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献给想要成为作家的骚年——萌新的写作小课堂①场景

2023-03-16教程文学小说场景写作原理作家 来源:百合文库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就在两千年前,写作还是一项极大的危害生命财产安全的活动(大雾),直到活字印刷术以及印刷机的出现,一直到报纸的问世,写作的门槛越来越低。曾经士人之间档次很高的“著书立说”,在网络写作兴起之后,就逐渐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不过随着作者群体的日益扩大,优秀作品的出现率却一路走低,呈现出一个如同金融危机一般的“写作危机”。不过当我们审视这个庞大的网络作者群体的时候,就会发现这实在不足为奇。
低幼化、愚蠢化是整个网络作者群体所面临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福利使得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日渐提高,人们的晚饭普遍会吃的多了那么一点点,这就会导致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寻求娱乐,然而根植在人们内心的创作欲望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极大的迸发了出来,诸如b站、快手、抖音、起点、创世等一系列的平台为人民群众创造了条件,无数的作品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的冒了出来,各自抒发着自己的艺术追求
百花齐放,无一家能鸣
相比于舞蹈、绘画、音乐甚至剪辑视频此类技术工种,“谁还不会写几个字啊?”。于是大量的作者开始泼洒自己笔下的那些浊物,那些仅凭着一腔热血便猪突豨勇的年轻作者,最终被淋漓鲜血的现实打的四散奔逃。
普通些的:“这个小村子埋伏了我五百万人马!”让人隐隐的揣度这些人马的种族。稍稍过分的:“这剑齿虎两三下就把我送给它的锅盔嚼下去了,吃的真香啊。”此类。更有甚者,将“XX郡”写作“XX群”,更是一幕管理员十循的大戏。
至于更多的语法不同、句式杂糅,甚至单纯的组词都成了问题。身为作者居然让人不住地问候怹的语文老师们,最厉害的就连错字都比盗版的多得多,让盗版者都不禁莞尔,更遑论他的读者们了。
不能再吐槽了,赶快开始吧!
写作不能没有热爱,这是最根本的动力。但是写作更多的是依靠深厚的学识,除了基本的语言文字应用,地理、历史甚至政治,四驾马车,缺一不可。
不过政史地还请参考高中大学教材或相关专著。这个系列中,我还是具体的说一说关于文学故事组建的各个部分。
不过还是要推荐我的写作启蒙书——罗伯特·麦基《故事》。这是一本极好的写作启蒙书,真的热爱写作的人强烈推荐去看一看。
组装故事的最小单位——场景
将那些难以理解而且难以使用的节拍鸿沟之类的名词放进落满灰尘的角落吧!我们直接迈向真正可以使用的写作技巧和剧作原理上,首先来讲就是场景。
场景在写作中是具有双重意义的。
其一,从场景的本质作用来看,场景是故事的发生场所,是故事合理性的基础,是世界观在故事中的具体体现。
故事必然发生在场景之中
,比如《无间道》中的香港某楼顶,《加勒比海盗》之中的黑珍珠号又或者干脆只是一片美国西部的广袤荒野,就算万物归墟,这漫漠的虚无同样也是一个故事之中的场景,总归是个场景。
故事的合理性就要考校作者本人的知识与阅历
了,无间道中二人用枪互相顶着对方的头,这是建立在一个相对逼仄的小小楼顶,双方大量对话也力证了这个亲密的距离,至少它看起来是合理的。
不过如果我们换一个场景,一片广袤的美国西部,如此亲密的距离就显得颇为违和。同样是心理博弈,不过在如此广大的空间之中,沉默的枪手与精彩的决斗才是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就算要有什么对话,三五米的距离又何尝听不清呢?
不信?各位可以想象这样的一个场景:
刘建明向左走了一步,他知道决斗的要义——盯着对手的眼睛。此刻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让二人瞬间开枪,不过这并不是他们想要的。陈永仁却不能向左走,楼顶的热水器挡住了他移动的方向,他被迫调整身形,他的手开始轻微的摇晃了。
陈永仁知道身后应该有一道铁门,它也确实存在。不过刘建明是不会给他这个机会的,在陈永仁逃跑的一瞬间,不,就算他的精神出现了一丝的懈怠,一发子弹就会准确的击穿他的心脏。
一阵清风吹来,带来了旁边晾晒”着的一条大花裤衩,就这么闯进了决斗的中间,一人的眼神只一动,枪声响起,带来极细微的硝烟,如同四散的炊烟一般,就这么消散在了天际。
陈永仁看向了夕阳,远处是一片片破败的楼群。“对不起,我是警察。”
“谁知道?”刘建明的身体从高楼上坠下,消失在这片夕阳下。
请自行脑补西部音乐。
如果是在乘风破浪的黑珍珠号上——这艘加勒比海最快也是最倒霉的大船,比起用枪,一群衣衫褴褛不讲卫生
的海盗们相互砍杀明显更为合理,就连观众也期待着这个场面。
合适的地方,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情
,而不是两个卧底在在楼顶迎着夕阳决斗,更不是武功高手和忍者大师在烈火中击剑(还穿着护具),这是构建一个故事的基础。就如同在西直门立交桥中寻找被诅咒的阿兹特克八百八十二枚金币一样,首先不合理,其次不科学,而且不安全。
世界观的实体就是背景,背景需要场景来体现。
不能用诸如这种“公式”法:
一列客运飞船出现在火星的同步轨道上,两个小时后,它将要降落在这个赤红星球上。邻座的大叔从舷窗的倒影上看见我眼神中闪烁着的兴奋,掩起了手中的报纸,对我说到:“你知道火星么?让我来告诉你:————————。”
这种愚蠢的方法早在四十年前就进入了历史的垃圾桶,让无数的作家所痛骂不已。但是在现在却还在各种小说中屡见不鲜,如果你觉得前文还可以,那么就请你看看未经修饰的“典藏黄金版”吧。
我坐在前往火星的飞船上,邻座的大叔哈哈一笑,对我解释起来:“你来过火星么?让我来告诉你吧——————————。”
理想的背景应当是渗透式的在场景中出现,或者让读者从人物的行动之中理解。如果有这种长篇叙述背景型的朋友,最好转变这种叙述方式,或者转变一下行业

如上文,火星确实大多数人不了解,可以安排一下飞船就看到蓝色的夕阳,满面飞沙走石和赤色的戈壁上的一场生动激情的竞速,而不是安排让一个猥琐大叔干巴巴的上天文课。火星地理课?
其二,从场景在整体故事的结构中来看,场景是人物情感或价值改变的载体,是故事发展的基本单元,一个场景序列必然会导致一个影响故事走向的决定性变化。
我为什么要设置这个场景?作者写文章时应当长长扪心自问。
列一张表单,写出每一个场景被压上台面的审判的价值是什么,被审视的人物情感是什么?写出这个场景开始与结束时的情感与价值,做一个对比 。
如果是相同的,那么你为什么要设置这个场景呢?可能人物也很繁忙,做做这个、干干那个,看起来很忙碌,但是这是毫无意义的。这种毫无必要的场景几乎只有一个功用:解说。为了向那些愚蠢的读者表现出自己伟大的设定专设的一章甚至一卷,让他们理解自己深邃的智慧。
作为一个作者应该立刻将这个场景删掉,在其他有意义的场景之中逐渐的将这些背景信息显现出来。可是为字数至上的网络小说却决然不会放弃这种“水字数”的行为,这也是文学的悲哀。
绝无不转化的场景
。这是小说甚至剧作的铁律。稍微举一个例子:
阿珍等待着阿强。小雨淅沥沥的下着,靠着一根大柱子的阿珍看着对面的车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独没有见到阿强的身影,渐渐渗进体内的寒气让阿珍不住的抱着胳膊,眼睛却还是紧紧地盯着车站里面。
腿上越来越僵硬了,阿珍再看了一眼阴雨,她不愿意再等下去了。拉下他送的围巾,抖了抖大衣上那些水珠,最后看了一眼热闹的车站,她顺着路就要走下去。
“你终于来了,我已经等了你好久了,你去哪了?”熟悉的声音从身边传出,阿珍向声音的来源看去,是她那个魂牵梦绕的情郎。阿强一脸牵挂,拉住了阿珍。
阿珍紧紧地抱住了阿强,眼泪不争气的流了下来。她感觉到他身上的寒冷与潮湿,身躯的僵硬与火热。他们只恨这一根柱子隔开了两个炽热的心灵。阿珍再一次爱上了阿强。
哇写的太烂了而且不要问我为什么没手机。
这个例子中受到审判的是爱情,车站外场景开始时爱情的渐冷与结束时的迸发是情感的改变。
序列指一系列的场景,每一个场景的冲击力递增,并且在最后一个场景集中的爆发出来。
在熟练的创作场景之后,才会对序列的创作进行要求,这一个场景的终极结合,我们可能会在之后再进行具体的解释和叙述。(准确来说下回分解。)
结语
我爱写作,我怕这一行完了。作家群体的量变并不能够引起作品质量的质变,我们的识字率是民国的数倍,名著的数量却是数十分之一,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迎来作家行业的真正繁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