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神话中神格的基本变迁——共工

神话中神格的基本变迁——共工


可考的原生态资料:
1. 口传神话的合集,年代待考,《山海经·大荒西经》:“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2. 口传神话的合集,年代待考,《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
3. 年代待考,《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
4. 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夫下。”
5. 春秋时期,《国语·鲁语上》载:共工氏之伯九有(伯九有也就是霸九州)

神话中神格的基本变迁——共工


6. 春秋时期,《列子.汤问》: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7. 成书约公元前5世纪,《尚书·尧典》:讙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帝鸿氏)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少皞氏)讙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缙云氏)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颛顼氏)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神话中神格的基本变迁——共工


图片来自网络
次生态的转变
1. 西汉,《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
2. 西汉,《淮南子·坠形训》:共工,景风之所生也。
3. 西汉,《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4. 汉朝,《文子》:“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
5. 清代,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共工之臣曰相柳氏,郭(指郭璞)曰: 共工覇九州者;九首以食于九山,郭曰:头各自食一山之物,言贪暴难餍姜。任臣案: 相柳蛙萤子三才图绘俱作相抑,先是共工之异为太昊黑龙氏,主水职。

神话中神格的基本变迁——共工


图片来自网络
转变中涉及的因素
在说共工之前,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词“洪水”。几乎各国得神话体系中都提到过“大洪水”相关的神话,如犹太人洪水神话《圣经旧约.创世纪》、《玛雅圣书》:“这是毁灭性的大破坏......一场大洪灾......人们都淹死在从天而降的黏糊糊的大雨中……”,上述资料加上中国古籍中有关“大禹”、“鲧”、“共工”治水的神话,都指向了上古时期的一场“大洪水之灾”,于是就有中外学者不约而同的指出,这场“大洪水”在上古时期确实发生过,不但如此,那时候人类作为“共同体”,一同经历过这场灾难,这才能共同将其记录下来。

神话中神格的基本变迁——共工


此间若是分析史前大洪水,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文化断层”,即姆大陆文明、消失得亚特兰提斯与利莫里亚文明,这些有既有“古籍记载”又有“文物证据”的上古文明,或许正是揭开上古时期大洪水得钥匙,也是更为直接和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只不过,若想从这些遗失的上古文明中寻求源头,或许还需要一些时间,因为这些文明已经几乎被人类遗忘,想要再度拾起定然会十分困难。
在发现“直接证据”并不好证明“大洪水”的问题后,人们渐渐将思路转向了“间接证据”,即从古籍和先民的生活习惯上寻找大洪水的“踪迹”。梁启超先生曾在洪水考中指出“先民畏天,然谓天威自有分际,一怒而尽歼含生之族。”而且,在我国的初级农业阶段并没有“掘井”、“疏通水道”等工程,所以但凡天降暴雨,雨水积压在低洼之地再慢慢溢出,这都会对远古社会,或者说一个小氏族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徐旭生,“洪水解”论文中相关结论总结)。而且,地球上的降雨量都是周期性的,竺可桢先生曾经指出,降雨量没数十年或者百年将会有一个重要的变化。所以在近代的数篇有关远古洪水的论文中,都讲远古时期的大洪水归结到“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上,上加先民敬天,这才延伸许许多多“洪水神话”,大禹更是借“治水”功绩一举登顶神坛。

神话中神格的基本变迁——共工


徐旭生先生曾经在论文认为,“共水”只是“洪水”的后起之意,与共工并无关系。所以下面就来说一说共工的几个阶段的神话形象变迁。
第一阶段:先秦典籍中共工的记载不在少数,在《山海经》中,甚至共工还被加入了“炎帝”的族谱,由此可见其神话传说流传广泛,影响颇深。从古籍中看出,共工一族在远古时期似乎是一方霸主,如“伯九有”、“共工国”等,而且共工还有与黄帝一族的帝王“颛顼”争帝的能力。由此可见,共工氏族在远古时代定是一个庞大的氏族,其影响力大到共工失败后的“触山”之举看似荒谬,还能被后世冠于“百川水潦归焉”一说,即其名号可以与“推原神话”联系到一起。袁珂老师解释“推原神话”的意思就是推寻事物的本源,他认为,而共工的“触山”正是远古先民,对众多自然现象不得其解的神话解答,也意味着先民流露出了求知的萌芽。共工也是为数不多的,在神话中“失败”了,还能被后世铭记与提及的大神。虽说共工一族实力庞大,但无奈治水失败,彻底丧失了其“神坛”的位置,也渐渐的被边缘化。

神话中神格的基本变迁——共工


(吕思勉,“女娲与共工”论文,简单归纳得出)
第二阶段,共工作为失败,其神话能在后世传播已然实属不易。共工的神话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渐渐与其他故事融合在了一起,如女娲补天的神话融合。这一阶段多是上一阶段的神话的拓展,因为在第一阶段,其神话的社会性与人性已经包含了很多,这一阶段也就无从下笔。
第三阶段:现代学术研究,有部分学者研究出共字在甲骨文中,表示双手合作的意思,而工字又表示一种工具,所以共工的神话形象又多了“工匠”的“神格”。还有一部分学者在研究共工是否是真的“十恶不赦”,不过较多人持有的观点是“共工是因为其枝系与中原黄帝神话不符”,这才被塑造成了一个“恶神”的形象。

神话中神格的基本变迁——共工


含山玉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