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季羡林留学德国 战乱中最迷茫的岁月 大师是如何找到人生方向的

【大师】季羡林留学德国 战乱中最迷茫的岁月 大师是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的
今年,我们听到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海外遇害,失踪,或是出事故的新闻,这让很多人对出国留学产生了几分恐惧。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个留学故事,听上去坎坷,悲惨,甚至不可思议,但从中却能悟出一个禅机。
能点醒我们很多人。
 
大师跟风留学
一个清华大学
毕业没多久的文科生
,告别老婆和出生才几个月的女儿,去德国留学。
本来打算读个两三年就回国,后来在德国一呆就是十年,期间好几次险些丧命,他还曾丢了中国国籍,成了无国籍者。
这个毕业生出国,是因为毕业不好找工作,连他自己都觉得去留学是盲目的,因为社会上都弥漫着留学热
,他算是跟风去留学。
但这个清华的毕业生,在德国的十年,为其后来成为大师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
这个年轻人叫季羡林

季羡林
那会儿是20世纪初,留学,靠私费的,只能是有钱人,才20岁出头的季羡林,家庭经济条件非常窘迫,勉强糊口。
靠公费,主要是靠退回的庚子赔款留英留美
,要想走官费,比骆驼钻针眼还要困难,因为当时官费留学
,只送理工科学生,文科生受到歧视,
几乎不可能靠官费出国。
正当季羡林心急似火,一筹莫展时,他的母校清华大学,同德国学术交换处签了个合同,双方交换研究生,路费自己出,食宿学费学校出,虽然学校给的食宿钱和官费生相比差好多,但对于季羡林而言,算是抓到了救命稻草。  
1935年的8月底,季羡林从北平踏上了前往欧洲的火车。这个火车是要途径中国的东三省,走苏联西伯利亚大铁路。
火车还要在哈尔滨停留几天,火车上餐车的食物非常贵,所以很多人就准备一个大篮子,然后去买七八斤重的大裂巴,就是干面包,再买几条粗香肠,几斤干奶酪和黄油,再配上几个罐头,一共要四五十斤,在火车上的八九天时间,就靠这些食物填饱肚子。
光这一路的火车上,就有不少有趣、尴尬、甚至惊险的故事,而后面的十年在德国的故事更加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泪。
季羡林刚到德国,发现那里的中国留学生人数比想象的要多得多,而且大多都是来镀金的。
当时国民党许多大官,都有子女或亲属在德国,而且几乎都聚集在柏林,这里有吃、有喝、有玩、有乐,既不用上学听课,也用不着说德国话。
在德国餐馆吃饭,季羡林发现中国学生居多,高声说话的声音,吸溜呼噜喝汤的声音,吃饭吧唧嘴的声音,碗筷碰盘子的声音汇成了大合奏。
季羡林非常看不惯这些同胞留学生,他们狂妄自大,唯我独尊,整天谈论的都是吃喝玩乐,甚至玩女人、嫖娼妓。
季羡林在1935年10月17日的日记里写道:
在没出国前,我虽然也知道留学生的泄气,然而终究对他们存着敬畏的观念,觉得他们终究有神圣的地方,尤其是德国留学生,然而现在自己也成了留学生了。
在柏林看到不知道有多少中国学生,每人手里提着照相机,一脸满不在乎的神气。
谈话,不是怎样去跳舞,就是国内某某人做了科长了,某某做了司长了。
不客气地说,我简直还没有看到一个像样的“人”。
到今天我才真知道了留学生的真面目。
 
小城哥廷根
季羡林柏林没待多久,就来到了哥廷根。
这是一个小城,当时人口只有十万,而城里的大学生就有两三万人,都是来自哥廷根大学。
这座城市洋溢着浓厚的文化和学术气息,到现在,哥廷根也不到13万人口,但历史上却出了40
多位诺贝尔奖得主

这里的景色非常美。东面山林密布,一年四季,绿草如茵。即使冬天下了雪,绿草埋在雪下,依然翠绿如春。
此地,冬天不冷,夏天不热,从来没遇到过大风。这里的街道干净到什么程度呢,你躺在马路上打滚,绝不会沾上一点尘土。
每家每户都用肥皂刷洗屋子前面的人行道。
城区中心的房子都是中世纪的建筑,季先生回忆道,在古城墙上散步,沉思,是他十年生活中最有诗意的一件事。
初到哥廷根,季羡林住的是寄宿家庭
,就是Homestay。
房东是对德国老夫妇,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羡林在这一家住了10年,与老人每日相聚,一起吃饭,一起聊天。
季羡林在生活方面所有的需要,这个女房东都一手包了下来,德国人的生活习惯和中国人不同,比如中国人一日三餐,尤其晚餐要吃热的,德国人晚上就吃点冷面包,干奶酪,这个女房东每次都特别留一份热菜热汤作为晚餐,留给季羡林。
这个如慈母般,善良的女房东,是典型的家庭妇女,除了每天给季羡林和丈夫做饭,天天打扫卫生,特别爱干净,给地板和楼道打蜡,打磨得油光锃亮,不光自家打扫,她还给门外人行道,不光是扫,而是用肥皂水洗。
后来女房东先是失去了丈夫,儿子又结了婚住在另一个城市,她早把季羡林当成了自己的儿子。
最后当听说季羡林要离开德国的消息,立刻放声痛哭。
 
大师找到方向
初到德国,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季羡林开始是很迷茫
的,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他在日记里说,到了德国,得到的是失望和空虚!
现在很多人在留学期间也是云里雾里,目标、方向不清晰,季先生当年是怎么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的呢。 
“其实就是把眼前能做的事,以最最勤奋的方式,做到最好。
后面的路会自然出现。”
当时季羡林已经在清华学了8年德语,但他仍然是张不开嘴的,你不敢想象一个语言学家,年轻时学外语也是不敢张口说的。
第一学期他主修了希腊文,又选了杂七杂八很多课,每天上课就要6小时,来德国,季羡林开始最想学的就是希腊文,之所以又选了这么多课,他的用意是练习听德文,而并不是想学习什么东西。
就是这样先把眼前的德文练到最好,后来季羡林就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他对语言越来越感兴趣,又自学了拉丁文。
后来季羡林认识了一个会梵文的中国同学,但那个同学已经不学了,就把学习梵文的语法书送给了季羡林,后来季羡林就一发不可收拾,对梵文、吐火罗语越学越深。
在日记中,季先生说,他终于找到了真正想走的道路。
八年的饥饿
季羡林在德国期间,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当时的德国老百姓全被法西斯牵着走。
德国对周围邻国的侵略,被宣传成被迫出兵抵抗。季羡林的好多老师、教授都被拉去从军。
战争开始,全国灯火管制,一到晚上街上一片漆黑,并且实行战时计划经济,食物按人头配给。
战争刚开始,全德国的食物供应还是十分充裕的,后来就开始限制奶油、肉类、面包和土豆,连黄油都被人造油所取代。
到最后要是能在碗里发现几滴油珠,就很不容易了。
最困难的时候,面包不仅少,而且里面不知道掺了什么东西,有人说是放了鱼粉,因为只要放上一天,就会有腥臭味,吃了特别容易让人想放屁。
最饿的时候,季先生夸张地说,如果人向他嘴里喂热烙铁,或是扔泥土,他都会毫不迟疑地不顾一切地把它们吞下去。
这本书里,多次提到,对于饥饿的痛苦和对短暂获得食物后的喜悦的描述,留德十年,季羡林有八年时间没有饱腹的感觉
,没吃过饱饭。
 
极为偶尔几次的大快朵颐,季先生都印象深刻。
德国被解放后,有一次季羡林和几个小伙伴在一个仓库里偷牛肉罐头,被法国兵发现,虽然没说什么,对他们的行为算是默许了。
但季先生想想都后怕,那会儿兵荒马乱,没有政权,没有法律,人家大兵手里可是有枪的,万一人家心血来潮,开上一枪,为了点牛肉可就小命不保了。
 
除了饥饿 还有空袭
英美苏的飞机飞到德国来投炸弹,最初技术水平低,炸弹只能炸坏高层楼房的上面一两层。
后来盟军轰炸能力陡增,飞来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在德国各个城市铺地毯式的轰炸,炸弹穿透十几层的高楼,直抵地下室爆炸。
地下室再无安全可言。
季羡林所在的哥廷根是个小城,全城没有一个像样的防空洞
,一有警报大家就往地下室钻,要是炸弹威力猛一点,楼被炸后,废墟压在地下室,里面人出不来,外面人也进不去,就听见废墟下有人求救,然而堆积如山的砖瓦碎石,一时无法清除,那个声音越来越低,几天后一片寂静。
于是马路旁高楼断壁的垃圾堆旁摆满了花圈,地下室成了墓地
,据说地窖里的老鼠,由于饱餐人肉,营养过分丰富,长到一尺多长。
比较幸运的人,在底下扒拉碎砖石,扒通了墙壁,爬到邻居尚未被炸的地下室中,钻了出来,重见天日,但十个手指头的上半截都已磨掉,血肉模糊。
战乱中的光辉
有一天晚上,英国飞机光临,季羡林开始无动于衷,依旧睡在床上,后来听到炸弹把自己住的楼的窗子全部震碎,这才把季羡林惊醒,看来是吓的不轻。
第二天一早,听到大街小巷都是清扫碎玻璃的哗啦哗啦声。
原来前一晚英国飞机投下的是气爆弹,目的不在伤人,而是要震碎全城的玻璃,全城大部分玻璃都被气爆弹的气流摧毁了。
让季羡林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此时,他碰到一件怪事。
当全城都在清扫玻璃的时候,季羡林看到有一个老头在兵营的操场附近,弯腰屈背,在仔细看什么,他并不是在扫玻璃。
季羡林走近一看,原来这个老头是德国飞机制造之父
,著名的流体力学专家普兰特尔教授,季羡林连忙上前打招呼,普兰特尔教授说,他在看气爆弹爆炸引起的气流是怎样摧毁这一段短墙的,这是难得的机会,流体力学实验室里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无独有偶,有天夜里盟军大批飞机飞到慕尼黑城“铺地毯”,正在轰炸高峰时,全城到处起火,当人们都纷纷往地下室、防空洞里逃时,唯独一个老头反其道而行之,他从楼下往楼顶上跑,而且是健步如飞,亟不可待。
这个老头是一位地球物理学教授
,他觉得这是极其难得的做实验、观察物理现象的机会,全城震声冲天,地动山摇,实验室里是不会有这样的真实现场的,头上飞机仍在盘旋,炸弹随时可能掉在他头上。
这些都是留学生季羡林在战争中碰到的人

德国留学这十年,不平凡,很坎坷,季先生却悟出了一个禅机:就是在那种极其困难的环境中,人生乐趣仍然是有的。
在任何情况下,人生也不会只有痛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