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八)东皇太一

2023-03-25神话东皇太一 来源:百合文库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我想大部分同学看到这段话,都会想起《离骚》吧。“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作为义务教育课文背诵要求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范围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其大意“我长叹一声啊,眼泪止不住地流淌,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地艰难,感叹号”深深切切唱出了万千高考学子的心声。我说这话的意思是,你要让学生们记得什么东西,你就得让他们感同身受。你不能撅着屁股往讲台上一站,讲桌一拍说同学们这个要背就指望学生们能够背下来。所谓学习,原因无非有二,一有目的,二曰热爱。学生如果对这方面没兴趣,你就不能指望他们听你的。除去兴趣之外,学生选择背诵的唯一原因便是高考要考。作为老师若是认识到这一点,便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不教,要么好好教。因为假使不好好教了,那和不教又没有区别,反而会花费更多的时间。
但问题在于,老师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好好教,还是在不好好教,或者是好好不教,好不好教之类的。这东西烦得很。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说对不起,我尽力了。说这话时对面那人可怜巴巴看着你,仿佛这事不怪他,那不怪他怪谁呢?反正不怪他。这就很有意思了,因为从我们看来,只要尽力就好,因为尽力还没有把事情做成,看起来似乎是能力不足,或者归咎于环境,但总之会让当事者担不上多少罪责。但是尽力又分为没有尽力和不知道自己没有尽力以及真的尽力了等好几种,第一种类似于经济学中所谓的道德风险,意思是你大可以伪装成尽力者,反正信息不对称。第二种则是说,我们根本无法认识自己,关于这方面可以扯淡的东西实在太多,如果感兴趣,请随意翻开一本心理学专业教材,一定会大有收获。
说回这首诗歌,它名曰《九歌·东皇太一》,是为祭祀东皇太一的祭歌,虽然诗歌远看很难懂,但其实也就是对祭祀场面的一些描述,“兮”这个字没有语义,作为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中就表示语义未完,用在句末就表示感叹。这个据说来源于藏文,但我觉得不一定,毕竟“兮”的确是一个很常见的语气,比如我现在拿棍子敲你的狗腿,你一定会疼得“兮”一下,又比如敲完之后我把那棍子扔你脚下,你一看,是根肉骨头,便高兴地“兮”吮起来,然后抬头看我,“兮”地一笑,表示原谅我打你的狗腿。你看,很常见吧。一般凑字数的时候就很好用,比如“大风起兮云飞扬”,要是没有“兮”,中间就只能放一个逗号,那样语气就断了,就很没有气势,有谁大风都起好一会了云才开始飞扬,这云是有多重。
我们把“兮”去掉之后,便会发现这诗实在简单,全部是“长剑”“玉珥”“琳琅”“瑶席”“玉瑱”“兰藉”“桂酒”“椒浆”不列了我烦。有人说不对啊,这个“玉珥”我不认识啊,人家是古人,用的词能一样吗,再说不会不能猜吗,猜错了难道还会有老师骂你?老师都不好好教了,你管老师干嘛?
不过话说回来,这诗不简单也不行,毕竟是写来给人唱的,你写的难了,唱的人不懂,就容易唱错。而且即使唱出来了,大家也不知道唱的啥玩意,自然也就兴趣寥寥。这就好比你去唱余华,就很容易挨打,你会发现头一次有人哭不是因为你的破锣嗓子。这些人一边哭一边叫,说我活得怎么这么苦啊,一边以头抢地,忽然发现秦王对唐雎说过,“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于是哭得更凶了。更没人去唱太宰治,你想想“生而为人,我很抱歉”那八个大字你怎么唱得出口,你整天吃着鸡猪牛羊你唱这些你让鸡猪牛羊怎么想,你的良心不痛吗?
所以你看,同为屈原的作品,《离骚》就写得比较难懂,因为那是写自己的。所谓离者,别也;骚者,愁也。我们说迁客骚人通指文人,其实大意就是说文人挣的钱少,总是被房东赶出去,所以会迁来迁去,因此就很发愁。
《离骚》全文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
这一段为什么要用引用呢,因为是我抄的。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马上就要讲到东皇太一了。说《九歌·东皇太一》这诗,气氛还是很浓烈的,隆重中带着欢乐,好比一头会飞的猪。东皇太一之东,并非指方向,我们也知道楚国大致是南方,这里的东,为五方之首,古代的帝王受封禅于东岳泰山,日月出升东方,华耀大千。五方除去东南西北之外,还要再加一个“中”,为什么是五,研究认为和古代阴阳五行的意识形态有很大关联。《帝王世纪》记载,“天皇大帝(为)耀魄宝,地皇为天一,人皇为太一。”这样一看,太一似乎是某一位大一统的皇帝,说起大一统我就想起秦始皇,说起秦始皇我就想起皇帝这东西是自秦始皇始,在那之前,“皇”与“帝”一般是用于说天神的,凡人最多只能叫“王”。
所以太一不是人,是天神。是什么神呢?这方面有很多争论。
《星经》记载:“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天帝神,主十六神。”
《庄子·天地篇》云:“主之以太一”,成玄英注:“太者,广大之名。一以不二为称,言大道旷荡,无不制围,囊括万有,通而为一,故谓之太一也。”
《汉书·郊祀志》曰:“天神贵者太一。”
《文选》唐五臣注云:“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洪兴祖《楚辞补注》与朱熹《楚辞集注》皆承袭其说;
何焯《义门读书记》与马其昶《屈赋微》则认为是战神;
闻一多又以为是伏羲……(伏羲:???我好不容易才从脚印里生出来)
综上,有很多说法,天帝,东帝,星名,战神之类,不一而足。我们说,“太一”意思类似于道家的“道”,指始之又始,万物本原。所以不管怎么说,东皇太一一定是一位厉害人物。
为什么要特地提一下东皇太一呢?因为东皇太一被楚人奉为最高神,而楚文化又是多神灵崇拜,其中很多神我们耳熟能详,列几个: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学生时代觉得娥皇、女英,名字真好听)、大司命、巫山神女、火神祝融(楚人认为自己是祝融后裔)、月神女癝、风神飞廉、日御羲和、月御望舒(第一次听说望舒和羲和还是仙四)、山神山兔、水神玄冥等。而楚俗尊凤尚赤、崇火拜日、喜巫近鬼,又为后人再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兴趣土壤和原生素材。
在夏商及西周时,东夷、华夏等集团中崇鸟及凤的部落或民族很多,但到春秋战国时期,很多鸟图腾被龙图腾替代,唯楚人矢志不改、祀凤不辍。而从考古文物看,楚墓中出土有很多凤纹凤鸟图案的绣品、木雕及龙凤帛画。我们知道,玄鸟被认为是商朝的象征,我在第一回也说过,“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极具神秘与浪漫气息。而无论是从信奉神鬼、墓地形态、宗族观念等来说,都可以看出楚其实就是殷商文化的承接者。
《离骚》:“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凤凰翼其承癐兮,高翱翔之翼翼。”
《九章》曰:“凤凰在兮,鸡鹜翔舞。”“有鸟自南兮,来集北。”
《史记·楚世家》:“三年不蜚,蜚将冲天; 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除此之外,我们所熟知的《淮南子》《山海经》等,都与楚文化有着莫大的关联。而要了解楚文化,首推便是《楚辞》。犹记得几年前买了一本《楚辞今注》,繁体竖排,很有古书的气质。如今放在家里吃灰数年,当真是成了古书了。
卫星公众号:kiddinyou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