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静夜思》:我就是看得懂,但我就是写不出来——关于创作,积累,才华以及灵感的看法

2023-03-18评论笔记诗词随笔 来源:百合文库
怎么同样是人,我们创作出来的东西就不一样捏?
如果你不识字,就算你有李白的天纵之才,你也依然无论怎样摆弄笔也写不出东西——可能只能画出来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当然了,你要有仲永那种五岁还没见笔过,但一拿到就能写字的那种本事另说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就类似于素材。
当然了,很少有人完全不识字的,大多数人毕竟都是识字读书的,只不过是多与少的区别
同样是学生,有的人偷偷参加补习班了,那一般来讲,写作文效果肯定比那些老老实实上课的同学强
这当然不能说参加补习班的同学就聪明
——毕竟你补习班老师偷偷给你说“曾几何时”“岁月如梭”这些成语随便往作文里加
人家老老实实上课的同学可不知道,只会用“那时候”“时间过的贼拉快”
这么两下一对比,咳咳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同样都是九年义务教育,同样都没有参加补习班,同样都是一个老师,同样都是一个课本
作文写出来还是他妈的是有差距
同样都是见过雪,见过柳絮,见过盐,别人咏雪就只能说“撒盐空中”,而我们的谢道韫同学,就能说出“柳絮因风起”,什么叫专业?这他妈就叫专业。才华差距啊!
至于我,我可能憋一年也憋不出来雪到底像什么,撒盐空中那位,我也远为不如
举个最极端的硬核才华实力的体现:
一首《静夜思》,短短二十个字,里面最难的怕不是“霜”?
可以说从古到今,十岁以上的所有哪怕只读过一点书的人,这二十个字全部认识
但是千载以来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写出《静夜思》
就是这些简单的字,就是排列组合,就是没有人能再写出来。
他写的每个字你都认识,所有的字连接成句也都理解,甚至于看上几遍你就能背下来
但是让你写,你就是写不出来
《静夜思》是大道至简了,有些诗则是乍一看你很懵逼,觉得花里胡哨,感觉屌屌的
但是一看注释,一看解析,一看用典,一看译文,你再回头看诗,你会觉得,哦,原来就是这个意思啊
这不叫才华,这只是素材的硬积累——不是别人想不出来他的诗句意思,而是别人压根不知道可以这么表达,正如那些傻乎乎地不知道“岁月如梭”可以替换“时间过的贼拉快”的孩子
所以为什么很多人会折服于“很多年之后,奥雷利亚诺上校将会回想起那个遥远的下午巴拉巴拉”这种话:
倒叙插叙等等手法我们都懂,但就是没想到还他妈能这么用!
才华与知识积累的差距and“读书很有用论”
知识积累上的差距是创作者和普通人之间主要的差距——当然也是普通人与普通人之间的差距
这种差距比较直观,而且这个差距是可以通过广泛涉猎而慢慢弥补的
而创作者与创作者之间的差距,则是才华的差距,这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
李白的诗就是才华硬生生灌出来的
随着阅历的增加,他的诗的内容里可能会多很多壮美的景观,多很多瑰丽的用典,这些都是锦上添花
而诗里流淌的血液,从他的第一首诗一直到最后一首诗,从来不会改变
每个诗人诗里流淌的血液的性质都是如此
这些血液旁人可以模仿,但永远也无法复制。
经常有人用“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这种字眼形容高雅与低俗,甚至很多人就认为越是高雅的,就应该越飘渺,越晦涩
这是不对的
李商隐的很多诗比李白的很多诗晦涩缥缈的多,你能说李商隐的诗比李白高雅?
说句不好听的,假如唐以前少了一些有名浪漫的典故,李白的诗不会受太大的影响,而李商隐的诗可能会整体逊色一筹
比如“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蓝田日暖玉生烟”等等,这些都是典故的硬植入,这种植入让诗逼格自动提高了一些
当然,同样是典故,别人可能不会用像他那么好,那也算李商隐的一种能力
再说句不好听的,假如李商隐和读者之间在积累上的沟壑可以填平,李商隐的诗又会逊色一筹
这当然不是说李商隐的诗不好(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更何况我们普通读者和李商隐之间在知识的积累上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这种知识上的差距是巨大无比的,是永远也不会填平的
所谓“阳春白雪”等故事,原意只是说,曲高和寡,曲高了,难度高了,和的人自然寡了
大家和不了这首歌,并不代表不欣赏这首歌
关于才华,金庸曾经在小说的后记中写过一段非常有趣的描述,他说一个钢琴家每天练琴二十个1小时,如果天分不够,怎么样也做不了肖邦,李斯特这些人
他这些年学问,知识,见解会有长进,才气却长不了
这些话是非常在理的,一个人的才气是改变不了的。
再回到我们的李白
李白“小时不识月”,就“呼做白玉盘”,那你呢?
你小时候管月亮叫什么?烧饼?
简而言之,在积累的东西一样多的情况下,排列使用它们的方式不同,展现出来的效果也不同,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才华高低的区别
当然,对于一般人,才华的高低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人与人之间知识的积累大大不同,才华压根就派不上用场。——中学时代的作文,大家都是开头一段总起全文,中间三个事例,最后总结,你的作文里司马迁还在一次次被宫刑,爱迪生还在不停地试验各种材料呢,人家已经开始谈论尼采,康德了,你说哪个分高?
只要提高了知识积累,你与一般人之间的差距就在慢慢拉开
举几个好玩的事:
同样是想睡一个人
徐志摩会说,我想和你一起看明天清晨的月亮
我们的阿Q就只会说,我想和你困觉
这就叫做才华的差距
——徐志摩也知道啪完就要过夜,过夜完了就是第二天
阿Q也知道这个浅显的道理,但是他就没这么浪漫,就是不会那么去表达。
同样是说我爱你
有的人会说“今晚月色很美”
有的人就只会说“我爱你啊”
这和才华没有半毛钱关系,纯粹就是知识的积累
后一个人可能压根不知道月色很美这个梗
而且“月色很美”这句话太过依赖于对方的积累,因为很有可能对方不知道这个梗,她可能只会傻乎乎地望着天,说“美么,我不觉得啊”
这就是素材积累的差距,说白了前一个人就是把同一件事情用不同的表达来进行替换,没什么创造性——可以这么说把:才华越高,不断地通过之前的素材创作出新东西的能力就越强
就像你小时候把“时间过的贼拉快”用“岁月如梭”来替代。
毫无创造性,但是逼格却在提升。
同样是骂人
有的人就只会说“操他妈的,你真不是人”
有的人则能说:“呜呼,非人哉。”
这并不能说明两个人才华或者知识积累上有区别,只能说后一个人脑子有病——骂个人还整这么多逼事?
而读书就是素材积累的最主要的过程
正如前文所述,才气是后天不可以改变的,但是知识积累可以,所以读书重要无比!!!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千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当然了,真熟读了那么多,可能你也会写诗了——假如乾隆写的那种玩意也叫诗的话
其实灵感才是最重要的那一部分
那灵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灵感就是一个不可再现地各方面综合在一起所产生的一刹那的火花(我不擅长下定义)
一代书圣王羲之,在某一天,小风吹着,小酒喝着,小会聚着,小曲唱着,洋洋洒洒写出了《兰亭集序》
写的漂亮吧
假如没有他之间那么多年地练字,他当然写不出来
但假如没有那天的兴致,他也写不出来
假如没有那天的微风,他也未必有这个灵感
假如那天下暴雨了,他也没这个心思写出来
。。。。
所以,之后,他再想写,也不可得了
即使很多年之后,他的整体书法水平比那时提高太多了
即使很多年之后,他的兴致比那时更为盎然了
但《兰亭集序》终究复制不了了
恰如那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偶”字用得何其好,又何其无奈
作者又岂能控制了自己?灵感上天就给你那么一次,把握住了,那就能写出来,把握不住,拜拜,没有第二次机会给你了
无数流芳千古的诗文,仔细想想,都是“偶得之”啊。
而且不知道还有多少佳句因为作者灵感来的时候没有及时记录下来,终于永远地没有被写下来。
如果这么解释还是明了不了灵感何其重要
再举个例子
假如你写论文,写到一半,word崩了
即使原来所有的字都全是你自己写的,没有任何copy,你再写一遍,你也不能确定和原来一样
别说一些字句可能不同了,就是整体格局,分段,乃至于中心思想也可能与原来大有径庭吧?
这就是灵感的重要性,就因为它不可再现,所以灵感在创作中是最最最最最为重要的一环
要是金庸当年写《射雕英雄传》写到一半稿子丢了,重新写,没准一代大侠就成“郭康”了,咳咳
所以为什么说有的观点是当作家写完作品之后,作家就不具备任何发言权了呢?
那就是因为作品中的灵感的不可再现性决定的
——作家写作时有形的所思所想,无形的环境影响,都是不可再现的
所以写作完成后的作家是不能解释写作时的作家的作品呢。
听起来很拗口和滑稽,但事实就是如此。
当我们看自己小时候的观点时,恐怕会大感有趣滑稽,少了很多“敬畏认真”之心
这是因为经过你的成长,你的很多观点见识早就改变了,所以看原来写的东西会觉得它是错的
一个人,大多数时候都是站在自己现在所持有的立场
所以你会觉得原来是错的,但事实未必如此,何况很多观点无所谓对错
就像过上一个礼拜,我再看我写的这篇东西,可能会觉得,写的是什么玩意
但是不见得它真的写的不是个玩意
写东西的人对已写出来的东西的评判只能当作一种观点,并不能代表权威观点
创作者创作时和创作后的所思所想,所有态度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虽然这种特性很像渣男——诶,我当时爱过,现在不爱了,咋的了
但事实就是如此。
写到这,终于可以圆满地回答题目了。
这个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李白,所以永远也不会有人再写出《静夜思》了
that‘s al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