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九尾 》 序 章 (重编)

2023-03-18小说九尾六道妖魔修仙三界神怪 来源:百合文库
三界,六道,九重天,三千大世界,对于人来说这都是不可触及的神之领域,而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神的存在呢?谁也不知道,谁也没有见过,哪怕是在最悲凉凄惨的时刻,也没有任何一位神出现拯救世人。可笑的是,人总会在最极端的时候希望有神的存在,有神的拯救,但是神为什么要拯救世人,只是因为在临危之时的祈祷,而获得拯救吗?可笑,不洁的祈祷和愚蠢的人类,至少应该付出一点虔诚来换取拯救吧!
人从诞生开始就不断的挣扎,反抗,探索,但是不管怎么挣扎,反抗都逃不出早已经存在的界,越是探索,就越能感觉到界的存在,那是一种束缚也是枷锁,谁也不能从中解放出来,这就是人的命运或者说是宿命。人们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挣扎与反抗,希望有一天可以突破那无形的界,去见识到那无形之外的壮观,去见识那些神秘未知的事物,可那无形之外就是真正的极乐吗?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极乐,所谓的极乐根本就是人对未知极度的恐惧而幻想出的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可笑的安慰。但是,在众多个体之中,总会有那么几个例外,超脱出无形之外,但更可笑的是,突破了一层之后,外面又是另一层无形的界,而作为如尘埃一般存在的人,只能被动的接受挑战直到死亡之时,也只是众多尘埃中的一粒而已,也许无数的尘埃聚集在一起就能变成一整片灰尘了吧。
每当人身处漩涡之中时,总是想尽一切的办法逃离,而逃出后,却发现又一次被卷进了另一个更大的漩涡当中。战争是漩涡,天灾和天灾过后的饥荒也是漩涡,而作为漩涡夹缝中求生的人来说,到底是坚守人道,还是堕落到人吃人才得以苟延残喘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而每种选择都有他应有的结局,这不是因果也没有报应,有的只是在混沌中苟延残喘的悲鸣。
混乱的时代总是伴随着各式各样的怪事,战火足足燃烧了8年,两个国家的王只是因为一小片封地而大大出手,也许是积怨已久吧,洛禹国的老王被北幽国的现任国王刺杀致死,而现今的洛禹国国王才得以继位,新洛禹王才继位不到10年便向北幽王下了战书,开始了8年的战火纷飞,而蓝淩国和赤玄国责一直坐山观虎斗,等着渔翁得利的那一天。
魍魉相传
魍魉鬼是颛顼氏的三儿子中次子死后所化,他的哥哥死后化为疫鬼,弟弟死后化为小儿鬼。魍魉鬼生活在山中,长得像三岁小孩,红眼睛,长耳朵,身体黑中透红。魍魉鬼喜欢学人的声音来迷惑人们,并有让人得怪病的能力,但他很怕腰鼓声,古人常用这种方法驱除魍魉鬼。
1.古代传说中的山川精怪。一说为疫神,传说颛顼之子所化。
《孔子家语·辨物》:“木石之怪夔魍魉(wǎng liǎng)。”
汉·蔡邕《独断》:“帝颛顼有三子,生而亡去为鬼。其一者居江水,是为瘟鬼;其一者居弱水,是为魍魉;其一者居人宫室枢隅处,善惊小儿。”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昔颛顼氏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疟鬼;一居弱水,为魍魉鬼;一居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鬼。”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八回:“孔子曰:‘某闻山之怪曰夔魍魉,水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曰羵羊。’”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鸺鶹岁久能人语,魍魉山深每昼行。”
2.代指影子。
《淮南子·览冥训》:“其行蹎蹎,其视瞑瞑,侗然皆得其和,莫知所由生,浮游不知所求,魍魉不知所往。”
《文选·班固<幽通赋>》:“恐魍魉之责景兮,羌未得其云已。”李周翰注:“魍魉,影外微阴也。”
旱魃相传
传说能引起旱灾的怪物,是死后一百天内的死人所变。变为旱魃的死人尸体不腐烂,坟上不长草,坟头渗水,旱魃鬼会夜间往家里挑水。只有烧了旱魃,天才会下雨。鲁中一带乡村烧旱魃习俗延续至20世纪60年代。
神话传说
蚩尤经过长期准备,制造了大量兵器,纠集众多精灵,向黄帝发起攻击。黄帝派应龙到冀州之野去抗击他。应龙是长着翅膀的飞龙,发动滔天洪水围困蚩尤。蚩尤请来风伯、雨师,应龙的军队迷失在漫天风雨之中。黄帝听说雷泽里有雷神,长着人头龙身,雷神的座骑夔牛,经常拍打自己的肚子,能发出惊天动地的雷声,就杀了无辜的夔牛,用他的皮做成大鼓敲打起来,震破蚩尤的凄风苦雨。黄帝又派了天女魃参战。魃身穿青衣,能发出极强的光和热。她来到阵前施展神力,风雨迷雾顿时消散,黄帝终于擒杀了蚩尤。应龙和魃建立了奇勋,但也丧失了神力,再也不能回到天上。应龙留在人间的南方,从此南方多水多雨。
魃留居北方,从此北方多干旱,她无论走到哪里,都被人们诅咒驱逐,称为“旱魃”。但经过我们在下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个不是山海经原来描绘的那个天女魃。
外貌形态编辑
先秦至汉代的旱魃形象以天女形象为代表,其形象特征为身着青衣的女子。这一时期的旱魃带有神怪二重的身份,人们将其视为旱神,但又以日晒、水淹、虎食等方式对其进行驱逐,以实现驱旱求雨的目的。
自汉代中后期至明初, 天女形象的旱魃逐渐向另一种小鬼形象的旱魃过渡。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应是由于先秦时期盛行的自然神崇拜至汉代逐渐衰退, 旱魃神性的一面逐渐被人们否定, 她的女性身份因此也遭到了质疑, 其形象遂逐渐转向另一种更为邪恶的面目。
中国民间传说宋真宗时,旱魃作怪,竭盐池之水。真宗求助于张天师,天师就派关羽去降伏。关羽苦战七天,降伏了妖魔。真宗感其神力,封为“义勇武安王”。这一天恰好是农历五月十三日,后民间便多于是日举办关帝庙会,祈求关帝显灵逐魔消灾、普降甘霖,并把这天称为雨节。且以为是日必雨,所谓“大旱不过五月十三”。倘若不雨,则求之关帝必验。
明代中期以后,小鬼形象的旱魃逐渐向僵尸形象的旱魃演变,并逐渐被僵尸形象的旱魃所取代。
清末,旱魃化犼之说的出现。
后世影响编辑
地区习俗
在山东,过去每遇干旱,把新埋的尸体当旱魃打的风俗十分普遍。据《大清律例·贼盗·发冢》的记载,清嘉庆九年(1804年),高密久旱不雨,有人发现年初病故的村民李宪德坟土潮湿,便纷传李死后变成了旱魃。各村民众不顾李家阻拦,刨坟开棺,见李的尸体尚未腐烂,更加确信李就是旱魃,不由分说将尸体烧毁。李家将掘墓者告上公堂。此案无成例可循,最后刑部将领头人仲二以“发冢开棺见尸律”判了个“拟绞监候”罪(相当于现代在的死缓),才将此案了结。
旱魃,传说中能引起旱灾的怪物,乡村中认为是死后一百天内的死人所变。变为旱魃的死人尸体不腐烂,坟上不长草,坟头渗水,旱魃鬼会夜间往家里挑水。只有烧了旱魃,天才会下雨。鲁中一带乡村中烧旱魃习俗延续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对付旱魃
在中国古代,主要是使用童子尿与黑狗血来对付旱魃。童子尿与黑狗血也是古代降妖辟邪中主要使用的物品。
明清时期,以僵尸为旱魃的观念十分流行,由此派生出“打旱骨桩”、“焚旱魃”等求雨习俗。《明史》中记载的民俗说,每遇干旱,人们便发掘新葬墓冢,将尸体拖出,残其肢体,称作“打旱骨桩”。虽然明王朝下令禁止此风,但直至清代,此风在民间仍很盛行,且由“打旱骨桩”进而发展为焚烧尸骨。
这种习俗也见于外国,如俄罗斯有些地区的农民,一旦遇到旱灾,常去挖出醉酒致死者的尸体,将其沉入最近的沼泽或湖泊之中,甚至也有残其肢体的行为,以此来求得雨水。
史书记载编辑
《说文》:“魃,旱鬼也。”
《诗经》孔疏引《神异经》:“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
《子不语》卷一《旱魃》里描写为:“猱形披发,一足行”。
袁枚《续子不语》又说:“尸初变旱魃,再变即为犼。”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卷七:旱魃为虐,见《云汉》之诗,是事出经典矣。《山海经》实以女魃,似因诗语而附会。然据其所言,特一妖神耳。近世所云旱魃,则皆僵尸。掘而焚之,亦往往致雨。夫雨为天地之.合,一僵尸之气焰,竟能弥塞乾坤,使隔绝不通乎?雨亦有龙所作者,一僵尸之技俩,竟能驱逐神物,使畏避不前乎,是何说以解之?又狐避雷劫,自宋以来,见于杂说者不一。
夫狐无罪欤,雷霆克期而击之,是淫刑也,天道不如是也。狐有罪欤,何时不可以诛,而必限以某日某刻,使先知早避?即一时暂免,又何时不可以诛,乃过此一时,竟不复追理?是佚罚也,天道亦不如是也。是又何说以解之?偶阅近人《夜谈丛录》,见所载焚旱魃一事、狐避劫二事,因记所疑,俟格物穷理者详之。
旱魃制造旱灾,见于《诗经》中的“云汉”一诗,可见是出自经典的了。《山海经》把旱魃看作女性,似乎是在《诗经》的基础上附会出来的。然而,据上述经典所言,旱魃专指一位妖神。近世所说的旱魃,却都是僵尸。把僵尸挖掘出来焚烧掉,也就往往导致下雨。可是,雨是由天地二气的结合所形成的,一具僵尸的气焰就能塞满乾坤,使天地二气隔绝不通吗?雨也有龙形成的,一具僵尸的伎俩就能驱逐神物,使龙畏避不肯向前吗?如何来解释这些疑问呢?还有,狐躲避雷击的事情,从宋代以来就经常见于各种杂说记载。如果狐没有罪过,雷霆按期出去,那就是滥用刑罚,不合乎天道。如果狐有罪过,何时不可诛杀呢?为什么要必定限制在某日某刻,让其预先得知及早躲避呢?即使是一时侥幸躲过,又何时不可继续诛杀,却过了规定时刻竟不再追究?这显然是失于刑罚,也不合乎天道。
又作何解释呢?偶尔翻阅近人所著的《夜谈丛录》,见到其中焚烧旱魃、狐狸避劫二事,因此记下了个人的疑问,以待穷究事物道理的先生们详细解释。《阅微草堂笔记》
杜甫《七月三日》诗:“退藏恨雨师,健步闻旱魃。”值得一提的是,“魃”多与“旱”组合,极少单用。即使单用,还是“魃”不离“旱”。
《山海经》原文:“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神异经·南荒经》云:“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所之国大旱。一名格子,善行市朝众中,遇之者投著厕中乃死,旱灾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