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颢莲·奈之若何(三十四)

第三十四章·帝王征召
进入开封府衙大堂之上,余火莲见到了早已等在那里的包拯和公孙策,四目相对,余火莲看着包拯的眼睛,那是一双深沉的眼睛,漆黑的瞳仁似乎洞察着一切秘密,一瞬间,火莲就明白了父亲的话,这个人果然不是一般的对手。包拯看着眼前这个直视自己的年轻人,他如墨一般的双目炯炯有神,闪烁着兴奋的目光,如虎豹看到猎物一样,这个余火莲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野性,让包拯竟产生了欣赏之感,不知是否是因为太宗以来朝中文强武弱之势益盛之的缘故,大宋日渐升起靡靡之气,这是包拯所不喜的,想反的,他对那些尚存野性之人却是颇有好感。
“余火莲?”包拯端坐于台上问道。
“是我!”余火莲正视台上,挺身答道。
“昨夜御街动乱,你可在场?”包拯继续问道。
“大人何必明知故问,想要知道什么,明说即可,在下自当知无不言。”火莲笑道。
“也好,你昨夜缘何出现在御街?”包拯问道。
“大人可又是明知故问了,昨夜中秋佳节,汴京中秋夜市繁华天下皆知,在下由山野入京,能有一个机会游览汴京中秋之夜,当然不会错过。故昨夜才走上街头,哪曾想意外突发,骚乱顿起,美景不复。”余火莲笑道。
“你是一人独游?我看过你的履历,家中也是大户,为何不曾带仆人一同前往?”包拯又问。
“我家虽是大户人家,但余某自幼习武,时常云游四方,做以游侠,并不喜人侍候,所以身边并为携带侍从。”余火莲从容答道。
“余状元喜做游侠,那昨夜出手救下方姑娘是在情理之中,不过,侠义之士多乐于云游四海,不喜束缚,余状元怎么愿意放弃闲云野鹤的生活,而投身于官场牢笼之中呢?” 公孙策在一旁问道。
余火莲敛起笑容,想不到看似闲聊之语却是在趁机刺探,不过还好,在预料之中,想到这里,火莲答道:“谈及参与此次武试的原因有二,一则为孝,我朝向来以孝治天下,当今陛下也是致孝之人,余火莲不才,但家父却也希望我能进士及第,光耀门楣,所以为了父亲,我要来;二则为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火莲游历江湖之时,去到过西北边境,在那里见到了战火肆虐,民不聊生,大宋需要能为她守疆固土的人,大宋需要良将强兵,保家卫国,所以我来参加武举考试。”
余火莲的一席话让包拯心燃热血,这个年轻人眼里炽热的光芒让他知道他没有撒谎,也让他更欣赏这个年轻人,至纯至孝,侠义心肠,忧国忧民,这一刻他突然接受了官家的建议,也许真的可以把他留在身边历练一番,这个年轻人将来一定可以成为大宋的中流砥柱。
看到包拯微微颔首,余火莲知道这一次他赢了,包拯相信了他,当然他也确实没有撒谎,他是为了父亲,为了大宋子民考了这个武状元,但不是为了大宋皇帝,不是为了赵家王朝。
接下来的问话就简单了许多,余火莲按着包拯他们的提问,仔细回忆了昨夜事件的经过。
“不知大人可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在包拯停止询问后,余火莲问道。
“当下还未有,改日若想起什么再麻烦余状元。” 包拯说道。
“即是如此,火莲先告辞了。”说着火莲躬身施礼告退。
“好,王朝送余状元。”包拯说道。
看着余火莲离去的背影,包拯问道:“公孙先生觉得如何?”
“就目前来看,这位武状元应是凑巧牵扯进入了此案当中,不过万事没有定论之前,还是存有疑虑为好。”公孙策恭敬的说道。
“嗯。”包拯点头,再无更多话语,似是陷入沉思。
余火莲走出大堂,院内方离和方旭等了许久,见余火莲出来,方离忍不住迎了上来,但刚走几步又觉不妥,又回头拉了拉自己兄长的衣袖,方旭会意,走上前来,对余火莲说道:“余公子,多谢公子昨夜仗义相助,救了小妹,也请余公子大人大量,宽恕方某昨夜的鲁莽之举。”
火莲看着眼前的兄妹二人,方旭在施礼道歉,方离在一旁紧张不安的偷瞄着自己,其实她们也算无辜,因了方子庵和包拯的缘故扯进了这场复仇计划,所以火莲对他们并无怨气,相反还有些许愧疚。火莲伸手将方旭扶起,说道:“你也是救妹心切,余某并未生气,方兄也不必介怀。至于救命之恩,我取个出手救了令妹,你们也送我去了医馆救治,算是扯平了,在下还有事情要办,先行告辞。”说完抱拳告辞,离开了开封府衙。方离在后面急得跺脚,却也不知道说什么话来挽留,方旭看着火莲离开的方向,心想,这个余火莲还真是一个性情中人,值得结交。
火莲离开开封府后,回到书寓,躺在榻上思考着接下来的计划,包拯是个聪明人,他身边的公孙策也非等闲之辈,以后行事要谨慎小心,以免露了破绽,影响父亲的大业。包拯也在火莲离开后不久进宫面圣,向官家禀报了昨夜的事件。
“爱卿觉得昨夜之事与幽冥王有关,可有证据?”赵祯看着包拯问道。
“臣目前并无证据,但事发巧合,又与方子庵的女儿方离有关,臣自感此事蹊跷,应与幽冥王有关,所以臣打算将两案并查,还请官家恩准。”包拯施礼道。
“哼,请我恩准?说的好听,想必你已经有所行动了吧?”赵祯冷哼一声道。
“官家圣明,一切果然逃不过官家法眼。”包拯跪地拜服道。
“起来吧,朕既然用你,便不疑你,你只管放手去办,只要爱卿记得,朕和爱卿都要这大宋的天下安宁。”赵祯起身踱步到包拯的面前说道。
“多谢官家。”包拯谢恩起身。
“如你所言,余火莲你是见过了?”赵祯问道。
“是。”包拯答道。
“感觉如何?”
“诚如陛下所言,怀有奇才,野性十足。若加以引导,当堪大用。”包拯如实答道。
“既是如此,那就由爱卿加以训导吧。”赵祯说道。
“遵旨。”
未时三刻,午睡正酣,朦胧间余火莲听到人的脚步声,应有六人,脚步沉稳,非是凡人,迅速起身,闪至门后。
此时,敲门声响起,一男子开声问道:“敢问余火莲,余状元在家吗?我等奉上命前来宣旨,请余状元接旨。”
皇帝的人?他派人来做什么?火莲心想,因自小的厌恶,火莲便想难为他们一下,反正不宣完圣旨,他们是不会回去的,这样想着火莲又回到了塌上闭目养神。
门外御史敲了半天的门无人应答,进退两难之际,一顶轿子从远处赶来,轿子落下,包拯从轿子里走了出来,看到门外的御史,问道:“你们还未宣旨?”
“回包大人,我等敲门许久,不见有人应答,想是余状元不在府内。”领头的御史答道。
包拯听了对方的话,走近大门,观察片刻后说道: “大门从里面上锁,府内怎会无人。来人,把门撞开!”
“大人这样做似有不妥吧。”刚才讲话的御史说道,毕竟是武状元家的大门,还是官家看好的武状元,砸了他家的门,会不会造人记恨,若是如此,岂不是前途断送。
“家中有人,却无人应门,说不定余状元出了什么意外,不撞门,余状元出了什么意外,尔等担当的起吗?”包拯黑脸道。
“这……”
“你等只管撞门,任何事情,有我担当。” 包拯说道。
“是。”
听到包拯要撞门,余火莲虽然生气,却也没有起身,而是翻了个身继续睡,他倒要看看,包拯要干什么。
大门被撞开,一行人鱼贯而入,看到睡在榻上的余火莲,包拯心中气结,一群人在门外叫了那么久,他却在这里酣睡,不过包拯也知余火莲的秉性,并未动怒,而是示意御史叫醒余火莲,而后宣旨。
然而叫醒一个人容易,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难,御史叫了许久,不见余火莲醒来,只得无奈的看着包拯,到此,包拯已然明了,余火莲这是在装睡,他在给自己下马威。思及此,包拯冷笑一声,你不仁,也休怪我不义,包拯伸手摸了摸桌上的茶壶,触感冰凉,包拯笑了笑,倒了一碗凉茶,一下浇到了余火莲的脸上。
未料到包拯来此一招,火莲被凉茶一激,蹭的一下坐了起来,怒视包拯道:“你做什么?!”
包拯并未机会,而是转身对御史示意,御史会意,走到余火莲面前道:“余状元,官家有旨,还请余状元下跪接旨。”
“我要是不跪呢?”余火莲抹了一把脸上的茶水,斜眼看着御史道。
“余状元,切莫为难下官。”御史恳求道,眼神却向包拯求救。
包拯也未多言,眼神示意随行来的张龙赵虎,二人会意,道了一声得罪,趁余火莲还未防备,一把将余火莲放倒,御史也未敢耽搁,急忙趁机宣旨:“册余火莲昭武校尉文,嘉祐四年,岁次己亥,八月既望,门下敕曰:有天下者,曷尝不选贤与能,纳於辅弼,用乂厥辟,以和群生。今天灾人祸,狐虏环伺,大宋诚危,册卿昭武之职,协开封府尹包拯共同理案,筑京畿之安,以慰民心,勿负朕意。”宣完旨,御史把圣旨卷好递给余火莲说道:“恭喜余大人,余大人接旨吧。”
“我要是不接呢?!”余火莲冷眼看着对方说道。
“余大人,这不合规矩。”御史再次递上诏书说道。
“武将理应上阵杀敌,缘何要留在此地为你破一些毫无用处的小案?!”余火莲甩开压着自己的张龙赵虎,站起身来,桀骜不驯地看着包拯说道。这话不仅没把包拯放在眼里,也没把官家放在眼里,周围的人都为他捏了把汗,这话要是传到官家的耳朵里,他这个新科武状元,新进昭武校尉,可就危险了。
但包拯面色沉静,看不出喜怒,他摆了摆手,周围人会意,安静恭敬地退了出来,屋内只留下包拯和余火莲,包拯静静地看着余火莲,目光灼灼,余火莲被他看的有些心虚,却也有着不服输的劲,梗着头互相盯着,片刻后,包拯问道: “你的觉得在这开封城内破案无用吗?”
“是。”
“你说你去过边关,见到过边关战火连连,民不聊生,除了这些,你是否还见过别的?”
火莲没有回答他,他不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即是如此,保持沉默是最好的选择。见他不说话,包拯继续说道:“你是否见过,战士拼死杀敌,军饷却迟迟不到,敌军兵临城下,我方将士却只能忍着饥寒拼死抵抗;你可曾见过,边城岌岌可危,烽火燃了又燃,守军拼杀殆尽,援兵却迟迟未见;你可见过……”
“我当然见过!”火莲呼吸急促,双目赤红,他虽在边境所呆时间不长,可包拯所说之事,他见的,他听的,历历在目,声声在耳,“我当然见过,所以我才想去边关,想上阵杀敌!相守边固城,想和那些战士一起!我想在风沙四起的边关,而不是声色靡靡的都城!”
“你还是太年轻了。” 包拯摇了摇头,叹息道:“你以为边关缘何缺响?援军为何迟至?原因不在边关,恰恰是在这千里之外的都城。”说到这里包拯顿了一下,看了一眼紧闭的房门后说道:“武将虽然有护国之功,可朝堂却是文官的天下,千里之隔,官家虽有心边境之事,可山高皇帝远,总有不查之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文官最擅长的就是以笔为刀,以言杀人,大宋历来不缺良将,缺的是为他们说话的人。如今就有一案事关千万两军饷,边境万千战士和大宋一国的安危,官家看重你,所以让你来协助我,我今日见你赤诚之心,也乐意陛下的安排,当然,你若不愿,也可请辞。”
余火莲听了包拯的话,并不吃惊,毕竟这些文官的把戏,父亲也与他说过不少,不过这话从一个开封府尹,皇帝宠信的文官嘴里说出来,火莲还是有一些不一样的感受,他本就是要潜入朝中,刚才拒绝,只不过是做做样子,现在有了台阶下,也乐意顺势而为,便说道:“是在下肤浅了,还请包大人见谅,我愿意听从包大人差遣。”
“你想通了就好,我也乐意多你这个得力干将,明**便来吧。” 包拯笑道。
“是。”火莲施礼道。
双方虽然和解,可也是各怀心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