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兴庆池的来源和传说

以下文献节选自《开元天宝遗事文白对照附加评论版》第39节——41节
第三十九节 醒醉草(一)
原文:
39.醒醉草:兴庆池南岸,有草数丛,叶紫而心殷。有一人醉过于草傍,不觉失其酒态。后有醉者摘草嗅之,立然醒悟,故目为“醒醉草”。
译文:在兴庆池的南岸,有数丛野草生长在那里,这种草的叶子是紫色的,茎干是黑红色的。曾经有一个人醉倒在南岸的草丛旁,在不知不觉之中,从醉态中恢复正常。此事被传出去后,有一些醉酒的人摘下这种草,仔细闻几下,可以立即从昏昏沉沉的状态中清醒过来,因此,这种草被人们称为“醒醉草”。
点评:在当代,兴庆池是个平凡无奇的地方,与它相关的文献也是寥寥无几。不过,在查阅了各种典籍之后,我发现,兴庆池曾经是个大名鼎鼎的景点,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有趣的传说。
接下来,请大家在笔者的引导下,一同领略兴****采吧!
一.兴庆池的来源(1)
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硕士研究生刘兆曾在《兴庆池的历史变迁》一文中对兴庆池的来源作出了详细的介绍,为此,他还引用了一些古代文献。在《兴庆池的历史变迁》一文的参考文献中,刘兆注明,他在介绍兴庆池的来源时,引用的文献来自北宋史地学家宋敏求的著作《长安志》。
不过,据我查证,刘兆引用的文字并非来自宋敏求编著的《长安志》,而是来自元代方志学家骆天骧编撰的《类编长安志》。此外,刘兆在引用这段文字时删去了一部分内容,在这些被引用的文字中,有不少错别字,语句的标点也不准确,所以,我将这段介绍兴庆池来源的文字重新摘录如下:
兴庆池,在隆庆坊。本是平地,垂拱后因雨水流(此处的“流”字是根据原著增补的)潦成小池,近五王宅,号为“五王子池”。后因分龙首渠水(此处的“水”字是根据原著增补的)灌之,日以滋广。至景龙中,弥亘(此处的“弥亘”是结合上下文意,根据《长安志》中的记载修正的)数顷(此处的“顷”字是根据原著修正的),澄澹皎洁(此处的“澄澹皎洁”是根据原著增补的,“澹”字是根据《长安志》中的记载修正的,在《类编长安志》中,“澹”字写成了“泓”字),有云气(在《长安志》中,此处为“深至数丈,常有云气”),或见黄龙出其中。
置兴庆宫后,谓之“龙池”(这句话是根据《长安志》中的记载修正的,骆天骧断句错误,在《类编长安志》中,把“置”字改为“其”字,另外《长安志》中是“置宫后”,而非“置兴庆宫后”)。拾遗蔡孚作《龙池篇》以赞其事,公卿多和之。改为景龙池,语讹为九龙池。
将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兴庆池位于长安城内的隆庆坊,那里原先是一处平地,在垂拱年间(公元685年正月——公元688年十二月)的后期,此地因为受到雨水的浸润,变成了一个小池塘。这个小池塘靠近五王宅,所以被人称为“五王子池”。后来,因为有人把龙首渠中的水分流出来——以此浇灌五王子池,所以五王子池中的水一天比一天增多,面积也一天比一天广阔。到了景龙年间(公元707年九月——公元710年六月)的中期,这个水池已经绵延到了数百亩,池水显得明净洁白,深至数十尺,经常有云雾笼罩在水面上。有人在此处看见了奇异的景象:一条黄龙在这个水池中出没。
在兴庆宫被建成后,世人将这里称为“龙池”。右拾遗(字面意思是捡起皇帝的遗漏,相当于现在的中央顾问委员会成员和总书记助理,唐代以右为尊)蔡孚献《龙池篇》,以此赞美龙池(此事在《唐会要》卷二十二中有记载,发生在开元二年的****),高官们纷纷作诗唱和。于是,此处改名为“景龙池”,在新名被传播的过程中,因为言语的讹误,有一些人将“景龙池”误听为“九龙池”。
据《唐会要 卷二十二》记载,这一次,朝廷一共收到了130篇赞美龙池的诗歌。这些诗歌经过太常寺的考察后,有十首符合音律的被挑选出来,太常寺内的有关人员为它们加上了各自的旋律,谱写成十首《享龙池乐章》。蔡孚的《龙池篇》也入选了,被编为第二章,全诗如下:
帝宅王家大道边,神马龙龟涌圣泉。
昔日昔时经此地,看来看去渐成川。
歌台舞榭宜正月,柳岸梅洲胜往年。
莫言波上春云少,只为从龙直上天。
将这首诗歌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在经过皇宫和王宅的大路旁边,
神马和龙龟带来了神圣的泉水。
在往昔的岁月,我途经此地时,
发现这里的泉水逐渐汇聚成川。
应该在正月时分搭建歌台舞榭,
岸边的柳和渚中的梅胜过往年。
别说笼罩在水波上的春云稀少,
它们都被池龙带到了九天之上。
仔细分析过这篇诗歌后,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疑点——根据《长安志》和《类编长安志》的记载,兴庆池是因雨水浸润形成的,为何在蔡孚的诗歌里出现了“涌圣泉”的文字?
要想得知这其中的原因,请看下文分解。
第四十节 醒醉草(二)
一.兴庆池的来源(2)
在上一节的篇末,我们说到了蔡孚的诗歌《龙池篇》,这篇诗歌的第二句为:“神马龙龟涌圣泉”。根据《长安志》和《类编长安志》的记载,兴庆池是因雨水浸润形成的,为何蔡孚把雨水写成了泉水?难道这是蔡孚的笔误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再次查阅了与兴庆池相关的资料,最后在《关中胜迹图志》一书中找到了答案。《关中胜迹图志》是清朝状元毕沅在陕西工作期间编写的一本书,2004年,当代学者张沛以毕沅的家刻本为底本,以文渊阁四库本为校本,对此书进行了整理和点校。本书引用的资料全都来自张沛的点校版。
《关中胜迹图志》在介绍兴庆池的起源时,引用了《景龙文馆记》(在当代,此书的全本已经佚失,只有四库全书中的残篇,在残篇中,并没有与兴庆池相关的记载)中的文献——这些文献和《类编长安志》中的记载一字不差:
兴庆池,在隆庆坊。本是平地,垂拱后因雨水流潦成小池,近五王宅,号为“五王子池”……
除此之外,《关中胜迹图志》还引用了一些其它古籍中的文献作为补充。
首先是《唐六典》中的文献,据笔者查证,《关中胜迹图志》所引用的部分和原著有不少差异。所以,笔者直接引用了《唐六典 卷七》中的原文(有大小字之分):
兴庆宫在皇城之东南,东距外郭城东垣。即今上龙潜旧宅也。开元初,以为离宫。至十四年,又取永嘉、胜业坊之半以置朝堂(此处的“堂”字在影印版中不存在,是《唐六典全译》的编者根据《长安志》校补的),自大明宫东,夹罗城复道经通化门磴道潜通焉。宫之西曰兴庆门,其内曰兴庆殿。即正衙殿,有龙池殿……瀛洲之左曰仙云门,北曰新射殿。初,上居此第,其里名协圣讳,所居宅之东有旧井,忽涌为小池,周袤才数尺、常有云气,或见黄龙出其中。至景龙中,潜复出水,其沼浸广,时即连合为一,未半岁而里中人悉移居,遂鸿洞为龙池焉。盖符命之先也。
将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兴庆宫位于皇城的东南,东至外城东墙。是当今皇帝未登基时居住的旧宅。开元初年,唐玄宗将此宅作为离宫。到了开元十四年,又把永嘉坊和胜业坊的一半并入兴庆宫——将这些地方作为君臣议政的场所。从大明宫的东边,沿着城池间架空的通道,经过通化门的石阶,可以抵达兴庆宫——这是一条秘密通道。兴庆宫西边的门是兴庆门,门内是兴庆殿。兴庆殿是皇上朝会、听政时所处的正殿。此外,还有一个宫殿名为龙池殿……瀛洲门的左边是仙云门,北边是新射殿。当初,唐玄宗居住在这个宅第中,为了回避唐玄宗名讳中的“隆”字,兴庆宫所处的隆庆坊改名为兴庆坊,在皇上所居宅第的东边,有一口古井,忽然在某一天涌出了大量的水,将附近的区域变成了一个小池塘,周围不过几尺,但水上常有云气,有人看见了在池中显现的黄龙。在景龙年间的中期,地下水又再次从井中悄然涌出,被井水渗透的区域很广阔,到了此时就连成了一片,不到半年,兴庆坊内的居民全都移居到别处,于是,井水不断弥漫,形成了龙池。
这大概是唐玄宗即将承接符命的先兆。
在清朝学者顾祖禹编写的《读史方舆纪要 卷五十三 芙蓉园》(中华书局于2005年3月出版,贺次君、施和金点校)中,也有一段与兴庆宫相关的文献,与上面的文字略有不同,摘录如下:
开元二十年,(此处的标点是根据上下文意增补的)筑夹城通芙蓉园,自大明宫夹东罗城复道,(此处的标点和贺次君、施和金点校版不同,是根据上下文意推断的)由通化门、安兴门入兴庆宫,次经春明门、延喜门则至芙蓉园。
将这段文献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在开元二十年,修筑了通往芙蓉园的夹城,从大明宫向东出发,沿着城池间架空的通道,可以从通化门、安兴门进入兴庆宫,再经过春明门、延喜门,就能到达芙蓉园。
在这段文献之前,顾祖禹注明了出处——来自南宋学者程大昌编写的《雍录》。不过,笔者查阅了《雍录》(中华书局于2002年6月出版,黄永年点校)后,发现《雍录》中的记载和上述文献有着不小的区别,《雍录》中的原文如下:
开元二十年,筑夹城(根据上下文意,此处删去了黄永年点校版的逗号)通芙蓉园,自大明宫夹东罗城复道,由通化、安兴门次经春明门、延喜门又可以达曲江芙蓉园,而外人不知也。
将这段文献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在开元二十年,修筑了通往芙蓉园的夹城,从大明宫向东出发,沿着城池间架空的通道,选择路过通化门、安兴门的这条路线,再经过春明门、延喜门,又可以到达曲江池南岸的芙蓉园,这是个外人不知道的秘密通道。
为了弄清楚真相,笔者查阅了影印版的《雍录》(出自《增订古今逸史》,明万历时期吴中珩重订刊本),发现影印本中的记载和黄永年点校版一字不差。不过,根据上下文意,笔者依然认为《读史方舆纪要》中的文献并非讹误,估计是顾祖禹阅读的《雍录》和上述的两个版本不同导致的。
其次,是《资治通鉴》中的文献:
初,则天之世,长安城东隅民王纯家井溢,浸成大池数十顷,号隆庆池。相王子五王列第于其北……
《关中胜迹图志》引用这段文献时,将出处错误的标为《旧唐书 玄宗本纪》,在此处,笔者加以校正。将这段文献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当初,在武则天的统治时期,有位名叫王纯的居民住在长安城的东部,他家的井水不断外溢,周围的区域被井水日夜浸润,逐渐形成了一个占地数十顷的大池塘,这个池塘被人们称为隆庆池(此时唐玄宗尚未登基,所以还未改名为“兴庆池”)。相王李旦的五个儿子在垂拱年间都取得了亲王的封号,他们把宅第建在隆庆池的北边,排成一行……
通过上述文献,我们可以得知:在唐玄宗和他的四位兄弟建造宅第之前,兴庆池已经形成,而且有了不小的规模。这也和《旧唐书》中的记载不谋而合——据《旧唐书》记载,唐玄宗和他的四位兄弟搬到长安时,正值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十月(月份是根据武则天抵达长安时的月份推出的)。根据《类编长安志》中的记载,兴庆池是在垂拱年间(公元685年正月——公元688年十二月)的后期形成的,距离五王宅的建成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了。
第三,是《雍胜略》里面的文献,由于笔者手中并没有《雍胜略》这本书,所以只好照搬毕沅在《关中胜迹图志》中引用的部分:
景龙池,本为隆庆池,以讳玄宗名改兴庆池。立宫后谓之龙池。
将这段文献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景龙池,最初叫“隆庆池”,为了回避唐玄宗名讳中的“隆”字,改名为“兴庆池”。在兴庆宫被建成后,“兴庆池”被人们称为“龙池”。
除了以上的古籍外,在《唐会要 卷三十》中,也有与龙池相关的记载,原文如下:
开元二年七月二十九日,以兴庆里旧邸为兴庆宫。初,上在藩邸,与宋王等同居于兴庆里,时人号曰“五王子宅”。至景龙末,宅内有龙池涌出,日以浸广……
将这段文献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七月二十九日,唐玄宗将位于兴庆里内的旧藩邸改建为兴庆宫。当初,皇上在未登基前,和宋王等四位兄弟一同居住在兴庆里,他们的住所被当时的世人称为“五王子宅”。到了景龙(公元707年九月——公元710年六月)末年,住宅里有泉水涌出,形成了龙池,所浸润的区域一天比一天广阔……
综上所述,兴庆池之所以产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地下水的不断涌出,雨水只起到次要的作用。在兴庆池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后,有人把龙首渠中的水分流到这个池塘中,所以,兴庆池的规模才会越来越广。
第四十一节 醒醉草(三)
二.与兴庆池相关的传说
1.帝王之气
据《资治通鉴》记载,在兴庆池那片区域,曾弥漫着浓厚的帝王之气,原文如下:
相王子五王列第于其北,望气者言,“常郁郁有帝王气,比日尤盛。”乙未,上幸隆庆池,结彩为楼,宴侍臣,泛舟戏象以厌之。
将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相王李旦的五个儿子在垂拱年间都取得了亲王的封号,他们把宅第建在隆庆池的北边,排成一行。有些擅长望气的人说:“这里有浓厚的帝王之气,近来这种气息特别旺盛。”乙未(十四日),唐中宗驾临隆庆池,派人在此地临时搭建出一座用彩纸装饰的高楼,和侍奉他的廷臣们在此地举办宴会,并在池面上泛舟、在池边戏耍大象,他希望用这些举措镇住此地的帝王之气。
在《唐会要 卷三十》中,也有与兴庆池相关的记载:
望气者云,有天子气。中宗数行其地,命泛舟,以驼象踏气以厌之,至是为宫焉。
通过《唐会要 卷三十》的补充,我们可以得知,唐中宗不止一次的来到兴庆池边,他戏耍的不仅有大象,还有骆驼——希望通过大象和骆驼的踩踏,将这股浓厚的天子气镇住。但是,他的所有努力全都归于失败——几年后,兴庆池的岸边建起了兴庆宫,唐中宗的皇位也被唐睿宗一脉夺取了。
2.神龙赐雨
在《唐会要 卷二十二 龙池坛》一节中,有如下记载:
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有龙见于兴庆池,因祀而见也,敕太常卿韦縚草祭仪。
元和十二年四月,上以自春以来,时雨未降,正阳之月可雩祀,遂幸兴庆宫堂祈雨。忽有一白鸬鹚,浮沉水际,群类翼从,左右咸异之,俄而不见,方悟龙神之变化,遂相率蹈舞称庆。後大雨果下。
将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有龙在兴庆池中出现,因为受到祭祀,所以再次出现。唐玄宗李隆基下诏,让太常卿韦縚起草了祭文。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四月,唐宪宗李纯到兴庆宫内的祠堂中求雨,这是因为以下原因:1.自立春以来,还未降下一场及时雨。2.四月是正阳之月,可以进行祈雨的祭祀。在皇帝求雨时,忽然有一只白色的鸬鹚(水鸟)在池水中忽上忽下,其它的鸬鹚紧紧的跟随在它身边。唐宪宗身边的侍从们都对眼前的景象感到奇怪,片刻后,就看不见这群鸬鹚了。这才明白——白色的鸬鹚是龙神变成的,于是,侍从们一个接一个的舞蹈,以此向皇帝表示庆贺。后来,果然降下了大雨。
和上述记载相比,以下两则与求雨相关的故事要离奇的多。这两则故事是从《明皇杂录》中摘抄的。
第一则:
唐天后尝召诸皇孙,坐于殿上,观其嬉戏,取竺西国所贡玉环钏杯盘列于前后,纵令争取,以观其志。莫不奔竞,厚有所获,独玄宗端坐,略不为动。后大奇之,抚其背曰:“此儿当为太平天子。”遂命取玉龙子以赐。玉龙子,太宗于晋阳宫得之,文德皇后常置之衣箱中,及大帝载诞之三日后,以朱络衣褓并玉龙子赐焉。其后常藏之内府,虽其广不数寸,而温润精巧,非人间所有。及玄宗即位,每京师愆雨,必虔诚祈祷,将有霖注,逼而视之,若奋鳞鬣。开元中,三辅大旱,玄宗复祈祷,而涉旬无雨,帝密投南内之龙池,俄而云物暴起,风雨随作。及幸西蜀,车驾次渭水,将渡,驻跸于水滨,左右侍御或有临流濯弄者,于沙中得之。上闻惊喜,视之泫然流泣,曰:“此吾昔时所宝玉龙子也。”自此每夜中,光彩辉烛一室。上既还京,为小黄门攘窃以遗李辅国,李辅国常置于柜中。辅国将败,夜闻柜中有声,开视之,已亡其所。
将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大唐天后武则天曾召见众位皇孙,她坐在宫殿上方,观看皇孙们嬉戏,武则天取来由竺西国进贡的玉环、玉钏、玉杯、玉盘,将这些宝物摆放在孩子们的身边,让他们尽情争夺、拿取,用这件事观察皇孙们的志向。皇孙们基本上都在奔跑、争抢,然后取得了丰厚的收获,唯独李隆基安稳的坐在一边,一点也不心动。武则天对唐玄宗的表现感到非常惊奇,拍着李隆基的背说:“这孩子应当成为太平天子。”于是,命人取来玉龙子,将它赐给李隆基。玉龙子,是唐太宗李世民从隋炀帝的行宫——晋阳宫中获得的宝物。平时,文德皇后长孙氏将它放在衣箱中,在天皇大帝李治出生后的第四天,文德皇后用红格子衣服包裹着他,并赐给他玉龙子。此后,玉龙子长期被储藏在王室的仓库中,这件宝物虽然只有数寸大小,但是质地温润、做工精巧,不是人间的工匠所能制造的。在唐玄宗即位后,每当京师地区得不到及时的雨水时,唐玄宗一定用虔诚的心态向玉龙子祈祷,在即将得到甘霖浇灌的时候,如果靠近玉龙子、仔细观察的话,可以看到,玉龙的鳞片和颈毛仿佛都在振动。
在开元年间的中期,三辅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旱情,唐玄宗再次向玉龙子祈祷,然而,经过十天的等待后,依然没有下雨,皇帝将玉龙子秘密的投进兴庆宫内的龙池中,片刻后,在三辅地区的天空中,突然出现了浓厚的乌云,狂风和暴雨随之而来。在唐玄宗到西边巡幸蜀地时,天子的车驾停留在渭河边,即将渡河,唐玄宗临时停留在河边。在皇帝身边的侍卫中,有一些人靠近河水,清洗衣物,从河沙中得到了玉龙子。皇上听到这个消息后,心中充满了惊喜,他看着玉龙子,潸然泪下,说:“这是我以前的珍宝玉龙子啊!”从此以后,每到夜间,玉龙子所散发出的光彩可以照亮一间屋子。皇上返回京师长安之后,玉龙子被几个小宦官偷走了,他们将这件宝物送给当时的权臣李辅国,平时,李辅国将玉龙子放在柜子里。在李辅国即将败亡的时候,他在夜间听到了从柜子里传出的声响,打开柜子一看,玉龙子已经不知所踪。
第二则:
唐开元中,关辅大旱,京师阙雨尤甚,亟命大臣遍祷于山泽间,而无感应。上于龙池新创一殿,因召少府监冯绍正,令于四壁各画一龙。绍正乃先于西壁画素龙,奇状蜿蜒,如欲振跃。绘事未半,若风云(此处的“云”字取自守山阁丛书的影印本,与中华书局于1994年9月出版的《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的“雨”字不同)随笔而生。上及从官于壁下观之,鳞甲皆湿,设色未终,有白气若帘庑间出,入于池中,波涌涛汹(此处的“波涌涛汹”一词取自守山阁丛书的影印本,与中华书局于1994年9月出版的《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的“波涛汹涌”不同),雷电随起,侍御数百人皆见(此处无逗号,与中华书局于1994年9月出版的《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的断句不同)白龙自波际乘云气而上,俄顷阴雨四布,风雨暴作,不终日而甘霖遍于畿(jī,指国都附近的地区)内。
将这段文献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在唐朝开元年间的中期,关中及三辅地区大旱,西京长安缺乏雨水的情况尤其严重,唐玄宗多次下令,让大臣们到各个山川湖泊之间祈祷,然而,得不到任何回应。唐玄宗派人在龙池的岸边新建了一个宫殿,为了装饰这个宫殿,唐玄宗从少府监召来画师冯绍正,命令他在大殿的四壁上各画一条龙。于是,冯绍正先在西面的墙壁上画出了龙的线条,形状奇特,蜿蜒曲折,就像要振鬣高飞一样。还未画完一半,仿佛有风云随着画笔的挥动而产生。皇上和他的随从们站在墙壁下观看,龙的鳞甲全湿了,涂色还未结束,就有白气从堂前檐下的垂帘处穿出,进入龙池之中,接着,池中波涛汹涌,随之而来的是电闪雷鸣,数百位服侍唐玄宗的随从们都看到了如下情形:一条白龙从波浪中乘云而上,飞到天空中。片刻后,天空中布满了黑色的云彩,突然刮起了狂风,下起了大雨,不到一天时间,京城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都得到甘霖的浇灌。
3.洞庭鱼脍
在《类编长安志》中,有这么一句文献:“取洞庭湖鲫鱼养于池,以为脍,日以游宴。”作者骆天骧在这段文献前注明——引用自《明皇杂录》。
将这段文献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将从洞庭湖中捕捉的鲫鱼养在龙池内,进餐时,把一些鱼捕捞上来,做成鱼片,连续好几天都在这里游玩、举办宴会。
不过,据笔者查证,在当代的《明皇杂录》中,并无上述文献,这也符合历代学者的观点:流传至今的《明皇杂录》既非原本,也非完帙。在中华书局于1994年9月出版的《唐宋史料笔记丛刊 明皇杂录》中,已经从历代书籍所引用的文献中收集了大量的佚文,但遗漏了上述这一条。
4.神龙再现
在唐代官员张读编著的传奇小说集《宣室志》中,有一篇名为《兴庆池龙》的故事,这个故事也被宋代小说总集《太平广记》引用,全文如下:
唐玄宗尝潜龙于兴庆宫,及即位,其兴庆池尝有一小龙出游宫外御沟水中,奇状蜿蜒,负腾逸之状。宫嫔内竖,靡不具瞻。后玄宗幸蜀,銮舆将发,前一夕,其龙自池中御素云,跃然亘空,望西南而去。环列之士,率共观之。及上行至嘉陵江,乘舟将渡,见小龙翼舟而进。侍臣咸睹之。上泫然泣下,顾谓左右曰:“此吾兴庆池中龙也。”命以酒沃酹(lèi,含义是:把酒浇在地上,表示祭奠。),上亲自祝之。龙乃自水中振鬣而去。
将这篇故事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唐玄宗李隆基未当上皇帝前,曾住在兴庆坊(后改建为兴庆宫),在他登上皇位后,一条小龙出现在兴庆宫内的兴庆池里,这只小龙曾游到皇宫外面的河道中,它的形状非常奇特:在水中蜿蜒的游动,就像飞腾时的姿态。皇宫内的嫔妃们和宦官们全都看的清清楚楚。后来,唐玄宗因为安禄山的反叛,不得不巡幸蜀地,天子的车驾即将出发。在出发的前一晚,兴庆池中的那条龙驾着白云飞到连绵无际的天空中,朝西南飞去,皇宫内的卫兵们同时看到了这一幕。在天子的车驾抵达嘉陵江后,唐玄宗登上船,将要渡江,只见一条小龙在船的侧翼游动,唐玄宗身边的侍卫们和大臣们都看到了这一景象。唐玄宗潸然泪下,回头看着左右侍从说:“这条龙曾出现在我家附近,是兴庆池中的那条龙啊。”他下令,让身边的侍从将酒浇在甲板上,皇上亲自祷告。这条龙才在水中振动了颈上的长毛,游走了。
综上所述,兴庆池在唐代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地方,能到兴庆池游玩的人,大多是李唐帝国的王侯将相,所以,这里长出醒醉草这样的神奇植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