻难以安宁;他用以造势的图谶,更是为光武等人效仿去作为起兵、称帝的`借口。所以,王莽在位的这十几年,他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乏善可陈,一到天下争相起来造他的反,他的灭亡就已经只是迟早的事了。这时,刘室宗亲凭借着汉朝200多年的民意基础,终于可以找到复起的机会。

汉书的读后感100字合集90条


汉能够复起,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经过200余年的苦心经营,在前汉末期,王朝周边已经没有与汉棋逢对手的敌人。汉武帝对匈奴、西域、西南夷的连年用兵,不仅仅使汉王朝的影响力大增,还极大的打击了周围的反抗势力,后来
的诸帝又能灵活采用分化、瓦解、怀柔、和亲等政策,使前汉末期王朝四周没有能和汉一较短长的力量。所以,当王莽进行朝代更替及王莽末天下大乱时,没有一种势力能够象后来的蒙古人或者满族人一样趁虚而入。光武即位以后,西域诸国争着送子到洛阳为质,这也说明,在有过前汉对外大规模的战事以后,周边对汉朝的实力颇为忌惮。
于是,外面的敌人不敢进来,中国内乱就只是关起门来在里面打。王莽灭亡以后,各参战的不管是真是假,领头的都称高皇帝的子孙,打完了,天下一统了,把门一开,天子还是姓刘,家还是这个家,最后的胜利者就是“中兴之主”。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首部史志目录,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大型国家文献分类目录。东汉史学家班固作《汉书》以记载自秦以来到王莽篡汉之断代史,该书中记载律历、礼乐、刑法等“十志”,是对西汉及先秦社会的典章制度、风俗文化的总结,《汉书·艺文志》是“十志”之一,是据刘歆《七略》增补、删削而成的,是对西汉先秦时书目的目录著录。
把天下图书分为:
(1)六艺略,著录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这些都是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
(2)诸子略,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
(3)诗赋略,著录了辞、赋、歌诗等五类文学作品。
(4)兵书略,著录了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包括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面。
(5)数术略,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图书。
(6)方技略,著录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的杂拌。以上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可以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图书。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评价《汉书·艺文志》“不通《汉书·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术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汉志》不仅是我国史志目录的开山鼻祖,其中也包含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目录。“方技略”就是专为医药文献专门编定的目录,其中把方技类的文献书目列为四大类,又把每类医籍的具体篇目详细开列,即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及其下各目。《汉志》不仅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文献内涵功能进行著录分类,还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了先秦至汉代包括医史文献在内的中华文化学术总体发展脉络。

汉书的读后感100字合集90条


通过研究《汉志》中的医学文献目录,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反映当时医药活动的医史资料信息。而其中所体现的医学史观及所蕴涵的医学思想理念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官方的正统观念,同时也留下了作者班固医学史观和医学思想的深深烙印。由于医学特别是早期中国传统医学具有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继承性强,其发展进步建立在人类世代薪火相传基础上的特点,医药典籍在医学传习过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医史文献也就成为了历代医学传习者最为重要的传授、接收和研习的工具以《七略》、《汉志》为代表的早期医史文献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将前代和所处时代繁多庞杂的医学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精当的归类,以便后人在翻阅时可以按目索书,分门别类地了解前辈的医学研究成果,顺利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不致于面对卷帙浩繁的图书文献束手无策。这种在当时颇为先进的文献整理编录方法,对后世医史文献著录工作的开展和医学科学的传承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盛世强汉无疑是五千年华夏历史中辉煌的一笔,远逐匈奴,封狼居胥。大漠孤烟,伴随着大汉战马的嘶鸣,萧条边塞,充斥着华夏将士的战吼。
这样一个豪迈的朝代,史学家自然用尽笔墨去描绘它的光辉,其中流传最广、最为权威的非《汉书》与《后汉书》莫属了,其中《后汉书》则主要记载了东汉的"辉煌历史。
《后汉书》从刘秀随其兄长刘寅起兵反新开始,直到曹丕篡汉时结束,其中不乏"有志者事竟成""疾风知劲草"这样的经典语句,以及"肉粥麦饭"这样脍炙人口的故事。这部书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后汉书》在描写各个人物时不遗余力,成功的为读者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使我们在读他们传记的时候,常常能对其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许多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成语、俗语,例如"乐此不疲""疾风知劲草""马革裹尸""举案齐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也都是出自这里。加上这本书在前后内容上剪裁得体,叙述决不雷同,阅毫无冗赘之感,的确可以算是正史中难得的佳作。
该书还有一个值得称赞的地方:它对人物的评价较为客观,(fsir)很多论述不失公允,也较为真实的记载了后汉不少人物的生平事迹。在运用"春秋笔法"的时候,范晔也没有完全凭借自己的喜好过度的褒扬或者贬低某类人,这一点尤为难得。虽然,范晔自己本也是出自书香世家,在《后汉书》中有意识无意识的拔高了名士,并以"矫枉故直必过"为后汉名士的某些极端行为开脱,而对宦官则多有贬斥,称他们为"刑余之丑",但他也批评袁绍遍诛阉宦是"以暴易乱",表彰阉宦中"亦有忠厚平端,怀术纠邪",言论算是很中肯了。

汉书的读后感100字合集90条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一个人若熟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便相当于一个几千岁的老人,遇事自然能做到泰然自若,成竹在胸,仿佛看透一切。所以,多读史书是一个人成熟的捷径。当我们遇到困惑时,不妨翻开一本史书,学习古人的智慧,当我们少得闲暇时,不若执一柄羽扇,拈一颗青梅,叫上一位挚友,读一本史书,哪怕在陋室中,一箪食,一瓢饮,让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