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导演手记 :第57日,茶!!!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944649/
第57日            云南临沧.茶
        昨夜住在勐库镇,又是美妙的蛙声一片。
        早上开车9公里来到公弄村。我们刚一打听,便被人带到俸傣平家,这位傣族汉子更是知道我们的来意,二话没说,开始准备。在院子中间燃起火,烧上水,俸傣平说,这也是做茶的第一个环节。
        俸傣平的父亲砍来一根新竹子,取其中一节,塞入新鲜茶叶,灌入刚烧开的开水,然后把竹筒在火上继续烧,等竹筒里的茶完全煮开后,取出碗,碗中加入野生蜂蜜,再把竹筒里的茶倒入蜂蜜里。蜂蜜竹筒茶就做好了。
        茶的清香、竹子的清新、蜂蜜的香甜,三者混合,就是这道竹筒茶的味道。只可惜,这是一道只可在本地享用,不可能带走的礼物。
        父子俩配合如此之好,是因为这道“蜂蜜竹筒茶”已被许多媒体关注,今年,我们已经是第六批拍摄者,之前平均每年都有五六批人次前来拍摄,俸傣平家俨然已经成了蜂蜜竹筒茶的代言。
        但实际上,俸傣平并不是蜂蜜竹筒茶的传承人,这道茶在当地人人皆知,谁都会做,几乎没什么技术含量。只不过第一家媒体恰巧报道了俸傣平之后,第二家媒体又根据第一家媒体的资料找上来了,久而久之每家媒体都偷懒或保持惯性,俸傣平便被动戴上了“代言人”的帽子。俸傣平也很委屈,因为蜂蜜竹筒茶完全不能代表他做茶的水平,他最拿手的其实是普洱茶的制作。我们也刚好赶上他们今天要做茶。
        新鲜茶叶晾了一个晚上加一个上午之后,微微有些发蔫的时候,放到茶炉里炒,炒到叶子彻底发软,颜色有些稍微变黄时出炉,再将茶叶晾干,然后马上揉茶,揉到茶叶的汁液开始往外渗、叶子彻底卷曲、颜色变成黄绿色时,摊开,彻底晾干。晾干后,茶的颜色变深,这时候的茶叶已经可以喝了,当地人最常喝的也是这种状态的茶叶,当地人叫做“毛茶”。
        从毛茶到我们常见的饼状,还有一个后加工过程:用高温蒸汽将毛茶瞬间软化,然后装入桶状布包,收紧布包打个结,放在有饼状模具的大石块下压住,布包打的那个结在茶饼上会成为一个凹槽,压上十多分钟,再把已成型的茶饼从模具中拿出来晾凉,然后再从布包里掏出茶饼送高温干燥室干燥,完成干燥,一块普洱生茶就做好了。
        拍完父子俩做茶,俸傣平给我们泡茶,他给我递上一杯功夫茶,然后很自信地看着我,我喝了,不知是我不懂茶还是受不了那么重的口感,三个字:香、苦、烫,同时也把这三个字写特别是后面两个字在了脸上。俸傣平看到我的表情了,显得有些失望,而他的失望又被何思庚感觉到了,何思庚端起杯,脖子一仰,一杯下去,说:好喝!俸傣平高兴地憨憨地笑了。
        临走前我们三个人一人买了一饼俸傣平的茶。回到北京后,我自己再泡,没泡那么烫那么浓,口感确实还不错,只是喝多了晚上睡不着。何思庚和喻攀则把他们的茶送人了。
        再后来,我把茶给表弟也尝了尝,他一高兴找俸傣平买了几十斤。两年后,当我剪完片子再次见到表弟,他已经和俸傣平发展成了合作关系。
        原来,表弟买了些俸傣平的茶以后,就和某个制茶大师去“交流”了,其实是想去炫耀自己低价买了好茶。大师一方面肯定了俸傣平的茶质好,另一方面指出他的茶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并仅仅从口感就还原了俸傣平做茶的全部流程和疏漏,表弟大吃一惊,带话给俸傣平,俸傣平也吃惊不小。
        此后,俸傣平做茶就成了这样:每次做茶都打开微信,大师在另一头远程指导,什么时候炒、什么时候出锅、揉到什么程度等等,每个步骤都精确到秒。而表弟呢,则从一个爱喝茶的人,变成了半个茶商加半个收藏家。去年表弟一个人就从俸傣平那里买了6万块钱的茶叶,而此之前俸傣平一年的销售也才六七万。
        我们一次微不足道的拍摄,一次无心插柳的推荐,居然促成这么美好的合作,多棒呀!
俸傣平
        
        拍完俸傣平,我们继续赶路,深夜赶到澜沧县。开夜路最怕会车时对面车辆的大灯刺眼,但在云南,完全不用担心这个,凡是对面来车,不论大小车一律变成近光灯,这个举动在中国其他省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偶尔对面来辆不变灯的车,车近一看牌照,外地的。
        如此反差下,对云南越发心怀好感。
        除了友善的司机,云南让人怀念的还有沿途路上一个个温暖安静的小镇,每次看到这样的小镇,都有留下来的冲动。安静、干净、空气好、民风好、不堵车、交通方便、生活便捷,等等一系列的好处,这些都是久居大城市的我所幻想的。
沿途路过的云南小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