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金刚经十二品读后感精选

2022-08-22 来源:百合文库

金刚经十二品读后感精选66条



《金刚经》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释义
复次须菩提。虽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既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复次须菩提。虽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这一句话,是郑重的又一次的嘱咐须菩提,凡是有《金刚经》的地方,就像有佛或者有塔或者有庙一样的,一切天人阿修罗都应该来供养。
从表面上讲,凡是有《金刚经》的地方,我们凡夫都应该像尊重佛本人一样,或者尊重塔、庙一样去供养,这是从我们事相上讲。
从心地上讲,只有真正修出来的清净心,智慧犹如天灯一样,湛然常寂于宇宙之中,照耀十方法界的时候,你就是佛、就是塔、就是庙。因为有佛心、佛性,有万法在身,就如佛塔庙一样,都要供养你。
从事相上讲,有《金刚经》的地方,天人阿修罗都应该来供养。真正说的是心地,你的心真正清净了,一切无漏了,你就是经,你就是佛,你就是塔,你就是庙。你在哪里,哪儿就是庙!哪儿就是塔!
当知此处,是说一切处,不是说非得印度那个菩提树下。任何一个地方,法身无处不在,所以说处处。
只要自己真正的觉悟了,像释迦佛走到哪里,都跟有塔、庙一样没有什么区别,大家都要去供养、去拜他。
一个真正心里觉悟了的人,他就是塔、就是佛、就是庙,他走到哪儿,天人阿修罗都会去供养他。因为他上面的天灯在挂着啊!他走到哪儿天灯跟到哪儿,神仙都能看得到的,无论他走到哪里,天人阿修罗都要去拜他、去供养他。
法身就是天灯,一旦天灯不灭,人还活着是属于有余涅槃身,心和法身已经现前了。肉体在哪儿,法身就在哪儿。
这一句话就是从心地上讲,天灯不灭,就是佛、就是塔、就是庙!我们就应该去供养。表面说的是经,内涵告诉我们不要离开心,离开心就是颠倒妄想的凡夫。

金刚经十二品读后感精选66条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既为有佛。若尊重弟子。】这一句话又补充了上一句所说的话,更何况有人能一直受持读诵。
须菩提,要知道这个一直受持读诵的"人,是能成就无上甚深的佛法的妙义的,就是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第一希有之法就是我们的心法,释迦佛讲的所有的心法。自心明白此经妙用,自心又能解得此经的义理,自心又能证得无相之法、之理、之行。
经典所在之处,从心地上讲,是常修梵行,或者说常修佛行,念念心无有间歇,就是念念心不间断的去念佛、去修行,这个时候即心是佛。这也就回到了前面讲的即心是佛,佛是心,心是佛,平常心是道这个话上了。即为有佛,就当作有佛啊!
能明白我释迦佛讲的这些心法的时候,《金刚经》或者是其他经所在的地方,就像尊重我现在的这些弟子一样来对待。
释迦佛很尊重自己的弟子。什么叫弟子呢?大家成天说“弟子”,不一定明白它的出处。是释迦佛出家的时候,跟随他的有弟弟或者表兄表弟为弟,还有儿孙辈为子,所以简称为弟子。
另外一种从大乘角度来讲,菩萨为弟,罗汉为子,也可以简称为弟子。尊重弟子,就像我释迦佛活着的时候,你们像对待尊重我一样的去供养他们。
拓展阅读:《金刚经》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原文与译文
原文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译文
还有,须菩提,随时随地只要一宣说此经,那怕只说四句偈语,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包括天、人、阿修罗等,都应供养,好像佛的塔庙所在地那样。更何况有人完全能够实践修持、读诵。须菩提,你应当知道,此人已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如果是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在,就应当像弟子尊重佛那样尊重这部经典。

金刚经十二品读后感精选66条


《金刚经》读后感1
从长假前开始,尽量与每天读一遍《金刚经》,我把这个事情分享给一些家人和朋友,认同的感觉现在开始注重自我修养提高,不认同的觉得开始有些迷信了。然而从本心来说,我每天读金刚经只是为了能够达到一种大的心量的境界,也就是不因为一些小的事情,而烦心。工作生活的很多事情,事情发生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很大,但是等到真的回过头了想想,却发觉其实有些太过于执迷这些细节的东西。
譬如一件事情没做好,常会去寻找原因而怪罪,然而其实从长期来看,这样的方法并没有带来什么好的结果,往往打击了参与者的积极性,或者让这个人越来越与你产生距离。当然我觉得也不是说就让很多事情敷衍过去。很多事情,就是如此的难解释,仿佛非A即B,但是我相信真正睿智的人,是能明白其中的无限可能性。而我感觉学习佛教的东西,可能让我超越这种非A即B的狭隘思维,找寻到更大的可能性。
佛经真的是一些及其玄妙的经典,对我来说它的玄妙在于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无穷尽也。所以我突然想在每日读诵经典后,写一些小感。以记录自己的领悟,与人分享讨论,或许也有很多不太对的地方,以欢迎见者指出。
今日领悟:看待人事,从自己的心出发。
我们常常向外去寻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比如希望改变某人,或者希望事情按照你想的方式发生。然而这些事情,都已经过去,或者是无法改变和控制的。所以最终我们选择了怪罪,生气,沮丧等等情绪。把这些化为一种负能量,让周围
围着一圈低气压的磁场,让各种人、事控制在自己认为的一个安全范围内,然而最终发觉圈住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甚至是自己的前途,命运。
所以时常从内心出发来,净化自己的心灵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大家常说“心有多大,事业也就能有多大”,这以为这其中不仅是指要有远大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一份无量的包容心。而这种包容心能够让你排除万难,成就你的事业和理想。

金刚经十二品读后感精选66条


然而这份内心的大扫除怎么做?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佛教很多法师说佛教终究是要教大家“看得破,放得下”。然而真正能做到“看得破,放得下”的能有几人。然而这些看得破放得下,依靠外部的力量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每天要花时间做内心的大扫除,去看破和放下。那是要看破放下什么呢?是所有的念头做到心无挂碍。保持这样的状态,生活才是真正的美好与快乐。
《金刚经》读后感2
《金刚经》时,只觉得它神秘。在读完它时,感觉到了一种无物。金刚经只不过千余字,但它所含有的内容却很丰富,不然也不会有仅千字的经文,需五万字的讲解了。静下心好好看看,其实金刚经的篇幅短小,主题集中,并不难解。读经,个人的体会是勿将佛、菩萨、罗汉等看成神话,须把他们当作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看待。他们所说,所谈的“经典”、理论、主义等,虽然有深奥之处,但丝毫不比任何人类现存的其他理论更为复杂和难以理解。
而且,如果仅仅取金刚经这篇仅有数千字的“对话录”来看,其所包容的内容更是有限。在这部经典中没有谈论佛教常说的因果、轮回、五蕴、八识、等等,整篇经文用各种表述所反复强调的只是一个主题。当然可能这个主题比其他各种佛学概念更为接近佛学的核心地带,这个主题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音译为“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金刚经》中的禅学智慧很多,但主要宗旨是讲“空”的哲理。提出了“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无相就是破除一切相,不住一切相,把虚妄的假相打破。才能不被外境所迷惑,认识到自心的本来面貌。无我就是打破我执,认识到”我“的空性,我本无我,四大假合无住就是于法无所住。无论善恶,一切事情都是过眼云烟,都不能放在心中,如果执著于色,身,香,味,触,法之上生意念,就要受到六尘所蒙蔽。金刚般若就是无所执,无所得的妙智慧。
而何为菩提心,佛经当中自然没有明确的定义。我心中所谓菩提心,是指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起的布施之心。菩萨是大乘佛教特有的修行者的称谓,已经能够参透和理解佛法,并进一步践行和传播佛法的人,是从罗汉到佛的中间阶段。布施是菩萨践行和传播佛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施舍财物,讲经传道都算布施。

金刚经十二品读后感精选66条


禅宗以修心为主,而《金刚经》中修行的根本也在修心,一切问题都围绕”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展开,而且《金刚经》认为,众生自心本来是清净的,《金刚经》破除了诸相,把修行的根本落在”无所住而生其心“上,只要做到了,无住生心,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随缘自在,就可以扫除一切虚妄。达到触处皆春的境界。菩提心产生和维持的方法就是”不著相“,具体说就是不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一切相。这里首先有必要解释”不著“和”相“两个概念,所谓”相“以哲学术语来说就是一切表象和观念(包括一切感觉经验和理性抽象),”著“则是各种态度的总和,对这些表象和观念的相信、怀疑、认可、反对、注意、排斥、肯定、否定等一切都是”著“的具体表现形式。其次有必要解释的是”寿者相“这个概念,老子的《道德经》有云:
”死而不亡者寿“,可能就是”寿者相“的中文词源,死而不亡者可以理解为”灵魂“,在这里与”众生相“相对,我个人将其理解为是一种”鬼与神的表象与观念“。佛教是无神论也可以在这里找到依据,神的相也是相,不可著。
佛告诉须菩提,如果菩萨著了我、人、众生、寿者等相”即非菩萨“,更不用说有菩提心了。所以菩萨布施的时候应当不住相布施,无所住而生其菩提心。在这里佛只是给出了结论,并未论证”为什么著相了就不是菩萨“。佛在此处只留下两段意味深长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的意思可能是讲,若著相就不是佛弟子,是入了邪道,根本理解不了佛法。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著不著相是佛教和邪教的分水岭就可以了。佛祖同样在在金刚经中,直截了当点醒我们:对待有相,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待空相,我们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里的应无所住破的是有相;而生其心,破的正是空相。一切都空了,无所住了,却生出心来,此心妙也不妙?换句话说,到了破得再无能破的境界后,想想看,千破万破,唯有破尽一切有相、一切空相的那个金刚不破。

金刚经十二品读后感精选66条


破除万相,此金刚顿现眼前。此金刚何也?那便是真心,便是自性。露出这不破的金刚心来,何有敢有?何空敢有?何何敢有?谁敢不粉碎?谁敢不称臣?所以,金刚经,以顿悟金刚真心为归宿,为目标。金刚一出,十方粉碎,天下归焉。一部金刚经便是向众生宣告:天上天下,唯我金刚心独尊,惟我金刚如如不动。
佛祖说佛法,不靠论证来,靠的是实证来。佛祖也说法,但说的是自己证得的诸法实相。怕众生不解,不断举例说明,但说的还是自己亲自所证的境界,佛法不靠思得,不靠议得,只靠修行,在心上去实证而得。所以,佛法不可纸上谈兵,不可论证,只可心上实证。实证就是靠心上修行证得。未修成佛前,我们实证不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这时,怎样做才如法呢?一方面,我们可相信老佛祖的判断。要信入。也即相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祖说的佛法,不需向我们这些凡夫证明。事实上也不可能证明。佛法乃是心法。心之境界,如何向人证明?信入,可是大根器人才能做到的。另一方面,佛祖在此经结尾,教导我们,可观入。也就是把眼下当成梦、幻、泡、影、露、电去观。当成梦幻去观,当然便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了。这时,虽是以梦做比去当成,但能持之以恒,必起妙用。
金刚经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便是不住相。我们一定要明白,事实上,佛也好,众生也罢,任谁也是不能住相的。别以为众生真的住相,佛也没有住相的能力,何况众生?住相,是众生自以为住相,是众生错以为住相了,所以,佛祖说众生住相是妄想。修佛便是把这有相可住的妄想破掉,让众生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事实。修佛,是让我们不住相,而去住性,即住真心,事实上,谁不住真心了?都住真心的,凡夫也住真心的,只是凡夫错认自己住相,错认不住真心而已。性相一如不二,真心妄想也是一如不二,只是凡夫错认它们是二不是一而已,这错认,便是妄想。
佛告诉我们,不著相就是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态度。佛的难处在于,什么都不肯定什么都不否定的态度所导致的悖论。因为当你说”什么都不能肯定,什么都不能否定“的时候,你恰恰在肯定和否定。所以佛只能告诉我们:”我所说的肯定和否定,不是真的肯定和否定,叫做肯定和否定而已。“

金刚经十二品读后感精选66条


所以,佛祖反复强调,不要太介意佛法所说,否则也是著相;另一方面,也不要太不介意不是佛法所说的,否则也是著相。非法相不可取,法相也不可取,取法相是著相,取非法相也是著相。(”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谓佛法,即非佛法。“”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一切有为法,如幻如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自古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每个人读经时,因所处层次不一样,感想与境界便不一样。就如看一幅画,一个农夫,一个学者,一个画家,感受不一样,是正常的。谁的感受都可说出来,那仅是说的自己感受,别以为谁都得这样想。千想万想,可画之本意是不变的。达画之本意才是目的。画家自己也明白,自己确实清楚自己在画什么,这便是本意。可让看画者去理解,当然便是万人万解。
我不是画家,我是个观者,谈的是自己想法,和画家的真实想法不一定吻合。但写出来时,在此时此地,我认为是吻合的,我便这样记下来。有一天,我又觉得不吻合,我还会改的。我不会以我的是非为是非,我不会忠于我自己。追求本心,何为有为,何为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在这花花世界中,繁荣冷落,欢颜悲泣,新旧交替,对于凡夫的我,早已感知和认可了。而水月道场,空花佛事,前尘来生,却是那么无明。
如果注意马路上每个人,不同的表情,各异的穿着和举止,还有车流如龙,树影婆娑,高高低低的建筑物和附着在上面的五彩霓虹,一切都确实地存在着。诚然逝者如斯,这一刻过去了,就不会再有,但是我仍可以站在不随这一刻消失的踏实的土地上。我想,任何宗教都是对未知奥秘的探索,都是从”人“的角度阐述处世的哲学,而佛学又是对中华民族影响广泛而深刻的一门,其中必然有精深的道理让历史的风尘未能将其煙灭吧。我可能是与佛有缘的人,但却不是颇具慧根的人,对于此经,在没有确实求证之前,只能做理性考量了。暂放下信与疑,道出诸多感想。一切都是迷幻,我所在的世界,有着自己的快乐。不曾迷恋,又怎会放下。又如何达到【凡有所相,皆是虚妄】。

金刚经十二品读后感精选66条


《金刚经》读后感3
《金刚经》是一部无论你是否有佛教信仰都应该听过佛教经典,但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是因为奶奶信佛,感觉它在佛教中的地位很高,但是对于奶奶的盲目崇拜,时常诚心的诵念却并不了解其中的经义,当时并未曾上心,可以说是完全不信,心里只有两个字"迷信"。然而成长中发现家里爱好国学的长辈也对该部经文很是推崇,甚至买了很多相关的书籍来参阅并逐句解读,但是年少的我并没有念想和心境去学习国学,更何况是这样艰深难懂的经文,同样觉得这是有一定宗教迷信的。直至读大学时期,因为专业的一些因素接触越来越多的国学,才了解"儒"、"释"、"道"并没有观念中一直存在的迂腐、迷信,反而越来越感受到其中的韵味与魅力,一种文化的.精华,一个民族的智慧,尽管三家的观点并不尽相同,但却有很多想通之处。想到这里,我感觉我放下了执着,放下了对中国古典文学一直以来被灌输的是糟粕的执着,心境阔然而开朗。
因为对佛学不是很了解,缺乏阅读原文的能力,因此选择了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师的《金刚经说什么》,从中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放下执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应该过多地停住在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上,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在明天,能把握的只有当下。这也让我了解到放下执念其实也有两个境界:其一是在没有悟道的前提下,对于事情过于执着,事情已经过去了,成为过去式的时候,我们还经常在纠结为什么会这样,但是其实我们是没有办法坐上时光机回到过去,再去改变这件事的结局,我们应该活在当下,总结这件事情发展成这样的原因,做有针对的调整,防止同类情况再次发生。这样才会在生活中变得更加坦然,才能真的做到失败是成功之母。
其二是在悟道的前提下,对于当下的所悟所得,并不能针对于所有的事情,如果强行将顿悟的道理硬套在所有的事情中使用,那么这样的执着的道最终也只能变成歪理。"一花一世界",不同的时空就会有不同的适用的自然规律,立足点的不同看问题的思维角度也就产生了变化。就像"谦虚"这是一个很好的美德,但是过度的谦虚或责任面前的谦虚,就会把这样美德变成了矫情和显得不够担当。

金刚经十二品读后感精选66条


这里的放下执着并不是消极的,不纠结事情的结果并不是说一开始就不确定目标,没有规划,然后随心所欲,达到或达不到期望的结果都无所谓。其实恰恰相反,不执着更重要的是强调把握过程,对于一件正确的事情,在整个过程中努力了,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去完成,如果最终没有达成期望,那么因为已经尽力了,没有遗憾和后悔,就不需要再纠结,但可以有总结,从中更好的成长!
《金刚经》读后感4
《金刚经》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佛经之一,"金刚般若"象征般若智慧如同金刚,锐利无当,能够摧毁一切,它的特点在于破除。其破相破空破佛法,无住生心不染尘的大智慧、大境界,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活化因子,而且对现代人也有着诸多有益的启迪。佛法是愈病良药,但世人执药成病,故经文指出说法无法可说,得法而于法无得,以契证人现在的本来面目。《金刚经》具有破相破空破佛法,无住生心不染尘的大智慧、大境界的原因也在于此。《金刚经》破除"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污染人心性的尘埃,主张保持心灵的空明,不可为其束缚,因此必须予以破除。"色、声、香、味、触、法"六种,佛语里称为"六境",六境本属物质或观念世界的构成,但从因果关系上讲属于人所把握的对象,故又称"六尘"。六尘的言外之意是人的感官被蒙蔽,使主体的心性向外索求,蒙染尘埃。
释迦牟尼佛在这里讲"不住色布施,不住声、色、香、味、触、法布施",是把心性的无所住与被尘俗世界污染的尴尬现实进行比较。
在佛看来,俗人无不在这三界里受苦受难,一生下来就染上诸因缘的业力,并继续蒙染现世的利欲,以致今生今世,甚至来世都无法偿还尽业报的苦恼。而造成人迷失真心真性的媒介就是人自己的感官和思维: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能思能想之心。因此,六境是六根的染缸,人目之见色、耳之闻声、鼻之嗅味、身体之触觉事物、心官之把捉妄念,没有一样不是浊气滞重,置身其境,再返清归空就难了。

金刚经十二品读后感精选66条


《金刚经》认为"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我空法亦空。在粉碎我、法的基础上,金刚般若进一步破除佛相。即使如来的一切外在之相,也都是假象。如来以身象出现是为了顺应世人常情。为防世人"断灭"之见而权立虚名,所以"三十二相"皆是假象。除此之外,《金刚经》还破除一切物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经文结束时的偈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释迦牟尼本人放弃王子的地位,一心走向佛的清净世界,我觉得他一定对他所处的时代的肮脏事物有非常刻骨铭心的认识体验,他对现世的角逐深恶痛绝的这些理论,一定也是他本人饱经人生磨难后才向世人奉献的厚爱。回过头来,看看当今现实中有多少人是在欲海中沉沦,在世俗的物质利害中失性迷本的,便会感受到佛氏之语中的真挚告诫。
金刚般若对外相、虚无、佛法毫不留情的破除,以睿智深邃的金刚慧目洞察大千世界的一切,虽然万象纷纭迁变不停,生活于其中的主体,却不失本心的宁静,因为他的心已不住于任何一际:"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表现了佛法的空明之境。佛起拈花指之手势,闭目合唇未言。而内外之清净,法度之澄明,昭然偈言。《金刚经》言: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的这首《见性偈》,在浩瀚的禅宗诗偈中,无疑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首了。慧能负薪,闻客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感悟,而出家求法,经由五祖弘忍的点化,而成为衣钵传人。无住生心,便是自在解脱的人生,便能以开放的胸襟应宇宙自然自由自在的清纯之美,一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法是佛法"。
《金刚经》关于空间的理论分析室非常独特的。释迦牟尼以十方上下虚空作比喻来形容人的福德。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里的空间概念是佛教无位法中最上位无为法中的概念,即非因缘和合而成的、元生灭变化的绝对存在的空间,它是无边无际、永无变易的,足以容纳一切物质现象的"空洞"式空间。广漠无极的虚空是具体物质的凭依。释迦牟尼连着用十个方向来表示人对虚空的方位感觉,它们是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和上下。人对虚空的感觉是模糊的,也是清晰的。因为理性早已把它规定好了,它就是物质的所在。但虚空本身并无助于众生的因缘和合,因为它"非有情",不具有主动性和受感性,它的容纳事物是"无为"的安排,自身并不会感觉到这个世界的什么。反过来讲,人对虚空的感觉也异于人对诸现象的感觉,因为虚空的无碍、无尽、无量特性,人所能感觉的只是它的永恒的象征,模糊而无任何标志的征象。

金刚经十二品读后感精选66条


相比之下,福德是一种"内虚空",是在人的"有为有情"的大前提下拓开的无边无际、永无变易、足以容纳三世的福瑞的妙有真无!所以,释迦牟尼告诉须菩提:如果众生按照我所说的去做,以不住事物的形相为安住心性的唯一途径,那么,他所拥有的福德就像无为虚空一样是不可思量的。
释迦牟尼指明了由菩萨到真佛在佛性之具体表征上的根本区别:菩萨是有佛性但非真佛,故须修正以达真境,而真佛则是与生俱来的福德,故无须修炼。在众生与菩萨之间,是淫濡于欲望、形相、思虑的苦海与超离于欲望、形相、思虑而得以用有情证元为之间的界限。因此,众生若有觉就可发有情之愿,进而得智慧般若的法门,修炼成无上正等正觉,使佛性真正归于自我,获得永恒自由的解脱。
通过对《金刚经》以及其他佛学知识的学习,我发现现在社会上存在很多对佛学的错误认识,有太多的人把佛学跟迷信连在一起,我觉得佛法恰恰是我们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从佛法中获得大智慧,然后让身边的人也能在这种智慧中得到宁静的解脱。
金刚经承认一个真理、一个至道,并不认为一切宗教的教化仅限于劝人为善而已。下面是其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的解说,仅供参考。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放金刚经的地方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这是佛吩咐的话,我们要特别注意。他说须菩提啊!‘随说是经’,再次告诉你,这个金刚经,乃至金刚经里面的四句偈等,它有多大的威力呢?当这一本经放在这里,‘当知此处’,你应该要了解这个放经的地方,只要有这个经摆在那里,或者经里的四句偈放在那里,他说不管天,鬼,神,阿修罗等,都要磕头膜拜,就应当供养。

金刚经十二品读后感精选66条


他说这一本经,或者里头的四句要义,就代表了佛的塔庙,好严重啊!可是几十年来用金刚经包烧饼油条的也很多呢!那个时候金刚经不是塔庙,而是烧饼油条了。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这本经典乃至四句偈在那里一摆,就代表了释迦牟尼佛本身在此,有那么严重!一切天、人、神、魔鬼,不能不顶礼膜拜。更何况还有人能够研究这个经典,懂了这个经典,进而修行,领受在心,保持佛的境界;乃至有人,每天念一卷,或者一节金刚经,这个功德大的不得了,威力也大得很。
须菩提啊!我告诉你:
‘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你要知道啊,这个人如果能够照样的印出来;古代是靠写经的,有的出家人还刺血写经,大陆上常有人这样写经,不过只能拿来供养,因为白纸上用血写起来呈半咖啡色,并不清楚。
我年轻时皈依一位普钦大法师,他刺血写了一部华严经,八十卷啊!金刚经才一卷!他写了三年,也是八指陀头,两个指头燃了供佛的。燃指供佛是用棉花包起手指,放在油里泡,然后用火点燃供佛。要跪在那里声色不动,脸都不红,所以说,不能不使人肃然起敬。后来他闲谈时告诉我,血刺出来,马上拿笔蘸去写是不行的,因为血会凝结成块,所以血滴下来以后,马上用中药店买的白芨,一起像研墨一样研开才能用。古人经典要靠抄写,所以写经的功德很大,现在是靠印刷就行了。
金刚经放在何处
佛告诉须菩提,一个人能够喜爱金刚经,研究它又使它流通,这个人已经成功了,在这个世界上是第一等人,成就了最为希有之法。是人中少有的了不起,成就第一希有之法。在四川、湖北经常用的一句土话,对于很久没有来的朋友,偶然来了,称他为希客,难得来一次的希客。也就是稀少之稀,两个字通用。
刚才说,这本经典所在的地方,就等于代表了佛,等于佛就在这里,甚至代表佛的弟子们,须菩提、舍利佛、目连、迦叶等等,这个经典多严重啊!

金刚经十二品读后感精选66条


可是我刚才向大家报告,包油条也经常看到,就像当年我印禅宗的指月录这本书的故事一样。还记得是请萧先生和好多人帮忙,印好了指月录,但是销不掉,有个朋友向屠宰公会推销,一共销了二三十部,后来指月录没有了,我就请他赶快想办法把那些书收回来,他跑去只要到了三五部,原来他们用来包猪肉包掉了。
天下有这样的事情!佛经拿来包猪肉,这都是现在的公案。前面说到金刚经有这么严重,这么伟大,我们现在人各一本,不知道有多少塔庙啊!
大家千万注意!读金刚经,读佛经,千万不要被文字骗过去。这本经典在这里真有那么大的威力吗?
我讲一个故事,这是中国读书人过去所讲的,说易经有八卦可以驱鬼,所以有个年轻人跑到深山里头读书,除了读的书以外,特别带了一本易经,放在枕头下因为怕鬼。夜里听到鬼叫,他就拚命拿易经出来摇,越摇鬼越叫得响,一夜吓得半死,等到天亮跑到屋外一看,原来是窗外一条绳子,挂在树上,夜里大风一吹发出声响,他当成鬼了。
所以易经连绳子都赶不跑的,一本金刚经是不是同样的道理呢?当然也一样。
那么这怎么解释呢?这是说要变成你自己,经义在你自己心中才行。佛所说经典在的这个地方等于是塔庙,但是他没有讲是这一本印的书啊!他也没有讲在什么地方啊!
所以我们要重复古人的偈子,这个偈子是很有道理的:‘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佛在灵山,你不要跑去找了,灵山只在你心中,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经典上面教你受持,这个经典在这里等于佛,即心即佛,你真悟到了金刚般若波罗密多是智慧的成就,悟道了,你这个心地的本处就是佛,就是佛的`塔庙,一切天人、阿修罗,没有不皈依,不供养的,道理就是这个。
现在我们给它的偈语:
第十二品偈颂
天人针砭一言师尊敬方知无可疑
涕泪感恩拜未了万缘放却只低眉
这个偈语给它的结论,也没有什么,只是一种礼拜,一种感慨。说到真正的佛法,这一段话就是佛法,你要想开悟,就在这一品。

金刚经十二品读后感精选66条


这其中的道理就告诉我们,做人做事就是一个恭敬的敬,就是儒家所讲的敬。一个人能够敬己,然后才可以敬人;敬别人,恭敬别人,也就是可以敬自己。一念的诚敬,当下就可以证到佛的境界,所以这一段的道理,是叫我们正信。
任何的宗教徒,不管是佛教、回教、基督教、天主教,当你一看到塔庙,真正很诚恳无所求而拜佛,那一念的尊敬,就是佛境界。第二念就不是了,拜一下然后想想,唉哟我的香蕉放在这里蛮可惜,水果在这里恐怕烂了,庙上恐怕吃不完,最好分一点给我带回去,这第二念就不是佛了。
‘天人针砭一言师’,这是天人一针救命的针,中国的中医学本来是一砭二针三灸四汤药。现在所谓刮砂子,拔火罐等方法,都是砭法的遗传,原来的方法是石头来刮的,病深一点时只好扎针。第三步就是用灸,就是拿火烧,病深进入了内脏,再吃汤药。
所以针砭两个字经常合起来用,就是由这个道理来的。当然,中国后世医学,针是针,灸是灸,砭是砭,分开了,开药方的尽管开药方,实际上,中医是连贯一套。
佛说的话是向人天下了一针,针砭就是这一念,一句话。所以我们称佛为天人师,这一句话是什么呢?
‘尊敬方知无可疑’,就是尊重,尊重就是恭敬。一尊重啊,当下可以悟道,所以只有感谢这一句话。
‘涕泪感恩拜未了’,感谢懂了这一句话以后,放下万缘,佛的塔就在这里,佛的庙在那里?就在这里,佛法在那里?就在这里。
‘万缘放却只低眉’,所以菩萨慈目低眉,眼睛一闭,一打坐,万缘放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