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杂谈】坦然死去

2023-04-02短篇生活死亡杂谈 来源:百合文库
近年,上帝似乎变得更贪婪了,熟悉的名字像是约好了似的接连出现在新闻标题上,霍金、单田芳、李咏、金庸……还有在我写下这篇文字时,突然离去的斯坦李老爷子。叹息未曾呼出便又被咽下。这是时代变迁的结果吗?还是年龄增长所带来的必然?人总是该思考死亡的,而开始思考了,便注意起了死亡。
对我而言,我对死亡的思考早早便开始了,但究其根底,不过是幼稚少年在生理上叛逆的情绪与对教育制度的不满混杂而生的产物。压力使我自愿沉浸于灰色的世界,以将其通过恶语的水管导入另一块水槽,最终压迫另一条神经。那时我可能会将谈生死看作早熟与酷的象征,用年轻的词来讲,便是“中二”,只不过我持续了数年,煞有介事地与人怨天尤地,站在教学高楼上幻想化作无翼的白鸽,躺在床上虚想液体淌下手腕的温凉。这些记忆如今回想起来总是值得玩味的。
倘若有人——你所亲近的——去世了,那真正的对死亡的思考便接踵而至。所以少年不懂死亡的确是件幸事。几近二十,我唯一经受过的是太奶奶的离去,我自小便未怎么见识她,父母长辈也不曾向我提起她的生平,我只知晓她的住处,记得她老旧的堆积着杂物的已被我忘却气味的平屋,记得她坐在咯吱作响的板凳上佝偻着的身影及布满褐斑和褶皱的脸,她平和地笑,后来这笑便出现在她的遗像上。我那时能为她做的,不过随着出殡的队伍走上一趟——因为有红包可拿,有一天课可翘,最后为她插上三炷香,随着长辈跪伏,哀思。而我这时能为她做的,则是思考她的姓名究竟是什么。
人们其实很爱拿死亡说事,我也从这些事中逐渐真正了解死亡,在文学小说中,或是话剧电影、动画音乐……因为这是恒久不变的话题:科学家试图延长基因端粒来延缓衰老,或将意识量子化以达成不死,哪怕是古时,也有徐福为秦王入海求神仙药——人们总在孜孜不倦地寻求永生。末日作品中,丧尸题材总是经久不衰,并总有人质疑那种无智力、行动缓慢的生物对人类究竟有多少威胁力,但我想,丧尸最恐怖并不是其体内的病毒,而是人们在面对它们时,脑海中映射出的总会是自己死后的模样。
人们畏惧死亡,因为死后便一无所有。因此日本文化曾使我困惑,他们对死亡的执念超乎他人的想象,像是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并且只知道的“切腹”——这来源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最崇高的死亡”,他们将死亡看作是神圣无比的,这种武士道精神根植于日本文化中。山本常朝在《叶隐》中写道,“所谓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这话中的重点不是“死亡”,而是“看透”,就如樱花一般,凋零的花瓣漫天飞舞,那一瞬绽放的凄美。就如佐藤义清所写:“我愿在春天的花下死去,就在那二月月圆之时。”
这种“死亡美学”在许多日本作家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比如芥川龙之介《罗生门》、川端康成的《源氏物语》和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这些作品也许是黑暗悲凉的,人们向生活妥协,被压力摧垮,最终选择自我了结。可作者写下这些文字,从来不是为了将人拉入深渊,反而,是让我们在挣脱深渊后,寻找光明。
正如川端康成所说:“死是最高的艺术,死就是生。”
也如《自杀的一百种方法》的尾页所写:“所以自杀很痛苦,活下去!活下去!”
无论什么生物都畏惧死亡,因为这是本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而人类便依靠此进化出了想象,想象死亡,畏惧着,因此学会了在雨季收集雨水,避免旱季被渴死。直至今日,人类的意志甚至能够战胜本能。但我拒绝肉体的死亡,因为那等于拒绝未来,我会接受精神的死亡,尔后涅槃。我会像少年一样,自愿沉浸于灰色的世界,因为我们无法阻止低谷期的到来,那就让情绪崩盘,去思考死亡,感受死亡,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接受了对死亡的畏惧,又有什么能带来更大的恐惧呢?又有什么不能坦然面对呢?
上帝约束了人类生命的长度,这自然是有所企图的。越是有限的生命,绽放出的光彩似乎越简单,但简单得耀眼,蜉蝣一日一生,便只为寻找配偶,因此它们的人生列表上就只有一条清晰的目标——诞下子嗣。而人类只不过稍长了些,我们百年寿命,睡眠便占了四分之一,再减去稀里糊涂的时刻,犹豫不决的时刻,担惊受怕的时刻,又还剩多少自由呢?而等到那时,我们怕也再迈不动脚步了。智慧带给我们更多选择,但我们没有窥视未来的权能,也没有重头再来的机会,因此只能犹豫地扎头猛进,无论前路荆棘几丛,眼看着多少驻在道旁的人和事,迎头冲来又被甩在后头。最终百年之限,倏忽而至,我们牵着天使的手,让往事走马灯似的回放:无数遗憾,也许坦然释怀,也许无法割舍,但至少无需盯着两茎灯草不放;无数成就,也许载入史册,也许无人问津,但至少一生努力有所寄托。
在我看来,这已是最美最美的结局了。
去年写作课的期末作业,后来了解到,《自杀的一百种方法》这本书应该是杜撰的,因此末尾那句话也可能是假的,我也忘了是在哪儿听到这种说法,大概是同学的作文(笑)。
但世上的确存在类似的书,比如《完全自杀手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