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碎读《呐喊》之《头发的故事》

2023-06-14鲁迅呐喊 来源:百合文库

碎读《呐喊》之《头发的故事》


刚读完这篇文的时候,误以为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的一篇小说。又看了网上的介绍,才发现其实竟都是一个人的自言自语。
小说中一共有两个角色,一位是“我”,另一位是我的前辈N先生。百分之九十的篇幅都是这位“本来脾气有点乖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事故的话”的N先生,在独自发议论。
我有点疑心这位N先生,其实就是鲁迅本人的影射。因为他话中的某些经历与创作者过于接近。而且在鲁迅后期的一些小说中,也可显见自我对话的表现手法。
故事的发生时间是在10月10日,发表时间是1920年10月10日,这个日子是民国时期的国庆节,因此鲁迅写此文大有纪念辛亥革命之意了。(算上《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鲁迅真是怀旧四连)
开篇并未直接切入“头发”,却是借“双十节”做发挥,讲的是百姓在警察的督促下,在节日当天悬国旗、收国旗,他们忘却了曾经那些少年志士的奋斗。
继而N先生讲起第一个双十节(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确定此日为双十节)之后,关于头发所发生的变化。
在节日之前,他因为出国留学,剪掉了辫子,而受到学校监督、同学的厌恶;回国后买了假辫子,又有本家预备着告官;索性不戴假辫子,穿西装出行,又有人说是假洋鬼子,因此只能用手杖来打他们。

碎读《呐喊》之《头发的故事》


N先生在中学做监学,学生受其影响,而剪辫,更受到了人言的攻击。这样的情况直到第一个双十节之后,才因革命有所改善。
当然,鲁迅作此文,并不单单描述下这样的一个现象。字里行间,无不可读出,他对于剪辫一事,其实是顺其自然而为之。
他说:“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忙。”
他之所以剪辫,也是因为“他不太便当”;他也并没有鼓舞学生剪辫的意愿,对于学生向他咨询的剪辫要求,他也是一再拒绝。
为什么这位N先生会有这样离奇的想法呢?其实,我觉得大可以和《记念刘和珍君》一同参看。鲁迅是不赞同做无谓的牺牲的,尤其是像徒手请愿这种。为了头发的去留,也是同样的一回事。
他所认可的是,改革需要有武器,没有装备的志士,大可隐忍些。虽然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是前人也有理由获取幸福。
如果看过鲁迅的《两地书》,就会明白先生想提倡的是一种“壕堑战”。“常抗战亦自卫,倘荆棘非践不可,固然不得不践,但若无须必践,即不必随便去践。”
这种理念和李云龙的“亮剑”精神,真是大相径庭,但又不得不说极富智慧,也是没谁可及了。
明日更《风波》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