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流行与经典——读《芳华》有感

2023-03-25读书严歌苓书评芳华我在B站读经典 来源:百合文库
流行与经典
——读《芳华》有感
与《芳华》的缘分,是从《陆犯焉识》开始的。我至今都记得陆焉识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人生又踏过跌宕起伏的命运后用生命发出的那声叹息。于是,在那个未眠的深夜看到一八年四月十五号严歌苓与张立宪对谈的预告时,我便开始期待着与她的文字的第二次相遇了。不记得原因为什么选了《芳华》带去那场“对谈”的现场,又万分幸运在这个没有签名环节的活动结束之后碰到了载着严歌苓已经开始离去的车,拿到了她的签名,更加巧合的是在原本想要参加的写书评活动中的阅读书目里有这本书。我便又一次把这不大不小的册子带回校,匆匆又从容地读完了这“整整一代文工团人的青春”。
签名
当蠢蠢欲动的青春与教条的伦理相撞,在那个年代,青春便只有头破血流的份儿了。刘峰便是那个头破血流的牺牲品。那难以遏制的冲动让他把手伸向了林丁丁,同时一把将他从“活雷锋”的道德至高点推向了深渊。
永远无私的圣人刘峰是不能有七情六欲的。
所有人都这么想。那些戴在刘峰胸前的红花和一堆堆奖章,都化作一条条枷锁绑住了他的手脚。刘峰的人生就是该奉献给他人,奉献给文工团,奉献给社会的。大家“心怀感激”,也“心安理得”。可当大家忽然发现“圣人”也有“凡人”的七情六欲,从前那些“高尚的奉献行为”也就都被众人的目光染成“世俗色”了。这样的群众心理和情窦初开浪漫与无奈无疑是吸引人眼球的。除此之外,四个年轻姑娘林丁丁、何小曼、郝淑雯和叙述者萧穗子纤细的“小心思”也似在诉说着青春少女们秘密的心事,这样的青春成长故事就变得更合大众的胃口,特别能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也能让略微年长的人会心一笑。再加之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芳华》便成为了一本有层次、有深度的畅销书。
张立宪与严歌苓
除内容之外,《芳华》的语言是俏皮的,是极具画面感的。比如:
“我们的公共厕所是这样的:男界女界之间,墙壁没有到达屋顶,墙头上流通着同一食堂的饭菜在人体里打了一转又出来的气味。”
男女有别,可到头来还不是吃同一个食堂的饭,同样的新陈代谢。这样带些诙谐口吻,又隐含着几分深意的描绘时不时地在文中出现,让人眼前一亮。跟随着萧穗子的视角,我们透过窗户看到刘峰把何小曼高高举起,听见郝淑雯鬼鬼祟祟溜过男生宿舍走廊嘎吱嘎吱的声响,在人群中看到刘峰被批斗时汗水折射的阳光。萧穗子的眼睛像一个镜头,从容地流转在整个文工团中,读书的过程好似电影上映,一幕一幕,演员有序出场,谜底依次揭开。这不仅让看惯了电影电视剧的现代人更容易读下去,也使得《芳华》能够变成很好的影视作品,来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此外,在书写何小曼的故事时,严歌苓有意加重笔墨来书写她的“渴望的得病”和“装病”的“病态心理”。因为在小曼的印象中,只有生病时,才能得到改嫁的母亲的疼爱与拥抱。
“可以想象,小曼一生都在回味母亲那长达两三个小时的拥抱,她和母亲两具身体拼对得那么天衣无缝。她也让自己成了个放大的胎儿,在母亲体外被孕育着。”
那个未能达到“重新孕育”作用的拥抱引发了多少同情,牵出了多少无言的泪水!这种揪心带给了现代人一种别样的感动——一方面它是容易理解的,因为许多人都对这种情感深有感触;另一方面它是一种带着诗意的痛,在严歌苓细腻的笔触下它变成一种悲剧美,更加符合当代“文青”的口味。
除此之外,借由萧穗子的心理活动,严歌苓不漏声色地分析着当年发生的事情,还能从中年萧穗子的视角出发,对事情进行理性的分析。比如在探讨众人对刘峰的心理活动时,她还用到了弗洛伊德的“自我”与“本我”的理论,这更给《芳华》增添了几分“高级感”。
入场券
青春恋爱的主题加上宏大的历史背景,俏皮的语言带着几分深意,充满画面感和镜头感的描述手段以及细腻文艺又不空洞的情感表达让《芳华》成为了当代的流行之作。然而,我却并不认为它会成为一部经典。因为与传统的经典之作比起来,它似乎缺少了一份更为深刻的主题。它讲述的故事让人感动,但那些儿女情长总是缺乏一种厚度;它对故事的分析似在思考,可也仅仅是对那些“小故事”进行了“看似高级”的表面分析;它设在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可这种背景似乎也只是给那些青春的故事增加了一些“异域”的情调。并不是说儿女情长不如江山社稷重要,或许就像“大家闺秀”与“小家碧玉”的区别,二者都是美的,只是美的不一样。这或许也证明了严歌苓的多面性,她既可以写出“大家闺秀”式的《陆犯焉识》,也能创造小情调写写“小家碧玉”的《芳华》。经典当然是一个社会不可丢弃的宝藏,流行文学自然也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
就像白开水和可乐,二者的存在都是合理,并不冲突。
语渊
2019.03.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