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从红楼梦到人间世:我爱的秀阁女子

2023-03-14红楼梦迎春惜春 来源:百合文库
今天,我们来看两个柔弱而又孤独的生命————迎春,惜春;
这两个女子在前
80
回中,无论是大小场合,热闹的,要紧的;她们大都当作一个陪衬而存在着,我们大抵忘记了这两个女子的笔墨。但是在红楼梦,大观园,曹雪芹亦对这两个不起眼的柔弱女子,倾注了他的感情;给予了她们作为生命应有的尊严。
我们先看迎春,迎春大概是十二钗里存在感最低的一位女子了。她作诗不如黛玉,宝钗,探春,湘云,香菱也不如;才情估计还不如惜春,惜春起码还会作画。若说迎春会干什么,或许就只是会下下棋吧;而迎春又胆小怕事,懦弱又只知忍让,任人欺辱。
借用小说里面一个小幺儿的话来说,迎春就是那种用针戳一下都不会“诶呦”一声的“二木头”若说李纨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但她和迎春比起来那真是万不及一;迎春将《太上感应篇》视为其人生的唯一寄托,直至死亡。迎春对她的人生是彻彻底底的失望。因为只有对生活彻底失望的人,才会觉得一切都无所谓,才会将自己的命运交付于天意与未知;
我们对迎春的映像大抵有两则,一则是于秋爽斋作诗;迎春限韵,一侧是抄检大观园中赶走司棋唯一的强态度。
初识迎春,我感慨她怎么能活得如此不像个人?好歹一个下人赌钱,赌到去偷主人的东西这份上来;迎春还说“我说过她两次,她不听什么。况且她又是妈妈,只有她说我的,没有我说她的”
连她的丫鬟都快气的发疯了,迎春却说:

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

居然拿了一本《太上感应篇》在那看。看到这里,我觉得就算是把迎春给卖了,她还是那样忍气吞声任人处置(虽说事实确实如此)。这是有多死的心
……….
这种看法直到我重新看至第三十八回那毫不起眼的一笔“迎春又独在花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在这里,我才释然;曹雪芹并没有忘记这个女子;我才突然的发现她是这样一个孤独而柔弱的生命。在那一刻,在那秋意正浓的时节,黄叶缤纷,那样一个午后,对着泛着鳞光的湖面,在华阴下享受这属与她生命的最后一点尊严。她是如此的宁静,祥和。我突然觉得我好过分,我为什么还要去要求这样一个可怜的女子?
这一笔是曹公独自写给迎春的,前面探春,李纨,惜春等等。一并带过,她们都是陪衬;曹雪芹独留着一笔,而就这一笔写出了迎春。透过这一笔,我亦看到了我自己的一些影子,我同是一个一直在逃避与坚守中的孤独人啊。
我开始重新审视迎春。她的生活环境。我觉得一句史湘云的判曲亦同样适用于迎春“纵生的那绮罗从中,谁知娇养?”
但她是迎春啊,她不幸,生来没有英豪阔大宽宏量。生母早亡,生父更是人中盘渣。偏偏大观园中又是强者如林,迎春这样一个女子又能如何呢?
抄检
大观园
时,迎春的丫头司棋因与其表弟
潘又安
秘密往来,被抄出

罪证

,被驱逐出大观园。迎春这样一个柔弱的女子,第一次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迎春含泪道:

我知道你干了什么大不是,我还十分说情留下,岂不连我也完了?你瞧入画也是几年的人,怎么说去就去了.自然不止你两个,想这园里凡大的都要去呢。依我说,将来终有一散,不如你各人去罢。

二分天性的懦弱,三分无人教养,三分如狼四虎的恶仆,二分大观园中人才情太过;如此种种使得一个候门小姐,丧失了多生活全部的希望,心如死灰;仅守着那一点卑微的尊严。
偏偏又嫁了一个中山粮,一载赴黄粱。古往今来,将相侯门女子是如此,则叹人间世,又有多少真情儿女,以此消陨。
中山狼是谁?此人系大同府人氏,祖上军官出身,现袭指挥之职,绰号

中山狼

,是个骄奢淫逸、作践妇女的虐待狂,家里的人几乎淫遍,可惜迎春不是夏金桂这样的河东狮。因为
贾赦
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所谓的

世交之孙

孙绍祖
,实际上就是拿她抵债,迎春在她眼中只是一件商品罢了。
迎春那般怯懦软弱的女子,如何受得了孙绍祖的折磨?可怜这个金闺小姐在他的拳打脚踢折磨虐待之下只活了一年而已。
在文章的开头,我已经说这是两个孤独的生命;她们孤独的很相似,在大观园中,她们并没有突出的才情,相比宝玉,黛玉,宝钗;她们显的空寂与冷落;于家庭中来说,迎春,惜春都是从小生母就去世了;生父一个嗜酒好色,一个沉迷炼丹。她们没有享受到亲情,人世间最真挚的感情,在那府中,却是半分也不曾有过;反而见惯了,你争我斗,**下流,想来真是无可奈何;
惜春的结局并没有疑点,无论是判词,还是判曲;亦或是行文中那些许情节都预示着惜春最终将出家为尼;惜春的结局的值得考究的,是为什么使得惜春选择了那样一个结局?
是像高鹗续书里说的“结善缘,修善果”吗?
惜春是红楼梦里贾府四春中最小的一个,是一个“形容瘦小,身量未足”的小丫头;若是像高鹗续书里面仅仅是因为结个善缘,修个善果而放弃王侯府中那贵闲散的生活。那太简单了;再说高鹗续书中说的惜春虽然出家,最后去的是栊翠庵,又被画在大观园中,这样惜春出家相当于没出,反而像是享受生活;这绝对不是曹雪芹原本要写的结局
惜春出家有着极为深刻的涵义,亦是生命悲剧的写照;若说惜春,是用冷眼去看待这个世界的。为什么不是热眼呢?眼里有热气,就看不清了呀。正是因为惜春这双冷眼,让她看到了贾府即将覆灭的一切一切,让他在贾府即将倾颓之时做出了唯一可选的正确选择;山雨欲来风满楼,不,已经是山雨已来风满楼;这样一个瘦小的女子,她看到的是流言风雨中的人人自保,家无宁日,醉生梦死的一幅末世景象;她的三个姐姐,一个暴死深宫,一个受尽折磨而死,一个远嫁他方;就像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顿改昔年妆。而此时的大观园已经越来越冷清。
还若说是这大观园自有的一番真性情,竟如这破镜荒唐梦,死的死,散的散。仆人丫头,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样的亲身经历告诉她,什么亲情,什么父兄,哪里的真假?人间世的一切到头来不过是一场梦幻泡影,充满了肮脏,卑鄙和阴谋。还能有什么值得我去留恋?
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惜春正因其身形尚小而被人忽视,亦因此处于清冷孤寂之中;又唯独此,所以能以冷眼看却大观园,看向贾府。若以宝玉等类,整日良辰美景,长爱女喜之间;虽有一二不畅之意,破落前,又何曾用那冷眼度那世人?
无父无母,无兄弟姐妹,无朋无友
;
于繁华中自成一片清冷,昔年繁华正好,常与智能玩笑,大抵于此开了一番觉悟根。可叹公侯小姐,竟只得自了于那青灯古佛旁,消陨芳年
……
幸而曹雪芹并没有忘记这个孤独弱小的生命,在第七十四回将舞台交给了这样一个身量未足的丫头。这回实在太过精彩绝伦,故特引原文于此
“可巧这日尤氏来看凤姐,坐了一回,到园中去又看过李纨。才要望候众姊妹们去,忽见惜春遣人来请,尤氏遂到了他房中来。惜春便将昨晚之事细细告诉与尤氏,又命将入画的东西一概要来与尤氏过目。尤氏道:“实是你哥哥赏他哥哥的,只不该私自传送,如今官盐竟成了私盐了。”因骂入画”糊涂脂油蒙了心的。”惜春道:“你们管教不严,反骂丫头。这些姊妹,独我的丫头这样没脸,我如何去见人。昨儿我立逼着凤姐姐带了他去,他只不肯。我想,他原是那边的人,凤姐姐不带他去,也原有理。我今日正要送过去,嫂子来的恰好,快带了他去。或打,或杀,或卖,我一概不管。
”入画听说,又跪下哭求,说:“再不敢了。只求姑娘看从小儿的情常,好歹生死在一处罢。”尤氏和奶娘等人也都十分分解,说他”不过一时糊涂了,下次再不敢的。他从小儿伏侍你一场,到底留着他为是。”谁知惜春虽然年幼,却天生成一种百折不回的廉介孤独僻性,任人怎说,他只以为丢了他的体面,咬定牙断乎不肯。
更又说的好:“不但不要入画,如今我也大了,连我也不便往你们那边去了。况且近日我每每风闻得有人背地里议论什么多少不堪的闲话,我若再去,连我也编派上了。”尤氏道:“谁议论什么?又有什么可议论的!姑娘是谁,我们是谁。姑娘既听见人议论我们,就该问着他才是。
”惜春冷笑道:“你这话问着我倒好。我一个姑娘家,只有躲是非的,我反去寻是非,成个什么人了!还有一句话:我不怕你恼,好歹自有公论,又何必去问人。古人说得好,‘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何况你我二人之间。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从此以后,你们有事别累我。
”尤氏听了,又气又好笑,因向地下众人道:“怪道人人都说这四丫头年轻糊涂,我只不信。你们听才一篇话,无原无故,又不知好歹,又没个轻重。虽然是小孩子的话,却又能寒人的心。”众嬷嬷笑道:“姑娘年轻,奶奶自然要吃些亏的。”惜春冷笑道:“我虽年轻,这话却不年轻。你们不看书不识几个字,所以都是些呆子,看着明白人,倒说我年轻糊涂。
”尤氏道:“你是状元榜眼探花,古今第一个才子。我们是糊涂人,不如你明白,何如?”惜春道:“状元榜眼难道就没有糊涂的不成。可知他们也有不能了悟的。”尤氏笑道:“你倒好。你是才子,这会子又作大和尚了,又讲起了悟来了。”惜春道:“我不了悟,我也舍不得入画了。”尤氏道:“可知你是个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惜春道:“古人曾也说的,‘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
。’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累坏了我!
”尤氏心内原有病,怕说这些话。听说有人议论,已是心中羞恼激射,只是在惜春分上不好发作,忍耐了大半。今见惜春又说这句,因按捺不住,因问惜春道:“怎么就带累了你了?你的丫头的不是,无故说我,我倒忍了这半日,你倒越发得了意,只管说这些话。你是千金万金的小姐,我们以后就不亲近,仔细带累了小姐的美名。即刻就叫人将入画带了过去!”说著,便赌气起身去了。惜春道:“若果然不来,倒也省了口舌是非,大家倒还清净。
”尤氏也不答话,一径往前边去了。”
诶呀,这段话越读我真是越佩服曹雪芹,怎么就能写的这么精彩绝伦。
很多人读来或许觉得惜春真是狠心,顶撞尤氏也就罢了;起码入画服侍那么多年,硬是要把人家赶出去,一点感情也没有吗?或许你可能觉得,惜春是看破红尘,了悟人生,啊,那些个荣华富贵,风月情浓都是假的,都是虚的,我惜春要和你们划清界限,我一个清清白白的女孩子,岂能让你们玷污了去?
综上提到的几种看法,我都是不认同的;在我看来,惜春这种做法,不是狠心,不是尤夫人口中的“心冷口冷心狠意狠”
,亦不是看破红尘;而是害怕,是一个脆弱生命的对那暴风雨的深深的恐惧。而这也是惜春出家的真正原因。
我反复的提到,在那样一个环境下,惜春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身量未足的小丫头。她真真只是一个弱小孤独的生命;换作是你,在十三四岁的时候,抄家的时候你怕不怕?在她全部的十几年生命中,何曾感受到这家,这社会的一丝的关怀,一点的爱?更不用说那男女之间让人不能自给的爱情?
没有!那你又怎么能说惜春心冷口冷心狠意狠?冷的不应该是人情世故吗?
…….
惜春她是一双冷眼,她能预感到贾府的覆灭。而她所作的一切,只是在自救啊;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即将受到生不如死的威胁时的救赎和逃避。而不是像日后宝玉那样真正的看破红尘的步入空门。而惜春那样小的一个女子,她除了那样做,除了选择出家,她还能怎样?她能救的了别人吗?即使有心亦无力矣。
我们都知道年羹尧,雍正能上位全靠他和隆科多;而年羹尧和隆科多不同,他是个汉人(曹雪芹也是汉人);在雍正三年八月左右,年羹尧被抄家之后,年羹尧在狱中,受尽折磨。然后他就在狱中给雍正上书。说到“留下这犬马,为主效力”,大概意思就是留下我(年羹尧)这条狗,这匹马;让这奴才在给您效力。最后雍正就恩准年羹尧在自尽,你看看,自尽还需要恩准!
当狗当到这个份上,连狗都不如。我们先不谈这奴性。
而年家其他超过
15
岁的子孙要么被杀,要么被发配到边关充军;妻妾女儿要么被杀,要么被卖做奴隶,或者做了妓女等等,非常惨
我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在清朝;想死?不存在的
那是需要满族皇帝恩准的!
被卖?那也看你够不够格!
你看看,这就是清朝的抄家。其下场,就是被打,被杀,被卖。
看到这里也许你明白惜春在害怕,在恐惧什么了吧?也许你能理解惜春的选择出家的那种社会的大恐怖了。
因此上,惜春最终于贾府彻底败落前夕,踏出秀门;从此缁衣乞食,青灯古佛相伴,只是为了那最后的一点生命的自由与尊严;烟雨幽巷中,谁知那尼曾是公侯府中,闺阁小姐?
不过话说回来,还能有比生命的自由与尊严更加重要的了吗?
说了这么些,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同迎春一样惜春只是一个弱小孤独的女子;若说林黛玉,薛宝钗虽然结局亦是悲剧,但起码爱过,享受过爱的感觉;惜春呢?那样美好的生命,却只能选择出家。脆弱的让人怜惜。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带着偏见去看待这样一个可怜的女孩?她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同情,叹惋吗?
迎春,惜春;他们往往因为出场太少而被忽视,但她们同样是曹雪芹笔下“清净洁白”的女儿,她们亦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尊严;书中已是孤独人,奈何读者亦冷视?
有人可能会问,迎春为什么没有选择想惜春那样出家?其实这是一个不怎么好回答的问题,因为我们不知道惜春出家是在迎春出嫁之前是在出嫁之后。我个人认为是出嫁之后;惜春之所以狠下心来出家,有那几个姐姐的影响在里面的。
但若是惜春出家在前的话迎春她亦不会选择出家,因为迎春她本性注定了她不会去为自己做选择,她会把自己命运的一切交给老天,自己默默承受便是。她就是这么一个女性。而且,惜春的眼睛是冷的,她看的很清楚;她也敢下决心斩断亲情等情份;迎春不一样,她虽然寄希望于冥冥,但是,从她在花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看得出,她对生活,对自然有着自己的一份热情与希望在其中的。换句话说,虽然迎春心死于无可奈何的大观园,但她的心和眼还是有温度的。所以她不会选择出家,若是出家也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冥冥决定她出家。
最后说一下《太上感应篇》。虽然上面我认为迎春不会出家。但如果不是《太上感应篇》的话,若是《淮南子》呢?若是《庄子》呢?我想迎春还是有出家的可能性的,而且她还会获得一个更好的生命状态。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觉得《太上感应篇》它并不是一部纯粹的道家精神的经文。反倒是颇具有儒家气氛的那种的入世的为善不做恶的态度;还说什么因果报应,这个显然不是道家的思想成分,反倒是佛学的;所以综上,《太上感应篇》是委托道家,道教之名而行儒家,佛教的一部经文。
你看它说什么: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那为什么善人却一而再,再而三的被那小人所害?
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又以灶火烧香,秽柴作食。夜起裸露,八节行刑
等等。感觉到了么?他是在强求你做善而不为恶。这不是道家和真正的道教。你从这经文中感受到了道家修行者那种清冷,高远,淡泊的境界了么?
没有!它甚至没有传统儒家的浩然之气。
道,从来不会让你去做善,做恶;庄子甚至还提倡我们去做些“小恶”,“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道更不会去区分善恶真假。道是随处可见而又不得见的大宗师。道,它只是简简单单的让你虚心实腹,它让你弱志强骨。它会告诉你如何去感受生命的快乐,怎样和天地并生而与万物唯一;
若你问我解释道,我只能说我不知道。或许大道就是自我,是我的生命,当我的生命感应于天地万物,神明与那无穷的气机相与往来时,那就差不多达到一定的境界了。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你看看啊,这才是一个道者应有的气质。又怎么能是《太上感应篇》里说的呢?
《太上感应篇》它所说的,亦是统治者所倡导的。当一个宗教,一种思想成了那个样子,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我说是《太上感应篇》害了迎春,它放大了迎春生命中的懦弱啊;一味的相信命运是迷信。
每一个修道的人,必定要孤独。只有孤独,才能又机会体会道的魅力。迎春是那样的孤独,却枉看了那书。将自己那样美好的生命付之于东流。可惜啊,可叹!
ps:为什么封面不是红楼梦里面的人物呢?因为魂学也是一门学问啊 嘿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