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一例精神分裂严重心理障碍调整过程分析

2023-03-13精神分裂症心理咨询 来源:百合文库
一、治疗对象
         对象为曾被多家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求助者:XXX,12岁,女,河南省某小学六年级学生。
二、求助背景
    八岁因其常常暴躁发狂难以自控,到医院求治,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后走访过多家医院精神科大夫,均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四年来,一直按精神分裂作治疗,服过多种药物,住过两次院,严重时奎留平一天吃八片,均无效。家长和求助者陈述服药治疗期间记忆力明显减退,反应明显迟缓。
三、求助者经历
       求助者自四五岁时,常发脾气,稍不如意,就摔东西,躺地上打滚,抓咬外祖父母。那时没当回事,只觉得她脾气很坏。父母在她出生后六个月离异,离异后父亲从未看过孩子。母亲和外祖父母很少在她面前提到她的父亲,偶尔说到她父亲,都是负性评价。自小多是和外祖父母在一起,倍受外祖父母的呵护。母亲是外祖父母的独生女,心地善良,品行端正,但性情暴烈。离婚后,忙于工作和找对象,对孩子很少过问。心情不好时常对父母出言不逊,对孩子的态度是两极分化的方式,在高兴时以给她买东西表示关心,不高兴时就恶语打骂。以致求助者在六岁以前见到母亲发火就怕得发抖。六岁求助者上小学后,母亲找到一个男友,当时关系处得较好,并考虑结婚。在父母的督促下,开始关照孩子。
这时求助者学会用死来威胁母亲和外祖父母,对家人非打即骂,语不伤人不出口,事后自己也知道作得不对,向外祖父母道歉,一时又黯然神伤,呜咽哭泣。有时又会说,她听到有叫她干什么不干什么的指令声,表现十分恐惧。后来,一旦她一个人在家,或她一个人在房间里,经常会吓得失声大叫,惊慌失措去尖叫着跑出去,问她怎么啦,她说有人在叫她,很可怕。
四、参加心理治疗人员:
求助者Q,求助者母亲M,求助者外祖父母G,心理咨询师韩美龄H,助理Z,助理J。
五、治疗过程:
A、       首次会谈
时间:100分钟。 
初次印象:H对Q的初次印象她是个很活波的女孩,H安排Z带求助者找了一个她感兴趣的电脑游戏一起玩 [建立良好心理治疗关系]。H先和M、G一起收集情况后,得到以下一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初步原因分析:
        Q躁狂发作有其家人沟通模式不良,家庭不和谐人际关系导致的情绪原因;
        失败婚姻后,单身母亲长期对孩子的疏忽本身对孩子造成母爱缺乏的心理创伤,再加上母亲不良心境、不良情绪对孩子丝毫不加掩表露与发作,更是对孩子的叠加性心理伤害。每当她感觉不舒服时,她就会模仿母亲以母亲暴躁的方式去发泄她的情绪。
        母亲和外祖父母对照顾孩子上表现出的溺爱又都不是完整接纳,相互推委照顾能力,所带给孩子的是没有归属感、安全感所表现出的慌恐不安;
        外祖父母的溺爱使她形成家人以她为中心的行为意识,并且也形成她一哭闹全家人不管什么心态最终大都满足她的意愿这一不良行为反应模式。并在家人的生活圈子里,也学会母亲的极端情绪化,什么道理都懂,发过脾气闹过后,会表现出后悔。
        家长多次以暴力方式让孩子作自己不愿作的事,更多的负性教育是孩子惧怕独处,出现幻觉的主要原因。
初次咨询步骤:
(一)  首先确定心理问题的存在。
        采用积极关注,用欣赏的眼光看Q,用关心温暖的语气语调和孩子沟通,词义表达倾向强调通情达理。H看到Q走进咨询室,对她说:“你妈妈和我说你是个好姑娘,很爱干净,每天都会把自己收拾得干净漂亮。就是有一点毛病,有时会让人不舒服。她说你老是发脾气。我觉得你发脾气肯定有你的原因,是不是这样啊。Q点点头,嘴巴开始扁起来,很委屈地说:“都是她们老逼我,她们都欺负我。”H:“说给老师听听,好不好,她们怎样欺负你?因为什么原因欺负你?”
(二)  建立初步良好治疗关系。
        H听完Q的诉说,站起来,对Q说:“孩子,你的确是受委屈了,来,让老师抱抱。”抱了一会,带着Q又坐回沙发,让她坐在身边。和她说:“这样家庭是不是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如果不舒服咱们换个家换个妈妈好不好?”Q摇摇头:“换不了的,也不能换。”H说:“即然换不了,也不能换,这样过日子又这样让人不舒服,咱们一同来想办法改善改善,好不好?让我们自己过得舒服些,往后每周来一次,妈妈肯定有她做的不对的地方,她对孩子爱得不够,不知道爱孩子,以前曾伤害过孩子,特别是生气时打孩子,是很让孩子伤心的。现在她的性格还是那样,我相信不改变她肯定你就没好日子过。孩子,请你和我一起好好配合,咱们一同改变她,让妈妈成为一个可亲可爱的好妈妈。
”看到Q欣喜的目光,得到Q的充分肯定,H这时把个人和家庭的整体观念讲给Q,并说明一个家庭里所有的成员都是互相影响的,并给她举例说:“家是每一个人的家,是大家的家,不是妈妈一个人的家,在这个家里,大家是一个整体。一个人不开心,她会影响家里所有的人都不开心。但是如果有一个人能够让这个人开心起来,那么这个家就不会都不开心了,是不是?这个能让别人开心的人是很有本事的人,能左右局面的人。”说完为了加强认知能力,让Q和M对家庭整体观念有一个更深更真切地体会,就又做了一个游戏。让Q和M体验到家庭成员的相互影响相性,H和Q说:“妈妈有妈妈的不对,是不是咱一生气也作了些火上浇油的事,加重了家庭的混乱不和谐,让周围邻居笑话。今天你就来作个力挽狂澜的人,从你开始,改变家庭的面貌。”Q很高兴被委以重任。表示很愿意和H配合。
(三)  提出解决方法,布置家庭作业。
        H问Q,“这样老发脾气其实并不能解决问题,是不是?对了,老发脾气会头痛的。”Q连连点头:“是啊。我有时头痛得可历害,还晕。”H:咱们换个方式来表达愤怒好不好?这样你就不会头痛了。Q:好。H:人生气的时候是不是不好看啊。人老生气,哭啊,皱眉啊,会让脸上过早长皱纹,会让人变得不可爱。Q点点头。H :你给我学学妈妈发火的样子,好不好?我给你拍照片你看看发火与不发火的区别。Q很高兴地站起来学妈妈发火的样子。H对Q说:“你看你学妈妈发火时的样子,再看看你笑的样子,哪个好看。妈妈再找你的毛病时,你把她说的话记下来,并给她画一张像,你认为她怎么难看怎么画,然后,等自己发火时也对着镜子给自己画幅画,下次来时给我带来,好不好?

(四)  减药量。
        既然药物对孩子没有作用,就不用再去吃它,由于Q长期服药考虑会对药物有一定的依赖性,所以建议减量。
B、       第二次咨询
来时,M首先告诉我这一周发火明显比上一周少了。Q拿出她画的画给我看,我们一边看一边评价,笑得肚子都疼了。Q对H心理上十分亲近,对H完全开放,并说很愿意到这里来作治疗。
C、       第三次咨询
时间:50分钟
目的:消除幻觉。
重新给Q一个心理治疗上的判断——严重心理障碍,消除其有精神病的标签概念。在Q和M、G间形成新的观念——Q没有精神分裂症,只是长期家庭互动不良导致的严重心理障碍,大家齐心搬开这个心理障碍。精神分裂症在孩子心中留下很不好的印象,在外和人交往时自卑,在家和家人发生冲突时以病耍病、破罐破摔,也让妈妈老是用病的态度对待孩子,这样家庭人际恶性互动就打不破,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步骤:
     (一)  确定幻觉。这里采用了自由联想技术。同时用反复询问技术
    在建立良好治疗关系的基础上,H反复问Q说她没人时听到有人在叫她:“确实当时周围没有一个人,你就听到有人在叫你?”Q回答:“是,大多数就我一个人在家。有时旁边有人,是我一个人在一个房间里写作业,有时一个人看电视,写作业都会听到有人叫我。”H反复问:“是谁在叫你呢?”Q回答:“大多时候是姥姥,有时是妈妈,有时她们是在另一个房间里,我去问她们,她们说没有。”H反复确问:“她们叫你干什么呢,都和你说什么?还是什么都不说,只叫你?”Q说:“她们会叫我去干活,叫我拖地板,叫我洗衣服,我一写作业她们就叫我。”
     (二)  恐惧从哪来的?这里采用认知疗法,使用了积极赋义的小技巧。
10分钟谈话确定了幻觉,H和Q一起寻找听到有人叫时恐惧的原因。Q告诉H:“妈妈说这世上外面没有好人,一定要小心。门窗一定要关好,坏人会从门窗进来,他们会作各种环事,因为我是女孩我更要小心。”H问Q:“这些年家里出过什么坏人吗?”Q说:“没有。”H说:“你这么怕坏人是不是怕你想象中的坏人?你想老师也是陌生人,老师可怕吗?”Q依偎在H身上[这个动作可以看出H和Q的关系建立得相当好]说:“不可怕,我觉得你比妈妈还好啊。”H就和Q分析,怎么会觉得H比妈妈还好,如果离开妈妈跟H在一起可不可以。Q就回答不可以,还是想和妈妈在一起。H就告诉Q妈妈说的话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分析孩子的不安全感来自妈妈的负性教育,妈妈平时很少有时间和孩子沟通,有时间在一起又大都讲些自我防护的常识,给孩子更多的社会人际负性教育。
这样就导致孩子一个人独处时有这样的恐惧心理。平时G常叫Q拖地板干些力所能及的活,Q并不想干时,她们也想办法督促她做,所以写作业时独处时,有恐惧的心理出现,会想着自己的家人,有家人在旁边就不害怕了,但想到家人时,又只想他们给她安排这些她不愿作的事,又认为这样扰乱了她写作业,心里不舒服,两种感觉叠加在一起,就会出现Q独处时感觉有人在叫自己。
(三)  重新认识幻觉。采用认知疗法,用了恶性推理小技术
Q很认同H的分析,H又和她分析,这世上的人是不是都是坏人,如果都是坏人的话,还能不能活下来。比如,一上街,街上都是小偷,杀人犯,等等一系列坏蛋,那谁还敢上街,恐怕这世上早没有几个人了,钱也早不是钱了。H言语风趣,Q听得哈哈大笑,她自己说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有警察,有国家,有军队。这些都是保护老百姓的。H和Q最后归纳总结出Q的恐惧是自己心里的原因导致的,不是真的有人叫她。和她说,你长大了,是个勇敢的姑娘,这点小事不是什么,等你知道幻觉是什么原因时,它就没有了。写作业就写作业,什么也不用想。这世上是有坏人作坏事,那些人是很少的,我们是要防他们,但不能这样草木皆兵。因为有法律有国家,他们也不敢天天出来作坏事,他们也要生活,他们也有家人,他们还要防坏人呢。就象我们怕穿少了会感冒一样,你不管春秋冬都披着件羽绒服,好不好笑?
(四)  个人成长,采用认知疗法,用了类比小技巧
H给Q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很小的小孩子,看到小鸡就吓得往妈妈怀里藏,她怕小鸡尖尖的嘴叨她。妈妈赶紧抱好她,把小鸡哄跑。如果一个长大了的大孩子,看到小鸡还吓得往妈妈怀里钻,她还怕小鸡尖尖的嘴叨,你看到这种情形会怎么样?H问Q,你是个小孩子呢,还是个长大了的大孩子呢。
同时H和M也作了一次交谈,指出她在教育孩子时过于单方面负性教育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和她讨论了对孩子教育的原则方法的方式。
D、       第四次咨询
Q告诉H,晚上她一个人写作业不怕了。也没有再听到有人叫她。幻觉消失了。
E、       第五次咨询
目的:建立良好家庭互动。提高生活质量。采用技术:系统家庭治疗。
时间:150分钟
M的情况汇报:
老师您好!我把Q这几天的表现向您汇报一下:
1)       31日晚回到家,因于游戏打的分数不高,过不了关,就发脾气,拍打电脑,实际是因为她打游戏时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我刚开始劝说,后来她还发脾气,我就吵她,并把电脑关了,这可激怒了她,她大喊大叫,给老人打电话让他们过来评理,当我不让她打时,她打110,说有人要杀我,快来救救我!后又踢我,并纠着我衣服打我,后在老人的劝说下缓解,她拿上自己的东西搬到老人那里住了4天。越吵她发作越历害。
2)       3日上午,老人带她去看眼睛,排队时因人多没有坐的地方,她坐到放病历的小桌子上,姥爷劝她不要坐,她就不高兴,说,我就坐,当旁边有空椅子时,她还坐在桌上,劝说也不下来,就不愿意再看眼睛,非要走,提出姥爷和我有一个人必须走,在老人的劝说下勉强看完病,就一个人不坐电梯跑下楼也不穿羽绒服,当老人赶上他时就推老人,有一个过路人指责她不对时,她说,妈妈把我关到屋里打我,把我身上拧的青一块紫一块,我永远也忘不了,还让我跪楼下,打电话让同学看,还打电话给班主任告状,你体会我的感受了吗?生气地把眼镜手机摔到地上,打110说你们欺侮我我永远忘不了,我要报复你们,和你们对着干,我不想活了后来老人转移她注意力慢慢缓解。
中午回到家一直看电视,她说,看电视就不想烦心事了,有时我看电视时是在考虑问题,下午她烦燥的很,就在家一直看电视,晚上同学给送来作业也不想做,说心里烦,每二天早上6:30起来做了一部分作业
3)       3、5日早上9:40上课,9:30才下床,作业也没写,还说很烦,草草完成了作业,在大人的劝说下才送去上课
4)       4、Q表面上开朗,实际上非常内向,心眼小,自尊心强,争强好胜有事情不愿说出来爱闷在心里,是个有心计的孩子,好考虑问题,正常的时候很关心家人,我这几天加班,她打电话问候,担心路上不安全,并为我准备地她最爱吃的食品,让我加班时吃,并拖地板,打扫卫生,帮老人打漱口水,挤牙膏让老人早点休息,别太累了。当我加班到晚上10点多,她还要等着我回来后回自己家睡,相见见妈妈啊Q她恨我过去伤害她,又渴望能得到母爱,既恨又想,这种矛盾的心理该如何解开?
汇报中问题分析:
      母女沟通方式不良
      女儿对母亲模仿性的性情急躁
      母亲对女儿事无巨细的模式塑造
      女儿对过去母亲对她的心理伤害的难以释放的报复情结。
      女儿的对不良情绪的夸大性行为反应。
咨询程序和咨询内容:
分别采用了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使用了游戏、催眠、家庭治疗、积极释义、最优选择、咨询师团体治疗、求助者团体咨询等实操技术。这时把自然享受主义的理念与生活态度灌输给Q和M。
(一)     H首先带Q作了一个游戏,让Q拿了一个呼啦圈,向前跑一圈回来,又让M进去,游戏的规则是让M和Q面对面,Q使劲向前,M用劲推着Q倒退,如果Q能向前行走M就输了,如果Q不能向前行走,M就赢了。Q玩得非常用心,一直不能前进。游戏结束后,H对Q和M指出:你们现在的家庭状况是不是和几年前一样,天天都是这么不开心地过,就象这游戏,一个要往前走另一个阻挡着不让走,那个M是生活中心里边的伤害记忆,是你心里的那个伤害记忆在阻截着你们,同时,在现在的生活里,妈妈并没有改变以往和女儿沟通的方式,依然在给女儿的伤口上撒着盐巴。如果想改善这种情况。想一想你们也曾想过各种方法为什么都没有效果,是因为你们都放不下你们眼中有问题的那个最亲的亲人,你们都用指责挑剔的心态对着自己的亲人,你们总记着亲人们的不好,记着她对你的伤害,带着这样一种记忆带着这样一种心态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怎么会不发生磨擦,不起情绪,特别是又想起那些伤害,已忘了那是你最亲的人,只想以伤害还给对方,让自己心里平衡。
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改变你看对方的眼光,改变你和对方想处的心态。真切地认知到那是你最亲的人。Q和M都想过愉快的日子,也都爱自己的亲人,希望自己的亲人过快乐的生活。但又忘不了自己所受的伤害,心里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让自己感到不快乐了,感到痛苦了,就用报复亲人的方式来平衡自己的心。但用这种方式并没有带来自己所想要的平衡,相反,与亲人的亲系却越来越糟糕,日子越过越痛苦。人活着都是追求快乐享受生活的呀,孩子好好上学,妈妈好好工作,都是冲着这个目标来的,但追求快乐享受生活是随时随地的,不是刻意在某个时候某一个特定环境里,任何一个情景下的不快乐都会让人不舒服,让人痛苦。
H问Q和M,妈妈不能没有孩子,孩子也不能没有妈妈,是不是?Q和M都一致回答是。H又问Q和M报复亲人看到亲人痛苦你真的开心吗?Q和M都说不开心。H说即然报复亲人的方式不能让自己得到真正的心理平衡,并且加重家庭矛盾,导致妈妈认为孩子有病,孩子自己也出现病症,这就是恶性循环,我们就要想办法结束这种恶性循环。我们现在改变一种方式,让这种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同时也让孩子和妈妈都感到亲人是可爱的,生活是美好的。好不好呢?Q和M很高兴。H说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改变来影响亲人改变,一同来重新建设我们温馨的家好不好。Q和M都高兴地说好,希望通过自己的改变来给家庭些好的氛围。
(二)     作爱的唤醒,在H催眠导语的引导下,在爱的唤醒里,Q摸着M的脸数着脸上的皱纹,M说着Q的好,说着Q的优点,母女二人抱着哭起来。M向Q道歉,以前对Q照顾不好,因自己情绪不好老和Q发火给Q造成不良的心理创伤记忆,肯请Q帮助M改变不好的方式方法,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三)     表演生活情景剧,让Q和M在生活情景剧里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不同的沟通会带来不同的互动反应,并且明白作为一个人是有一些规范规律是必须遵循的,顺着这些社会的规范或生物的规律,人才会活得更愉快。知道如何进行良性互动。并一同作出达到快乐生活快乐学习的最佳选择。
(四)     通过Q和M互相介绍肯定对方的良性变化来强化良性互动,巩固扩展良性互动,提醒感受良性互动带来的快乐。比如:H问Q,这一段时间妈妈有什么好的变化?同时给她提示,你肯定妈妈的好时,妈妈就会很开心,会作得再好一些,就象在课堂上本来不遵守纪律的同学老是被批评指责,越来越不守纪律,偶尔有一位老师一表扬反而变好了。现在请你当当那个表扬学生的老师好不好。Q很表示愿意,笑得很开心。
(五)     使用精神分析技术和认知分析技术分析M性情急躁的形成原因。M 在家是独生女,父亲有着不大也不小的职位,从小有着优越感。父母对M非常珍爱,形成以她的感觉为中心的家庭生活关注模式,尽管为人正直,却是情性直率,行事急躁,稍有不如意就会毫不保留地表达出来,并且一定要把周围改变得让自己认为合理才好。根据M性情形成的原因,调整G和M在教育Q上存在的矛盾性,提出延迟发泄情绪,延迟发表观点,建立合理情绪反应,重建家庭温馨语言沟通体系。和G明确享受生活是时时享受,就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里、在和亲人的一频一笑的互动里享受。
(六)     通过会谈和行为作业给M和再婚伴侣作了婚姻咨询,谐调两人再婚后的家庭人际,明确再婚后孩子亲情教育的方向点,把孩子当孩子来对待,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让她独立。是你的也是我的,让她感觉有一个没有界线的家。结婚的目的是两个人互相支持,互相爱护,是想要一个稳定的异性人际归宿,更好的享受生活的。接受一个人是接受他的全部,这里面包括的不仅仅是他的个体全部,还有他的人际关系全部。真正影响再婚的不是孩子,而是在孩子的问题上以观望挑剔对方的心态,这种心态来自在对幸福婚姻的渴望中对很多再婚不合谐的假设性暗示。比如,继父不是亲生父亲,他不能象亲生父亲一样疼爱孩子。可是亲生父母也并不是如你想象般疼爱孩子,我们心里会认为,亲生的怎么都行。快乐享受生活,只要顺其自然,爱屋及乌。
六、         咨询效果:
咨询结束后,三个月,六个月,一年都进行了回访,通过Q、M、G数人的反应知道家庭状况良好。Q没有再出现过幻觉,有时还会发脾气,都觉得没什么。
结尾讨论:
        自然享受主义综合疗法是一种以整体辨证观点进行个体调整,并以个体调整来带动周边事物系统变化为理论基础的心理治疗方法。它运用了心理学、中西医学、运动学、哲学、宗教等等多种学科知识,操作技术是在生活里信手拈取的修心养性、友善人际、强身健体的常用方式方法,带领求助者进入顺其自然的优化生活状态。因人因情顺势利导,使求助者摆脱心理困惑,缓释躯体症状,恢复正常生活状态,并在这种状态里体验到人生的快乐。在我们的实践中,验证到这种方法对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适应症比较广泛。诸如青少年教育、婚恋情感等发展性心理问题,癌症等重大疾病引发的心理问题,抑郁强迫等神经症、郁躁狂等心境障碍及心因性情境性精神病性健康性心理障碍都可以在自然享受主义综合疗法里找到有效心理调整方案。
希望本文能带来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对求助者进行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及生存意义的讨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