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庆熹纪事》,有生之年的书完结了,是什么样的体验?

没错,今天我要说的是《庆熹纪事》。
清明假期,预定了半个月的书到了,花了一天的时间把它看完。
心里的思绪纷繁,有很多话想说,可是却又完全没有着落,完全不知道要说什么。
拿着书的最后一本,翻了又翻,对着一些句子怔怔的发呆。
看完没有恍然般的清明透彻,相反,满心满脑子都是里面的一个个人物。
很多地方想不明白,又好像什么都明白了,只是自己不敢去确定。
想着这些人物的过去,想着他们的结局,又是伤感,又是心疼。
从不知道,在一本喜欢的书完结的时候,在面对着最终结局的时候,会是这样的茫然和不知所措。
所以今天,我只讲感慨,只述情怀,不聊剧情,不聊人物。
一本书,作者写了十六年,读者也等了十六年。
好像永远不会完结,好像有生之年都不会看到故事的结局。
可突然间,作者宣布写完了,叫大家不必等待了,结局就在要出版的完结本中。
一时间,大家从等待完结,变成了等待预定的书到货。
作为读者,第一时间,加了两个QQ群。
一个是《庆熹纪事》读者群(565355434),书没到的在焦急的看着订单状态。
一个是庆熹剧透群(736073554),书到了的在为故事的结尾揪心。
有的陷于等待的苦恼,有的陷于完结的怅然。
有生之年的书完结,再焦急的心情,都是可以理解的。
没看过的人问我,这是一本什么书。
乍听书名,好像是纪实文学,又或者它是其他什么的?
我第一时间回答的是武侠。
后来想想,这又不单纯是一本武侠小说,因为武侠的范围太广了。
这本小说所涵盖的范围,却更广。
宫廷?言情?复仇?权力斗争?架空历史?
任何一个都可以,任何一个却又不足以覆盖它的全貌。
它是一本以架空历史为依托,以宫廷为主要场景,以太监为主角,以复仇为背景,以武侠为幌子,以权力斗争为基调的小说。
每一句话都意有所指,每一个人都有几重身份。
而在看完之后,撕开表面的诸多形容词,我想这应该是一本讲述自我解脱的书。
有时候想,如果这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复仇故事就好了,那么我们就会有着复仇后的畅快淋漓。
可真的好吗?
如果没有了这么多透不过气的杀伐决断,没有了这么多苦心孤诣的权衡谋划。
又有谁还能对着它看了又看,想了又想呢?
拿到书的那一刻,第一件事是拆开包装,径直翻到最后一页,看后记。
《写在<庆熹纪事>之后》,薄薄一页的内容,却是这煌煌百万字巨著完结时,作者的最后倾述。
接着我看了最后一章。
这应该是我看过最震撼的结局之一了。
我以为自己看过这么多故事之后,已经对很多东西都免疫了。
一直在想,无论怎样写,我都能够接受。
可是我错了,我是能接受,但却还是会心悸,会措手不及,会目瞪口呆。
每每看到一句话,就会有一种倒吸一口凉气的感觉。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到底什么是人心?
人心如果是肉做的,为什么会这般狠决?
人心如果不是肉做的,为什么又会这般脆弱?
于作者而言,这个结局早在三分之二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
她要做的,只是一字一句的把它讲述出来。
于读者而言,这个结局却是全新的。
即使在看完书的这一刻,还是难以一下子就消化。
是不完美吗?不是的,它很完美。
我很少见过哪本书,在开头和中间写得这么好,而结尾却更上一层楼。
可是完美和遗憾,一般都是双生的。
越是悲剧性质的完美,越是令人触目惊心。
越是滴水不漏的完美,越是有着各种读者们难以释怀的决绝。
没错,决绝这个词用在红猪侠的文字上,再恰当不过。
她没让我们失望,她把这个故事,以最冷峻平静的方式讲完了。
她早已看透一切,所以可以用冷如冰霜的语气,去讲述一个热血又跌宕的故事。
你情我爱,悲欢离合,在她面前,俱为云烟。
我为这本书的每个人都感到心酸,但是看到结局的那一刻,我又有一种释然的感觉。
无论如何,辟邪到最后都解脱了,他挣脱了这个生来就加在自己身上的几重身份。
青天碧水下,我们为何不为他感到一丝挣脱后的洒然。
何其幸哉,红猪侠在后记里一再用这个词。
我们又何尝不是,何其幸哉,有这么一本完完整整的故事放到了案前。
即使看的时候带着悲悯的心情。
作者在后记中说,这部小说讲的是阴谋和灾难。
但推动到这个结局的,还是主人公基于爱与信任做出的每一个选择。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不知道想笑还是想叹息。
这么多夹杂着血泪的倾轧,这么多混合着伤痛的抉择,最终不过是这样一句轻描淡写般的概括。
爱,一个多么复杂的词。
就像有人说,每一个后妈级的作者,都会在鲜血淋漓的故事背后,说这是一个讲爱的故事。
一切都可以被它概括,一切又不能只被它概括。
这本书的每个篇章,都以一个人名作为标题。
而在故事的收尾时刻,我们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一个个熟稔于心的人物,开始走向那既定的结局。
辟邪啊,明珠啊,李师啊,太后啊,皇帝啊,小顺子啊……太多太多的无法言说,太多太多的不忍卒读。
读者在看的时候,心如刀割。
故事的最后,有的人得到了解脱,有的人还陷在泥潭之中,可都令人心颤。
仿佛像是一个长长的名册,看着作者拿起笔,对着一个个鲜活的名字,这个圈起来,那个划掉。
作者在落笔的刹那,是不是心也在滴血?
曾经在听到作者写完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
《庆熹纪事》完结,十六年之后,这个春天不算晚
在上面我说,我不知道拿到书的那一刻,面对着那个我们已经隐隐约约有预感的结局会怎样。
可是真的面对了这样的一个结局,我还是被作者的笔触震撼得不知道说什么。
它比我能想象得到的最坏或者最好的结局,都还要来得震撼和心惊。
我不知道自己现在想要表达的到底是怎样的心情,我只知道,我可能还要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回味这个故事。
才可以对这些我所牵挂过的人物,所痴迷过的情节,作出最准确的评价。
现在我想做的,就是再认认真真的从头看一遍这本书。
有生之年,何其幸哉。
(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