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明朝政治圈如何杀掉戚继光?

2023-03-26历史 来源:百合文库
“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壮猷御虏,望著幽燕。”
战场上的戚继光是一位心思非常细致、周密的将领,开战前,他会将整场战争可能发生的各种大小事情在脑中过一遍,对于作战计划,戚继光更是不知反覆斟酌过多少遍。
士兵平常的训练戚将军认为:只要你们能把平时训练实力拿出十分之一,取胜不是问题;如果拿出来一半,那完全可以纵横天下!
戚将军的战术风格:用自己最精锐的队伍迅速突破敌人防御线的一角,快速接近敌方阵地,让对方慌乱迎战,自己从不利转为有利。作战经验:不惜一切代价,捣毁敌方军事枢纽,敌军势必迅速瓦解。所以,戚家军是一支能速战速决的高效军队,其他官军打了几个月的倭寇据点,戚继光几个小时就能拿下来,全歼敌人。
但明嘉靖四十二年的仙游之战是个例外,当时仙游已被围一个月,戚家军赶来支援后在城下血战,双方对峙了两个月。直到公元1564年的1月份倭寇大败逃走,戚继光穷追不舍,肃清了他们的根据地。
这场战争使困扰明朝多年的倭寇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海上的残余势力,已经不是大难题。
戚继光能成功,离不开背后默默支持他的两个男人。
第一位,进士出身、长年在东南沿海任职的谭纶。
能文能武谭大人当过福建地区军政一把手,官至福建巡抚,此人有意思的地方是:不是一个弱弱的文人,而是真能打仗(一生杀敌数超过2万),并且特别理解戚继光。戚继光提出新的招募士兵计划和训练方法,谭纶表示支持,并出钱支持,保其军需。戚继光后能任福建总兵,也因谭纶的推荐。
1567年,谭纶官至蓟辽保定总督,负责保卫京畿地区,此后,便将戚继光调至所管辖区内任最高将领。
但从南方来北方工作的戚继光立马发现,敌人差异太大了。现在他所防御的敌人是游牧民族,其流动性强、能快速组织起强有力的冲击,甚至一次能动员超过10万骑兵,东西超过2000里的防线,明军根本无法守。
百发百中就问你怕不怕戚继光镇守的冀州作为华北九镇之一,防区是北京东北一带,按照编制应该有士兵8万人、战马22000匹,可实际情况上压根没人知道有多少兵,有长期驻守的、有外地调过来的、还有些是别人花钱顶替自己服军役的兵,这波士兵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戚继光看不懂,大明朝没有一个官能看懂!
敌强而军事组织形式如此糟糕,必须要一个有魄力有能耐的人出来改革。
戚继光找准了明军的问题,但他要想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必须有一位在朝中手握重权的大人物来帮他。
这个大人物就是张居正,戚继光背后的第二个男人。 
清人画的张居正,卧蚕这么大???张居正刚当上内阁大学士,相当于进入明朝核心领导班子了,但还算不上他的人生顶点,折腾一番才能当上明朝第一政治家。不过,这时候的张居正已经开始关注蓟州军区和戚继光了。戚继光也发现,自己在蓟州只要把军事上的办妥就行,其他一切相关的事,张居正和总督早帮他打理好了。
张居正对戚继光非常信任,给他创了一个新官职“总理蓟州军务”,可其他人不答应阻力太大,张居正换了一招:把蓟州其他高级将领全部调走,让戚继光享有绝对的领导权。这时,谭纶又建议该区的文官不能干预军事训练,主张戚继光在三年的练兵期内可以不受检察官批评。
作战使用的偏厢车和与之配合的“弗朗机”大炮
戚继光在蓟州创造的战术还是以鸳鸯阵为基础,发展出了各兵种协同作战,因北方士兵的素质太低,便将南方带来的旧部下做了适当配置,并以此作为全军核心。战车变成了战术核心。
辅助大炮的“鸟铳”戚继光的马上鸳鸯阵和混成战法,是一种经过精心研究而形成的新的战术。不过戚继光上任三年,明朝就和蒙古人和解、互市通商了,所以并没有经过实战的严格考验。
对此,张居正在给戚继光的信中说到:“贼不得入,既为上功。蓟门无事,则足下之事已毕”。蒙古人打不进来,就是最好的结果,现在蓟州没事,你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既然边关没仗了,这位工作狂人便建议修筑长城。
北京一带的长城最早是明朝初年大将徐达修的,嘉靖年间也简单修过。但真正大规模的修筑是从隆庆年间到万历初年由戚继光完成的。金山岭长城是我国万里长城的精华之所在。障墙、文字砖、挡马墙,被誉为金山岭长城的“三绝”。戚继光在加固城墙的同时,又修建了空心敌台,也叫“空心堡垒”,提高防御能力。
戚继光在蓟州任总兵前后长达15年,等于他前任的总和。张居正去世7个月后,戚继光被调任广东总兵,虽然官职还在,但已没有保卫帝都的重要地位了。
戚继光作为一位复杂的将领,他的复杂来源于复杂的环境。如果他不精通政治,就不可能同时做好那么多事情。当时的明朝,军户制度早该被募兵制代替,混乱的补给也应由中央统一管理,但大明朝不会允许一介武将来管这些事,他也没有能力做全面的改革。戚继光的聪明,在于他把自己能做的、该做的事做好了。明朝军事组织有问题,他的办法是搭好私人关系加以解决,所以才有戚继光和张居正的默契配合。
戚继光令人佩服的地方在于,他没有把人事上的才能当成投机取巧和升官发财的本钱,而是真心实意地放在了建立军队和保家卫国上面。
晚年戚继光在贫困和疾病的双重打击中死去,太多的家人和朋友都选择抛弃了他。
其实,戚继光的悲剧在于,他在蓟州推行的一整套改革措施虽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但已经打破了文官集团想要保持的平衡,此时此刻的大明朝政局容不下他。
文章最后,我们做个小小的遐想?如果戚继光的军事改革得以在全国推行,明朝会不会重新崛起?毕竟留给明朝的时间不多了,戚继光去世三十年后,明朝在萨尔浒之战败给了满洲军,努尔哈赤取得胜利后,了解了明军的弱点,更频繁地对明朝发动进攻。而这场战争,真正的埋下了明朝灭亡的种子。
微信搜索公众号:独孤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