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第十四期:《封神演义》之伯邑考救父失身(上篇)

第十四期:《封神演义》之伯邑考救父失身(上篇)


说封神,道封神,千修万载得道行,只因兴亡劫运至,封神榜上定游魂
在上期的节目中咱们聊了关于姜子牙在朝歌城生活的最后时光,也说了可以看作是子牙作为“俗世之人”最后的写照了。离开朝歌城的子牙也即将开启真正事业上的序幕,虽然姜子牙离开了朝歌,但是朝歌城里的故事还没有完结。此时明主西伯候姬昌还在朝歌城受罪呢。
西伯候被囚羑里咱们都知道后来是西伯候请姜子牙出山才有后来扶周灭纣的,可西伯候是怎么被纣王赦免,又是怎么回到西岐的呢?这就不得不说到西伯候姬昌的儿子伯邑考了。
西伯候长子伯邑考在《封神演义》书中,伯邑考登场的时间虽然比较短,但是他的故事却是塑造的非常动人,将伯邑考忠孝节义的高尚品格表现的淋漓尽致。那么,这期节目咱们就来好好聊一聊伯邑考救父的故事。

第十四期:《封神演义》之伯邑考救父失身(上篇)


话说西伯候姬昌被纣王囚禁已经达七年之久,他的儿子们自然也是十分忧心,虽然西伯候临走的时候都清楚了,说自己命中注定要有七年灾祸,但身为人子岂有坐视不理、安心等候一说。这不,大儿子伯邑考等不了了,主动提出来要带着祖传的宝贝去朝歌代父赎罪。不过这个想法立即遭到三种人的反对。
第一种:兄弟情
按照书中的描写很简单,就一笔带过的事。大概就是伯邑考在殿上跟姬发交代好事情之后就可以放心去朝歌了,接着姬发和其余九十八位弟弟为伯邑考饯别。书中并没有明确说明姬发和弟弟们有劝说、阻止等其他行动。
第二种:母子情
相比兄弟情的描写,母亲的描写则又明确了些,演义书中写道,母亲见伯邑考坚执要去,只得依允,吩咐曰:“孩儿此去,须要小心!”咱们可以明白其母亲太姬是对伯邑考进行过劝说的,而且也知道此行危险,但是作为母亲更知道儿子的性格,同时也知道了伯邑考把西岐之事都交代好了,所以更加明白阻止不了了。

第十四期:《封神演义》之伯邑考救父失身(上篇)


母亲太姬劝说伯邑考第三种:君臣情
第一个进行劝阻的是身为西岐臣子的散宜生,当然只是在西岐管理体系内,二者相当于君臣关系。关于臣子的散宜生在书中的劝阻描写是三类最多的,也是最为明确的。咱们先看散宜生是怎么说的。奏曰:“主公临别之言,‘七年之厄已满,灾完难足,自然归国’。不得造次,有违主公临别之言。如公子于心不安,可差一士卒前去问安,亦不失为子之道。何必自驰鞍马,身临险地哉。”
那伯邑考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叹曰:“父王有难,七载禁于异乡,举目无亲。为人子者,于心何忍。所谓立国立家,徒为虚设,要我等九十九子何用!”
散宜生劝阻伯邑考从上面两段对话可以看到,伯邑考的更具有说服力。散宜生的观点是从国的层面到家的层面,作为臣子,散宜生的侧重点是放在国上,意思说即便伯邑考不仅仅是西伯候的儿子,更是与我一样也是侯爷的臣子,侯爷临行前命令我等不得差人前去就需要遵从,怎么能违背侯爷的命令呢,而且侯爷还特地再三嘱咐尤其是公子你不能去。再者之所以散宜生力阻伯邑考也是为了西岐好,在散宜生的眼里,伯邑考是侯爷之后西岐管理者的不二人选,那么此时保证伯邑考的安危对于西岐今后的治理来说是最为重要的,这一点在书中也有交代,无论是侯爷在不在西岐,伯邑考都已经积极参与了西岐的事务管理,可以说在治理西岐方面不管是百姓、大臣还有侯爷本人都是对伯邑考寄予深厚的众望,说直接点,这个时候大家都把伯邑考看作是下一任西伯候了。因此作为西岐臣子首先要考虑的是西岐长远的未来,那么伯邑考作为年轻有为的管理者其安全就是首要的。

第十四期:《封神演义》之伯邑考救父失身(上篇)


这其中的原因也有姬昌算卦灵验的的影响。
另外,散宜生也从家的层面给出建议,说如果公子你觉得为人子良心不安放不下侯爷,可以派人去朝歌看一下什么情况再做决定,也算是尽孝心了,没必要亲身犯险。之所以散宜生力阻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伯邑考本人的能力和地位,都不允许这位西岐最优秀的下任管理者涉险。
面对散宜生的劝阻伯邑考同样也是从国与家两个层面说明,不同的是伯邑考是从家出发上升到国,意思说我伯邑考,明知父亲有难却不能尽孝道去帮助父亲,他老人家一个人在异乡举目无亲,就连我想去探望一下你们都要阻止我这点孝心,即便是将来我继位治理西岐又怎么能让子民诚服呢?这就是伯邑考说的立国立家。用我们现在话来说就是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家人都不爱,还怎么能指望他爱别人呢。也就是古人们常说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伯邑考来说,要立国首先要立家,才能服众。

第十四期:《封神演义》之伯邑考救父失身(上篇)


那么,咱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前两种兄弟和母亲的表现,相对比大臣散宜生而言似乎太过于简单。按照咱们现在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合乎常理的,应该说母亲和兄弟的戏份是多于大臣的,不过对于书中故事的背景而言则是安排的很符合的。
首先从各自所处的地位来看。
姬发和其他九十七子都是伯邑考的弟弟,伯邑考身为长子,所谓长幼有序,长兄为父,父亲不在,大哥说什么做什么,作为弟弟是不能违背的。当然这也与伯邑考自身的能力出众和威望有一定联系。所以在书中交代给读者的信息只有姬发等众位弟弟听从伯邑考的安排这一点,而没有其他信息。应该说从上述原因看,就算是作者没有明写,暗示的信息也不会有姬发等弟弟劝阻的情节,更何况这种长幼关系发生在当时的贵族家庭中,伯邑考与其他弟弟的关系就好比是太子和王子,对伯邑考的决定自然不会有异议。

第十四期:《封神演义》之伯邑考救父失身(上篇)


不过在90版《封神榜》电视剧中安排了姬发与伯邑考争夺代父赎罪的情节,这样的安排对于整体故事的节奏来讲并没有多少影响,可以说既不算好也不算坏。因为姬发的理由是西岐需要伯邑考,言下之意就是说要死也是弟弟我去,大哥乃是太子,将来的西岐之主,不能冒险。从情理逻辑上讲,无论是当时的环境还是现在的角度都算是符合的。所以这样的情节改动应该说对于我们现在的观众来看在兄弟情感的表达上更加的真诚饱满了。同时也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起到了一定的强化作用。
90版姬发与伯邑考争赎罪关于其母亲太姬面对伯邑考决定的表现,书中的意思应该说是劝说过,但是见伯邑考的态度非常坚决,只能是答应了。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母亲的地位和兄弟又不一样了,母亲作为长辈,在家庭的地位是有权知道过问相关事宜的,所以伯邑考对兄弟是以上对下安排国事,对母亲则是以下请上告知想法。说简单点就是母亲是长辈于情于理都需要走个流程让她老人家知道一下,而兄弟就不需要走流程,直接安排任务就行了。这是由太姬作为一个母亲在家庭中所处的尊位所决定的。

第十四期:《封神演义》之伯邑考救父失身(上篇)


伯邑考这件事并非只是简单的看望西伯候,而是以进贡的方式来上奏天子请求代父赎罪,这就涉及到地方与中央之间的政治事件了。所以太姬也只能是作为母亲从私人,也就是家庭层面进行劝说,要知道的是在古代女人是不能干预国事的。所以太姬是没法从国事层面进行劝阻的,然而即便是从家事层面,伯邑考所做之事更是一片孝心,母亲太姬仍然没有合适的理由去阻止,毕竟太姬并不能像西伯候以及太姜(西伯候母亲)一样卜卦算到危险。因此说太姬注定是失败的,这也是太姬身为母亲对自己的孩子所明白的,所以只能是稍加劝说表达一下做母亲的担忧之情。
至于说散宜生散大夫在上文其实已经讲的差不多了,散宜生的地位条件要比太姬和姬发要有利的多,是最可能阻止伯邑考的。其中散宜生的重臣地位,决定了他有权参与国事,而且最重要的是散宜生和一般的臣子不同,他是不仅是西岐官比较大的臣子,更是西伯候的心腹老臣,所以只要是与国事相关,散宜生就有一定的参政权或者更进一步决议权。所以说聪明的散宜生选择从国事角度切入,来进行劝阻。咱们可以总结为两点。

第十四期:《封神演义》之伯邑考救父失身(上篇)


第一点:借力打力表忠心
如果只是用自己的身份想要劝说伯邑考,显然几率比较小,那么就需要借助伯邑考的父亲西伯候的地位了。对,并不是我散宜生说伯邑考你不能去,而是你的父亲有明确的交待,我作为臣子只是跟你传达侯爷的信息。你如果不听那就是违背侯爷的意思。就是说你虽然是侯爷的儿子,但也是臣子,就好比是皇帝给太子下了道口头圣旨,你不听那就是抗旨。跟我散宜生是没有关系的。这个时候就相当于散宜生把西伯候姬昌摆在了伯邑考的前面进行交谈。颇有插旗立威的意思。实际上我散宜生只不过是想借助侯爷的威信来表示臣子的忠心,阻止公子你也是为了西岐好。
第二点:投石问路表孝心
仅仅是一味的阻止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散宜生又给伯邑考出了个主意,意思说公子你大可不必亲自去,派一个士卒先去探探情况,一样能够体现公子的孝心,如果侯爷没事,公子也也可以安心,如果真有情况,那么咱们也能根据具体的情况一块儿商量商量对策。也没必要公子你孤身犯险。

第十四期:《封神演义》之伯邑考救父失身(上篇)


通常来说,这个办法是没错的,只不过对象搞错了,伯邑考这个人性格应该说是比较偏执的,一旦自己决定的事情别人很难动摇。在这件事情上伯邑考就充分展示了自己对于孝道的偏执。不愿意采纳散宜生的主意。换句话说散宜生的办法其实就是对待事情的变通,在整体大局的形势之下的变通之法,无论是对于侯爷、伯邑考个人,还是说整个西岐来讲,都是考虑到的。而伯邑考此时的眼里更多的是被孝道占据,身为长子不能为父亲分忧,父亲落难不能看望以尽孝心,作为子女连最基本的人情伦理都不能以身作则,还谈什么治理子民呢?
两人的话都没错,错的是散宜生始终只是外臣,再怎么努力,也很难在夹杂私情的国事面前说服坚定的伯邑考。所以在后文中也提到说时有上大夫散宜生阻谏,公子立意不允。可见伯邑考的行事态度之坚决。

第十四期:《封神演义》之伯邑考救父失身(上篇)


其次从各自所倚仗来看。
虽然说三种人的表现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所倚仗的因素却是共同的,那就是西伯候姬昌的卜卦之术。这一点相信看过封神作品的都知道,姬昌算卦是非常准的(除了姜子牙帮武吉那次),正因为如此,基本上西岐朝中所有人都知道,既然侯爷给自己此行算过卦,卦象表明没有性命危险,那就不用过分担心了。一方面是侯爷卜卦的灵验技术使得西岐臣民信任,一方面是侯爷本身的明令禁止大家去朝歌。所以才导致即便是大家知道侯爷被困在朝歌,但依然没有办法采取行动。
可是,伯邑考不同,伯邑考不信这一套,至少不是深信不疑。在他的眼里人情伦理才是最高的,或许有人会说既然伯邑考注重孝道,那为什么等了这么多年才决心要去呢?其实不然,在侯爷一开始说自己有七年之灾的时候,伯邑考就已经明确表明要代父受灾了。只是被侯爷否决了,所以才有了西伯候专门禁止伯邑考来朝歌看他的命令。演义书中这样写道,姬昌曰:“我儿,君子见难,岂不知回避?但天数已定,断不可逃,徒自多事。你等专心守父嘱诸言,即是大孝,何必乃尔。”其实咱们可以这么理解,就好比是江湖上算命的术士,即便是能算到劫难,但是逃不掉,如果硬要违背天机躲劫,那么就会多生事端,始终是逃不过的。再说简单点,可以把伯邑考的行为看作是作弊,想用自己来代替父亲西伯候躲避劫难,这样的行为自然是瞒不过天数的。打个比方说就好比咱们现在学习好的去代替学习差的考试,一旦没发现了,那么就不是成绩好坏简单了事的,会演变成更大的灾祸。

第十四期:《封神演义》之伯邑考救父失身(上篇)


当然了,这么讲只是对应书中的世界观。
至于说后来又决定去朝歌,那是因为已经到了第七年了,而西伯候并没有归国。那这么一来,伯邑考原本就不相信什么天数之谈,现在七年已经到了,父亲呢?没有回来吧?那我伯邑考就没必要遵循父亲的嘱咐了,因为已经是第七年了。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伯邑考认为父亲所说的天数七年灾祸并不可信。也就有了坚定自己去朝歌的理由。
好了,本期的《土豆话封神》节目就到这里了,感谢大家的收看。各位想一想,伯邑考能够得到西伯候的信任,主持西岐政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朝歌之行的伯邑考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咱们下期接着聊伯邑考代父赎罪的故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