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无硬核,不科幻?"——关于科幻软硬之争,科幻简史以及一切(第二部分)

2023-03-25科幻红辣椒铳梦 来源:百合文库
“科幻一定要带有很强的科学性吗?”
“软硬科幻的分界是什么?”
“硬科幻就一定优秀,而非硬科幻就一定垃圾吗?”
“科幻就不能讲人情味吗?”
为此决定以整个科幻史为背景,穿插一些实例,也同时推荐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讨论一下这几个问题。也希望对于目前一些看法能提供一些论据,欢迎引用本文的内容,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讨论。
哦,提前提醒一下,全文长达23000
字,本片是全文的第二部分……
原帖发布于:https://bbs.nga.cn/read.php?&tid=16393349
新的浪潮。
还记得之前提到,E·M·福斯特
在1909年发表的的短篇《机器休止》
吗?该短篇小说预言了某个高度自动化甚至还有互联网的世界,而从那个年代往后近30年,在炮火阴霾之下的英国布莱切利庄园,一个名叫图灵
的年轻天才为后来电子计算机的蓬勃发展写下浓重的一笔。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
1969年,ARPANET诞生
1973年,第一台个人电脑诞生
1981年,TCP/IP协议规范建立
1985年,首个域名出现
1991年,万维网正式诞生。
如今,互联网对于大众已经习以为常,甚至到了日常生活无法离开的地步。但在1980年,不论是PC,还是网络,对当时的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自然,与此息息相关的科幻界也不会袖手旁观,科幻界正式进入赛博朋克
时代。
有趣的是,与大多数人的印象不同,赛博朋克最初的印象并不是由《银翼杀手》
的原著1968年出版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提供。实际上该小说并没有在一开始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1982年改编版的《银翼杀手》也票房惨淡,甚至不如同样是赛博朋克的《电子世界争霸战》
,后者甚至在没有赛博空间这个词的时候,就已经描述了虚拟世界。但《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贡献了一个影响了之后几乎所有赛博朋克的命题,那就是:人是什么?
另一方面,通常意义来说,科幻界把较早塑造“赛博朋克”这一类艺术风格的小说认定为1984年由威廉·吉布森
出版的《神经漫游者》

网络Matrix、控制论、黑客、人工智能、脑机接口、人体改造、由大公司垄断的敌托邦。这些几乎是后续赛博朋克必备的元素。而更重要的是,《神经漫游者》将故事的背景放在了以往其他科幻小说基本没有尝试过的地点,日本

《神经漫游者》发生的地点在日本千叶
,那个时候实际上作者威廉·吉布森并没有去过日本千叶。而当他来到日本的涩谷时,不禁感叹:“现代日本就是赛博朋克。”
事实上,另一部在赛博朋克历史上起到重要作用的小说,尼尔·斯蒂芬森
于1992年出版的小说《雪崩》
,其主角也同样是一个日本人,名为弘·主角
(您没看错,人家名字就叫主角……Hiro Protagonist,而hiro在日语里和hero读音相似,所以实际上他的名字很可能是“主角·主角”……可以说是非常的朋克了)。他手持着一把日本刀,边当快递员边砍翻了整个虚拟世界……
不得不说,日本确实是“赛博朋克”这个题材最好的发生地。身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点,既有着东方神秘的文化背景,又有着西方开放现代的时尚气息。实际上日本人对于赛博朋克的吸收与理解非常成功。
阴暗潮湿的街巷、耸立的高楼与霓虹灯、大企业与政府互相勾结、形状扭曲古怪的电子义体。这些是被大家称为赛博朋克风格的艺术元素。但如果问起赛博朋克的内核究竟是什么,可能有不少人并不能一下子回答出来。
但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只用一句话就能完美概括:“High tech, Low life.(高科技,低生活)

很久以前的人们,一直认为科技的发展力决定了生产力,而生产力决定了财富和生活的幸福度。但自从进入后现代之后,许多人渐渐开始质疑这一点。
关于这句话最好的诠释,是来自于日本漫画家木城雪户
的作品《铳梦》
(美版译名:《阿丽塔:战斗天使》
,由卡梅隆监制罗德里格兹导演的电影版即将在大陆上映)。
《铳梦》有着西方赛博朋克的标准元素,故事讲述了一个合成人医生与猎头的依德,生活在被天空都市萨雷姆统治的废铁镇,而废铁镇则是天空都市的排污厂。某天依德无意中捡到了从天空都市落下来的改造人头颅,依德修复她后赐予了她一个名字——加里。失忆的加里却拥有着已经失传的火星古武术,以此,加里开始了在这个世界格斗生存的历险。
在漫画中,废铁镇就如同赛博朋克中通常的都市一样,肮脏潮湿,充满着猎头与盗贼,到处都是令人胆寒的危险分子,人们借助黑市来交易义体,改造人体,从而在这个恶劣的环境中生存。
而另一方面,天空都市萨雷姆则是高度发达的乌托邦,人们保持着正常的肉体,由AI控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并且将废铁镇作为排污和压榨对象。
但当故事继续发展之后,一切都改变了。加里最后发现,萨雷姆人的大脑竟然是电子元器件。原来萨雷姆人早已将自己的大脑改造成了储存意识的机械,萨雷姆人和废铁镇的人们一样,也是合成人,只不过废铁镇的人保留了身为人类的大脑改造了肢体,萨雷姆人没有改造肢体而改造了大脑,而萨雷姆人竟然自诩高人一等,这是多么荒谬啊!
至此,我们终于绕回了由《银翼杀手》引出的那个问题:“人是什么?”,或者“人的心、人的灵魂究竟该怎样定义?”。
这便是“High tech, Low life”的体现,也是赛博朋克最为核心的内涵。在这一点上,另一部著名的赛博朋克,由士郎正宗
原著,押井守
导演的1995版《攻壳机动队》
也同样涉及了类似的命题并大受好评。
《铳梦》与《攻壳机动队》只是日本吸取了西方赛博朋克的一个典型例子,但日本的赛博朋克却发展出了西方所没有的另一种模式。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日本社会与赛博朋克这个题材,有着天然的契合度。
还记得“新浪潮运动”是怎样发生的吗?没错,经历了战后洗礼紧接着进入经济腾飞,随后在面对各种意识形态中渐渐迷茫,开始了对主流和权威的反叛。而这也同样发生在了1980年代的日本青年身上。
经历过帝国主义,战败,经济复苏,左翼思潮的崛起与破灭,经济腾飞,紧接着不安感悄悄的笼罩在了所有日本人的心中,最终,日本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社会陷入空前的停滞期,被称为失去的30年,日本青年开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在这之中,作为日本赛博朋克起点的《阿基拉》
就已经隐隐的感受到了那股阴霾。
大友克洋
的漫画与动画电影《阿基拉》,与同时期的赛博朋克更多了一些幻灭。在这部电影里,东京甚至被毁灭了两次。在剧中,1988年日本东京被爆炸摧毁,引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2019年,重建后的东京被笼罩在财阀与政府勾结的统治之下,并秘密的进行超能力实验。平常总是被保护的少年铁雄因此得到了无可匹敌的超能力。突然间获得强大力量使他平常被压抑的欲望膨胀,心态失去了控制,最终再次摧毁了东京。
《阿基拉》毫无疑问地表现出了那个年代日本大众与精英对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滋生蔓延,并最终在*****东京地铁**毒气事件后爆发开来。在当时的日本,不乏知识分子与高阶层精英迷信*****,或许正是因为之前所提到的不安感作祟吧。
*****事件则在某一种程度上反而启发了日本动画。受此启发,1995年由庵野秀明
导演的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
彻底改变了日本动画的工业结构,其推广的“动画制作委员会”
制度如今已经是日本动画制作的基本模式了。但《新世纪福音战士》最大的贡献则是把后现代语境引入了日本动画中,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动画“只是给小孩卖玩具”的印象。
苏珊·J·内皮尔
(日本文学和动漫批评家,研究方向多与影视、日本文学与文化相关)在《当机器休止:《新世纪福音战士》和《玲音》中的幻想,现实和终极身份》
(下文称当机器休止:EVA与Lain)一文中写道:“故事的另一条线索要复杂和刺激得多,它被主角们精神和情感上的不安状态推动。主角们都有精神上的重大伤口,在越来越疯狂的末世背景中(后来我们知道NERV的诡计和使徒同样可怕),主角们的精神混乱更加严重。尽管《新世纪福音战士》里有极具吸引力、想象力丰富的战斗场面,但真正具有开创性的是对人物心理斗争的复现。心理斗争范围广泛,并且很耗精力,而心理分析中的诡辩也被展现出来。角色试图把握内心焦虑,把握自我和他人的关系,以及把握和终极意义上的那个它者(Otherness)的关系。”
而苏珊·J·内皮尔还总结道:“东京以现代日本中心的形象出现在《阿基拉》、《玲音(Lain)》和《新世纪福音战士》等动漫中,成为T•S•艾略特(T. S. Eliot)的《荒原》(The Waste Land, 1922)中道德沦丧的、后现代主义的、虚拟现实意义上的“虚幻城市”。”
“真实与虚幻”,这个在日本赛博朋克中极为重要的话题就这样浮出水面。其中,1998的《玲音》(全称玲音的系列实验动画,Serial Experiments Lain,下略称Lain)是最为杰出的代表,它被认为是“《新世纪福音战士》的接任者”,当然也许会有人戏谑道:“
观众的吐槽
”,毕竟相比《新世纪福音战士》的意识流,《Lain》可能是最贴切文学上“意识流”的动画,通俗来讲,就是中途不小心少看一集你也很可能不会发现……但Lain本身的艺术性十足,其片头与片尾曲也很独特。
“I am falling, I am fading,I have lost it all.”——《Lain》片头曲
片头曲与片尾曲观看地址: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5533971/?p=3
]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5533971/?p=2
]
《Lain》有着十分“硬核”的设定。导演中村隆太郎
可能是会拍动画里最懂IT,而懂IT里最会拍动画的。他本身是苹果公司的狂热粉丝,在动画中多次出现对苹果公司产品的致敬。
如主角使用的电脑,其实就是苹果公司发售20周年的纪念MAC机。
还有诸如主角的学校所学习的课程是一种早期的计算机语言LISP。
桌子上的电脑则毫无疑问是上世纪的IMAC一体机
甚至还有携带式的全景AR,其搭载的是苹果公司未完成项目Project X中名为HotSauce的系统(如果注意看还能发现这里的背景画面是实拍,而不是动画)
甚至就连在动画中垄断了整个电子科技的公司“橘总研”也是neta自苹果机品牌“Macintosh”(就是我们说的Mac,实际上是一种苹果的名字)。另外在动画中出现的字体也来自于苹果公司,甚至开场的播报音“Layer”也是来源于苹果的语音合成。
除此以外,包括网络的设定也颇为“赛博朋克”,1998年的《Lain》所设定网络与现在人们使用的网络颇为相似。
Wired
(连线,同时还是“迷幻的”,是一个双关语)成功连接着每一个人,人们通过网络交互,生活,网络成为了人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玲音的世界里,脑机接口技术高度发达。人们能依靠“Protocol 7(协议7)”将电脑和人脑连接起来。更为惊人的是,在动画中,协议7被利用,与地球电磁场结合,实现了以舒曼共振
为技术的脑机接口体系。
舒曼共振最早由特斯拉
发现,他在《The Transmission of Electrical Energy Without Wires As A Means Of Furthering World Peace》
一文中这样描述舒曼共振:“如此令人震惊的事实是在这个连接中,就好像造物主他自己对这个星球进行了电力设计……”。随后由德国科学家舒曼
测量确认其频率为7.83hz。
在动画中,认为舒曼共振与人脑电信号频率相似,因此通过协议7使人类可以不经过任何终端,直接与其他人进行互联,使地球成为一个巨大的网络。
由此,催生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在Lain世界中,一种被称为Accela
(词根带有加速的含义)的机械毒品被大量使用。Accela利用脑机接口通过将人脑超频,让思维速度提升以跟上网络传输的速度,从而获得信息流下的欣快感(剧中称这种病态需求为Infornography
,大致等同于信息依赖症)。这是否让你想起了每日手机电脑不离手,通过疯狂浏览各种碎片化信息以满足自身的现代人呢?
同时,人们彼此相连,彼此的独立人格渐渐互相融合,每个独立个体的隐私已经无法在安然无恙的保存在别人无法探查的黑暗之下了。在网络还并不发达的那个年代,制作人们就已经深刻的预言到了深处信息流中的现代社会难以避免的隐私问题。
另一方面,在Lain世界中,人们使用一种被称为NAVI的终端,其功能非常类似电脑。NAVI可能是“Knowledge Navigator”
的缩写,由苹果CEO John Sculley
在1987年提出。他在Ted Nelson
提出的“超文本”
概念上,认为“Knowledge Navigator将可以应用于多媒体应用,能够利用大面积高分辨率平板显示器来支持文本、全彩、图片和电脑动画。它也可以实现高保真的语音合成与语音识别。Sculley强调Knowledge Navigator不需要采取任何特定的外观形式;它可以是桌式电脑,手提电脑,甚至可以放在衣服中。”
而如今,这个预言早已实现。但在Lain的世界里,这个设想被进一步展现,不仅仅是多媒体,甚至于人类的思想也以超文本的形式碎片化的连接在了一起。
由舒曼共振连接着人类们的集体无意识
(荣格提出的心理学概念),最后竟然让地球这个巨大的网络生成了一个类似盖亚意识的智能人格。更为可怕的是,这个集体无意识人格的终端渐渐发现,真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的边界开始模糊了,“记忆中不存在的事情就从未发生过……你只管去改写记忆好了。”,连记忆也能随心所欲的篡改,甚至能影响现实世界,毫无疑问真实与虚拟被彻底的消解了,整个世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与此同时,随着真实与虚拟的融合,主角对于自我的认知也开始疑惑。“我是谁?”这个问题再一次抛出。最终,主角虽然明确了自我,也明白了一个事实:“真实与虚拟是彼此分隔的。”于是到最后,主角选择消解了别人记忆中的自我,最后成为在真实与虚幻中徘徊的幽灵,陷入永世的孤独。
毫无疑问《Lain》整体上影**因对现实迷茫,进而选择藏匿进亚文化,回避甚至反叛主流价值的青年人。他们可能会成为现代社会精神上的“嬉皮士”,同样成为那个在真实虚幻的夹缝中失去自我的幽灵。
“末世论声称毁灭的不仅是物质世界。相反,观众和读者面对的常常是一种渐强的,由无助感推动的故事。这一无助感同某些外在与内在的压迫力量息息相关。作品弥漫着幽闭恐惧症和妄想症,最终导致的不仅是文化的危机,而是文化的绝望。”《当机器休止:EVA与Lain》中这样评价到。
事实上这一主题在日本动画中并不少见。2010年,由克里斯托弗·诺兰
导演的《盗梦空间》
轰动一时,影片所讲述的梦境世界大受好评。不过在《盗梦空间》的4年前,一位来自日本的导演与小说家,今敏
及筒井康隆
(代表作《穿越时空的少女》
)也出色的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梦境,这就是《Paprika》
(盗梦侦探红辣椒,下称红辣椒),曾被称为“绝对不可能被影视化的小说”。
关于《红辣椒》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赞美之词满溢可能三天三夜都说不完,但只要看看动画开场曲的短片,我想就能窥见一二了,一起来感受一下红辣椒这个梦之妖精的迷人魅力吧。
《红辣椒》片头曲:
《红辣椒》与《盗梦空间》在某些地方颇为相似,包括同样涉及了弗洛伊德
的理论,包括同样使用了失重和方向错位来描述梦境(在《红辣椒》里甚至通过扭曲线条来表达梦境),包括同样使用了电梯下降来象征通往潜意识的过程,包括同样使用镜面破碎来表达梦境表里的交界。
但实际上,二者所要表达的内涵则完全不同。
《盗梦空间》更像是裹挟了好莱坞元素的弗洛伊德概念,用某种视觉几何上,也就是梦境嵌套的概念迷惑观众,同时加上各种潜意识带来的混乱感,让观众失去对梦境边界的掌握,从而让人感受到梦境的危险与深邃。
而《红辣椒》表面上看起来也仿佛是使用弗洛伊德观念,但内在则是萨特
的存在主义
。 它虽然以梦为主题,但实际上是在影射现实,借助“梦”这一充满幻想般的主题,去表达现实意义深厚的社会问题,其挑战是严峻的,但《红辣椒》出色的完成了这一任务,既表现了梦中天马行空的景象,又充分展现了今敏所关注的现实问题。
故事先从身为警察的粉川一场光怪陆离的梦开始,先是人物的形体完全的被打破,紧接着进入了一场莫名其妙的抓捕,人物的面容开始混淆,随后粉川开始坠落,不断跳跃的电影片段和元素充斥着画面,从《泰山》、《007》到《罗马假日》,最后终于到了案发现场,但案发现场的走廊却开始失去形态渐渐扭曲,阻碍粉川去抓捕犯人……
原来这是在名为红辣椒的梦侦探使用了能进入梦境的机器DC mini进入粉川梦境中看到的画面,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梦境进行精神治疗。
事实上当整部影片结束,我们会得知这里的映象全是由男主角潜意识投射而成。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愿望的达成,是清醒状态的延续。”他认为,梦境很大程度上是现实欲望压抑以寻求解放的某种代偿。这一点被今敏使用象征主义手段完美的展现了出来
最为明显的是白天冷峻认真的冰美人千叶,梦境则是火辣热情的红辣椒
看似醉心工作但实际上却是异装癖同性恋的冰室在梦中是身着女装的人形
看起来如精英一般的小山内,实际上既扮演了冰室眼中的“阿波罗”,
又扮演了“被命运肆意摆布的俄狄浦斯”(红辣椒则刚好扮演了被俄狄浦斯杀死的斯芬克斯)
外表是个粗糙肥宅但内心单纯仿佛孩子一样的天才时田
平时坐着轮椅的理事长但在梦中却是下半身长着树根的怪物
虽然是热爱工作的警察但内心却压抑着拍警匪电影的粉川
甚至连所长在梦中都摆出了纳粹礼,暗示臣服于理事会的独裁。
在《红辣椒》中出现的角色们通常背负着二重身份。由于社会及他人的压力,他们不得不将真实的自我隐藏起来,萨特存在主义认为“他人即地狱”
,在他人窥视与社会身份的双重作用下,与他者的冲突最终导致了自我的压抑。
但随后,更加可怕的事情发生了,DC mini因为试图利用梦境实行独裁的某个阴谋彻底失控了。角色们分别沉溺于自己的梦境里再也无法醒来。随后DC mini彻底暴走,梦境开始侵蚀现实,实际意义上的,“梦境与现实”再也无法区分了。
“现世为梦,夜梦为真。
”,这是日本推理小说之父江户川乱步
的名言。日本文化深受庄子
思想影响,比如齐物与物哀就非常类似。在日本文化中,“庄周梦蝶”也是非常流行的元素,因为它混淆了“梦境与现实”的边界,主体与客体的桎梏。在《红辣椒》中也不例外
混淆梦境与现实的人们开始解放自己的欲望。
屈从于现实从而感受到绝望的人开始了自杀表演
平时衣着工整的上班族化成了摇滚乐队
期望着一夜暴富的主妇们变成了金神像
陷入物欲之中的少女们沉迷不良的宅系文化
偷窥狂们则肆无忌惮的应邀而上
流浪汉和NEET们也加入了游行队伍
本应该严肃的民主选举却仿佛闹剧一样
沉迷于职场斗争的人们大打出手
以及最后把自己的现实寄托给宗教的人们。
今敏和对日本的社会现状感受到了由衷的不安。由于日本森严的社会结构和保守的人际关系,使日本人陷入了压抑与释放的矛盾之中,纷纷选择逃避现实,最终也许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但如何解决呢?
今敏自然也给出了解决办法,只需要一点“调料”就好了,这个调料就是“红辣椒”
在动画中,红辣椒是激情与奔放的象征,是梦里无拘无束的梦之精灵。人们都是被名为现实的牢笼囚禁的犯人。而创造这牢笼的不是别人,正是每个人自己。
每个人都藏在虚假的外皮之下,在“他人即地狱”的影响下,在梦想与现实之中,在他人与自我中反复纠结,最后的结果就是个体完全的撕裂,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么,最终扎入虚无的深渊。
在动画最后,拯救这个濒临世界的方法是:“对付影子用光明,对付梦境用现实,对付死亡用生命,对付男人用女人。那里需要缺少的一味调料——红辣椒。”
于是,当自身的两面互相承认彼此,不再因为外部的眼光和内心的牵绊分割的时候,二元对立自然而然的就被消解了。人们能够,也应该寻找自己为之生存的目的和生活的激情,而不是堕入空虚。
这就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另一条重要的思想“存在先于本质”

于是影片的最后,当女主角化身为荣格心中的男性心目中的女性原型Anima,与她自己心中女性对男性的原型Animas融合,最终彻底解放自性,并于另一边仿佛擎天柱一般巨大的阴影原型进行最后的战斗。非常有意思的是,与其他天崩地裂的boss战不同,最后消灭boss的手段其实是把它吞噬掉了,最后二人消失,世界再次回复原装。就这样,撕掉了人格面具,Anima与Animas的融合解放了自性,消解了阴影,最终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人。
《红辣椒》用仅仅90分钟的时长,以“动画”这个无拘无束的载体,利用包括“以形为线索的无技巧剪辑”等在内的电影手法,让观众彻底的沉浸在这场如梦似幻的惊险之旅中。它的主题也并不是科幻片惯用的宏大叙事,没有外星人入侵,没有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没有令人震撼的高科技装备。每一个角色都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也是唯一的拯救者。
“是懦夫把自己变成懦夫,是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这是萨特的存在主义送给人们的礼物,而《红辣椒》也是今敏送给大家的一份富有人文关怀的饯别礼,今敏用自己的一生去“造梦”,希望动画不再被贴上“给小孩子看”的标签,希望动画能启迪观众们深思,并因此让自己更加幸福。
“我要怀着对世上所有美好事物的谢意,放下我的笔了。我就先走一步了。”——今敏遗书,于2010年8月24日病逝。
日本动画漫画中类似主题的作品非常之多,其他的还包括《少女革命》
、《无限地带23》
、《泡泡糖危机》
等对这个问题也都有所涉及。
另一个例子是于1995年拍摄的《Key the metal idol》
(非常偶像key)。故事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带有唯心主义的赛博朋克背景。身为机器人的主角Key的父亲,也就是制造者去世了,而临终前嘱托Key,一定要取得3万人的心才能够变成人。可是身为机器人的Key又怎么能知道人心是什么呢?
动画就以这种充满了梦幻感的设定开展了,就如同它那充满了神秘感的片头曲一样
《非常偶像key》片头曲:
于是Key来到了大城市,中途被一个偶像猎头盯上了,想要劝说不明就里的Key去拍三级片,幸好Key儿时的玩伴及时的阻止了她。
但Key为了成为人,于是仍然决定成为偶像。她在电视上看到了最受欢迎的偶像们起舞歌唱,而台下的观众们则兴奋不已。于是Key决定以她们为目标。
但随后发生的故事完全超出了Key的想象范围。原来那些翩翩起舞的偶像们,并不是人类,而是机器人。一个军火公司,将人类的意志抽取出来做成凝胶,以此做成机器人,而这些机器偶像们则是为了吸收观众们狂热的的意志做成凝胶,用以驱动武器。
而更令人惊讶的是,Key并不是机器人,而是吸收保存了人们信仰凝胶的人类。自以为是机器人的人,却梦想要成为自以为是人类的机器人,简直是绝佳的讽刺。
最后,Key在演唱会上,用一只动听的摇篮曲,将被吸收了意志而沉睡的人们唤醒。
动画中经典的摇篮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