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陶行知的演讲读后感总汇

2022-08-26 来源:百合文库

陶行知的演讲读后感总汇70条



家知道题目的“陶校长”是谁吗?----对了,他就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
陶校长的演讲主题是“每天四问”。就是让我们每天都问自己四个问题:
一、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
二、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
三、自己担任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
最后一个问题: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
刚开始读时,我还在想:问自己这四个问题有没有必要?等我认认真真读完这篇课文时,明白了:其实,这样自己问自己,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勉励自己,激励自己;还可以进行自我反省,把自己每天的.进步或不足总结下来。想一想:我今天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并做出改进。发现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每天进步一点点,不说一星期,一个月,那就是可以进步一大步!而且,如果坚持天天都这样问自己,不断地激励和鞭策自己,我们就一定能在身体健康、学问进修、工作效能、道德品格方面有长足的进步。
从现在开始,我要天天这样问自己。
今天是9月4日,星期天我读了新学期刚发得本书的一课,《陶校长的演讲》,这是一篇
陶校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每天四问”,第一问:“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自己承担的任务有没有进步?”第四问“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如果我们每天都这样地问问自己,这样地激励和鞭策自己,我们就一定能在身体健康、学问进修、工作效能、道德品格各方面有长足的进步。
读了这篇演讲稿,我明白了,在学校里要承担一些事情,如值日、值勤、小组成员的管理。
自己还要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身体离不开长久的锻炼,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生活作息,要树立“健康第一”的观点,筑起“科学的健康堡垒”。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环,即使你有一些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欢迎阅读《读《陶校长的演讲》有感》,“知识宝库”每日为您更新更多优秀的“

陶行知的演讲读后感总汇70条


今天,我学了《陶校长的演讲》这篇课文,里面的“每天四问”是我印象深刻。“每天四问”就是每天都问自己四个问题——身体、学问、工作、道德有没有进步,有的话,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其中,身体健康这个问题对我启发最大。
我虽然学习成绩好,但体育很差,偶尔才能得优。于是,在暑假里,我经常去锻炼身体——打乒乓球,打羽毛球,因为我知道,健康是最重要的,没有健康的身体,即使你学问高,也不会有成就的。就是这样,我健康了许多,肌肉也结实了许多。锻炼,让我知道了身体的重要!
除了锻炼,想要有好身体,也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
有些人玩电脑玩到凌晨几点,早上六点半就要起床上学,这哪是合理的作息呀?应该早睡早起,这样才有健康的身体。就像陶校长说的:“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自觉持久的锻炼,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
陶校长的演讲,是我印象深刻。以后,
最近,偶有闲暇,我便静静地翻阅教育名著——《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陶行知名篇精选》汇集的都是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文章都令看过的人有意外的收获,我不禁深深地敬佩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
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的“生活教育”、“教学相长”、“创新教育”等理论,这些理论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正是现在我们新课改中所提倡并遵循的一些教育理念,这些教育理念对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道出了其中的实质“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作为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相信他们。“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出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个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

陶行知的演讲读后感总汇70条


在教育教学中,我努力将陶先生的教育精髓运用到课堂中,学生思考的时间更多了,讨论质疑的时间更多了,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更多了。我努力注意把每一个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出来,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探究上,不但提高了孩子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而且常常品尝到教学带来的快乐,也从中收获着一个个成功和惊喜。我经常在课后反思:这节课学生除了学习新知识外,还学会了哪些方法,提高了哪些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希望给学生“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我不知现在是不是成为了陶公所说的第三种先生——好的先生,教学生学的先生,但我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追求的目标。
“生活即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每天四问” 是我们每天做人做事的警钟。陶先生希望我们每一天身体健康上有大的进步,学问进修上有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观念,以陶先生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促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这外名字相信对于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都不会陌生,可以说是如雷贯耳,但认真拜读过他著作的人有多少呢?至少我就没读过。有人说,没读过陶行知的人,是不可以在中国做老师的。为此,寒假里我购买了《陶行知名篇精选》这本书,茶余饭后细细地品读里面的每一个文字,陶行知先生对教育本质的精辟见解令人叹服,让我受益匪浅。
陶行知先生不愧是一位一流的教育家,他在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些教育观点,即使时至今日,也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由此他教育理论的深度和他的远见卓识可见一斑,他确实是我们教育界的掌门人。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教育”学说,这与我们现在提倡的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是不谋而合的.,但他阐述得更为详尽,指导性更强。陶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些言论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博大情怀。

陶行知的演讲读后感总汇70条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悟,第一点就是:多向生活学习。1930年陶行知先生在南京晓庄师范全国乡村教师讨论会上进行的演讲中提到“我今天所要说的,就是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这段话说得真好,学生之所以来学校接受教育,就是想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而拥有一个更加多姿多彩的人生。我想要“做”什么,我就学什么, 我所学的一切皆是在为我的“做”做准备。这样的学习才能更加激发斗志,更加事半功倍。
我们现在的学生每天都面临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头脑中充斥着许多知识,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知识都逐渐淡忘,再也想不起来。记得我中学时学过一个卖油翁的故事,那个老翁倒油的技艺非常高超,从铜钱的小眼中就能够将油精准地倒入葫芦中。旁人对他的本领大为夸赞,他谦虚地说“无他,惟手熟尔”。如果学生都像这个卖油翁一样,把每天学的那些知识像老翁一样学以致用,那么我相信不论过多久都不会忘记的,这也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的道理。
其实生活中蕴藏着无穷的知识,远远要比书本中的知识多得多。这些知识既丰富又有趣,如果谁能够学透生活这本大书,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更要向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的生活学习,这是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最深的感悟。
第二点感悟:不可小看孩子。陶行知先生在书中多次提到小孩子的教育问题。他认为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每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我们都曾深有感触,越小的孩子好奇心越强,总爱问为什么。牛顿看到苹果落地问了个为什么,结果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看到烧开的壶盖被水蒸汽顶起问了个为什么,结果发明了蒸汽机。看来小孩子的力量的确不容小觑。谁轻视了小孩子,谁就会错失很多精彩的发现。
在工作中,我们可能都曾经做过这样的事:教学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赶时间,一些稍微有难度的内容我们根本不给孩子考虑的时间,而是直接由老师讲解完成。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就认为学生根本不可能会,让他们思考也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教育家们说“要蹲下身子看学生”,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但好像做到的人并不多。我们总是认为小孩子能懂什么呢,他们只是幼稚无知的代名词,我们和他们根本没有共同语言,这也是不信任学生的一种表现。其实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精彩的世界,只有我们成为他们的朋友 ,才会发现那个世界的美好。所以陶行知先生希望每个老师都能变成一个小孩子,和他们一起玩,加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如果我们变成小孩子,就会发现“师生立刻变成朋友,学校立刻变成乐园”,我们还会惊奇地发现小孩子的能力很大,他们能做许多我们做不到的事,还能够做许多我们认为他们做不了的事,因此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陶行知的演讲读后感总汇70条


第三点感悟: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具有强大的创造力,但现在他们的创造力都被我们禁锢住了。在分数至上的考试制度前,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一味地把目光关注在孩子的分数上。分数高的家长感到很欣慰,便腾出时间让孩子学各种特长,把双休日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从早学到晚,原本该是好好放松的双休日却使学生更加疲惫;分数差的学生,家长则头疼地送他们去各种补习班,这科补完补那科,补得孩子头昏脑胀,身心俱疲……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创造力怎能解放出来呢?因此陶行知学生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嘴,解放孩子的空间,解放孩子的时间”,这样孩子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进行创造。我们所熟知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由于过分好动,仅在学校学习三个月就被开除。幸好他的好妈妈没有放弃他,让他在家里搞各种研究,让他尽情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才造就了一个杰出的发明家。
如果爱迪生继续在学校接受教育,也许这个伟大的天才就会夭折了。当然像爱迪生这样成功的人并不多,我们并不是让孩子都效仿爱迪生,但只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么我们的身边未必不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的爱迪生。不要让学校、家里成为束缚孩子的牢笼,让孩子在大自然的广阔天地中自由翱翔吧!
当然,这本书带给我的感悟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这本书使我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当然要想把这种思想完全吃透,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则还需要一段很长时间的钻研与琢磨。《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然困”,只有在学习中才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学习的方向,才能不断进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实现“教学相长”,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感觉受益匪浅,陶行知是五四时期的教育改造的旗手,在深入了解中国本身国情和西学东渐浓厚风气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教育当一反“老八股”,二反“洋八股”,坚持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以1927年在南京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为起点,陶行知先生开辟了一条中国教育的新路,并同时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这在世界上引起了各方教育家的关注。所以说陶行知先生被誉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可谓当之无愧!

陶行知的演讲读后感总汇70条


时至今日,陶行知先生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实在是还有其意义和价值的,因为诸如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引导学生努力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1927年11月2号在晓庄师范寅会上的演讲辞,具体言之,即: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前者是先生,后者是学生。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故当为“教学做”,而非“教”、“学”、“做”。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强调“教学相长”,并且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教与学的互动就已经是很好得完成了“教书”的任务了,但是看到陶行知先生这一句“教学做合一”,我才恍然感觉到,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工作做得太简单了,当然,首先是在思想上就考虑得不够深入和全面。而事实上,学习是离不开实践的,所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师”。像这样的古训我们有很多,但是在现代教学中都已经被排斥在了建造优美的教室以外,透明的玻璃窗虽然不足以阻挡外面的风景,但是对于教学与做的关系而言,斩断的力度和程度都已经足够大了。于是,我们的"学生能流利地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食堂的浪费仍然屡禁不止;我们的学生能痛快地答对英语的选择题,但面对外教却张嘴困难。
面对这些情况,身为一名教师,我实在不敢再说,教学互动是成功的。相反我看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少是充当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桥梁,而且,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孩童的创造力”更是要予以充分的重视。
行是知之始也是陶行知先生很重视的一点。初看起来这与教学做合一有重合之处,细想来则不尽然,“教学做合一”是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对“做”提出的要求,而“行是知之始”则是在思想上奠定了“行”在学习中的地位,这是一种对思维方式的叙述,“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就是从“行”中得来的。而闻知和说知在本质上都是对“行”的间接接受,由此可见“行”对于教学的重要性。而这种“行”绝不仅仅是“教学中的实践”那么简单,在现代教学中,我们已经太习惯于教导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作业”了,而学生认真听讲和作业的代价往往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的能力的缺失。当然,并不是说要“行”就要放弃听讲和作业,只是要明确这三者应该被提升到相当的高度上,而不应该是现在这样的只重听讲和作业而忽略对生活的观察和学习。

陶行知的演讲读后感总汇70条


1927年11月3日,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师范寅会上演讲时又提出了“在劳力上劳心”一说,这对前面一再强调的“做”和“行”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因为这个“做”和“行”不能是盲行盲动,不能是胡思乱想,而应该是手到心到,即“在劳力上劳心”,面对这个说法又有人用二元论将它们分开,他们认为,劳力和劳心是分开的,以至弄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现象。但是陶行知先生则认为,劳心和劳力应当是一元并重的,只有这样才能在探寻万物之真理上有所获得,而这个任务的完成时需要教师来承担基础建设责任的。
引导学生努力求学是陶行知先生在给正之先生的信中提到的,言“大凡生而好学为上,熏染而学次之,督促而学又次之,最下者虽督促不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要学生学会学习,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但是这句话虽然已经说了很多年了,究竟该如何“授人渔”呢?我认为当有三点值得注意:一为教师自己必须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即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否则水尽源竭,当何往之?陶行知先生也说“好学是传染的……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二为耐心亲切的态度。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关系的好坏松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传播效果的好坏,所以任何传播方式都致力于不断改善与受众的关系,课堂传播为组织传播,更需注意对受众(学生)的情绪把握。教师和善耐心,学生自然乐于接受,反之则逆反之心易出,如此一来,教师纵有五车之学八斗之才,只怕也难在那三尺讲台上站稳脚跟吧。
三为灵活的教学手段。注意力难集中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障碍,尤其是小学生,好动难止,那么教师就要格外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眼球,否则上述两点都将成为无根之木。
陶行知先生所在的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之一“以教人者教己”则为“引导学生努力求学”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教师要完成教学的任务,必须先将自己当作学生去学习,我以为,这种学习不单是知道了要教的内容,而是要切实将自己当作学生,进一步感受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如对于一个新知识点,假设自己就是学生,我会有什么样的疑问,我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感受,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教己”的态度。

陶行知的演讲读后感总汇70条


陶行知先生的理论给我的启示很多,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尽最大的努力去践行这些先辈的指引,从而让自己更好的完成教师的责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