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读后感总汇

2022-08-23 来源:百合文库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读后感总汇76句



第一次接触老子的《道德经》,感觉是这个老人家的细想抽象性很高,果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怀着对大家的敬畏大略浏览了一番《道德经》。本人自觉《道德经》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道”。“道”孕育万物,存在于万物的发展运行中,即道是万物之母,时时有道,处处有道。第二部分是“修身处世”。老子劝诫世人放下虚无缥缈的外在事物,例如名利。以退为进,追求内心世界的平静宁和,做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三部分是“治国”。老子推崇的国家类型是“小国寡民”,希望人民的生活是“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使人民再恢复到远古的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的思想与众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区别,在人们所普遍认为的事物规律当中看到事物的反面,。例如“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一般人都会认为,事物的数量与获得之间是成正比的,但老子确认为“少则得,多则惑”。这个道理可以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当中发现。现在的人将金钱名声看得相当重要,金钱越多越好,名声越响亮越好。为了追逐这两者,生命可以忽视了,良心可以抛弃了。连生命都没有了,名利从何谈起,连良心都没有了,如何做人。
那些置身于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社会的所谓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的人儿呀,在他们光鲜亮丽的皮囊下,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他们空虚的灵魂在风中凌乱了。世人所认为的“多则得”虽是有积极向上的意思,但实则在追求“多”的过程中会失去更多,会迷失自我。“少则得”,在追求人生幸福的路上,不必要太多的金钱名利,适可而止,反而能觉得人生更充实。“多则惑”可以从我们生活中的选择问题解释。当生活中出现一些事情必须要让我们做选择,选择只有一个,我们不会多加考虑,而会从一而终。如果选择有多个,选择之初会多加思虑,斟酌再三。最终确定后,如果事情的发展并不如自己所料,往往会幻想着那条为选择的路,甚至会希望自己生活在为选择的路中,因此烦恼、迷惑、悔恨就滋生了。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读后感总汇76句


诚然,老子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现代也有很多人推崇他的思想,但是他的有些思想,我不怎么赞同。例如,老子说到“曲则全,枉则直”即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伸直。而我觉得委曲不一定能全,屈枉不一定能伸直。拿我生活中的意见小事来说吧。有位大妈跟我诉苦说,她一家子是与另一家人合租住在一个院子里,院子里只有一个公共卫生间。卫生间是两家人公用的,理应是两家人共同打理卫生间的卫生,可从始至终,只有大妈一个人去打扫卫生间。
大妈就埋怨了,难道只有她这一家子人需要去卫生间,另一家人就不需要去了吗,难道他们就不怕脏?大妈虽然在抱怨,但,确实是委曲求全了。两家人表面看上去还是和和睦睦的同住一个院子。但是,这“全”底下,难免会存在大妈对另一家人的芥蒂,而且这个芥蒂会如雪球般越滚越大。大妈可能会逢人就诉苦,并且很有可能这种埋怨的诉苦会变相为说人是非。另外一家人会觉得大妈人好“欺负”,是个老好人,这种想法可能会刺激他们进一步剥削大妈的“好心”。这样下去,看似波澜不惊的院子,实则暗藏汹涌,随时都可能爆发激烈的争吵。这样看来,委曲成全了吗?
所以我认为,“委”不一定能“全”,“枉”不一定能“直”。
《道德经》读后感7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漫长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中流传下来了很多经典的思想以及典籍。其中有这么一个长达几百年的征战史,也正是在这段峥嵘的历史阶段,人才辈出,思想膨胀,百家争鸣。这段时间就是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段连年战争,诸国征伐,民不聊生的时代,无数有志之士运用各种办法寻求治国安邦之道。因此形成了与东周国内割据一方的诸侯国一样的各个学术学派,产生了许多有名的学术成果,以及文化名人。典籍有儒家的《论语》、《春秋》、《孟子》等等;道家的《道德经》、《庄子》等等;墨家学派的《墨子》等;还有兵家的《孙子兵法》等等。学派以及典籍之多不胜枚举。我想作为一名有知识、有文化、有素养的当代大学生,应当好好学习一下中国古代的这些经典名著,因为这些作品出自那样的一个战乱年代,人们常常对明天的太阳不抱希望,然而在这样一个生死不由自主的年代,他们能够更加看清人生的意义,更加明确生命奋斗的目标,更加注重国家的一统和兴旺发达。所以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思想,并不是过去的东西都是腐朽的,也许他们的思想能够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读后感总汇76句


在寒假期间我看了一些诸子百家的经典,其中认真学习了道家的《道德经》,虽然理解了不少道家的思想,但是老子高深的古典辩证哲学思想并不是光看这些文字以及一个寒假的时间就能理解透彻,并且运用于实际的。
读《道德经》,首先就是要慢慢理清自己的思路,老子自己就说过,“道”这东西,它大大超越了知识的层面,所以我们不能用已有的知识来理解、来衡量、来解释,我们必须要突破知识的限制,随老子一起站在局外来看这个世界,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视野才没有死角,我们才能够理解“道”的永恒。然而这个在看《道德经》前就应该有所准备的过程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所以无数人都看不懂,完全无法理解,于是自下定论,认为这是老子的一出恶作剧,故作玄虚。
在有了这样一个大概的理解准备后我们再看《道德经》,于是可以感到,老子的思想是围绕着“道”这一观念展开的。老子所说的“道”,并非人们通常所讲的道路、规律、天之道或人之道,而是既“无名”,又“有名”的一个实体。他所说的“名”,也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名称或名字,而是与实际内容相对应的形式和形态。老子的“道”一方面“寂兮”、“寥兮”、“恍兮”、“惚兮”,寂静无声,空虚无形。另一方面,它又“其中有象”、“其中有物”,是一实实在在的事物,有具体的形象。显然,老子所说的“道”是一客观存在的实体。这个浑然一体、不可割裂的东西,先于天地而生。它独立存在,永远也不会改变。它具有实体及其法则或规律这二方面的意义。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甚信”,含有真实可信的事物的本质。“道”产生万物,万物其中有“信”,含有真实可信的事物本质。“道”产生万物,万物产生后又向它回归。“道”好似万物的宗主,它是万物的汇归之地,万物都归附于它。“道”在万物中的体现称作“德”。“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大“德”的样子,一切以“道”为转移。天得到它就澄清,地得到它就安宁,神得到它就灵验,川谷得到它就盈满,侯王得到它就成为天下的君长。“道法自然”,它是自然的缩影和化身,是大自然及其规律的代名词。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读后感总汇76句


“道”又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有名”是万物的根源,天下万物无一不产生于天、地这样的具体的有形之物;“无名”则是万物的始端,具体的有形之物均产生于“道”和无形的“一”。“道”的运动就是向相反方向的转化。它的运动轨迹是由近及远,越离越远,但最终又由远处返回。天、地和人均取法于“道”,无一不是如此。如对于万物来说,“道”使其从无形成为有形;但“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又使其从有形转化为无形。无形既是万物运动的起点,又是万物运动的终点、归宿和本根。
在认识了“道”并据此了解天下万物后,老子认为认识的过程就已经完成,因而主张堵住耳目口鼻,关闭感知的大门,“绝学”、“弃知”,返回到无知、无欲的纯朴状态。
老子主张通过观察万物来认识其本质。这使他的认识论具有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因素。此外,他又认识到,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一观点也是值得肯定的。另外,老子又主张只有无欲,才能认识无形之“道”的奥妙,这就使他认识论带有神秘的色彩,但同时又揭示了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和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
而在当今有为了利益而反目的兄弟,还有为了利益而越来越疏远的人际关系,我认为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倡导大家学习道家返璞归真的思想,少一些利益征讨,多一些亲情友谊。
粗看人生几十载,你可以为了获得万万人之上的荣耀而奔波此生,也可以拉帮结派,纠集聚众虎踞一方,还可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细数天下王侯与膝前孩童听……都不过几十载,于是万万人之上的人要求别人帮他写书,把他打败拉帮结派的家伙的故事写成一本厚厚的笑话,并给这部笑话取了个颇有文学意味以及哲学涵养的词叫:历史。并且告诉要求所有的人都像他学习,界定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追寻平凡梦想的人为愚昧。细看人生许多日子,不要因为他短就可以忽略,因为再小的一天也是昨天所不能拥有的明天,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够真正的超然不受拘束?是“道”所衍生的人民。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读后感总汇76句


《庄子心得》读后感 篇1
《庄子心得》是于丹对庄子的思想以通俗的文字传达给读者的一本书。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庄子的印象就是“逍遥游”,并顾名思义地认为他持的是一种无所谓的生活态度,以致他觉得“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最好的一种生活状态。其实,在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才真正理解庄子心中的“逍遥游”是什么。
确实,“逍遥游”是庄子眼中最高的人生境界,他并不仅仅是说追求生活上的逍遥,更是追求心态上的逍遥,从外物中去获得心灵上的自由舒畅,正所谓“乘物以遨游”。
我喜欢庄子说的一句话——外化而内不化,讲的是人不应受外物一切不好的影响而动摇了内心的真实想法。外界的言语,社会的潮流,多多少少会左右着我们的思想,当我们看到别人有一部苹果手机,或者是说看到周围人都热衷于玩切水果游戏,我们是不是有必要去跟风呢?也许你之前生性节俭,或者不爱玩游戏,那么是不是去改变你的习惯呢?其实不然,一旦人容易被外界所影响,那就会迷失了自我,没有了个性,更重要的是,你丢的可能是你最初的梦想。所以,庄子让我懂得了顺应与坚持的道理,顺应当下,不去抱怨,不去盲目追随,遵循自己的本性,坚持自己的原则,人才能活得自在,活得不勉强。
关于生死,庄子的观点给我莫大的释怀,在庄子看来,生与死是一种物质形态的转变而已,人只不过是一团气,死了回到大自然之中,回到他最初到来的地方去。正是这种看似合理的解释,庄子面对妻子的去世才能显得那么坦然淡定,才会击鼓而歌。对待生死,很多人都无法正确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害怕死的到来,不管是自己还是亲人。也许,庄子的生死观是让自己消除恐惧最好的解释,我们不必为死而过度悲戚。
是的,庄子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别有的人生观,让我从心底有种坦然的感觉。我想,逍遥游的精辟之处就在这里吧!
《庄子心得》读后感 篇2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之前看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之后,我又在暑假中阅读了于丹《庄子》心得。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读后感总汇76句


最初知道庄子,是从一首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虽不知道什么意思,只觉得诗句挺特别。后来知道庄子写了逍遥游,逍遥游代表了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对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及自己的舍弃。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
庄子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虽是一个幽默而有涵养的人,但并不是一个衣食无忧的人,他贫穷到极点,处处求人,等米下锅德地步。
在于丹《庄子心得》里,我很喜欢“境界有大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世间的小,也同样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个太大的葫芦,惠子因为“其坚不能自举”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认为它没用,庄子却说;你怎么就认定它非要剖开当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呢?有人将可以抗冻的家传秘方用于使家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冻伤,而世代漂洗为生;有人却高价买了此秘方使吴国兵士不被冻伤在向越国发起的水战中大获全胜,而裂地封候身价倍增。
所以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地价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价值
顺应外界,与外界相处要通达,而内心又要有所坚持,这样才能在复杂社会中不迷失自己。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读后感总汇76句


《庄子心得》读后感 篇3
人们说《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掩卷而沉思,庄子的思想,仿佛是一股清流,对心灵进行着一次次洗礼。
庄子,名周,是宋国崛起的一位文学巨匠,一生著有《逍遥游》《养生主》等7篇著作。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几千年来的一大奇人,他给世人的是另类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层的哲学思维。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逍遥的人生观,似不食人间烟火,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宁静的灵魂家园,以一种“无”的深层内涵去泯灭尘世的一切权利、功禄。
《庄子》一书通过许多个庄周讲述的短小精炼、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诠释着他对生命的理解及对社会的看法、对世俗的厌恶及对自由的追求。一个个故事虽看似有些荒谬,但细细品味,却是内涵深刻,让人回味无穷。
“庄周梦蝶”讲述了庄子一个变为蝴蝶的梦。在梦中,他在空中翩翩起舞,与蝴蝶浑然一体,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蝴蝶还是庄周。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体现出了庄子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他对世俗的思考,而飞向远方,不正是庄周的心解脱了尘世的束缚,飞向了世界那端完美的国度吗?
而庄子最令我佩服的莫过于他参透生死的从容。对于人的一生,固然会经历生、老、病、死,庄子认为人本身是没有生命,神气与身体的,在似有若无之间,产生了最初的气,气是大自然的精华,飘浮不定,成为人的样子。人若死了,只是身上的气散开了,又安静地回归了自然。庄子如此平静的面对生死,参透生死,不得不说是令人惊叹的!庄子认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如果生时一天天虚度光阴,那么死后,这一场梦就只能留下无尽的遗憾了。
庄子曾说过,一个人能不能达到彻悟,是与他的阅历及悟性是分不开的,而我只是凡人,我无法像庄子般成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项背。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只有在心灵倍感疲倦与束缚时,静下心来,做一个让人梦魂牵绕的庄周的“蝴蝶梦”,乘着庄子自然的箫声寻找那失落的世界,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读后感总汇76句


《庄子心得》读后感 篇4
大家都会知道一本叫《庄子》的书。可是看完这本书都会发出许多赞叹。于丹就把她的慷慨记录了下来,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庄子心得》。
在百家讲坛节目中也谈论过这个话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领悟于丹心语。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窗某学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2007年春节期间在《百家讲坛》栏目解读《庄子》心得,受到观众热烈。
《庄子》心得也讲述了许多深奥的论语,里面讲的都是庄子何许人、境界有大小、感悟与超越认识你自己,总邮路可走,谈笑论生死,坚持与顺应,本性与物性,心态与状态,和大道与自然。
下面就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庄子这个人,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嬉笑怒骂,说尽天下英雄,其实他的内心并不激烈。他曾经做过漆园小吏,相当于现在的保管员。他一辈子就生活在一个战国纷争、战乱频仍,而到处求贤若渴的时代里。他隐居不仕,终老天年,没有什么社会名分。庄子的生活一直是相当贫困的,经济抗面也很差。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两个字。应该说,大家首先面临的就是利益的纷扰和诱惑,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面临着经济问题,生存的困窘。庄子也不例外。
看到《种子心得》这本书的人都知道于丹可以把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字分析的十分透彻。椰油许多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人活在当下,在当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惧生死,那么我们的心灵将拥有一个多大的空间、一份多大的境界啊!是啊,每个人的境界都不同,有的人高过云端却有些人低于云端。可是每个人只要穿透名和利,那么你个人的空间就会有许多色彩斑斓的花朵和温暖的太阳。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才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庄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她)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读后感总汇76句


往往一个人是不能轻易的认识一个事物的真正价值。每一个人都希望人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美好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认识了事物的价值,才可能获得人生的目标。而认识一个事物自身的价值却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
读了《庄子心得》这本书,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了。不仿你也可以去文中了解庄子,从中受到感悟。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想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详解:
1、小国寡民。
白话:有道者为国君,国虽大而以为小,故而知爱惜国力,民虽众而以为寡,故而知爱惜民力。
阐述:小、寡,都是动词,意思是以…为小、以…为寡。有道之君明白:“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所以虽治大国,犹以为小,俭约而不奢泰,爱惜国力;民虽众,犹以为寡,爱惜民力而不敢劳之。如此,天子、三公以及诸侯人等不敢以泱泱大国、地大物博而有为。“小国寡民”,是老子面对周末之列国纷争、人心扰攮、江河日下而对天子、三公以及诸侯人等提出的为政愿景,也寄托了老子的殷切希望。“小国寡民”,意境幽远,没有兼并、战争、掠夺和流离失所,解读至此,潸然泪下,不由哼起一首歌《我想有个家》“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让我拥有一个家。”“小国寡民”,是多少人的精神家园,不由想起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小国寡民”,国君以国为小而爱惜国力,以民为寡而爱惜民力,能有这样国君,能来到这样的国度,是多少读书人向往并愿意终身效力之所在。“小国寡民”,对于为道者来说,又何尝不是心中梦寐以求的圣境:“以国为小”,不再追逐外物,不为外物所役,“以民为寡”,了却无数纷扰,不为荣辱所累,损之又损,身心得以安宁,内心得以清静,灵魂得以安顿。清静则天下正,换得精满气足神聚,为道,势必日有精进。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读后感总汇76句


2、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
白话:使国家拥有的可供十人、百人共用的大型器具,却因不大兴土木、无战事、也无其他集体活动而派不上用场。
阐述:“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这是“小国寡民”之政下,盛世出现的第一种景象。使,为动词,后面一样。“什佰”相当于“十百”,古代指人的数目或编组,五个人编组在一起为“伍”,十个人编组在一起为“什”,百个人编组在一起为“佰”。“什佰之器”,是指同时满足十人共用和同时满足百人共用的器物,如大鼎、大锅、战车等器械,这里泛指大型公共用具及设施。“什佰之器”,在古代是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也只有在军队中,或服劳役、祭祀、集会等场所才派上用场。意思是,君王有“小国寡民”的心境和修为,整个国度上行下效,“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全国上下“为腹不为目”,不为物所役,不为名所累,不为杂事所扰,各安于简朴,共处于清静,生活自然祥和。政治无为,社会无事,所以什佰之器“不用”。
什佰之器,乃国之重器,“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说明天子、三公、诸侯人等爱惜国力,军事、徭役、祭祀、集会等很少或几乎没有。这是老子描绘的“小国寡民”盛世下的景象之一。
3、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白话:使人人活得有滋有味,格外珍视生命,满足于现有的生活,眷恋着故土,而不用抛妻别子,背井离乡,四处奔波。
阐述:“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这是“小国寡民”之政下,盛世出现的第二种景象。“民重死”,民不畏死,是因为生不如死,所以轻死。相反,民重死,说明民富足,日子过得舒坦,活得有滋有味,而且民自安,不愿铤而走险,不轻涉险地。“远徙”,远走他乡,背井离乡。一是因躲避战乱、逃避苛捐杂税而游离失所;二是国家大批大批征调民力,民必须远离故土,长年在外。因为古时成年男子必须服徭役,包括力役、杂役和兵役。兵役,主要是戍边,以及守卫都城如皇宫、陵园等。力役和杂役,是指无偿服劳役,主要是从事土木工程、造桥修路、治理河渠等劳动。能做到“不远徙”,对古时来说是非常难的,那是何等之国泰民安,也说明天子、三公、诸侯人等十分爱惜民力。这是老子描绘的“小国寡民”盛世下的景象之一。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读后感总汇76句


4、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白话:虽有舟船、车舆之便利,而无乘坐之需要。虽有铠甲、兵器和军队,而无展示和用武之地。
阐述:“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这是“小国寡民”之政下,出现的第三种盛况。民不远徙,并不是因山高路远,我有舟车之便利,可以代步,无需跋山涉水,可国人上上下下都没有这个需求,上下自安,共处清静自然,无人不安其居而愿远徙,故曰“无所乘之”。虽然国家的军队是兵强马壮,然而“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具有“小国寡民”之心境和修为的君王,自然无争夺之心,“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不愿兵戎相见,而是以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相处,故曰“无所陈之”。舟舆,是当时一个国家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国力大小的象征,当时就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说法;甲兵,更是国之重器,但这些都是用于防御而不是进攻用的。有舟舆、甲兵,说明国力强盛,国家富足;不用,说明国泰民安,不以兵强天下。
这是老子描绘的“小国寡民”盛景之一。
5、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白话:使大家回复到结绳记事的社会状态中去,实现无为而无不为。
阐述:“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这是“小国寡民”为政下,出现的第四个盛况,即政治清明,无为而治。“结绳而用之”,意味着为政简单明了,无争执,无纠纷,天下为公,有点类似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跨入到“共产主义社会”。“结绳”者,是指上古之时,文字未有,书契未造,结绳为政,而民自化。老子用“结绳”来代表无国家暴力机器的社会状态,这种替代在当时颇为流行,不会误解为是要开历史倒车,如《尚书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易经?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玉篇序》“政罢结绳,教与书契”,凡此种种,说明“结绳”代表无国家暴力机器之政,也是当时的人们对往昔的一种美好回忆。意思是,使社会回复到没有战争、没有剥夺、没有等级差别,人人淳朴、善良、平等的状态。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读后感总汇76句


老子渴望为政者放弃有为之心,回到“结绳而用之”那种粗犷、简单而纯朴的为政状态,不与民斤斤计较,没有尔虞我诈,人人返朴归真,人人明道,而不是主张消灭文化,重回蒙昧。“结绳而用之”,这也是老子描绘的“小国寡民”盛世下的景象之一。
6、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白话:天下治理达到了极致。食物是甘甜的,衣服是美丽的,居所是安适的,习俗是令人愉悦的。
阐述:“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是“小国寡民”为政下,出现的第五种盛况,即百姓幸福美满。第一,“至治之极”,是真正的天下大治,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精神生活非常充足,人人满足于自然赐予自己的一切。“甘”“美”“安”“乐”四字代表了极高的生活水平,并且从“美”“乐”,可以看出老子是文化、艺术的倡导者。“俗”,主要是指文化生活,既包括婚俗、丧俗、节日习俗,又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礼节和行为规范,还包括体育、绘画、雕塑、音乐等文体娱乐活动,这些能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故曰“乐”。有人将这几句译成“民自以其饮食为甜美,自以其服装为美观,自以其居所为安适,自以其习俗为欢乐”,不妥。老子讲的是真富,而不是以“贫”为“富”。老子曾说过:“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又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我无事而民自富”,可见,老子希望人民实实在在的富足,而不是徒有精神之富足。这又是老子描绘的“小国寡民”盛世下的景象之一。
7、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白话:邻国之间相互可以望见,鸡犬之声互闻,民风纯朴、不慕浮华,民心清静、自然、强大,各安本分,自享天年。
阐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小国寡民”为政下,出现的第六种盛况,即国与国和睦相处,人人可安享晚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这是一派繁华、富足、和睦之景,一是指社会和谐、人丁兴旺,而“千里无鸡鸣”,常用来形容萧条凄凉之景象;二是指国与国和睦相处,没有纠葛,没有纷争,相安无事。春秋晚期,诸侯国多如牛毛,大小不一,所以会有“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的现象。“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死”,老子在第五十章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意思是人活于人世,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或夭折,或横死。民能慢慢变老,最终寿终正寝,说明生活安逸平和,少有疾病痛苦,说明无欲无念无忧无愁,说明内心强大而宁静,说明内心明白,这是何等之境界与修为。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读后感总汇76句


“不相往来”,此处强调的,一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极大丰富,完全满足了各种的需求;二是人们各安本国,各享天产,各乐其俗,而不图他国财富,不慕他国风俗;三是人人为道,各修其内,各悦其道,内心强大、清静、自然,不求于外。“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指的是一种境界,内心富足又清静自然,并非实指彼此隔绝,断绝往来,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老死不相往来”的意思,也是相去甚远。
综述:
上一章,老子谈“善人”之道。老子的“善人”比现在我们所讲的善人,境界上要高出许多。无亲无疏,无恩无怨,无善无恶,无分无别,谓之善,能达到如此境界之人,谓之“善人”。老子呼应“上善若水”,即上上之善如同水,而作为人,何以“为善”?老子喜欢用否定法,“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和解、化解大的怨恨,只是怒气暂消,余怨在心罢了,这种余怨,就是植根于心的可怕种子,是毒瘤,它根深蒂固,难以根除,它会像恶魔一样缠绕吞噬着人。所以“和大怨”算不上上乘之法,不足以“为善”。那怎么做呢?“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所以圣人只是把财物借出去,至于财物能不能收回来,根本就没放在心上。你想还、能还,自然会还;你不还,失信于我,定有难言的苦衷,我既不索求,也不去责问,一切只顺其自然。当然,这是老子的一个比喻,言外之意要符合天之道:
损有余补不足。“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所以真正有德的管理者,只把握方向与原则,因为他知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无德的统治者却到处设规则,无事忙,招惹得天怒人怨。“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很公平,并不是说你今天拿猪头拜他,他就对你好一点,不管你拜与不拜,皆一视同仁,绝无亲疏。天道只会眷顾“善人”,只要符合天道,天道就会永远与你在一起。其实,并不是天道帮你,而是你自己帮自己,因为你与天道合一了。
本章,老子谈“小国寡民”,老子开篇就提出“小国寡民”的体制,君王以国为小,则爱惜国力,以民为寡,则珍惜民力。“小国寡民”,也是落实第六十三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接着,老子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小国寡民”体制下的富庶、繁华以及人人得道的盛况。一是“使有什佰之器而是不用”,说明上位者爱惜国力;二是“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说明上位者爱惜民力;三是“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舟舆、甲兵,皆为国之重器,虽有,说明国家富足,国力强大,但不奢侈,不以兵强天下;四是“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说明政治清明,天下为公;五是“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说明天下大治,百姓幸福美满;第六“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说明国家和睦相处,民众人人可安享晚年。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读后感总汇76句


“小国寡民”,是老子替为政者开出的以道莅天下的良方;“小国寡民”,也寄托着老子幽远的情怀——人人为道得道,人人内心安宁,人人内心强大,人人幸福美满,人人安享晚年,人人寿终正寝。对于这样一个社会,对于当时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来说,无疑是天堂般美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