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集锦

2022-08-27 来源:百合文库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集锦80条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篇三:
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是他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的第一本。这本书用书信的形式把作者在美国见闻生动地记录下来.简而言之,它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民主,何为法治,这在中国,一个把自由民主口号喊了数千年,至今连宪政都遥遥无期的国度,无疑是铿锵一击。
作者很聪明地从在他身边发生的小事着手,以小见大,从细小之处发掘美国的法治精神。这里面有因把枪支放在枕头下,被家里孩子用来玩耍而被判刑的父母,有日本学生因闯入他人住宅而被射杀,从而导致外交事故。当然,惊动全世界的辛普森杀妻案。
相对于中国求稳,崇和的东方哲学,美国人狂热地追求自由,即便他们为这自由付出巨大的代价。书中有一段写到有人发起活动,把全国所有枪支下丧生的冤魂的鞋子放在广场上,那场面何其壮烈.一双双鞋诉说着那些死去的人的痛苦。但美国人民宁愿承受这还会继续的痛苦,只因这是他们追求自由的代价.在自由面前,生命很轻.对于中国人,这绝对不会发生。我们已经习惯了服从,相比自由,生命才是重要的.终究,这是中国的思维.没有这份对自由的狂热,美国便不是美国.要知道,独立战争是美国人不愿再在英国的统治下苟活才爆发的。中国没这种安然现状也不是中国了。如果中国在美国的立场,必然搬出那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安稳地被统治。
书中着墨最多的是辛普森案,辛普森被控谋杀罪,警方也在现场找到沾有死者血迹的手套,所有证据都直指辛普森,所有人都确信是他谋杀了他的前妻。但是,辛普森强大的律师团找到了警方取证的破绽,形势一下子扭转了。最后因为证据不足,辛普森无罪释放。人们看着杀人犯在眼皮底下走了,但又能怎样,在美国,证据就是一切。尽管这个杀人犯后来在自传中承认自己确实杀人。
我从这件案子中却发现美国司法不同之处。就比如当任这件大案的陪审团居然是普通平民。他们被限制自由,仿佛他们才是犯罪嫌疑人。而这样能让他们远离外界的评论,只凭在法庭的所见所闻作出判断。审判权交给平民,这才是法律真正的实现。让民众做出他们的判断,等于这公正有了最坚固的基础---人民.虽然这在咱们看来,这不是乱来吗?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集锦80条


还有,美国法庭上犯罪嫌疑人的着装也是有讲究的,必是西装革履.用原文的话说,就算这个人一辈子没穿过西装,为了出庭,他也得去买一套。这用中国话说有点本末倒置了。一个犯人穿得比法官还漂亮,那还是犯人吗?是,他是犯罪嫌疑人,但不意味他就得跟中国一样,穿个黄马夹,剃个寸头,夹着拖鞋,低着头等着接受审判。这样他在人格上已经低人一等,给人的印象是,他犯罪了。何来公正的判决?
就是从这些细节中,窥见美国司法的严谨,而更加佩服美国法律的权威。在美国,人们不相信总统,不相信政府,只相信法律。宪法是他们最好的守护神。他们将宪法奉若神明。他们觉得权力不能被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也导致美国总统往往不是最舒服的人,而是最头痛的人。新闻的监督,民众的监督,公民可以随意焚烧国旗,就连他们讽刺总统的习惯也变成一门其它国家无法模仿的艺术。你可以说美国天生疑心重,但选择相信法律永远不会错。法律是理性的,是不会随意更改的,最重要,它一视同仁。
说到这,不得不提美国宪法,从1787年制定至今,修改次数极少,可见当初的制定者考虑的周到。正正因这稳定,才有神圣。神圣而带来人民对它的信任,尊重。这对于老是忙于修改宪法的中国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什么时候中国人能用宪法维护自己权利,那时,中国离宪政也不远了吧。读这本书,感觉五味杂陈。羡慕美国的法治,崇拜美国人的自由,同情他们为自由付出的代价,最后还有惭愧。泱泱大国,我们还在面对无数为维权而失去宝贵生命的现状。中国的宪政难道一定要用人命搭建吗?或许,观点太偏激了。但自己真的希望我们国家走上真正的民主之路,我们空喊了这么多年的口号,是时候实现了。但愿这一天的到来,不会太久。
内容由十五封信组成,主要以美国背景文化和事例生动地描绘了美国的自由和平等,近距离看美国—历史深处的忧虑
读美国时,不得不结合历史。美国曾被英国长期殖民、压迫过,一个执政人员可以拿着搜捕证随便搜查居民的家,即使找不到任何违法品。在华盛顿的带领下,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如果换做中国百姓,一定会认为华盛顿将建立起宪法,巩固自己的"地位,但是是能让人大跌眼镜。战争结束后,华盛顿和其下属不约而同地下解甲还乡,华盛顿在自己的庄园过着小农生活。州各立各自的法规,直到几年后,因为法规差异过大,加上经济相当不景气,华盛顿与各位战友聚在一起开会制法,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政府权力过大对人民造成的压迫,第一项内容竟是确保人民合法持枪,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不敢相信吧)。美国的宪法蕴含了人类的理性和智慧,你可以看到美国为了保障每个人的平等和自由表达情感,其宪法在生活中实用性相当高,不是摆在法院无人去看的空条文。美国赋予人人平等的权利,让穷人上得起学、吃得起好饭好菜,民事案件中免费为你请律师,如果你的权利受侵犯,你不会因无钱而打不起官司,观后感《近距离看美国—历史深处的忧虑 观后感》。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集锦80条


你可以自由表达情感,与此相关的行为大多不受限制,但不要一次认为美国人大多放荡,其行为受到相当大的限制,比如放学孩子必须有监护人接送,工作单位男女距离不能近于一手臂(好像是一米,不清楚了)美国每个时令都有不同的作息时间,大多数人都能自觉地调整过来。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以个人为主体,宪法保障个体的利益,在法庭上,被告只能作为嫌疑犯,不能穿囚犯衣,大多穿着西装。一个人有罪,但检方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陪审团会以“罪名不成立”将其释放。“宁可放也不能错杀”的思想为绝大多人接受,他们为了自由付出了代价,不远破坏宪法的初衷。(宪法代表了个人的利益)
我的思绪太乱,特别是后面越写越没层次,以后要多读多总结,形成清晰的思维。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书笔记1
大历史一是时间要放到足够大,退回一些才能看清,二则是地理范围要大,考虑中外各地的情形。
中国之所以陷入近代几百年的被动,明朝立国已经埋下伏笔,国家以道德为治国基础,没有技术条件改造成法制国家,整个行政目标是保护落后的农业生产,由此发明户籍制度,把农民种在农村,没有批准农民不得到处行动,限制底层积极性和流动性;政治上层设计高度集权,皇上有能力的如劳模朱元璋靠个人勤奋尚可一人勉强为之,子孙后代就只能靠内阁大学士和文官集团,经过200多年发展官僚集团逐步成熟,他们是政权实际控制者,皇上只是个道德象征,信息通过底层几乎不可能传上来,上下难以通达。
而文官系统在明有天生物质和精神分裂倾向,国家给的俸禄有限,希望各位大人以道德和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另一方面自身握有实权,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只能方便的通过潜规则或明文规定巧取豪夺,这个分裂是个顽疾,到清朝也没得治。没有法律只靠道德,而道德标准只在个人口中,这样的系统维系几百年也真是不易。皇帝或内阁要用人就不敢一下把规则全部改掉,而越往后拖越没有治愈的机会,直到大厦全部崩塌掉。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集锦80条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书笔记2
读完此书已有一段时间,一直想分享些自己的
1587年,为万历十五年,从传统观点来看,并无大事可叙,但黄老却从发生在此间一件件极其微小的事件,窥见了蕴含其中明代的大历史走向,见微知著,一叶知秋......
以人物为主线,从其间我们看到了不一样,少年意气风发万历皇帝;朝堂之上与庙堂之下判若两人的时代大改革家张居正;忧患为国却性格优寡的首辅申时行;抑有脾气古怪却刚直不阿的清官海瑞。从中了解了人物的两面,历史的多面,在人物性格与其仕途沉浮之间去感受一个时代的`风云动荡与发展趋向,无论哪个时期,都没有完人,但却有一个正当时可以改变历史走向之人,此人必定遭受众多议论,但毫无疑问的是,他必定会在青史之上留名,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身处其中,名留其外。
大历史观,无外乎站在一个长隧道之外以一个大的观感去看待历史,不拘小节,着重对历史趋势的研究与探索。掌握此方法,可以避免许多研究上的不必要的多余杂质,从而更加清楚的明白历史研究的目标与任务。
总而观之,以大观小,读史明智,成王败寇,如是而已......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书笔记3
出乎意料的一本书,实在对中国古代史不感兴趣,经古代文学史老师推荐阅读,也算一个有意思的体验。
全书涉及了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主要由明神宗、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几人的经历为主要线索。选角看似无意实则大有门道:神宗是皇权的代表,张居正则是相权失败的典型,相对的申时行却是相权与皇权和解的象征。海瑞作为明朝有名的清官,实则从全书来看此人成就不高不过是一个证明本朝吏治清明所需要的标志;戚继光当然是明朝军事力量强大的标志;李贽……私以为作者没有选择其他明朝的思想大家,而选择这位“奇葩”不单单是因为其思想的矛盾性,而是因为这样的矛盾性刚刚好与全书的主题相契合,正应了首尾圆通的那句:“万历十五年是平平淡淡的一年。”但这又是象征着明朝盛极而衰的一年。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集锦80条


此外,全书又以“阴阳”为主题包裹着整个万历年间的是是非非。
而“阴阳”二字,在本书中所指又有多重含义。一来阴是官员处事的圆滑、乖巧以及官场的生存之道,相对之阳则是官员在外或者对上的表现,也就是符合社会要求的一种“标榜”。二来阴则是指国家运行的内在规律,其中包括思想、文化、伦理、道德……阳也是皇权、政治、商业等宏观现象。
其中韵味,不再赘述,三言两语,聊表愚见。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书笔记4
看完了《大明王朝1566》,才来翻阅此书。也对明史略有一些兴趣,之前也有对本书的耳闻,更多是与明亡有关的细节,似乎很多观点认为在1587年发生的种种细节,预示着这个朝代即将结束的危象,断断续续的浅读,大而深刻的理解谈不上,一阅一思,这期间也看完了纸质版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提到了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两个概念可以放在这本书来讨论一下,对应来说,若是拿时代意见来否定历史意见,也是有失偏颇,历史的细节总能代表着历史深处的忧虑,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学习着前人总结的
灭亡更替的爆发点,也许从立国之初就埋下弊端的种子,积重难返,命将休矣。以如今眼光来评也是制度问题,不同皇帝执政,面临处理的问题不同,怎样采取措施?如何改革?如何保证政策的连续性?究其根本还是封建制度皇权独大难以保证最优政策。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书笔记5
虽然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命名为《万历十五年》,虽然还是不清楚什么是大历史观,但是呈现的是立体的历史,立体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不是非黑即白的历史教材或者历史电视剧。就比如戚继光,民族英雄,但能在盘根错节的政治中,稳如泰山、步步高升,难道只靠军事才能、爱国热情可以做到的吗?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不懂政治,也不懂历史,但我从历史中读到历史时代赋予历史人的枷锁,却掩饰不了首先是作为人的本性,万历作为皇帝,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然走不出深宫囚笼;作为一个男人,喜欢谁都要被人管束,想给老婆送礼物都要打白条;作为一个人,吃喝拉撒、七情六欲都要被人指指点点。一个想要赢得身边人、天下人的认可,却感觉力不从心、无人理解。皇帝也首先是个人,张居正、申时行、海瑞等等也首先是个人,然后才是历史人物。看完《明朝那些事》,感觉王阳明活得最明白,过得随心。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集锦80条


另外,看到了很多好玩的地方,火者、裸奔,比现代房车还房车的轿子……古人真会玩。
这本书可能以后再读时会有更深的理解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