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刘慈欣(三体作者)经典语录(杂谈、书评与采访篇)

星球大战只不过是加上了光剑和宇宙飞船的地球中世纪
——刘慈欣
《掐头去尾看雨果奖》
1. 《卧虎藏龙》得雨果奖有什么不好,至少,子怡妹妹是俺们科幻圈里的人儿了(雨果奖与星云奖的区别是,前者是读者票选的,只怪当年李安太火了,把读者都烧糊涂了…)
《【新京报】韩松 刘慈欣 同题问答(未删减版)》
1. 其实正如有评论指出,忠于心中道德的人其实是最自私的,他(她)为了自己良心可以什么都不顾。(这话怎么听怎么别扭…另外,我很自私…)
2. 想象力谁都有,但人们对科幻想象有一个误解,认为是让想象力戴着科学的镣铐跳舞,其实不然,基于科学的想象比普通的想象更广阔也更自由,因为科学所发现的世界和这个世界中的奇迹比传统的神话要广阔和丰富许多。科学不是镣铐,相反是想象力的助推器、望远镜或催化剂,在科幻文学中,科学提供的不是限制而是自由,对于想象力,科学不是一堵墙而是一条路。
3. 科幻小说有许多种,有些确实在进行社会思考或隐喻现实,但我的不是,相反,我总是试图用现实隐喻科幻。(大刘太能拽了…)
4. 我感觉科幻文学现在的发展还是很健康的,目前关注科幻的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但越来越多的科幻读者在离开学校后并没有从科幻这辆公共汽车上下车,随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现的科幻迷群体的成长,科幻的社会影响力也在增加,科学遇到的困难其实其它的叙事文学也遇到了,但科幻文学有自己的优势,从现在的趋势看,中国科幻有着光明的前途。(这点我十分怀疑的深信着……)
5. 中国目前所处的阶段,与科幻黄金时代时的美国很相像,都在崛起之初,都在社会转型期面对诸多的机会和挑战,这正是科幻成长的环境。对于中国科幻而言,走下去,鲜花自会在路旁开放!(我们想要的是在花园里名正言顺绽放的鲜花,而不是在马路边挣扎的野花…)
6. 总结一本书的核心是我从小就头疼的事,要是几句话就能说清就不用写一本书了。(同感…最讨厌上学时的总结中心思想了)
《珊瑚岛上的死光》
1. 想想那时主流文学与科幻的关系何等亲密,现在它们一个成了虽已破落却更加清高的穷酸绅士,另一个成了流落街头没名没户的小盲流,互相翻着白眼儿看不起对方,唉。(唉…)
《科幻大王》特约采访
1. 科幻,某种程度上是对已经变为泡影的理想的一种精神补偿。(有点儿道理…)
2. 现在人们都在谈论那个贫穷山区的“放羊—娶媳妇—生孩儿—放羊”的所谓人生悲剧,其实我们和那个放羊娃没什么太大区别,只不过是把循环变成“上大学—工作—买房—娶媳妇—生孩儿—上大学”而已,在某些方面我们甚至还不如放羊娃,我们没有他的闲适,没有他的山野和新鲜空气,成天在被污染的城市中奔波于命。科幻如果真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可以把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从精神上拉出这个循环,但有些作者和读者想在现实中也借助科幻跳出循环,结果都不太妙。
3. 现实社会本身就是一部不可超越的永远在写的文学作品。
4. 宇宙那么大,如果把思想只纠缠在人类上,就太无趣了。
5. 在文学上,缺陷发扬到极致就是优势,只要能用有美感的方式把这种缺陷表现出来。(让寡人想起了曾哥…)
《答复说书人——刘慈欣关于科幻创作的回答》
1. 至于《超新星纪元》,所花费的精力可以写10部《球状闪电》,它有25万字,从80年代未开始写,前后三易其稿,历时十余年。小说描写超新星爆发后,地球上只剩下13岁以下的孩子,世界变得怪诞而疯狂。从我自己来说,这部小说无论从文学上还是科幻上都是顶峰之作,以后也没有可能超越。(长篇里,我还是觉得球闪好,新纪元只能列于三体二之后。大刘发此言属于只缘身在此山中…)
2. 我不认为科幻有软硬之分,但确有真伪之分,科幻表达的是科学的精神和意境,而不是科学本身。重复以前说过的话:一篇没有一个科学名词,描写上古时代田园童话的科幻可能是科学的,而一篇在实验室中挤着一大群科学家和一大堆仪器的科幻却可能是伪科学的;一篇描写十亿光年之外几十亿年以后的事情的科幻可能是现实的,而一篇描写今年都市轶事的科幻可能与现实毫无关系。
3. 在看完这种科幻之后,你做了一件以前从未做过的事:走出家门长久地仰望星空。(《球状闪电》虽然改变了我的世界观,但让我抬头望天的还是不朽的《三体》!尤其关注半人马座α星…她在那里?)
4. 中国SF的社会内核已经启动,但经济内核尚未启动,它的经济规模还不足以保证自己的安全。在今天的经济社会,没有经济内核的东西其命运是飘忽不定的。中国SF在纸质媒体内可能永远发展不起来,小说之类的文字叙事艺术已处于迅速衰落之中,我们是在一艘正在沉没的大船上扬起风帆。(好悲壮…)
《无奈的和美丽的错误--科幻硬伤概论》
1. 出现疏忽硬伤,格杀勿论;知识硬伤,指出来,给作者一个学习的机会(虽然再学恐怕也改善不了多少);背景硬伤,装着没看见;灵魂硬伤,您很幸运,这是最棒的科幻了!(大刘在给自己找补…)
《混沌中的科幻》
1. 科幻小说的另一个独有的优势是它极其广阔的视野。一部《战争与和平》,洋洋百万字,也只是描写了一个地区的几十年的历史;而象阿西莫夫的《最后答案》这样的科幻小说,在短短的几千字内生动地描述了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宇宙几十亿年的历史。如此的包容量和气魄,是传统文学不可能达到的。科幻的视野能到达传统文学不可能到达的时空范围,科幻是最大气的文学!
2. 世界各个民族都用自己最大胆最绚丽的幻想来构筑自己的创世神话,但没有一个民族的创世神话如现代宇宙学的大爆炸理论那样壮丽,那样震撼人心;生命进化漫长的故事,其曲折和浪漫,也是上帝和女娲造人的故事所无法相比的。还有广义相对论诗一样的时空观,量子物理中精灵一样的微观世界,这些科学所创造的世界不但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而且超出了我们可能的想象。如果没有科学,我们把自己的脑髓蒸干也无力创造出这样的幻想世界来。
3. 技术之美的另一个最奇特,最不可思议的特征是它的性别取向,它似乎只影响男性。(那也分什么技术,织毛衣的技术,我绝对不感兴趣)
《我们是科幻迷》
1. 我们是一群正在人群中出现的神秘异类,我们像跳蚤一样在未来和过去跳来跳去,像雾气飘行于星云间,可瞬间到达宇宙的边缘,我们进入夸克内部、在恒星的核心游泳……我们现在像荧火虫般弱小而不为人知,但正像春天的野草一样蔓延。(这感觉好像我们是虫子…)
2. 但我们这一群人的真正内涵还在于:科幻对于我们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样式,而是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是一群精神上的先遣队和探险者。
3. 我们的群体是弱小的,但如果有人要轻视它,他可能会死在这上面。这一群孩子和年轻人正在成长,我们中现在已经有北大的硕士和清华的博士,更重要的是,我们是这个社会中思想最活跃的一群人,在你们眼中惊世骇俗的新思想,对我们来说不过是平淡无奇的老生常谈而已。对于接受未来观念的冲击,没有谁比我们准备得更好,我们现在正远远站在前面,不耐烦地等着世界跟上来,我们将创造出更加震撼的东西来冲击世界。(这篇文章简直就是科幻事业的《共产党宣言》!)
回答小作家杂志的采访
1. 科幻小说的灵魂,第一是思想,第二是思想,第三还是思想。(思想!思想!还是TMD思想!)
2. 伟大的科幻小说家(中国还没有)不是这个世界上的人,他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不久以后,我们会发现,大刘是王婆…)
3. 对于我们,至少科幻应不再是一种文学体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信仰,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进入科幻的世界。(科幻是一种生活方式)
《文明的反向扩张》
1. 当几代人梦想、呼唤、寻找的外星文明终于降临地球的时,人类可能面临着他们做梦都想不到的尴尬外星人对热情伸出双手的人类视而不见,却去和蚂蚁拥抱交谈.这就生出了一个我们以前从未认真考虑过的问题谁是地球的户主(理论上讲谁先想到这个问题谁就应该是户主,可遗憾的是,我们不知道蚂蚁首先想到了没有,所以问题还是无解…)
2. 文明,也许是一条使地球生命万代延续的光明大道,也许是使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生命走向灭绝的陷阱。
3. 对生命和文明在宇宙中的前景来说,任何想象都显得软弱无力.
《被忘却的佳作》
1. 金玉米》,描写一名日本老兵回到他曾作战的中国农村地区,在那里种一种高产玉米,然后高价回收,说是赎罪,后来发现原来这里的土镶中富含金元素,这种玉米能够从土镶中大量摄取金子。。。。。。十分有趣的一个故事,被忘掉真是可惜。(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有一个关于未来科技主题的展馆,其中有件展品把这个设想实现了,货真价实的把植物的果实变成了金子!真的很神奇,照这样发展,我们人类离造物主的身份越来越近了。)
《东京圣战》和《冷酷的方程式》
1. 对于严肃的社会科学而言,人类的温情和善良是很少被考虑的,比如:如果不把所有人都设定为唯利是图,那整个经济学就失去了基础。(越来越觉得大刘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不和谐因素了…)
2. 我觉得应该让孩子们看看,像我这样看得入迷,并从中体会惨烈美感的变态观众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孩子能从中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暴力,甚至进而想到什么是战争,因而由此产生的和平主义者会远比杀人狂多,还能从中悟出许多人世间一言难尽的深刻道理。(关键是不和谐…)
《黑太阳》书评
1. 你为什么登山?因为山在那儿;你为什么读科幻?因为科幻中的世界不在那儿!
2. 在日复一日灰色的生活中,我们深感现实的乏味与狭小,渴望把自己的生命个体以几何级数复制无数份,像雾气般充满整个宇宙,亲自感受无数个其它世界的神秘与精彩,在另一些时间和另一些空间中经历体验无数种不同的人生
3. 孰不知,美国的年轻读者也看不懂那些作品,因此他们的年轻人已很少读科幻小说了。令人不可理解的是,对于美国的科幻读者年龄偏大这一事实,我们的科幻界仍持赞赏态度,并向往着中国的科幻读者群有一天也能变成这种状态。难道没人想想,当美国这些四十岁以上的老科幻迷都死光后(这好像用不了多长时间了),他们的科幻小说还有谁去读?事实上,国内科幻读者的低龄化正是中国科幻的希望所在,却被我们当做一件愦憾的事,这不能不说是很愦憾的。
4.。 常常接触科幻小说的人往往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如果这事发生在你身上,请不要惊奇。
《刘慈欣:我是工科男 我不是文青》--------------《城市画报》采访
1. 第三部里的女主人公程心,她只是一个符号,代表着人类的普世价值观和道德。你说人们不喜欢这个主人公,其实人们是不喜欢自己。程心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正常人,她在每个关键时刻做出的选择是每个正常人会做的选择,符合普世价值观和道德取向,但恰恰是这种选择把人类推向了灭绝。(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生理性讨厌”,即是有时候你讨厌一个人,恰恰是讨厌自己的某些性格特点,而你所讨厌的对象恰恰契合于你所讨厌的认为自身所无法容忍的性格缺陷。有些人对于程心的诟病属于此列,即自身内心良善,但又认为在现时现世的环境下内心善良是自身长远持续发展的阻碍,所以有时会有做一些不被整体社会价值观所认可的非道德行为的冲动。例如走后门、行贿、打击报复、栽赃嫁祸、面对他人陷入困境而熟视无睹等。)
2. 遵循道德的人其实很自私,因为他们除了道德和良心什么都不管。
3. 最大的原因还是作者本身的急功近利。(太坦诚了…这也是我对大刘的印象…)
4. 我工作的单位是央企,怎么可能潦倒呢?事实上,我连这点小钱也不缺。我在当地肯定算是过得不错的,说个笑话给你听,我们不敢穿工作服上街,怕招贼。很多媒体记者总是喜欢假想:刘慈欣在一个简陋的小房子里,阴暗的灯光,没日没夜的写着科幻小说——事实上不是那样,我在城里有两套房,都是大面积的,怎么会简陋呢。
5. 现在他们只是觉得我在业余时间干了点儿私活。(过度的谦虚就是骄傲…)
《为什么人类还值得拯救?——刘慈欣 VS 江晓原》
1. 很多西方的东西被引进进来,都是经过选择的,凡尔纳符合我们宣传教育的需要。
2. 写科幻这几年来,我并没有发生过什么思想上的转变。我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我个人坚信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
3. 我们要注意的是人性其实一直在变。我们和石器时代的人,会互相认为对方是没有人性的非人。
4. 江:依靠科学能找到人生的目的吗?
刘:但科学可以让我不去找人生的目的。比如说,利用科学的手段把大脑中寻找终极目的这个欲望消除。(大刘太能抬杠了…)
5. 在科学精神之中没有包括对科学自身的无限崇拜——科学精神之中包括了怀疑的精神,也就意味着可以怀疑科学自身。
6. 并不一定其他的知识体系比科学好,但可以有很多其他的知识体系,它们和科学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
《消失的溪流——八十年代的中国科幻》
1. 他们不知道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能给生活带来什么,他们为此激动,只因为这是哥德巴赫猜想。(每一次国家命运的转变,都能给国人带来无限的激情)
《超越自恋——科幻给文学的机会》
1. 科幻文学的世界形象会产生这样一种结果:现实世界中任何一种邪恶,都能在科幻中找到相应的世界设定,使其变成正当甚至正义的,反之亦然,科幻中的正与邪、善与恶,只有在相应的世界形象中才有意义。
2. 阿西莫夫的巨著《基地》中所展现的历史观和文明进程深得本·拉登的认同,以致用此书的标题命名自己的组织,并自诩为现实版的谢顿(大刘从哪打听的?这何止是科幻,那简直就是科幻…)
《南方都市报:三体3——超出你可能的想象》
1. “应该把三维的西湖风景二维化,变成一幅水墨山水画,然后再一维化,变成一根细细的杭州丝绸。” (在杭州举行的一次科幻笔会上,一群科幻作家在西湖边上讨论起“如何毁灭一座城市”。在其他人七嘴八舌争论过后,刘慈欣喝了口酒,淡淡地说。)
2. 附带一句该文作者雷剑峤的话: “看过这本书,你会发现,刘慈欣与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的距离,远小于中国当下任何一位小说家与马尔克斯、略萨的距离。” (过誉了…)
《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采访--------中国科幻作家建议开展外星生命探测和接触对策研究》
1. “我期盼着看到中国人能把自己的目光从日常事务中拔出来,望向太空,哪怕只是一小会儿。有时候,这可能是一件很现实的事。”
《文明的返祖——最后的城堡》
我们将要面对的外星文明在生物学和文化上与我们的差异,可能比我们与昆虫和植物的差异大的多,与他们同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至少以人类文明的演化方式看几乎是不可能的,生物学和文化上的差异是一堵难以逾越的墙。也许,在宇宙的其它地方存在着可以相互间水**融的不同文明,但如果真有一张银河系统一文明的大拼图的话,那人类文明这块七巧板可能放到哪儿都不合适。
《晨报周刊》专访刘慈欣:宇宙的铁幕!
1. 人类向宇宙深处的探索和扩张肯定是悲壮的,但只要保持进取心,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2. 《三体》中出现的政治形态都是由其世界设定的推导自然出现的,是情节的需要,作者在这方面没有野心挖掘更深的东西。(此地无银三百两...)
3. 我一直试图使自己的世界观保持一种飘忽不定的状态(这个很赞!)
“当我翻开那本书时,却发现那梦想中的东西已被人创造出来。”
-----刘慈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