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历史深处民国读后感整理

2022-08-22 来源:百合文库

历史深处民国读后感整理70条



历史经典故事
《成语故事》这本书,内容丰富,平且配有插图,使我更容易理解。
里面的成语故事有300多条,例如有不可救药,爱屋及乌,初出茅庐,南柯一梦……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黔驴技穷》,故事讲的是在古时候,贵州这地方没有毛驴,有一个人就从其他地方呆了一头毛驴来到贵州,并且把它放在山底下,当地的老虎看见驴子长得比自己还高大,以为是什么怪物,不敢接近它,只是藏在树林深处偷看。有一天,老虎正在偷看驴子,驴子突然大叫一声,老虎以为驴子发怒了,要咬自己,吓得赶紧逃走了,后来,老虎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驴子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便一步步靠近驴子,驴子大怒,并用蹄子踢它,这时,老虎终于看透了驴子,原来驴子的本领不过如此啊!于是,跳起来把驴子吃掉了。这个故事比喻只有一点本领也用完了。所以,我们在做事情时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必须要经过长时间观察和深入了解,才能获得成功。
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300字2
今天我读了《铁杵磨针》这个成语故事,读完以后我明白了好多的道理。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在风和日丽的一天,李白又没去上学,他跑到外面去玩耍、路边的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这么美的景色,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来到一个破茅屋门口,看见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说:“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说道。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故事虽然不长,但是道理却很深刻。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如果在学习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历史深处民国读后感整理70条


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300字3
《中国历史故事》是一本讲在战争时期中一些有名而且还杀敌效国的大人物。
里面有大禹治水,卧薪尝胆,“强县令”董宣,“书圣”王羲之,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大文豪苏东坡,留取丹心照汗青,武昌起义等等,这几个故事让我有很大的感受,尤其是大禹治水,禹走过三次走过家门却没有一次进去看看儿子和妻子,由此可见,禹是多么希望早日治理好洪水,好让人们过上幸福的日子,最后禹治理了洪水,当上了皇帝。我也要向禹学习,做一个帮助别人的人。
隋炀是凶狠残暴的皇帝,为了开凿大运河,一点也不管老板姓的死活,仅开挖通济渠的民夫就有近七十万人死在工地上,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最后被判军给杀死了。 在最后的武昌起义中,成立了中华民国。
“ 书圣 ”王羲之中只是 给一位卖竹扇的老婆婆添上了五个字,路人就把竹扇买光了可想而知,王羲之书法是有多好。
这本《中国历史故事》让我知道了战争时期的事,非常好看。
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300字4
今天,我读了一个成语故事:《叶公好龙》。
这个故事主要讲: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叶公。叶公非常喜欢龙,又因为他生活在富贵家庭中,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上等的,所以他的衣服上、帽子上、鞋子上、家里的柱子上、被子上、枕头上……家里上上下下的东西,都刺有龙的图案。一转眼,五年过去了。这五年里,叶公一家平平安安,生活地非常幸福。可是,叶公一家并不知道: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公一家既然这么喜欢我,那见到真龙……岂不是更喜欢了吗?好!就这么决定了,我明天下凡去见一见那个名叫叶公的人!第二天,真龙来到了叶公的家里,透过窗户看到了正在呼呼大睡的叶公,叶公也被这如此巨大的呼吸声吵醒了,一看,两眼直冒金心,吓晕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只是表面上喜欢某样东西,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某样东西,所以小朋友千万不要学叶公哦!
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300字5
我从小就爱听故事,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成语故事》,我一下就被它的内容吸引住了。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懂得了许多学习的道理。

历史深处民国读后感整理70条


“半途而废”这个故事让我深有感触。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东汉时,有个人叫乐羊子,在外出学习过程中想家了,就中途放弃学业回了老家。到家后,他的妻子听了他回家的原因,拿起一把剪刀,将织布机上未织完的布一刀剪断。乐羊子觉得剪断的布很可惜,妻子却说:“一匹布是一根根丝线积累起来的,我将它剪断,从前的努力就白费了。中断的学业又何尝不可惜呢?这和剪断织丝又有什么两样?”乐羊子听了,恍然大悟,又回到老师那,继续学习。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做事没有恒心,任务没完成就放弃。它让我明白了:学习不能中断,有的`时候,你离成功也许只有一步之遥,你放弃了,是多么的可惜。
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300字6
读了这本成语书,我不仅学会了许多成语还学会了许多成语的意思并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本书中包含了战国时期人们会用的许多成语,表示了许多的意思。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和最熟悉的有:班门弄斧、乐极生悲、人杰地灵、暗箭伤人、草船借箭、千钧一发……等许多成语都得到我的喜爱,我觉得这本书有精英的编辑,深沉而有博大的知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品读它。
成语故事中的成语有很多有利于我们在写
这些故事深受人们的品读和利用,成语真是妙不可言啊!
历史经典故事
我从小就爱听故事,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成语故事》,我一下就被它的内容吸引住了。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懂得了许多学习的道理。
“半途而废”这个故事让我深有感触。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东汉时,有个人叫乐羊子,在外出学习过程中想家了,就中途放弃学业回了老家。到家后,他的妻子听了他回家的原因,拿起一把剪刀,将织布机上未织完的布一刀剪断。乐羊子觉得剪断的布很可惜,妻子却说:“一匹布是一根根丝线积累起来的,我将它剪断,从前的努力就白费了。中断的学业又何尝不可惜呢?这和剪断织丝又有什么两样?”乐羊子听了,恍然大悟,又回到老师那,继续学习。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做事没有恒心,任务没完成就放弃。它让我明白了:学习不能中断,有的时候,你离成功也许只有一步之遥,你放弃了,是多么的可惜。

历史深处民国读后感整理70条


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300字2
读了这本成语书,我不仅学会了许多成语还学会了许多成语的意思并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本书中包含了战国时期人们会用的许多成语,表示了许多的意思。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和最熟悉的有:班门弄斧、乐极生悲、人杰地灵、暗箭伤人、草船借箭、千钧一发……等许多成语都得到我的喜爱,我觉得这本书有精英的编辑,深沉而有博大的知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品读它。
成语故事中的成语有很多有利于我们在写
这些故事深受人们的品读和利用,成语真是妙不可言啊!
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300字3
今天,我读了一个成语故事:《叶公好龙》。
这个故事主要讲: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叶公。叶公非常喜欢龙,又因为他生活在富贵家庭中,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上等的,所以他的衣服上、帽子上、鞋子上、家里的柱子上、被子上、枕头上……家里上上下下的东西,都刺有龙的图案。一转眼,五年过去了。这五年里,叶公一家平平安安,生活地非常幸福。可是,叶公一家并不知道: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公一家既然这么喜欢我,那见到真龙……岂不是更喜欢了吗?好!就这么决定了,我明天下凡去见一见那个名叫叶公的人!第二天,真龙来到了叶公的家里,透过窗户看到了正在呼呼大睡的叶公,叶公也被这如此巨大的呼吸声吵醒了,一看,两眼直冒金心,吓晕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只是表面上喜欢某样东西,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某样东西,所以小朋友千万不要学叶公哦!
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300字4
《成语故事》这本书,内容丰富,平且配有插图,使我更容易理解。
里面的成语故事有300多条,例如有不可救药,爱屋及乌,初出茅庐,南柯一梦……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黔驴技穷》,故事讲的是在古时候,贵州这地方没有毛驴,有一个人就从其他地方呆了一头毛驴来到贵州,并且把它放在山底下,当地的老虎看见驴子长得比自己还高大,以为是什么怪物,不敢接近它,只是藏在树林深处偷看。有一天,老虎正在偷看驴子,驴子突然大叫一声,老虎以为驴子发怒了,要咬自己,吓得赶紧逃走了,后来,老虎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驴子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便一步步靠近驴子,驴子大怒,并用蹄子踢它,这时,老虎终于看透了驴子,原来驴子的`本领不过如此啊!于是,跳起来把驴子吃掉了。这个故事比喻只有一点本领也用完了。所以,我们在做事情时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必须要经过长时间观察和深入了解,才能获得成功。

历史深处民国读后感整理70条


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300字5
今天我读了《铁杵磨针》这个成语故事,读完以后我明白了好多的道理。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在风和日丽的一天,李白又没去上学,他跑到外面去玩耍、路边的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这么美的景色,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来到一个破茅屋门口,看见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说:“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说道。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故事虽然不长,但是道理却很深刻。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如果在学习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300字6
《中国历史故事》是一本讲在战争时期中一些有名而且还杀敌效国的大人物。
里面有大禹治水,卧薪尝胆,“强县令”董宣,“书圣”王羲之,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大文豪苏东坡,留取丹心照汗青,武昌起义等等,这几个故事让我有很大的感受,尤其是大禹治水,禹走过三次走过家门却没有一次进去看看儿子和妻子,由此可见,禹是多么希望早日治理好洪水,好让人们过上幸福的日子,最后禹治理了洪水,当上了皇帝。我也要向禹学习,做一个帮助别人的人。
隋炀是凶狠残暴的皇帝,为了开凿大运河,一点也不管老板姓的死活,仅开挖通济渠的民夫就有近七十万人死在工地上,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最后被判军给杀死了。 在最后的武昌起义中,成立了中华民国。
“ 书圣 ”王羲之中只是 给一位卖竹扇的老婆婆添上了五个字,路人就把竹扇买光了可想而知,王羲之书法是有多好。

历史深处民国读后感整理70条


这本《中国历史故事》让我知道了战争时期的事,非常好看。
两年前,从朋友处看到挪威人拍的1947年安康影像,深受震撼,似曾相识,恍若看到了自己的前世。继而,得到了咸丰年间同为新城人的黄鼎的弟子所绘的《古金州八景全图》,仿佛回到了久违的乡梓,满心是一种莫名的亲切感。然而,我却是实实在在的现代人,尽管对家乡安康的近代史略知一二,感性印象却是模模糊糊。挪威人拍的影像如同现实呈现在面前,但影像拍摄的背景、事由及挪威人在安康的来龙去脉我却不甚知晓。后来,知道好友柳庆康在从事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只是觉得有益,但有多大价值,价值何在却不知就里。不久前,得庆康所赠《安康往事——挪威人镜头下的民国安康》一书,粗看继之细读,就全明白了。
这是我近些年来第一次较仔细地看完一本厚书,而不是信手翻翻;第一次将他人的赠书有兴致地通读,而不是那种大致领略。读完后,竟有了近些年第一次想写点“
是的,首先要从私心深处由衷感谢一下作者,我和他都是20世纪50年代初出生的,儿时的记忆力、感受力可能都还不错,那时候我们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山川城郭、生活面貌、民风民俗都和民国时期相去不远,书中清晰的图片和解说一下子唤醒了我儿时鲜活的回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一生都经历了许多,但往往是猴子搬苞谷,记住了成人后的遭遇,记住了现实生活,却淡忘了那遥远的、但却是十分重要的童年。忘得太久了,许多印象几乎都快不存在了,可读过这部书后,童年时的情感、乐趣和与家庭、邻里间的生活氛围便一下子鲜活起来。书中那身着厚厚棉袍、齐膝大襟的老者,仿佛是我们的亲族长辈;那些带着恬静笑容,或羞涩或木讷的城里人、乡里人,仿佛是我们的街邻、乡亲;特别是那和幼年的自己差不多大的玩伴,亲切得让人眼眶湿热。
诚以为此书最大的成功、最大的功效是在说史,安康史、民国史、中国史、世界史都在这本书中收放自如地展示出来,或者或多或少的涉及。书名是切题的,但也是含蓄的,给人很多怀想。书的
当然,这并不抹杀作者的编撰作用:通过和照片拍摄者、被拍摄者及其友人、后人的交谈调查,通过对众多当事人、知情人的进一步了解,通过与相关在世老人、存史资料的核查比对,作者对照片及影像进行了严谨的辨别、确认。因此,书中对历史事实的解读、阐释非常清楚。在历史背景的必要介绍,风物民情的补充说明,时空的连贯及转换,事物时间及类别顺序的排列上,作者也做了大量的、科学的工作。详略得当、阐述准确、配合贴切的文字叙述,使本书照片和文字相得益彰,把一幅幅清晰的、真切的、珍贵的照片,变成了一部完整的、“高像素”的纪录片竖立在世人面前。史,贵在真。若以此为评价基准,本书说史真实、真切,可称为史。此前,看过若干关于安康往事的地方籍人士的.著述,总有雾里看花、影影绰绰之感,有了这部照片加文字、新颖透亮的安康往事,尚是首次,值得为安康一贺。

历史深处民国读后感整理70条


值得称道的是,本书将“史”“论”“情”三者关系处理较好。前人著史,未有丝毫不带立论和情感者,即便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名著也是如此,否则就成了流水账的记录。其中的高下水平就在于立论的客观、公允、科学、严谨,用情的纯正、忠实、合理、贴切。本书作者没有像有的作者那样,获得一点资料便随心揣度、肆意发挥、大放厥论,而是始终坚持以史实为据,内容基本以照片、权威资料、当事人自述为主线展开,将作者论述限制在十分必要、十分恰当的范围。举凡安康历史、社会状态、宗教行为、照片意义等论述都是按图说话,紧贴史料,显得十分契合和自然,没有牵强和卖弄之感。
本书也不同于那种重在史料考证或理论总结的学术性著述,而是充满安康庶民的人文情怀。书中对于安康过去山川秀丽、物产富饶、民风淳朴、人心向善以及挪威传教者的坚韧不拔、布道热诚、博爱友善所给予的赞美和感叹,既是符合事实也是发自肺腑的,既是符合情义也是合乎人性的,极易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所谓真、善、美者,“真”应该是“善”和“美”前提和基础,本书的史、论、情恰好照应了真、善、美三者的关系。可能出于某些原因的考虑,本书重在叙史,在论和情的展开上留下了较大余地,还有可商榷和开发的地方。本书虽然介绍了西方宗教的传播,但这并不是本书的主要立意,而是客观反映历史的需要。这些我都觉得作者处理得很好,值得肯定。
这里就不得不谈到本书的文笔。近些年看过庆康的几篇文章,多是回忆性文字,叙事生动,议论风生,保持了他本人的睿智和辩才。可能由于年龄和阅历的缘故,更由于这次是写史吧,此书文笔较之以往的作品显得更加从容、平实和绵和。面对揭示历史真实面目的主旨,面对较大纵深的思想内涵,面对大量的图文史料,作者将照片、截图、当事人笔记、调查笔录、历史资料、作者撰述、参考文献等组织得很好,既合理归纳了叙事板块,又纵横有机连贯,卯榫相契,天衣无缝,总体呈现了安康民国时期的基本面貌。甚至连图文的连接穿插、排版的页面组合都做到了化拼接于无痕,读起来毫无纰漏和挂碍。这既表现了作者对史料、对当事人仔细调查后对有关史实的了然于胸,也说明了作者自身对这段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熟悉程度。我能设身处地体会到,要完成这样一部著述需要很强的驾驭资料能力和文字撰写能力。

历史深处民国读后感整理70条


即以撰述文字而论,作者较好地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说明、抒情、引证、转载等多种写作手段,夹叙夹议,引文随手拈来,恰到好处,剪裁得当,不蔓不枝,既将丰富写得严谨,又将久远写得鲜活。作为述史之作,没有给人以字斟句酌、艰涩板滞的感觉,也没有某些作者常有的掉书袋、堆砌资料的毛病。整部撰述如行云流水,生动晓畅,引人入胜。
此书的撰写是成功的,书的完成当得政府有关部门“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的资金支持,当得民众对安康历史的肯定。如果人们觉得应该感谢那些留下弥足珍贵资料的挪威人,使人们得以重见并难忘安康这一段历史的话,那么,感谢之余也应该感谢本书作者。
为作者贺,为一段近代史贺,为安康文坛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