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袁枚性灵说读后感集合

2022-08-22 来源:百合文库

袁枚性灵说读后感集合90条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1.第一、二两句写出了“苔”怎样的特点?(2分)
2.“借苔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生命力旺盛(有活力等)从容自信。(2分)(意思对即可)
2.运用比喻、拟人,借写青苔花虽小,却毫不自惭形秽,要充满着自信,绽放自己的个性。表达了作者要在逆境中坚强、自信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的理想。(3分)
诗意:春天明亮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照常在蓬蓬勃勃的生长,即使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一点也不自暴自弃,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依然象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
赏析:
这是一首人生
作者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南京小仓山随园,世称随园先生,自号仓山叟、随园老人等。乾隆四年(1739)进士,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后外放于江苏溧阳、江宁等地任县令。乾隆十三年(1748)辞官,结束仕宦生涯,隐居随园。他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翁方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影响甚大,形成了性灵派。
读一位著名诗人的集子,感受总是丰富而多彩的,获得的启益也特别多。《古韵新风?王亚平作品集》读后,我正有此感。感受多是实,但若要写成文章,终不能不从这“多”中取其一二。王先生的诗词美而多彩,诗界诸家歌赞连珠,称其为“东风第一枝”、“灿然红(霞)”、“豪迈超逸,情真韵足”、“诗词创作的行家里手”……光彩夺目,无以复加也。而我要说,王先生诗词最可贵的特点当是“闪现出了性灵的光耀”。
所谓“性灵”,当然是明代公安派三袁兄弟提出的后经袁枚发扬而形成的诗坛理论,其核心是“诗自天然,本乎性情”。袁枚说:“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随园诗话》)今人理解应是有个性、显心灵,说真话。王亚平先生非常推崇是说,在《〈性灵说〉扫描》一文中观点表达得非常明确,他借评介“当代诗坛首揭性灵大旗登高而呼者”广东顾汝伦而明示,为诗者要“重真情,轻模仿,斥用典,倡独创”,强调诗人应有“良心”、“关切人民”,诗人要有“胆识”,非议“温柔敦厚”。
披阅这本《古韵新风?王亚平作品集》,我分明看到这其实也是诗人的诗风。王先生是与新中国同龄的人,生在新中国,长成红旗下,从四川到新疆又云南,从知青、战士、泥瓦匠到教授,人生阅历丰富,也颇有坎坷,但总地来说他是幸运的。但是他也有苦难的记忆,深刻而难忘的时代烙印,2006年回故乡(时47岁),他写了《故园十八拍》,没有大颂“到处莺歌燕舞”“换了人间”,流在笔端的是“春寒料峭冷于秋”、“梦里家乡多少事,望中都被乱云遮”、“梦回底事动深悲,悲怆从来不可医”、“谁问沉冤是与非”、“昭雪如今空一纸,当年斩草已除根”、“举国大锅青菜汤,树皮薯蔓顶皇粮”、“当年齐唱感皇恩,唱灭山乡千万村”,最后沉叹“锦瑟无端弦五十,如烟往事不堪弹”!论家们高赞的是诗人的豪、诗人的才,而这些诗句透出的是诗人深沉的痛,而表达这“真情”缘于“胆识”,是敢于爱也敢于怨的“赤子情怀”,是人类性灵的闪光!

袁枚性灵说读后感集合90条


诗人爱憎分明,“酒边豪气三千丈,笔底深忧亿万民”。(《迷离》)敢于揭露,敢于痛斥,对于造成四十多名平民同时遇难的綦江虹桥垮塌事件,诗人揭其祸根是“硕鼠拉帮成特色,公堂打假少真猫”。正是“少真猫”祸事才不断啊,诗人不维上不避实,可谓击到了疼处。诗人哀悼“沉冤龙窟千寻杳,鬼哭山阿万木凋”,心情沉痛,斥声惊世,丝毫未顾及“影响”和“客观后果”。在这种诗句面前,那些一味颂扬“非常重视”、将丧事办成喜事的呵屁“诗人”是多么滑稽、多么可笑可鄙啊。
诗人关心人民疾苦,即使在“游山玩水”中也常常“悲从中来”。200年9月9日诗人“过洞庭湖登岳阳楼”,欣赏“长天秋水一色”、“直上层楼高处”,思先贤,感今朝,读“杜陵诗,范公记”,“尽愁予”,继而想到“黎庶城乡贫困,硕鼠官仓肥死,天网漏而疏。凭槛浑无语,泪眼渐模糊”。(《水调歌头?过洞庭湖登岳阳楼》)
诗人对于我们民族的历史、传统乃至风情的思虑是深广的,悲也是沉郁的`,即如对于西北古老的民歌,诗人“怕听走西口,老泪已无多”(《水调歌头?听歌》),他为我们苦难的人民流了太多的泪啊。旅游山川和历史故迹,诗人也常涌悲叹:“烟横旧垒客心惊,上有寒鹃带血鸣。百万冤魂同一哭,秋声侵梦不堪听。”《过西夏王陵五首之五》这是为历史而哀,为曾经的民族间的厮杀发出的战栗!诗人的心是仁慈的,这种仁慈甚至施及到了草木虫鱼飞禽走兽,他同情笼中鸟,呼吁“画眉本是林中物,捕来笼中受委屈。何当一怒破樊笼,还它一身自由骨”!
诗人是多情的人,他热爱祖国,献身边疆,热情歌颂开发大西北的建设军团,歌颂边疆军民、风情,歌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歌颂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善于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诗化生活。
诗之所贵者是真情,是千万人欲说而又未说的内心话,诗人“妙手偶得之”,“任性而发,卒然而声”,当然也就免不了“直露”。中国古典诗讲究“温文尔雅,哀而不伤,怨而不怒”,重性灵者对此是不那么看重的,诚如袁宏道所说:“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叙小修诗》)诗人王亚平正是这样,敢爱敢怒,不回避现实中的丑陋,不屑于遮遮掩掩,这是他刚烈豪爽的一面,闪现出的是人间赤子、学者诗人性灵的光耀。他的诗艺是多方面的,华光四溢,刘章先生赞之为“青天雨后灿然虹”,他是灿烂的雨后霞彩,我今所说只是他光彩的一丝也。

袁枚性灵说读后感集合90条


遣兴
朝代:清代
作者:袁枚
爱好由来着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诗歌赏析:
诗的大概意思是“由于自己十分爱好诗歌,所以总是想写出质量高的作品来,越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越是感到下笔很难。”作诗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一首诗的初稿出来后,还要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地修改几百上千遍,就像阿婆还是年轻时那样十分爱美一样,未梳好头是不许别人看的。
纵观历代有大成就的诗人,他们从来都是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作品的。唐代的`卢廷让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说法;苦吟诗人贾岛有“推敲”的美谈;诗圣杜甫有“为人性爱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宋代王安石也有“春风又绿江南岸”反复修改的趣闻。正因为他们对待自己的作品是这样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有了那些流传千古的奇文佳句。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与赵翼、张问陶合称“性灵派三大家”。代表作品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
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24岁参加朝廷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大司寇(刑部尚书)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得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1742)外调做官,曾任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好友钱宝意作诗颂赞他:“过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领取十年卿相后,幅巾野服始相应。”他亦作一副
文学生涯:
袁枚与赵翼、张问陶并称乾嘉诗坛性灵派三大家。他活跃诗坛40余年,有诗4000余首,基本上体现了他所主张的性灵说,有独特风格和一定成就。袁诗思想内容的主要特点是抒写性灵,表现个人生活遭际中的真实

袁枚性灵说读后感集合90条


感受、情趣和识见,往往不受束缚,时有唐突传统。在艺术上不拟古,不拘一格,以熟练的技巧和流畅的语言,表现思想感受和捕捉到的艺术形象。追求真率自然、清新灵巧的艺术风格。其中较突出的佳作主要有两类:即景抒情的旅游诗和叹古讽今的咏史诗。袁枚亦工文章,散文如《祭妹文》、《峡江寺飞泉亭记》[2]等,骈文如《与蒋苕生书》、《重修于忠肃庙碑》等,传为名篇。 袁枚又是乾、嘉时期主要诗论家之一。继明代公安派、竟陵派而持性灵说。《随园诗话》及《补遗》、《续诗品》是他诗论的主要著作。《随园诗话》除阐述性灵说以外,对历代诗人作品、流派演变及清代诗坛多有评述。《续诗品》则是仿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作,立36目,用四言韵文简括诗歌创作过程、方法、修养、技巧等具体经验体会,即所谓创作“苦心”。与公安派相比较,袁枚的性灵说更有反道学、反传统的特点,指出诗并非说教的手段,而要抒写性灵。
他把“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习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的追求。他并不一概地反对诗歌形式的声律藻饰、骈丽用典等讲究,只要求从属于表现性灵。袁枚的性灵说较公安派前进了一步,全面而完整,被认为是明、清性灵说的主要代表者。
袁枚文学思想还广涉文论及文学发展、文体作用等各个方面,在当时有进步意义。但他的文论不及诗论影响深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