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山回路转不见君

2023-03-05三国郭嘉荀彧 来源:百合文库
(以前在晋江发过,不知道可不可以在b站发。如果不可以我会删掉的)
我们所知道历史其实是虚伪的,只是我们这些后人根据主观臆断的考据而得出的,无论再正直的史官也有自己的一家之言。历史从来不分对错,历史也从来不存在绝对。正史值得考据,值得推翻,野史值得商榷,更可以弃之不顾。我今天想写的荀令君和郭奉孝,只是我心中的他们。
(我的描述应该是自认为客观的主观?)
在《三国志•魏书》中荀彧,荀攸和贾诩是一个传记,而郭嘉是和程昱,董昭,刘晔,蒋济,刘放放在一个传记。
其中这个刘放不是谋事,而是担任类似于文秘这一类的职位。而且这个刘放是王室后裔(类似于备备那种身份,但是比备备混的好,年轻时被举了孝廉,在郡理当小吏,后来就投奔了曹老板。曹操给刘放封“参司空军事”,所以刘放是名义上的军事参谋,实际工作是秘书。)由于这个刘放很擅长写书信和檄文,所以曹操,曹丕和曹叡的一些诏命文书都是刘放写的。我为什么突然要写这个人呢?因为突然想起他对三国这个时代的一个转折有很大关系。
曹叡继位后,十分器重这个刘放,还有一个叫孙资。这两个人对曹叡托孤有很大的影响。曹叡病重的时候,是想让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以及骁骑将军秦朗这五个人辅政。
这几个人有这么几个共同点,第一,和曹叡关系好。除了夏侯献,我没有找到相关资料作证,但是按照曹叡的这个托孤标准以及个人性格,他应该是和这个夏侯献关系好,但我不能确定。至于曹叡的性格问题,参考曹丕性格:记仇,眦睚必报,有恩必报,关系好的重用。这个曹宇是曹操和环夫人的儿子,是曹冲同父同母的兄弟。由于他和曹叡的年龄相仿,自幼二人就一起玩耍,情谊深厚。
曹爽是曹真(曹真子丹)的儿子,曹肇是曹休的儿子。曹真和曹休都是曹操的族子,并且和曹丕关系非常亲密,无论是曹操还是曹丕也十分器重这两个人。曹丕在《典论•自叙》中就写过自己和族兄子丹在一起打猎。在《三国志》曹真传里记载:“太祖哀真少孤,收养与诸子同,使与文帝共止。”换言之,就是曹丕和他一起和泥巴长大的。这种情谊是会延续到下一代的,按照这种亲密关系,曹丕的儿子和他们俩儿子一起和泥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泥巴从小玩到大,这个感情估计也是黏在一起了。
至于秦朗,是曹操的继子。这个秦朗的母亲杜夫人原来是吕布手下秦宜禄的妻子,当时是秦宜禄奉命出使袁术,袁术把汉朝宗女嫁给了他。杜夫人和秦朗就被留在了下邳。后来曹操攻破吕布,就纳了她作妾。毕竟曹老板好人妻。曹叡很喜欢他这个继叔叔,经常和他一起出游,并且私底下都是喊这个秦朗的小名---“阿稣(又作阿苏)”。
第二,都是曹氏宗族。无论是曹宇,曹肇,曹爽,夏侯献还是秦朗,要么和曹叡有血缘关系,要么有名义上的亲戚关系。曹叡是对自己的这些好兄弟(叔叔)非常信任的,也相信自己把曹芳交给他们手里,他们会尽心尽力的辅佐。
至于为什么托孤大臣最后又变成了司马懿和曹爽,这就是刘放和孙资在捣鬼了。《世说新语》中说到夏侯献和曹肇对孙资刘放长期专任非常不满,当时两个人就在庭院中说:“此亦久矣,其能复几?”孙资,刘放听到后感到很害怕,就劝曹叡宣召司马懿。当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多有虚构成分。在此讲出,仅供参考。
至于陈寿的《三国志》是这样说的:曹宇生性恭良,向曹叡推脱了这份重责。曹叡引见孙资刘放,就问他们二人说,燕王(曹宇)正尔为?他们二人回答说,曹宇不能担任托孤的重责。曹叡接着问,曹爽可以吗?他们二人说可以,同时陈言,应该宣召太尉司马懿,纲维皇室。曹叡当时犹豫了很久,《三国志》记载:“帝意复变”。对于曹叡要召见司马懿,曹肇这些人知道之后,是十分不赞同的,并且劝诫了曹叡。但最后曹叡的选择是单独召见了曹爽,司马懿,刘放,孙资,下达了诏书。
由此看来,刘放,孙资对这个曹叡最后的决定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因为一个病危之人,意识是比较薄弱的,也比较选择相信身边亲近之人的话语。魏的消亡,晋的兴起,他们二人的是一个致命的转折点。
陈松之评论孙资,刘放时是这样说的:“放,资称赞曹爽,劝召宣王,魏室之亡,祸基于此。”
好了,让我们重回正题。
通过三国志的人物列传,可以得知在陈寿的心目中,荀彧的地位高于郭嘉。为什会这样呢?个人推测,原因如下。
一,
荀彧比较帅,陈寿是个颜控。荀令君的容貌是有历史记载的,伟美有仪容。而郭嘉无论在《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中都没有明确的容貌描写,说明郭嘉并不仪表出人,应该是普通人长相。但是一定是有普通人没有的气质,荀彧也有,所以,郭嘉在容貌相对于荀彧略逊一筹。
二,
郭嘉死得早,相对于荀彧来说才能并没有发挥到极致。当然有发挥,可惜天妒蓝颜,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三,
荀彧是士族,郭嘉是平民。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那个时代,士族是一股很大的势力,而且当时的名门望族都是很在意自己所交之友是否与自己是一个平等的地位。举个例子,联军讨伐董卓时,袁绍很尊敬刘备而对关羽嗤之以鼻。不是因为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刘备有一个皇族血统。在曹丕继位后,听从陈群采用了九品中正制,这对以后的政治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两晋时期,士族的权力往往是皇族约束不了的。而陈寿所在的时代,也是士族笼罩的时代,对于曾经的士族能臣,一定是推崇至极的。
荀家是高官门第,书香世家。荀彧的祖父荀淑就在汉顺帝和汉桓帝的时候知名当世,他有八个儿子,被称为八龙。荀彧的父亲叫荀绲(gun第三声,我一直以为念kun好丢人),是荀淑的第二子。典略有个记载说荀绲因为“仰慕”中常侍唐衡的权势所以让荀彧娶了唐衡家的女孩子。(中常侍是宦官的官职)然后裴松之就位荀绲打抱不平了。他翻出这个汉朝的年表比对,说是唐衡死的时候,荀彧才两岁,等到荀彧和这个唐氏女结婚的时候,唐衡家已经没什么权力了。所以这个“慕势之言为不然也”。并且裴松之是这样评价这段姻缘的“昔蒋诩姻于王氏,无损清高之操,緄之此婚,庸何伤乎!”荀家的高风亮节不是因为一门婚事就会被污蔑的。
插:蒋诩是西汉王莽时期的人物,因为不满王莽执政所以选择了隐居,而这个蒋诩的妻子是王氏女。
    荀彧的样貌就不必多说了,伟美有仪容,说明荀彧是身材高大并且十分具有阳刚气息的男子,并且还是自带香气的美男子。而且在这个裴松之注释《三国志》的时候还埋怨了一下陈寿,说是荀令君这么帅,你竟然没有去夸一夸这个令君。
荀彧年少的时候就被人称为“王佐之才”,并且也是被举过孝廉当过官的。董卓作乱的时候,荀彧就展现了寻常人未有的眼光:颍川是是非之地,天下大乱,想要苟全性命于乱世,就必须离开故土。于是荀彧选择投奔了袁绍。
在袁绍帐下做事,荀彧并不认为袁绍是可成大事之主,所以他在初平二年的时候选择离开袁绍跟随曹操。这年荀彧二十九岁。曹操大喜称荀彧是“吾之子房也”。荀彧的到来为曹操之后的所有胜利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荀攸,钟繇,陈群,戏志才,郭嘉,杜袭等,这其中的任何一个人拿出来都不是等闲之辈。包括还向曹操举荐了司马懿。而这些人应是荀彧年少时在颍川所结交的好友(司马懿肯定不是年少的),而通过荀彧的朋友圈来讲,荀彧以才识人。荀彧带领着颍川最深厚的士族力量和最优秀的谋士资源辅佐着曹操,曹操焉有不兴之理。
荀彧不仅能识别可用之才,也可以识破人的缺点。曹操在破张绣和擒吕布之后便与袁绍形成相距的局势。当时孔融就说,袁绍地盘大军力多,并且谋事有田丰,许攸,尽忠之臣有审配,逄纪,而大将有颜良文丑。而荀彧不以为然。荀彧是这样评价这几个人的:“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逄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擒也。”事实证明,荀彧的评论都得到了预见。许攸背叛袁绍,投靠曹操,田丰直言劝谏却被袁绍在官渡之战失败后杀害,郭图逄纪急功近利,刚愎自用,颜良文丑也被斩杀在战场。而官渡之战的结果是袁绍大败,曹操大胜。
曹操在官渡之战前夕是对自身的力量不自信的,曹操在守官渡被袁绍围剿的时候粮草接济出现危机,于是他就写信给了荀彧,表明自己想要回到许昌诱击袁绍。而荀彧的回答让曹操放弃了撤兵的想法。作为实力稍弱的曹操,想要获胜,就要静待天机,一击制敌,而不能选择稳妥战术。而袁绍作为优势的一方,应当求稳,而不是急于求成反而落个失败的结果。
荀彧不仅有王佐之才,在为人做事上也十分低调内敛。曹操表彰荀彧,荀彧推而不受,曹公欲表彧为三公,彧使荀攸深让,至于十数,曹公乃止。不仅仅荀彧,包括荀攸也同他的叔叔一般,清高至上,不存钱财,谦冲节俭,散尽家财。荀彧的家族拥有着最优良的士族气节,培养出了这样高贵的人才。钟繇称荀彧堪比颜回。而也正是这种气节,使得他与曹操产生了分歧。
建安十七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封九锡。荀彧坦言道,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我更喜欢《三国演义》中被改过的这句话:“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无论荀彧的原句是什么,此时的他与他曾经亲密的主公产生了裂隙。任何一个人在自己春风得意之时听到他人的“不满”之语都是会生气的,曹操也不例外。曹操心中难平。抑郁万分,也怒火烧心。
曹操走了,他出去远征,却不想带上我。他已经不信任我了,我却不能抱怨什么。
如果送来了空食盒,是不是该死了呢?
荀彧不是愚忠,他跟随曹操的目的难道不就是守一方汉土吗?当年曹操起兵时,也是想守一方汉土,庇一方百姓。可是人站在高处时,心境就有了变化,而有的人却没有变。他们曾经一起的岁月终究躲不开分道扬镳的命运。
荀彧和诸葛亮很像,却又不一样。他们都是主公的贤内助,政治建设,后方打理,井井有条。他们躲在背后,没有展露锋芒。他们的出谋划略往往很淡,因为他们的工作重心并不在意军事,而在于敌后方。主公出征,只有他们,才能担任敌后大事。他们兢兢业业,死而后已,一生劳累不堪,不曾有过半句怨言。也许只是为了当年的知遇之恩。是曹操成就了荀彧,刘备成就了诸葛亮,也是荀彧成就了魏武霸业,诸葛亮成就了蜀汉基业。曹操疏离了荀彧,诸葛亮也曾被刘备疏离过。诸葛亮无法劝阻刘备的决定,所以导致了夷陵之战的大败,蜀国元气大伤。诸葛亮自己坦言,若法正还活着,刘备是会听他的劝谏的。但是在刘备死前,诸葛亮必须是他最信任的能臣。多么相像的二人,都在五十余岁逝去,也许都是注定的结局。
郭嘉是什么?郭嘉是谋事,郭嘉是璀璨星河里的星星,很耀眼的那颗。他张扬不堪,放纵不羁,他是曹操一生惦念之人。就像蜀汉的法正也是刘备一生惦念之人。白月光与朱砂痣,郭嘉的血色在曹操的心尖挥之不去。
郭嘉早年也跟着袁绍去混,结果没多长时间,他和荀彧一样感觉袁绍并非明主,所以果断离开袁绍回到乡里韬光养晦。曹老板的谋臣戏志才英年早逝,所以就希望荀彧推荐一位谋事。荀彧推荐了郭嘉。曹操一眼看中了郭嘉,郭嘉也认为找到了明主。君臣的默契莫过于此。
郭嘉的性子是野的,他不是和荀彧一般的温润。三国志有记载陈群曾向曹操告状,说郭嘉不治行检。具体这个“不治行检”,陈寿也没有明说。郭嘉的所作所为在陈群眼中是不道德。陈群眼中的不道德是什么?礼仪纲常,封建伦理道德,君子之行。也许郭嘉贪了杯酒,说话有些肆意张扬,又或是和曹老板一起寻花问柳(咳咳咳,这个只是猜测)。又或是服食五石散。(在魏晋年代,很多文士都会服食五石散,是由何晏所引发的潮流,至此以后几百年的社会名流都会选择服食五石散。郭嘉是否服食,不妄加揣测,再次列出,仅供参考。)所以郭嘉是不同的,他才能在曹操心中留下最独特的印记。
郭嘉一生是短暂的,他为曹老板做了以下几件谋划:第一,十胜十败论。给予曹操很大的勇气大败袁绍。(具体的内容太长,有兴趣自行翻阅《三国志》)
第二,征吕布。在讨伐吕布的时候,曹操因为士卒疲惫不堪考虑退兵,郭嘉劝阻,急攻吕布,吕布因此被擒。
三,征讨刘备,预测袁绍不搞突袭活动。(但裴松之认为这则是曹操的预测,并不是郭嘉的计策)
四,坐山观虎斗。先南征刘表,坐等袁谭袁尚两败俱伤,然后一击制敌。
五,北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轻兵兼道,掩其不意,斩杀蹋顿。袁尚袁熙败走辽东。在胜利的归途中,郭嘉病逝。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待遗迹定辽东的,但是,辽东这块地盘在长时间以来并不是曹魏政权的国土,因为直到曹叡的时代,司马懿才正式将辽东收入囊中。如果说这个“定”辽东是指震慑辽东,使得辽东一直臣服于曹魏政权,不敢有所异动,那么确实是遗迹定辽东。但是真正纳入国土是司马懿的功劳。)
贴曹操为郭嘉写的表:“臣闻褒忠宠贤,未必当身,念功惟绩,恩隆后嗣.是以楚宗孙叔,显封厥子;岑彭既没,爵及支庶.故军祭酒郭嘉,忠良渊淑,体通性达.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自在军旅,十有馀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东禽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虽假天威,易为指麾,至於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方将表显,短命早终.上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丧失奇佐.宜追增嘉封,并前千户,褒亡为存,厚往劝来也.”
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祭酒时时被曹公想起,想来也是可以高兴地活过来。曹公想念奉孝之语,字字含泪。
行同骑乘,坐共帷幄,可叹一身谋略,不假天年。如此情深意切,虽死也是无憾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