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桃花源记外篇——讲述新的桃源故事

(前言:这是阿婆自编的,无历史考证,莫当真。还有,阿婆不希望未经允许被转载。)
 听阿爷说,几百年前(晋太元中),先人为了不让桃源为世人所知,在洞口桃林处设下醉香阵,让问津者醉而不知向路。我感到神奇,向阿爷询问醉香的配方。
然阿爷摇了摇他像核桃似的小而不满褶皱的脑袋,风儿拂过他微黄的发丝,他说:“夭儿啊,先人之方,已经在唐朝时失传了,所以为了安稳太平的日子,我们把大洞口堵住,尽量莫教外人发现我们桃氏族人世居之所。知否?”虽然有些疑惑,我也只好答应阿爷。
是啊,多清平的乐日子呢!——梯田间,农人忙;圩田间,水渠流;民田间,水利兴……我听阿爷自豪地说:“夭儿,这些农耕方式,都是我们桃氏族发明的,跟外边的一样棒!”
我整日优哉游哉,在村子里游山玩水,对村里藏书阁的儒学先典毫无兴趣。山、水、树、草多么有意思,比那破竹卷有趣多了。
阿爷也同意我的想法,任我耍子,他说:“读书取士,教天下唯武者何以生存邪?”我听不懂,自然就不多过问,但我疑惑:阿爷总是说,东面山上有个洞口是桃源之禁地,不许夭儿去。而且,其他的伙伴也被告诫过,族长也对我们强调过。但是真的是禁地么?
“他们就是放屁!”阿灼向我们这些小伙伴说,“甚么虎豹豺狼、凶神恶煞,皆是恐吓之言罢了。”“你说得对,”芳英兄应道,“不如各位随我俩走一遭,也看个虚实。”众孩儿几乎拒而散走,唯我和源林弟留下,道:“华兄、灼兄,阿夭和阿沐愿随往。”于是四人也学从长辈听来的刘关张,选了村口的一片桃林,义结金兰。
结义后,阿灼嬉笑道:“呵呵,刘关张仅三人罢了,我等四人结义,多他一人,定胜于他!呵呵!”阿华道:“是也。但敢问彻明兄为何选此林结义?”“此问妙哉,”阿灼道,“此林坐落于村口,结义后即可出发,离洞口且近,完事即回,尚可以醉酒为由,隐瞒此行。”说毕,灼将半缸酒倾入土地,解释道:“如此如此,醉酒之言即可说通。”华、沐和我无不赞叹。
酒毕,收拾食物出发。
而源林端出一圆盘,上面周刻有子丑寅甚么的东西,中间有粗细不均之针,好动如兔。余人皆惊奇,问此物何物、何来、何用。
沐弟答曰:“此物为宋船配物,阿父给我并告诉我的,说宋船以之航海,其可指四方之路。”我们初得此物,甚感神奇,至于宋船何物,竟不得而知,想必是神秘之物吧!
彻明欢喜道:“此宝物加上我这跋山涉水的好手,岂不美哉?快出发去!耍子去也!”
芳英兄亦道:“耍子去也!”
于是四人行止于山野之间,有神器与跋山涉水的经验,来往自如,不必多言,遂到了东面山半山腰的洞口。
洞口隐隐现出白光,俶尔传来呜声,阿华不禁吓,哆嗦一阵。彻明兄道:“芳英弟何故害怕,阿灼还想一探究竟哩!”“彻明兄,莫调侃阿华,源林亦少许害怕哩!”阿沐为芳英兄解围道。
“休多言,”我打断了他们的谈话,“我们且进去看。”
洞初极狭,才通一人,复行数十步,阔敞可通四人。
行行复行行,光愈来愈亮。莫不是宝物?我们偷乐着想,却着实吃了一惊:此洞竟通向外界。我们揉眼俯视,见外界桃林芳华如锦,溪水潺潺似带。
我们又远眺,竟见外界之市井。
外界的市井离我们仅四个桃林远,我们依稀看的到:
人群熙攘,街道井然,楼高门宏,青旗飘然。巷口百行营业,
大街马车游行。好不热闹,好不生气。
四人皆惊喜交集,我更是喜极而泣:丈夫志四海,原来外面的世界才是真正的精彩。
我们欢呼着往回走。
而刚才最欢腾的我,却慢慢地静下来,总觉得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
回至村口,族长和数个长辈竟在等我们。
“彻明、芳英、折美、源林,”族长叫住我们,“你们好大的胆子啊!竟闯入禁地。”
阿华禁不住吓,身体不住哆嗦,支支吾吾道:“没有……没有……”
“还说没有!”族长厉声大喝,芳英吓得直跪下,“要不是你们的小伙伴告诉我,都不知道会怎么样!”
“诶,千防万防还是防不了人心。”彻明兄低语道。
“你说甚么?”阿灼的父亲诘问道。
阿灼突然从我们四人中站出来,挺起胸膛,喊道:“主意是我想的,莫怪了他们。”
族长那里肯听,令其余壮汉将我们关入藏书阁,让村里几个阿妈每日送饭食,不与村里人声张,秘密派人将洞口堵住。当然,这些事是阿灼把耳朵贴在阁门窃听到的。
过了七七四十九日,族长才令人将我等放出,禁止我们声张此事。
过了几年,村口的杂草竟比以往任何时候还要多,族长遂发动我们孩童除草。
除草却苦于我想象:草丛密布,低可没膝,高可没人。
阿灼道:“怪哉,村口应是人人踩踏之地,何以生此长草?”“同感,”阿沐道,“莫不是无人出入?”
“瞎说,”旁边的一个伙伴阿士道,“偌大村子,岂有无人进出之理?”
他们讨论有人无人之事,我却在草间发现一圆盘,细看若阿沐的“宋船之配物”,只是破旧罢了。
于是我道:“彻明、子骥,莫争,权且看此物。”
众人皆望来,无不惊奇。源林兄将此物讲解,众孩童皆称赞其见多识广。
“哦,不是我见多识广,”阿沐谦虚道,“是我的阿父和阿爷告诉我如此多的知识,并非我自己摸索的。见笑耳。”众人嬉笑。此事不必多言。
“怪事,”彻明兄打断了他们的嬉笑,“此间如何有此物?尚且破旧,想必留于此处久矣。”
“莫不是村人从外界带来,”子骥道,“阿沐,你的阿爷阿父何以知之?”
源林兄大惊,道:“莫非他们去过外界?”
“有可能,”我说,“近来他们可有走动?”
“自封洞以来,未曾离村半步。”源林兄说后,不禁吃惊。
“此事全矣,”阿灼大呼,“怪生当年探洞之时,我见壁上有人印,以为是洞中走兽,今大解我惑!”
“封洞?探洞?”子骥疑惑道。
见此事隐瞒不住,遂悄语告之于他,并令其保守此事,阿士欣然答应。
于是多年以来,无人来往内外之界,村中人皆安居乐业,不必多言。
我而立之年时,探洞之事已经是二十年前的陈谷子烂芝麻矣。阿爷已大去,我随阿父于田间耕作。
一日在梯田上作业时,忽听上苍传来一声尖锐之音,云层中竟现一只大鸟。阿沐告诉我,那是鹰,是他的去过蒙古地域的阿爷告诉他的。
鹰如何来此地?不得而知。
只见那鹰在我们上空盘旋,它锐利的目光似乎在扫视我们,旋了五六周圈,怒而飞去。
我继续工作,没想到其余人皆在仰望,着实新奇。
过了几日,苍穹中竟布满黑烟,族长不得已派人爬到峰顶望外界有何事发生。
数时辰后,那人回来报告:“族长,外界又战乱矣,我远眺那宋大旗已经换成了元大旗,恐更朝易代。”说毕,村中上下老小皆惊慌失色。
族长稳重道:“莫慌,此间若天朝上邦,四面环山,不易发现,安能让元军进入?请大家日常耕作,莫乱人心。”村人皆答应,各自散去。
族长回到村事处,我早已做完农活,闲来无事,在墙外窃听,竟大吃一惊。
族长对阿沐的阿父说:“此事如何好?元军战斗力如何?。”
“元军自蒙古地域来,力量强大可斗猛兽,又有精良铁骑,恐此次更朝易代凶多吉少。”
“呜呼哀哉,”族长叹息道,“秦汉唐宋四大朝,又有三国、安史、五代十国等祸乱,这些我们桃氏族人都经历过了,怎奈要毁于元军手里?!”
原来以前并没有完全封闭的桃源,此间之前世世代代与外界交流,只是多数人不知道罢了。
“那么,”族长道,“有没有谈和的可能?”
“没有,”源林的阿父似乎绝望地说,“我觐见过元帝,说可否安待我桃氏族人,他笑而拒之。好在我未说何地,桃源应可暂保,但终是凶多吉少。”
我感到害怕,不想再听下去,仓皇地溜走了。
元军,可怕的字眼,它就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里。
好在二十年前族长将桃源完全封闭,外界对此一无所知,更不必提攻打此间,我大松一口气。
我继续每日耕作。
而过了五六日,那只鹰又回来了——我确定是它,因为它的爪上系有红绳。(我的眼力极好,仅次于那天报信之人)
我正观望之间,突然山间传来巨响,村里人皆惊慌。
族长道:“莫慌。”然后遣人观察。
然不见那人回来,我们却听到嘚嘚声,树丛中闪出一伙骑兵:
马披铁甲,人持枪弓,披毛裹毯,凶煞如魔。
那拿这元大旗的对首领道:“这些盖为桃氏族人矣。”
村中人皆惊慌失色,妇童皆泣,族长面不改色,谓首领曰:“此间即桃源,吾即族长,愿大人留我族人性命,保桃源安宁一世,我自愿己死,望……”
族长尚未说完,首领就拉弓射杀。村中人更加大惊,几位老者受吓而暴死。
元军首领道:“呵呵!既然族长已死,你们归顺我大元,年年进贡,保你甚么桃氏人不死。呵呵!”于是策马而去,骑兵离开。
村中人泣不成声,安葬死者。不必多言。
于是桃源成了元的管辖地域。我永远不会忘记完全封闭的那几年,那所谓“安居乐业”的生活,它让桃源安宁一时,却没有让桃源安宁一世。
(自编,莫当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