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洛氏恐怖的两个来源

2023-03-16克苏鲁神话洛夫克拉夫特怪奇文学 来源:百合文库
“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而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
——《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①
因此洛氏恐怖的来源就是“未知”!(全文完)
当然不可能这样就没了啦( ̄▽ ̄")
谈起“未知”就不禁令人想到埃利亚著名乌龟爱好者芝诺的那句名台词:“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洛夫克拉夫特生活的那个伟大时代正是这样一个发现未知的年代,正是这些黑暗混沌的未知孕育了“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怖”。
一、天文学与“星空中的邪魔”
不同于传统怪奇文学中来自于幽冥地狱的鬼怪,洛夫克拉夫特的怪物们大多来自于宇宙中的黑暗角落,这与天文学的进步是是分不开的。自幼热衷于学习天文与科学的洛夫克拉夫特对我们头顶黑暗的天幕显然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
无知者一向容易妄自尊大,蒙昧时期的人类理所当然的将自己视为万物灵长,他们认为人类被上帝置于平静安宁的世界中心,一切邪恶与混沌都不过是世界边缘的小小波澜。即使在人类发现脚下大地其实是个球体(球面没有中心)之后,他们仍固执的把地球放置在宇宙的正中央,让诸星体沿着本轮均轮跳那些繁复而不自然的舞蹈。
这种安逸的世界观一直持续到哥白尼那革命性观点的提出,日心说打破了地球的中心地位,恒星自行、光行差与太阳本动②的发现更是暗示着布鲁诺异端观点的正确性——那照耀世界的光体亦不过是群星中不起眼的一员。这些冲击性的事实将人类从世界的中心黜落,使人类失去了自身的特殊性。人不再是上帝的宠儿而不过是芸芸众生中平凡的一员,我们的地球也不过是亿万星球中并不特殊的一个。谁知道那万千世界中会孕育出什么样的怪物呢?上帝的居所成了怪物的摇篮,天幕上灿烂的群星霎时变得狰狞可怖……似乎只有星球间不可逾越的遥远距离能够使我们远离那些可怖的存在。
但丁的太阳系
尤格斯星上的真菌
但在洛夫克拉夫特的时代伟大的爱因斯坦用他革命性的学说夷平了空间的天堑,有关于时空连续体的理论使跨越亿万光年的屏障和把大象塞进冰箱一样简便:
吉尔曼认为,这样一次跨越仅仅需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步,他需要一条通道走出我们所熟悉的三维空间;第二步,他需要另一条通道回到我们所熟悉的三维空间中的另外一点 也许会是另外一个与我们无限遥远的点上。——《魔女屋中之梦》
这就使异星怪物们能轻易的来到我们枕边,与我们一起在暗夜中呢喃(笑)。
洛夫克拉夫特对“宇宙规模的疏离感”的深刻认识使他的作品比起其他所谓的科幻作品更能接触到“对宏广之恐惧(cosmic fear)”,比起当时(现在也是)流行的“夺宝”“获美”式的太空牛仔剧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二、民俗学与“相互分割的知识”
洛氏恐怖的另一个源泉则是世界各地的奇异风俗,COC调查员前辈“远离民俗学者!”的教诲就是这种恐怖的最好写照。洛夫克拉夫特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方民俗学、人类学蓬勃发展的时代。地理大发现揭示了世界的面貌,工业革命则提供了便利的全球交通,这为民俗学家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那些阴暗的巫术与古怪的异教神话摆上了民俗学者的案头,成为了热门的研究对象。巫术的影响这里暂且略过③,着重谈谈民俗学对洛氏神话体系和写作风格的影响。
洛氏作品的读者一定读到过下面这段话:
在我看来,世上最仁慈的事莫过于人类无法将其所思所想全部贯穿、联系起来。……有朝一日当我们真能把所有那些相互分割的知识拼凑到一起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真实世界,以及人类在其中的处境,将会令我们要么陷入疯狂。——《克苏鲁的呼唤》
许多人把这句话简单的理解成一种不可知论以及对知识的拒斥,但实际上这可能与当时民俗学的发展紧密相关。19世纪中期德国的格林兄弟开启了比较神话学的研究,他们试图找出印欧神话中“最古老的部分”,进而去解释这些神话的文化内容。这种比较研究的范式对之后的学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栗子就是洛老经常提到的《金枝》。
透纳的《金枝》
《金枝》这部书可以说是人类“拼凑相互分割的知识”的典范了,这部书的副标题是“巫术与宗教研究”,作者弗雷泽为了解释内米小树林中狄安娜祭祀的奇妙风俗④旁征博引,比较了世界各地类似的奇妙风俗,将这些“相互分割的知识”连缀到一起,最终回答了这个问题。这部书不仅揭示了许多现代风俗暗含的可怖本质(比如欧洲的“五朔节”上的草人⑤),此外还呈现了这样一个事实:“远隔万里的世界各地往往存在同质的风俗”,这个事实是很容易让人细思恐极的。
民俗学家可能会从进化论人类学的角度提出相似的神话习俗是人类童年时期的共性⑥,也可能会认为这是原始人心理的共性⑦,但到了想象力丰富的洛夫克拉夫特这里这种现象就成为了“旧日支配者”存在的土壤。勒格拉斯巡官在新奥尔良的沼泽中缴获的诡异雕像,韦布教授在格陵兰西海岸发现的爱斯基摩部落偶像,悉尼海德公园里蹲踞在象形文字底座上的小雕塑,马萨诸塞州那个阴霾笼罩的海港,非利士人古代传说中的鱼神大衮,各地相似的风俗无不暗示着那位在远古支配着地球的“神明”。
这种现实与幻想交织的写法⑧,制造出了“具有异样的现实性的、暧昧模糊的幻影”,给予了洛氏恐怖独特的魅力。
① 译文大部分引自TROW论坛 赞美setarium 竹子 玖羽 等辛苦翻译的前辈(/≧▽≦/)
② 埃德蒙多·哈雷在1718年通过对比古希腊天文学家希巴克斯的观测数据发现恒星并非静止于天穹之上,而是有着缓慢的运动。
詹姆斯·布拉德雷在观测恒星视差的过程中发现了“光行差”,并在之后的观测中发现恒星与地球的距离应大于6-8光年。
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在1783年根据对恒星自行的研究得出太阳有向向武仙座方向的空间运动(太阳本动)。
太阳本动与恒星自行跨过了“日心”的宇宙观,恒星距离的推断则解释了为什么星光相比太阳如此渺小暗淡。这使得布鲁诺“宇宙是无限大,不存在固定的中心与界限。地球只是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太阳也只是无数恒星中的一颗。无限的宇宙中,有无数的“世界”在产生和消亡。”的宇宙观有了更现实的证据。
③ 洛老的许多作品都很明显的涉及了巫术的内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查尔斯·迪克斯特·瓦德事件》
④ 具体来讲是内米的狄安娜祭司必须杀死他的前任才能继位,而在他杀死前任之前必须折下树林中的“金枝”。而在他即位(内米祭司被称为“森林之王”)之后也必须夕惕若厉防止被其他人取而代之。
《金枝》是一本很有趣的书,也许在学术上他的观点已经很陈旧了,但从文学(开脑洞)的角度阅读真的极有意思,对本鱼来说这本书的乐趣甚至要高于某些晦涩难懂的“克苏鲁”小说w
⑤ 见《金枝》第28章“处死树神”,简单来说就是五朔节处死草人(木头偶像)的习俗在遥远的古代其实是杀死活人的血腥仪式。
⑥ 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中的观点
⑦ 弗洛伊德探讨的“性与神话起源”;列维·布留尔关于“集体表象”的观点;荣格的‘’原型理论。这三位都是通过原始人心理来研究神话学的。
⑧ 这里想提一个有趣的栗子(放正文里太过冗长)。爱伦坡有一篇题为《皮姆历险记》的小说,这篇小说被两个知名作家改编过,一是凡尔纳的《冰岛怪兽》,二是爱手艺的《疯狂山脉》。
《皮姆历险记》讲述的是一艘船只向南航行到南纬84度然后观测到了许多反常的物理现象(水温变高,闪烁着丝绸光芒的奇异水流),最终遭到当地土著袭击而几乎覆灭的故事。在这篇小说之中就添加了很多人类学、民俗学的桥段,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并没有出现超自然的怪物
。到了凡尔纳这个缺乏情趣的科学狂(其实鱼还挺喜欢他的,只不过这篇改的确实糟糕)的手里一切超自然的因素都消失了
,他还煞有介事的在南极加了一块“形状与斯芬克司怪兽极为相似”的磁石高地来解释皮姆遇到的怪奇现象。而到了洛夫克拉夫特这里超自然的力量占了主流
,南极大陆成为了有着海星状头部的古老生物的家园,而发出Tekeli-li! Tekeli-li!怪声的家伙也从怀有恶意的原始土著变成了不定型的迷之生物。
这个栗子正是洛夫克拉夫特下述创作思想的体现:
故事必须在所有场合都小心地维持一种现实主义的风格,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在触及惊异之事的时候。——《怪奇小说创作笔记》
在小心的维持现实主义的风格的同时,用朦胧诡谲的笔调大段大段的插入对“异常”的描写,通过现实与非现实的剧烈冲突营造出恐怖的氛围。
当然这种差异也鲜明的表现出作者时代气质的区别,凡尔纳生活在“科学大厦即将落成”的19世纪,科学解释一切、第四天灾无所不能的想法深入人心(滑稽),而到了洛夫克拉夫特的20世纪,以太漂流实验和紫外灾难最终使人们发现了自己的无知,这种情况下怪奇的想象自然就更受欢迎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