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半创半摘 《26岁不读王小波》 阿乙

2023-04-03黄金时代王小波 来源:百合文库
阿乙《26岁不读王小波》
头图自《次元爆弹》
在26 岁之前,我读得最多的是王小波、柏杨和李敖的杂文。我将一本《沉默的大多数》翻烂。相比来说,王小波的小说倒没给我留下太多印象,我大概记得有一篇《红拂夜奔》。2004 年我28 岁时加盟《南方体育》报,这份报纸有句口号——有趣对抗无趣。这有趣大概就是王小波随笔里的意思。王小波说得最多的是有趣,还有罗素那句参差多态。
王小波去世后反而暴得大名,还被拿来和卡夫卡类比。王小波活着时并不为文坛重视,那些拒绝采用他小说的编辑后来受到质疑;而坚持出版王小波书籍的花城出版社和一位女编辑则受到赞扬,被认为独具慧眼。随着王小波的书畅销十年,他似乎也在文学史上站稳了脚跟。
但在今天,我对王小波基本没有感情。而且我觉得自己在26 岁前的阅读状态基本是一种有毒状态。我对王小波、柏杨、李敖的所谓智慧有瘾。我取的是瘾,而不是营养。他们所说的我基本都懂,我懂得这个道理,而继续迷恋,只是为了附和到他们的嘲讽中去。还有一本书当年也迷倒过我——吴思的《潜规则》。看似是一本学术书,却是一本人人都能懂的书。真要论及中国社会和历史上的种种乖谬,可能开出租车的都比吴思懂,但是吴思胜在能在普世智慧上略作学术包装。过去的说法可能粗鄙,叫走后门,暗箱操作;学术化一点,就变成潜规则了。一包装就亮了。人们买的时候既能过瘾,还误以为自己通了学术。
王小波厉害的是他的幽默和坚决的嘲讽态度。这两块是容易展现自己的。因此后来我也在他的文本里读到他的优越感。我也不觉得他留下了什么典型的文学形象,他的文本留下的都是三个字:王小波。也许他和鲁迅一样,在针砭时弊上有突出贡献,但从求知层面说,他误人不浅。今天如果我的朋友还在看这类杂文,我会低看他好几眼。我觉得这样的读者没有多少自制力。我们终归应该将有限的阅读时间投放到自己未知的领域。
今天,王小波的接班人出版的那些书仍然受到热捧,他们兜售的是常识和最基本的道理。而受众大多数为大学生和青年人。这样的书方便他们建立起自己对于社会的蔑视,容易将他们弄到一个精神上的高位。
当初我也是在这个年纪中招,我中过《读者》的招,也中过杂文的招,现在我老了,就不能这样再为空洞的东西折腾来折腾去了。我并不是反对常识,我只是想说,这件事应该分开看,如果常识你懂,你就不必恋栈于对它的继续热读。当然,“脑残”者要多读点,但你若不是“脑残”,还读那么多,难道就是为了过过智力优越感的瘾么?可是,老跟低位的人比智慧,自己也高明不到哪里去。
王小波展现的是一种很好的入世态度,但他制造的不是艺术。
近期在回看王小波的小说,希望学习解构一下行文结构和叙事手法。幽默感和坚决的嘲讽态度他说得对,优越感我却觉得他是误读了。
说“低看他们几眼"这也是种更明显的优越感。 
所以王小波的杂文如果读过了,不值得翻来覆去读是真的,但王小波小说里展现出的巧思还是极具魅力的……《黄金时代》写尽了贾樟柯笔下所谓的“记挂着莫名冲动而又无处可去的个人生命体验”,《白银时代》带着些反乌托邦的意味。《青铜时代》,写尽了我们荒诞的生存状态。而这些又引导作用大于说教作用,总归是带着启发性质的。 
莫良-2019.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