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轻小说书评方法论(八)

2023-03-19轻小说书评歧路先知 来源:百合文库
作者:歧路先知
我在很早之前就是历史爱好者,比读轻小说早了十几年。我在历史方面的涉猎范围很广,但毫无深度,也谈不上有什么造诣。一手史料看的不多,而且看的时候也不得要领。二手著作倒是读过不少,不过也至多只是拾人牙慧的水平。正因我有这样的自知之明,我一般不在贴吧或知乎这样的公共平台提到历史相关的话题,也就在群里私下吹吹牛。
不过,人总是有表达的欲望,自知之明什么的在欲望面前就是个弟弟。所以,我还是忍不住想写点什么,就写点“键史的情怀对轻小说书评的启发”吧。
我在读历史的时候领会到的一点,是“史书上留名的人里没有傻瓜”。
准确一点的表述是“绝大部分在史书上留名的人,即便做了错事,也没有看起来的那么傻”。
小时候读的通史,为了便于读者接受,一般都是把历史人物脸谱化的,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瓜。读得多了之后渐渐明白,历史人物不会有看起来的那么傻。当我们下意识地感觉一位历史人物“蠢”的时候,一般有两种可能。一是“坏”,二是“信息量太小”。
所谓“坏”,也可以说是立场不一致。屁股决定脑袋,能够在历史上留名的人脑袋几乎不会有问题,但屁股就没准了。比如我们通常认为地图头是个傻瓜,因为他把自己的国家搞没了。但他也许并不是很关心自己的国家到底会咋样,相对来说还是更关心个人利益。要是国家救回来了但自己没法掌权了,他宁愿……
所谓“信息量太小”,我们在读通史的时候常常会以为历史人物可以在“好”的选项和“坏”的选项里做选择;但学习得更深入之后就会意识到,历史人物往往只能在“坏”和“更坏”里做选择。比如各种王朝的末年,普遍有行政效率低下的现象。你以为皇帝做什么什么就可以扶大厦于将倾,他其实心里都清楚。问题是他的任何想法都只能落实10%,甚至1%,这就很难受了不是,想那么多有啥用。而且哪怕开国皇帝,也不可能100%地落实自己的想法呀。
综合运用这两点,就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各种历史事件,提升思辨能力,至少不会让历史水平还停留在初中。
我们来讨论一个著名的例子,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的公案,“鸿门宴”。初中(还是小学来着)语文课本上的鸿门宴,如果按照字面含义,也就是语文课上的那种教法来阅读,可以算是把常见的思维陷阱踩了个遍。
我们读历史的时候往往会预设一个主角,然后质疑他的对手们为啥没有齐心协力全心全意地去干掉他。会预设主角的原因是我们被剧透了,知道刘邦是最后的赢家。然而,舞台上的演员们并不知道这一点。这个道理应用到小说里,那就是——主角刚出道的时候,反派为啥不去把他当场击毙?因为反派并不认为他是主角。反派组织无法调动最大的敌意去打击主角,只能派出与主角对等的战斗力去应对,这反而起到了让主角“练级”的作用。强行类比一下,三秦王就是大反派手下的小喽罗,暗渡陈仓还定三秦则相当于刘邦和韩信去练级。
以及,项羽的实力可没有语文课本里描述得那么强。按《鸿门宴》里渲染的那种气氛,好像项羽伸出一只手就能把刘邦捏死一样。如果他的确有这么强,那他放跑了刘邦只能归结于缺心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项羽若是开了预知未来的外挂,就会知道刘邦是最后的赢家。可他不需要开外挂就能知道齐地的田荣,赵地的陈余,梁地的彭越等人都在琢磨着要搞事情;也能感觉到自己与义帝之间的关系正处在很微妙的阶段,自己的名分终究是假于义帝之手,法理上很难处理;或许还能意识到许多名义上是自己手下的人,比如英布这样的半独立将领,并非毫无保留地效忠于自己。
诚然,项羽可以在这个时间节点不管不顾地强行干掉刘邦,但这么做唯一能确保的是刘邦本人肯定成不了最后赢家了,甚至不能确保最后获胜的一定不是“刘邦集团”,而对推进项羽的“霸业”没什么正面作用。作为马上要成为西楚霸王的男人,项羽最关心的还是如何先把霸王的位置坐稳了。在这种处境下,急着与刘邦翻脸对项羽来说恐怕并没有多大意义,他考虑的应该是要“震慑”刘邦一下,在不实际打起来的前提下就迫使刘邦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要知道,此时项羽和刘邦理论上是平级的,都是义帝的部下;考虑到先入关者王的约定,刘邦甚至还在法理上有一点优势。而项羽兵不血刃就迫使刘邦吐出了三秦之地,还要来了刘邦名义上的臣服,这波操作哪怕不说血赚,至少不算亏吧。
名义上的臣服多少还是有点用的,因为连名义上都不愿意臣服的人很快就要造反了。转过年来,项羽的分封没过多久,田荣第二次公然挑战项羽,平定三齐,而这跟刘邦平定三秦差不多前后脚。所以说,刘邦在西边一路练级顺风顺水的时候项羽究竟在忙什么?他可不是在作壁上观,恰恰相反,他忙着收拾当年“作壁上观”的那些人呢。至于说他为啥不先去摆平刘邦……眼皮底下都顾不过来了哪还管得了那么远。要是路上出了点什么差错,那他在后人心目中的智商恐怕还得降一个档次。
再往后的剧情离题太远,就不谈了。总之就是,第一不要轻率地把任何人当成主角,第二不要轻率地假定历史人物可以选择某些不怎么可行的选项。
接下来折回正题。历史和文学不是一回事,但对于我们这些双重外行,分析起来仍有相通之处——都是看别人讲述自己未曾经历过的故事。只不过历史大多高手过招,文学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水平。历史终究不是小说,小说必须讲道理,历史是可以不讲道理的。特别是,轻小说的水准参差不齐,遇到不讲道理的作品时,一切方法都是失效的。
即便如此,我们在读轻小说的时候仍有必要解放思想,深入挖掘,由此才能把思维模式从“责备”转为“解读”。若还停留在《鸿门宴》(中学语文)的理解,那的确只能去责备;但随着掌握的信息逐渐增多,分析方法不断升级,我们的认知也就不会局限在对与错,好与坏的级别,而是会过渡到“为什么”“怎么办”的档次。
那么问题终于来了。英梨梨又做错了什么?
原文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5522674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