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国风邶风凯风读后感锦集

2022-08-22 来源:百合文库

国风邶风凯风读后感锦集56句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最关键的
这是一首感念母恩而自责的诗。前两段,它用温暖的和风比喻母爱,用棘树,比喻子女。棘树在和风的吹拂和照料下茁壮成长,子女也在母亲辛劳的`照顾下长大成人。
后两段,则透露出子女因无以为报而自责的心态。寒泉(后世用“寒泉”这个词来形容母爱)默默地在地下流淌,滋润着人们,怎能不图回报呢?黄鸟用婉转的歌声,取悦着人们,做子女的不知慰劳母亲,岂不连鸟儿都不如吗?
后世歌颂母爱的诗作,最出名的便是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其实中国式的母爱就是这样,它像凯风,像寒泉,像春晖,体现在细微之处,在无言中默默地奉献。在这种伟大的情感面前,子女们总因无法回报,而易感到自责和遗憾。
但母爱从来就是不图回报的呀。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凯风》,《诗经·邶风》的一篇。先秦时代邶地汉族民歌。全诗四章,每章四句。
原文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注释
七子对母亲抚育劳苦的咏叹。
凯风:和风。一说南风,夏天的风。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凯之义本为大,故《广雅》云:‘凯,大也。’秋为敛而主愁,夏为大而主乐,大与乐义正相因。”
棘:落叶
心:指纤小尖刺。
夭夭:树木嫩壮貌。
劬(音qu2渠):辛苦。劬劳:操劳。
棘薪:长到可以当柴烧的酸枣树。
圣善:明理而有美德。
令:善。
浚:卫国地名。
载:传载,载送。
译文
飘飘和风自南来,吹拂酸枣小树心。树心还细太娇嫩,母亲实在很辛勤。
飘飘和风自南来,吹拂酸枣粗枝条。母亲明理有美德,我不成器难回报。
寒泉寒泉水清凉,源头就在那浚土。儿子纵然有七个,母亲仍是很劳苦。
小小黄雀宛转鸣,声音悠扬真动听。儿子纵然有七个,不能宽慰慈母心。
鉴赏
关于《凯风》的主题,说法不一。《毛诗序》说:“《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母心,而成其志尔。”认为是赞美孝子的诗。朱熹《诗集传》承其意,进一步说:“母以淫风流行,不能自守,而诸子自责,但以不能事母,使母劳苦为词。婉词几谏,不显其亲之恶,可谓孝矣。”这种说法有些牵强。而魏源、皮锡瑞、王先谦总结今文三家遗说,认为是七子孝事其继母的诗,则比较通达。现代闻一多认为这是一首“名为慰母,实为谏父”的诗(《诗经通义》)。这是一首儿子歌颂母亲并作自责的诗,这样比较宽泛的`理解,似乎更稳妥一些。

国风邶风凯风读后感锦集56句


诗的前二章的前二句都以凯风吹棘心、棘薪,比喻母养七子。凯风是夏天长养万物的风,用来比喻母亲。棘心,酸枣树初发芽时心赤,喻儿子初生。棘薪,酸枣树长到可以当柴烧,比喻儿子已成长。后两句一方面极言母亲抚养儿子的辛劳,另一方面极言兄弟不成材,反躬以自责。诗以平直的语言传达出孝子婉曲的心意。
诗的后二章寒泉、黄鸟作比兴,“言寒泉在浚之下,犹能有所滋益于浚,而有子七人,反不能事母,而使母至于劳苦”,“言黄鸟犹能好其音以悦人,而我七子独不能慰悦母心”,“其自责也深矣”(朱熹《诗集传》)。寒泉在浚邑,水冬夏常冷,宜于夏时,人饮而甘之;而黄鸟清和宛转,鸣于夏木,人听而赏之。诗人以此反衬自己兄弟不能安慰母亲的心。
诗中各章前二句,凯风、棘树、寒泉、黄鸟等兴象构成有声有色的夏日景色图。后二句反覆叠唱的无不是孝子对母亲的深情。设喻贴切,用字工稳。钟惺评曰:“棘心、棘薪,易一字而意各入妙。用笔之工若此。”(《评点诗经》)刘
古乐府《长歌行》为游子颂母之作,诗云:“远游使心思,游子恋所生。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黄鸟鸣相追,咬咬弄好音。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命意遣辞全出于《凯风》。唐孟郊的五言古诗《游子吟》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实际上也是脱胎于《凯风》“棘心夭夭,母氏劬劳”两句。蒋立甫指出:“六朝以前的人替妇女作的挽词、
诗经故事
姬姜嫁与姬无涯时,刚满十六岁呢,那时庄姜的美打动了卫国上下男子的心,如是都想娶一个齐国的美女来作老婆的,俗话说:蛇有蛇路、龟有龟路,你别看姬无涯人长的粗大,家道也只是个中等,可千里姻缘一线牵,各人有各人的遇合,他还就娶回了年青漂亮的姜妹妹,娶回家后按习惯就叫了个姬姜了。
两口子恩恩爱爱的过着,一口气生下了七
姬姜只好一个人带着七个孩子生活,
姬姜在织布、姬姜在做饭、姬姜夜缝衣、姬姜白下田;几个孩子很听话,小小的年纪就知道为家中干活,减轻母亲的负担了;先放牛、再打柴、又挑水、后下田,一天天的长大,家中的事就从小到大的都会做了。
姬姜在织布、姬姜在做饭、姬姜夜缝衣、姬姜白下田;老大、老二成了大小伙时,碰上了州吁去伐郑,这两个小伙子都被挑上了去出征,兵危战险都知道,谁愿意把自已的骨肉朝那个凶险的地方送呢?可王命难违,从没离开过母亲的孩子也要到南国去征讨。

国风邶风凯风读后感锦集56句


姬姜在织布、姬姜在做饭、姬姜夜缝衣、姬姜白下田;队伍朝南行,南风拂面绕,那温暖的南风吹得路旁的小酸枣树都吐出了嫩嫩的绿芽来,想起远方的母亲勤劳的把自已养大,还没有得到一点报答,自已却要去在郑国的土地上厮杀。十有八九,今生再也难回报,那风把老大老二的泪都吹落下了。
姬姜在织布、姬姜在做饭、姬姜夜缝衣、姬姜白下田;老三、老四在家中,担起了大哥、二哥所留下的活,大早就上山打柴火,南风吹过了坡,吹到了树林中,挥汗如雨的小哥俩,早就把一捆捆柴火来捆好,拿出了母亲天没亮时就做好的干粮,就着泉水就吃上了,林中的斑鸠咕咕叫,声声似在唤小鸟,老三老四柴上了肩,急急忙忙朝家中跑。
姬姜在织布、姬姜在做饭、姬姜夜缝衣、姬姜白下田;小五、小六和小七,年纪小小可也有力气,抬回了家中的水,又去摸那河中的鱼,轮换着去放那官家的牛和马,见了母亲也撒娇笑嘻嘻。树上的黄鸟喳喳叫,身边有七子够辛劳。
姬姜在织布、姬姜在做饭、姬姜白下田、姬姜夜缝衣。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凯风》出自《诗经·邶风·凯风》,先秦时代邶地华夏族民歌。全诗四章,每章四句。关于《凯风》的主题,说法不一,一说赞美孝子,二说七子孝事其继母,现代闻一多认为这是一首“名为慰母,实为谏父”的诗。《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一、诗经——《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二、语出《山海经》卷一《南山经》
“又东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遗,多怪鸟,凯风自是出”
此处“凯风”指南风
翻译
和风吹自南方来,吹拂酸枣小树苗。树苗长得茁又壮,母亲养子多辛劳。
和风吹自南方来,吹拂枣树长成柴。母亲贤惠又慈祥,我辈有愧不成材。
泉水寒冷透骨凉,就在浚城墙外边。养育儿女七个人,母亲养育多辛劳。
清脆婉转黄鸟叫,清脆婉转似歌唱。养育儿女七个人,无谁能安母亲心。

国风邶风凯风读后感锦集56句


赏析
邶国原本是商纣王之子武庚的封国,后来并入卫国。邶国在朝歌地区,今河南淇县一带。朝歌原为殷商的首都,叫做“牧野”或“沬(妹)邦”。武王灭殷、占领朝歌后三分其地。朝歌北部是邶、东部是鄘、南部是卫。邶风是邶国的风土之音,也就是汉族民间歌谣。“风”用曲折、机巧的方法来进行劝谏,能起讽刺和教化作用。诗歌的作者是一般老百姓,因年代久远和几经多人口头传诵,已难以考证。母爱是人的天性,母爱是无法磨灭和改变的亲情。歌颂、赞美母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例如唐代孟郊的《游子吟》就唱出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凯风》以旁衬对比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母亲辛劳地养育子女的感人形象。由于长年操劳,母亲的"身躯如同酸枣枝条随风弯曲,腰已弯、背已驼。而且到了老年,虽然有七个子女,却无人尽孝。这种反常的情况和悲剧的命运,不禁令人对母亲寄予深切同情而对不孝子女予以谴责和鄙视。
诗的末节以黄莺的啼声婉转动听来比喻、讽刺子女们嘴上说的比唱得好听,然而实际上言行不一或言而无信,或互相推诿而造成没有一人对母亲尽孝,导致老母在晚年时孤苦伶仃,无所依靠。
《凯风》的另一个艺术特色是运用诗经常见的反复重叠表现手法。“凯风自南”诗句的重复,着重强调母爱就像南方吹来的和暖春风,把酸枣“嫩枝条”吹变成“粗枝条”,象征着母亲把子女由幼年抚养到壮年、长大成人。另也重复“有子七人”的诗句,意在突显以养育子女之众多来表现母亲的长年辛劳程度。令人读后印象深刻、心灵震撼,更加感悟应该如何做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