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种花家事大纲·孟春纪】020晋献公违卜立骊姬 楚成王平乱相子文『东周列国志』

【种花家事大纲·孟春纪】020晋献公违卜立骊姬 楚成王平乱相子文『东周列国志』


00、山言 书接上回CV14153838,本回概要——
①齐桓公被周惠王封为方伯,重新拿回了周武王赐予齐国先祖姜子牙“代天子伐不臣”的特权,之后奉命讨伐卫国;后来又用管仲之计,兵不血刃吞并了敌国鄣。
②晋国自本回正式登上《东周列国志》的大舞台(平王继位东迁的时候出现过,不过一闪而逝)。本回讲述了晋国的开端、发轫、五轮二晋统一战争,以及最后曲沃成功代翼,成为晋国正统的故事。可惜代晋次年,曲沃武公薨逝,而其子晋献公好色成性,被外族美女魅惑,刚刚统一的晋国,又将大乱。而我们后世熟悉的晋国三位公子也陆续在本回登场,尤其是重耳,一看到这个名字,我的脑海中就不由自主的会回响起B站影视吐槽区阿普主常用的“好男儿志在四方!”背景音乐。
③本来以为楚文王驾崩后,息妫成为太后,多年媳妇熬成婆后,这位春秋四大美女之一的故事也该告一段落了,谁曾想楚国还一直藏着一位暗中觊觎息妫美貌的权贵——楚文王之弟子元。楚文王死后,子元以为机会到了,竟迫不及待的上场跳反,妄想挟太后以令群臣,从而兼得江山美人。然后子元先是勾引,勾引不成就想用强,然后就被灭掉了。

【种花家事大纲·孟春纪】020晋献公违卜立骊姬 楚成王平乱相子文『东周列国志』


01、方伯之名 周惠王七年(鲁庄公二十四年,齐桓公十六年,共和172年)夏,鲁庄公遵照其母文姜遗命,迎娶齐襄公的幼女齐哀姜。至此齐桓公与鲁庄公亲上加亲,齐鲁之好愈固。周惠王九年(鲁庄公二十六年,齐桓公十八年,共和174年)秋,齐桓公与鲁庄公合兵讨伐徐国,徐国臣服。
周惠王十年(鲁庄公二十七年,齐桓公十九年,共和175年),齐势愈大,诸侯归心。于是在当年的夏六月,宋国、鲁国、郑国、陈国四国诸侯与齐桓公会盟于幽地。而周王则遣召伯廖赐封齐桓公为方伯,重新继承齐国开国之主太公姜子牙的职司——代天子以伐不臣。至此齐桓公完成了霸业的第二步——奉天子以令诸侯。
【山言】关于齐桓公称霸过程,我给其分成了三个阶段:①会诸侯以尊王;②奉天子以令诸侯;③合诸侯以攘夷。现在是到了第二个阶段——奉天子以令诸侯。
【山言】关于东周称霸与方伯的关系。【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职,会诸侯,朝天子,不失人臣之义。——班固《白虎通·号》】【千里之外设方伯。——《礼记·王制》】。我的理解是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交通阻塞,中央无法集权,于是中央在四方赐封较为强大的诸侯为方伯,而方伯即为诸侯之长,中央千里之外有想打的诸侯时,不需要亲自派兵远征千里,只用派使者命令方伯即可。西周时,姜太公应该就是东方的方伯。而东周的霸主,位格大概相当于商周时的方伯。不过后世评选春秋五霸时,不再以“是否得到周天子任命”为评选条件。因此五霸虽行方伯之职,但后世不再称其以方伯之名,而称其为霸主,盖以表两者虽位格相当,但已有本质区别。

【种花家事大纲·孟春纪】020晋献公违卜立骊姬 楚成王平乱相子文『东周列国志』


02、奉命伐卫 周天子封齐桓公为方伯后,交给齐侯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讨伐卫国,以报卫惠公伐周拥立子颓的大仇。齐桓公得令后二话不说,立刻于周惠王十一年(鲁庄公二十八年,齐桓公二十年,共和176年)春,兴兵前去伐卫,可惜当初的罪魁祸首卫惠公早已作古,此时的卫国是由其子卫懿公赤掌权,其继位已有三年。但卫懿公却因好鹤而荒废朝政,因此迎战之后一触即溃,卫懿公只得与齐桓公在卫都城外立城下之盟,并命长子开方亲自押运五车金帛以作赔礼。齐桓公收到后则全部遣人转交给周王室。
而卫懿公长子开方在卫国一直不得志,于是趁押送财物面见齐侯之机,请求留到齐国为齐侯执鞭,齐侯感念其诚就答应了。而开方此人善于交际,很快就与齐侯左右打成一片,摸清了齐桓公的情况。得知齐桓公十分好色,于是开方在为齐侯驾车时就假装不经意的向齐桓公聊起了自己另一个妹妹的美貌。而齐桓公本有一个卫姬,是当初随王姬陪嫁来的滕妾,深得齐桓公的喜爱。此时齐桓公一听卫开方竟然还有一个容貌不下于卫姬的妹妹,立刻心痒难耐,马上就去找卫侯索要。卫侯无奈只得应允。齐桓公一看,果然貌美如花,齐侯甚喜,对这一对儿卫国姐妹花愈加宠爱,二女则分别被称作长卫姬和少卫姬。齐侯彻底认可了开方这位大舅哥对自己的忠诚,于是也更加宠信开方,不久开方的地位就与竖貂和易牙相当,被称之为齐国“三贵”。

【种花家事大纲·孟春纪】020晋献公违卜立骊姬 楚成王平乱相子文『东周列国志』


03、晋国溯源 晋国是姬姓,侯爵国。昔年,周成王继位之时尚是少年,由周公辅佐。一日少年成王与其弟叔虞过家家,成王捡起一片梧桐叶,做成珪板状,交给叔虞,封其为侯,然后两人开始模仿周王和诸侯议政。(此时周成王尚不能议政,因此只能和弟弟过家家模仿朝堂议政。【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史记·周鲁公世家》】)却不想天子【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礼记·玉藻》】。结果两个人过家家的对话全被史官记了下来。等到成王长大亲政时,史官就拿着记录提醒成王兑现承诺。
于是周成王就册封叔虞为侯,封地在唐,故叔虞又被称为唐叔虞。后传至晋国六任主晋靖侯。周厉王三十七年(晋靖侯十七年,共和零年),周厉王出奔。次年(晋靖侯十八年,共和元年)晋靖侯薨,其子晋僖侯继位。周宣王元年(晋僖侯十四年,共和15年),周宣王纪元。周宣王五年(晋僖侯十八年,共和19年),晋僖侯薨,晋国八任主晋献侯继位。周宣王十六年(晋献侯十一年,共和30年),晋献侯薨,晋国九任主晋穆侯继位。
而晋穆侯有二子,分别为嫡长子仇以及庶次子成师。周宣王四十三年(晋穆侯二十七年,共和57年),晋穆侯薨,其弟殇叔篡位。周幽王元年(殇叔四年,共和61年),太子仇拨乱反正,继位为晋文侯(算作十一任主)。周幽王十一年(晋文侯十年,共和71年),周幽王驾崩,晋文侯与郑、申、秦等国诸侯拥立周平王,后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

【种花家事大纲·孟春纪】020晋献公违卜立骊姬 楚成王平乱相子文『东周列国志』


【山言】为了兼容历史上关于“共和元年”说法上的小罢搁,我在自己定制的纪年体系中设置了一个“共和零年”,即我将国人暴动发生的时间定为了共和零年。
大多数的书及教材是将国人暴动和共和元年定在了同一年,即公元前841年。这样做依据的是“九五”立项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中关于“共和元年”的论断——“共和当年改元”——即周厉王三十七年就是公元前841年,这一年发生国人暴动,当年平息,当年共和行政,当年改元共和,即共和元年。
不过我写演义复述札记不是搞严谨学术的,因为暂时无法接触到“断代工程”中的依据,也无精力去找寻研读“断代工程”的相关专著;所以在共和元年的问题上,我只以我能看到的文献作为依据,采用的依然是传统文献的记述。即认为国人暴动比共和元年早一年,比如《史记》记载: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靖侯十七年,周厉王迷惑暴虐,国人作乱,厉王出奔于彘。
——《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年表首栏,即共和元年那一栏明确对应的是晋靖侯十八年。
再例如清代吴乘权的《纲鉴易知录》上的记载——“三十有七年,国人叛,王出居彘。”“三十有八年,春,王在彘,召公周公行政,号共和。”

【种花家事大纲·孟春纪】020晋献公违卜立骊姬 楚成王平乱相子文『东周列国志』


虽然我自己定的纪年体系中“国人暴动是在共和元年的前一年”。但“断代工程”专家们的一致意见我也不能假装看不到。因此为了兼容这个罢搁,从而与主流观点不冲突,我就设定了一个共和零年,然后将国人暴动安排在这个时间点上。
这样就兼容了两种说法,若认为国人暴动发生在共和元年前一年,那我设定的“共和零年”的意思就是比“共和元年”早一年;若认为国人暴动发生在共和元年同一年,那我设定的“共和零年”就不表示独立存在的一年,只表示从国人暴动到共和行政的这段秩序真空期,并不纪年。毕竟一般历法纪元中没有“零年”的概念,我设定一个可有可无的“零年”并不影响共和纪元。
04、二晋分家 周平王二十五年(晋文侯三十五年,共和96年),晋文侯薨,其子伯继位,是为晋昭侯。但晋文侯次弟成师势大,晋昭侯被迫于周平王二十六年(晋昭侯元年,共和97年),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邑,是为曲沃伯,又被称为桓叔。而曲沃邑比晋国的首都翼还要大,而桓叔野心极大,其在曲沃刻意市义于百姓,竟深得百姓的爱戴,不久就与晋昭侯分庭抗礼。此时的晋国,实为二晋,即翼晋和曲沃晋。

【种花家事大纲·孟春纪】020晋献公违卜立骊姬 楚成王平乱相子文『东周列国志』


05、曲沃代翼 周平王三十二年(晋昭侯七年,共和103年),第一次二晋战争——大夫潘父弑杀晋昭侯拥立桓叔,桓叔欲带兵入翼,翼都人大怒,杀潘父,立晋昭侯之弟平为君,是为晋孝侯。晋国十三任主晋孝侯带兵击退桓叔。周平王四十年(晋孝侯八年,共和111年),在位十五年的桓叔含恨去世,其子鱓继位,是为曲沃庄伯。
周平王四十七年(晋孝侯十五年,共和118年),第二次二晋战争——曲沃庄伯继承父志出兵伐翼,大胜,杀晋孝侯。但翼人立晋孝侯弟郄,是为晋鄂侯。晋国十四任主晋鄂侯据守翼都,曲沃庄伯只得退回。周桓王二年(鲁隐公五年,晋鄂侯六年,共和124年),晋鄂侯薨,其子光继位,是为晋哀侯。
周桓王二年(鲁隐公五年,晋鄂侯六年,共和124年),第三次二晋战争——曲沃庄伯趁晋鄂侯薨逝之机,出兵伐翼。晋国十五任主晋哀侯大败,逃至随国。周平王命虢公派兵讨逆伐曲沃庄伯,曲沃庄伯大败,退回曲沃,晋哀侯返翼。后在位十五年的曲沃庄伯于周桓王四年(鲁隐公七年,晋哀侯二年,共和126年)薨,其子称代继位,是为曲沃武公。
周桓王十一年(鲁桓公三年,晋哀侯九年,共和133年),第四次二晋战争——曲沃武公伐翼,俘虏晋哀侯,翼人立晋哀侯之子为君,是为小子侯。小子侯立,被俘虏的晋哀侯就无用了。周桓王十二年(鲁桓公四年,晋小子侯元年,共和134年),曲沃武公杀掉晋哀侯。周桓王十五年(鲁桓公七年,晋小子侯四年,共和137年)冬,曲沃武公假意议和,诱杀晋国十六任主小子侯。周桓王十六年(鲁桓公八年,晋小子侯四年,共和138年)春,灭翼。同年冬,周桓王立晋哀侯弟缗为晋侯,是为晋侯缗。

【种花家事大纲·孟春纪】020晋献公违卜立骊姬 楚成王平乱相子文『东周列国志』


周僖王三年(鲁庄公十五年,晋侯缗二十五年,曲沃武公三十七年,共和163年),第五次二晋战争——曲沃武公伐晋国十七任主晋侯缗,灭之,尽取晋国宝器贿赂周僖王。周僖王四年(鲁庄公十六年,曲沃武公三十八年,共和164年),周僖王封曲沃武公为晋侯,更号晋武公,为晋国十八任主。次年,纪年为“晋武公三十九年”或“武公代晋元年”(周僖王五年,鲁庄公十七年,晋武公三十九年,共和165年)。
自共和97年晋桓叔成为曲沃伯,至共和164年曲沃武公成为晋武公,前后共耗时67年,晋国大半个世纪的二晋分离状态终于结束。
06、献公迁都 周僖王五年(鲁庄公十七年,武公代晋元年,晋武公三十九年,共和165年),晋武公薨逝,世子佹诸立,是为晋献公,晋国十九任主。但晋献公执政后的第一件事却是要清洗曲沃本族中曲沃桓叔和曲沃庄伯留下的族裔及势力,而大夫士蔿趁此机会登上了历史舞台。
周惠王六年(鲁庄公二十三年,晋献公六年,共和171年),大夫士蔿假意与曲沃桓叔庄伯故族的众位公子结交。众位公子因为本家已成晋国正统,因此开始骄横,很容易就被挑拨离间。不久大夫士蔿就成功唆使目中无人的众位公子联手赶走了曲沃邑的重要人物富子。

【种花家事大纲·孟春纪】020晋献公违卜立骊姬 楚成王平乱相子文『东周列国志』


周惠王七年(鲁庄公二十四年,晋献公七年,共和172年),大夫士蔿又暗中布置,设计安排日益骄横的曲沃故族众位公子擅杀游氏二子,与豪强游氏结怨。
周惠王八年(鲁庄公二十五年,晋献公八年,共和173年),大夫士蔿再次怂恿曲沃故族众位公子要斩草除根,防止被游氏寻机复仇,于是众位公子尽出各自关系网及势力,相聚联手血洗游氏一族。
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游氏一族虽被彻底消灭,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正当实力受损的众位公子相聚庆祝时,已经掌握了众位公子明暗关系网势力情报的晋献公趁机出手,带兵围住了众位公子,然后以众位公子残暴为由,尽数诛杀众公子,后又根据众公子灭游时,暴露出的势力网逐杀残留势力,最终彻底消灭驱逐了曲沃桓叔和曲沃庄伯的族裔势力。这两位雄主生前恐怕怎么也想不到,经过几代人近百年的算计,好不容易夺下晋国,但到头来自己的族裔还没怎么享福,就倒在了晋献公这个后继者的手上。
而大夫士蔿在此次行动中屡屡设计,最终功成,消了晋献公的心头之患。于是在周惠王九年(鲁庄公二十六年,晋献公九年,共和174年)春,大夫士蔿凭此大功,被加封为晋国大司空。同年夏,大司空士蔿被委以重任,修建晋国国都——绛邑。而士蔿也不辱使命,将绛邑修建成了大国之都,晋献公非常满意,迁都于绛邑。

【种花家事大纲·孟春纪】020晋献公违卜立骊姬 楚成王平乱相子文『东周列国志』


07、献公渣男 晋献公在感情方面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老渣男。晋献公还是世子时,迎娶贾姬为妃,但一直没有生育;于是又迎娶犬戎主的侄女狐姬,生子重耳;又与小戎之女相合,生子夷吾。但最离谱的是晋献公竟然看上了自己的小妈——齐桓公嫁予晋武公的齐姜女。并且在晋武公还活着的时候,就与小妈齐姜女私通生子,为掩人耳目,将其寄养于申氏,还做贼心虚的给此子取名申生,以强调是申氏生的。
后晋献公继位,原配贾姬已去世,但晋献公哀恸追悼之时,依然控制不住渣男本性,看上了“一身孝,看着俏 ”的贾姬之娣贾君,遂纳为妃;之后将齐姜女扶为正宫。而此时晋献公有三个能力不弱的儿子,分别是长子重耳(21岁),次子夷吾,幼子申生。而申生是嫡出,因此被封为世子。而贾姬姐妹可能患有不孕不育的遗传病,故贾君亦未生育。
【山言】此处原著作者设置了一个“贾姬之娣——贾君”,这是为了绕开一个历史小罢搁,即晋惠公烝的贾君到底是谁?《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晋侯烝于贾君”一般认为这个贾君就是指的晋献公的原配贾姬。但这时就产生了一个罢搁,即晋惠公上位时,贾姬的年纪再怎么估算也要有六七十岁了,再怎么驻颜有术,也不至于此时还能引得一国之君顶着千古骂名硬烝。

【种花家事大纲·孟春纪】020晋献公违卜立骊姬 楚成王平乱相子文『东周列国志』


为了修复这个罢搁,后世的研究者提出了很多假说,例如贾君是指的贾姬宠爱的侍女;再例如贾君是指的申生之妻等等。但这些说法的主要问题就是这些情况都不属于“烝”的范畴。
因此原著作者设定了一个晋献公娶贾姬之妹——贾君的桥段,然后让贾君抚养后来的秦穆姬。这样的话,贾君到晋惠公时,可以有个四十多岁,驻颜有术保养得当的话,是有可能引得晋惠公做出禽兽之事,从而引得秦穆姬闻之大怒。
08、骊姬如晋 周惠王五年(鲁庄公二十二年,晋献公五年,共和170年),晋献公兴兵伐骊戎。骊戎不支,献上两位美女骊姬和少姬以求和,果然晋献公的渣男本色再现,立刻同意罢兵,带着美女班师回朝。而正宫齐姜女在又生下一女后不久就去世了,晋献公将孤女交给无所出的贾君抚养(此孤女即后来的秦穆姬),空悬正宫之位。等骊姬二女如晋摸清局势后,立刻意识到机会难得,于是就极力的贡媚惑主。之后,二女相继产子,骊姬生子奚齐;少姬生子卓子。晋献公愈加宠爱,打算立骊姬为正宫。
群臣知道后,极力劝谏,但献公一意孤行,执意册封二女,命卜史直接测吉凶。果然龟卜草筮的结果不吉,然后晋献公索性耍赖,言道:“若卜筮有定,尽鬼谋矣!”之后择日告庙,立骊姬为正宫夫人;少姬为次妃,仅次于骊姬之位。

【种花家事大纲·孟春纪】020晋献公违卜立骊姬 楚成王平乱相子文『东周列国志』


【山言】原著是晋献公十五年伐骊戎,但明显时间对不上,《左传》虽没有明确时间,但在鲁庄公二十八年(晋献公十一年,共和176年)有此事的倒叙,此时骊姬宫斗大胜,已经摆平重耳等三位公子了,将三人安排出晋都。骊姬怎么可能会在四年后才如晋。而《史记》上明确了伐骊戎的时间是晋献公五年,与《左传》的时间点相合。因此为了逻辑时间线能捋顺,此处时间点使用《史记》记载的晋献公五年。另外《史记》关于三位公子离开晋都的时间节点是晋献公十二年,与《左传》的记载差一年,不过问题不大,毕竟三个权贵离都前整理东西、安排人手、捋顺关系,搞几个月以致于拖到下一年并不稀奇。
【山言】原著此处关于奚齐与卓子的出生时间有罢搁。原著在后文中说到卓子准备继位时明确是九岁,但仅从之后发生的“三公子宫斗失败离开晋都”到后来“三公子死走逃亡伤”就有十年了,再怎么估算也不会等到卓子准备继位时才九岁。于是查了一下相关史料:
《左传·鲁庄公二十八年》中明确了晋献公十一年即三公子离开晋都前,奚齐与卓子二人就已经出生。也就是说二子陆续继位被杀时应该都至少是十几岁的年纪。

【种花家事大纲·孟春纪】020晋献公违卜立骊姬 楚成王平乱相子文『东周列国志』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中明确晋献公十二年生奚齐,晋献公二十五年生卓子,也就是说,按着这个时间线卓子准备继位时还是个幼儿。
因为史料不一致,所以此处复述时,依然按照原著走向,只是我复述后文卓子准备继位时,会隐去其年龄,以绕开罢搁。
09、晋国将乱 周惠王十一年(鲁庄公二十八年,晋献公十一年,共和176年),晋献公不顾群臣反对,终将骊姬封为正宫。私底下,大臣商议对策。太史说晋国将要亡国,群臣大惊,忙问其故,太史说到:“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女妺喜归之。桀宠妺喜,遂以亡夏。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女妲己归之。纣宠妲己,遂以亡殷。周幽王伐有褒,有褒人以女褒姒归之。幽王宠褒姒,西周遂亡。今晋伐骊戎而获其女,又加宠焉,不亡得乎?”群臣惶恐之际,学问渊博的太卜却讲起了数百年前的一则故事旧闻,以告群臣,晋国会有大乱,但不会亡国,并且之后还会否极泰来,再创辉煌。——原来晋国开国之君唐叔虞在受封之时,就曾经找高人卜算过国运,高人留下了八字谶言“尹正诸夏,再造王国!”意指晋国会遇到大难,但会浴火重生,甚至再造后会有升格“王国”之象。并且太卜预言十年之内会有大乱,但无亡国之患。

【种花家事大纲·孟春纪】020晋献公违卜立骊姬 楚成王平乱相子文『东周列国志』


【山言】无意中发现“妺喜”看起来有点别扭违和,仔细观察了一下,才发现这个妺(mo4)与妹不是一个字,就赶紧查了一下,果然这个字不是妹,右半边是“末”不是“未”。也就是说很多人其实一直都搞错了。
【山言】骊姬入主正宫的时间,《左传》《史记》以及原著并未明确写出,我是根据这个“十年预言”倒推的。《左传》中鲁僖公四年(周惠王二十一年,晋献公二十一年,共和186年),倒叙了晋献公封骊姬成为正宫这件事,这一年的十二月,晋国三公子中的申生自缢身亡,重耳、夷吾出奔,晋国始乱。十年前则是(周惠王十一年,鲁庄公二十八年,晋献公十一年,共和176年),也就是晋国三公子被安排离开晋都的那一年。因此我将这两个事件设置在同一年。
10、骊姬诡诈 晋献公册封骊姬为正宫后,就犹豫废立世子之事。欲将骊姬之子奚齐封为世子,但申生贤能高洁,群臣敬服,是难得的储君,废贤立爱实为大忌。而骊姬知道自己本非晋人,此时根基尚薄,除了晋献公以及陪嫁来的心腹,并无可依靠的嫡系势力,能够入主正宫已是侥天之幸,若立刻行废立之事必遭群臣围攻,绝难周全。于是立刻开始狂飙演技,极力言说世子申生之贤能,并放言若晋献公再提此事,情愿自戕以免误国。晋献公大为感动,更加宠爱信任骊姬。

【种花家事大纲·孟春纪】020晋献公违卜立骊姬 楚成王平乱相子文『东周列国志』


却不曾想,这只是骊姬诡计的开始,骊姬借晋献公的绝对信任,竟然开始勾引晋献公身边的宠臣优施,优施是一名优人,甚得晋献公的喜爱,经常入宫表演。而骊姬则趁机勾搭,一来二去两人就恋奸情热起来,而晋献公却不疑有他,只当是骊姬喜欢看优人的表演。
等到优施被骊姬搞得五迷三道后,骊姬立刻将自己想让儿子成为世子的想法和盘托出,希望优施能够相助。而优施虽不在朝堂之上,无谋国之能,但却常常出入宫禁,熟知宫禁内外之事,因此立刻就有了主意。
原来晋献公手下有两个佞臣,分别叫做梁五和关东五,这二人虽见钱眼开,为人所不齿。但却偏偏擅长媚主,深得晋献公的喜爱,因此被晋人戏称为“二五”。优施告诉骊姬只需要用重金买通二五就能成事。于是骊姬立刻以优施表演精彩为由,赏赐给其大量的金帛。而优施带着金帛出宫后,立刻用金帛买通了二五。而二五虽是贪官但脑子并不差,否则也不可能成为晋侯宠臣。二五一合计就想通了其中关节,立刻献上了一条离间之计。
【山言】优施此人之事在文献中可见《国语·晋语》中的《优施教骊姬远太子》篇。
11、三子离都 二五认为世子申生人品高洁,无可指摘;若要夺世子之位,首先就应该使世子申生与晋侯及群臣疏离,于是二五第二日就在朝堂上进言,认为曲沃是晋献公的本家宗邑,长期疏离,恐生是非,应该派遣世子申生代表晋侯前去坐镇,晋侯权衡之下,认为有理就同意了。而长子重耳与次子夷吾一向和申生友爱,恐申生年幼,长途跋涉之下会有闪失;欲协助申生,一同回本家宗邑镇守。

【种花家事大纲·孟春纪】020晋献公违卜立骊姬 楚成王平乱相子文『东周列国志』


二五恐三位公子相聚成势反而难制,将来废立世子时,若一旦有失再次搞出两晋分立,曲沃代晋的戏码,那乐子就大了。于是赶紧再次进言,“边疆蒲与屈二地是防御戎狄的要害,应该分别建一座要塞,并各派一位深受晋侯信任的公子前去驻守,这样进可攻退可守,则晋国边疆可无忧矣。”晋献公认为大善,就立刻派长子重耳与次子夷吾分别去坐镇蒲、屈二地,并派遣主持修建晋国首都绛邑的大司空士蔿前去两地筑城,以示重视。晋国三公子于周惠王十一年(鲁庄公二十八年,晋献公十一年,共和176年)离开晋都。
12、狐裘尨茸 大司空士蔿领命之后,则完美表现出了一名打工老油条的特质,士蔿为晋侯修建首都绛邑时是披肝沥胆费尽心血,但去边境给两位公子筑城时,却是极为敷衍,搞了些柴草混上黄土,随便夯夯,搞了个土城就草草了事。手下人看不下去,就提醒了一句“恐不坚固。”但士蔿却哈哈一笑,化身谜语人,说了一句没头没尾的话——“未来仇敌的城池,修这么坚固做什么!”
等到大司空士蔿回都复命之后,尘埃落定。骊姬知道三子至此远离朝堂,时机已到,于是就安排自己姐妹的幼子奚齐和卓子日日在晋侯左右卖萌;而骊姬和少姬则尽力献媚夜夜在晋侯左右邀宠,借此为将来的世子废立做最后的准备和铺垫。

【种花家事大纲·孟春纪】020晋献公违卜立骊姬 楚成王平乱相子文『东周列国志』


【山言】《左传》上关于士蔿筑城蒲与屈的记载也是倒叙,《左传》在鲁僖公五年(周惠王二十二年,共和187年),也就是晋国三公子死走逃亡伤的第二年,倒叙了士蔿筑城的故事,因此对于筑城的时间暂未找到明确的说法。
13、楚国乱局 周惠王二年(鲁庄公十九年,楚文王十五年,共和167年)夏六月,楚文王驾崩,由息妫之子熊囏(jian)继位,但此时的楚国却是危机四伏。首先是息妫的次子熊恽(yun)才智出众,深得群臣喜爱,熊囏屡次欲寻机诛杀,都被群臣设法护佑,而熊恽为求自保,暗养死士。周惠王五年(鲁庄公二十二年,楚堵敖三年,共和170年),熊囏在位三年时,一次出外狩猎,被熊恽派死士刺杀,一举功成。事成之后熊恽立刻对外言说是熊囏突发急症,医治无效而亡。息妫虽不相信,但只此二子,只能默认既定事实,立刻和大臣拥立熊恽为王,是为楚成王。而熊恽对兄长熊囏当年的刁难依然是耿耿于怀,因此兄长入葬之时,不为其立王号,亦不以王礼安葬,只赐号“堵敖”。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另一个危机则来自楚文王的弟弟子元,子元为楚国令尹。与其兄楚文王的审美完全一致,第一次见息妫,子元就被息妫的绝色所震,一直暗中觊觎。楚文王在世时,子元不敢造次;但等到楚文王去世,且新君尚幼,子元的心思就立刻活泛起来,但好在有老臣斗伯比坐镇。子元虽时有僭越之行,但不敢完全纵肆,对息妫虽曾有撩拨之举,但被息妫当众严词申饬后,就不敢再轻举妄动。

【种花家事大纲·孟春纪】020晋献公违卜立骊姬 楚成王平乱相子文『东周列国志』


【山言】关于熊囏之号,原著是堵敖,《史记》作庄敖。有说法是因“堵”与“杜”谐音,而“杜”与“庄”形似,造成在千百年的传抄中出现误写。
【山言】原著是堵敖三年被杀,《史记》是五年才被杀。我根据召陵之盟的时间节点倒推,应该是三年时就被刺杀了——关于召陵之盟,《左传》是在鲁僖公四年(周惠王二十一年,共和186年);《史记》记载是成王十六年;倒推既是在共和170年,熊囏被杀,即楚堵敖三年。
【山言】这也解释了上一章回我遇到的问题,上一回中查阅《史记》,我发现楚文王是十三年驾崩,而核算原著和《左传》,应该是十五年驾崩。但令我疑惑的是,校核楚成王的时间节点时,发现双方一致,因此当时一直没搞明白“楚文王记载中差的这2年,究竟是怎么抹平的”。直到这一回核算楚堵敖的时间才发现,《史记》中差的这两年是加在楚堵敖任上了,之后楚成王的时间节点双方就没有矛盾了。
14、子元伐郑 周惠王十一年(鲁庄公二十八年,楚成王六年,共和176年),斗伯比病卒。子元大喜,立刻将家搬到王宫旁边,而新馆选址时正好“无意中”选在息妫所居宫禁的旁边。之后子元在家中便命人日夜歌舞演奏,妄图借此勾引息妫。息妫深知此时朝局不稳,尚不能直接对子元动手,于是佯装无意,在已被子元买通的侍者面前言道:“先君舞干以习武事,以征诸侯,是以朝贡不绝于庭。今楚兵不至中国者十年矣。令尹不图雪耻,而乐舞于未亡人之侧,不亦异乎?”此语意在暗示子元——若想当楚王,就要先做件担当得起楚王之位的事情。子元果然上当,在听到侍者复述的息妫之语后,感觉有理,就决定带兵征伐,然后携大胜之势回楚篡权。

【种花家事大纲·孟春纪】020晋献公违卜立骊姬 楚成王平乱相子文『东周列国志』


而此时,郑国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讨伐目标。原来共和164年楚文王因郑厉公鄄地盟齐,而讨伐郑国,大兵压境之下郑厉公只得背齐朝楚;但等到共和167年楚文王去世后,楚国新君尚小,于是郑厉公立刻就起了别样的心思;同年恰逢周朝五大夫之乱,之后周惠王到郑国避难,而郑厉公则抓住时机联合其他诸侯拨乱反正,协助周惠王重登王位,周国与郑国的关系升温,至此郑国又背楚朝周。但共和169年一代枭雄郑厉公病逝,新君郑文公继位,此时郑文公尚无建树,因此子元就决定趁机先拿郑国开刀。
15、空城之计 周惠王十一年(鲁庄公二十八年,楚成王六年,共和176年)秋,子元率帅楚军伐郑。楚军果然势大,一路势如破竹,直接杀入郑国国都的外郭集市,眼看马上就要攻打新郑内城。好在共和175年,郑国参加了齐桓公的幽地会盟,因此齐国一听说郑国被攻击,立刻就同鲁国、宋国前来救援。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此时援军尚在路上,但郑都却已危在旦夕。郑文公大惧,就想要暂时先逃往附近的桐丘避难,等到齐鲁援军到后,再行定夺。好在正卿叔詹为人老成,分析了一下局势后就大笑道:“我有一计,可兵不血刃,使楚军自退!”于是叔詹就布下了一个虚虚实实的空城计:

【种花家事大纲·孟春纪】020晋献公违卜立骊姬 楚成王平乱相子文『东周列国志』


——第一步,在城内显眼处整肃旌旗;而在城内要害处埋伏下重兵,但并不注重保密。
——第二步,大开城门,令街市百姓自由进出,而城门之上一切照平时之态,并无动静。
等到楚军前军到达城门时,果然立刻就被镇住了,反而不敢进城,而是派人向子元请示。而子元立刻自以为看穿了郑国奸谋,认为郑国是准备在城中埋伏,于是让人前去查探。果然登高眺望时,楚军发现新郑城内旌旗整肃,而派出的斥候也在城内发现了几处似乎因掩饰失误而暴露的埋伏点。于是子元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让楚军后撤五里安营扎寨,想等到斥候彻底摸清虚实后再行定夺。
次日,依然摸不清虚实的子元忽然得到情报,齐宋鲁三国援军正在路上。子元又自以为已经看穿了郑国的奸谋,认为郑国是故意诱敌深入,打算以新郑作饵,引诱楚军,然后和三国援军里应外合,绞杀楚军。于是子元立刻下令,等深夜全军弃寨撤军;并为防止郑军察觉,命令营寨之中保留旌旗,撤军之时摘去马铃,保持行军安静。
第二日,叔詹亲自巡城,远眺楚营,大笑道——“援兵将到,楚军已撤!”众人将信将疑,派死士探营,果然只是一座空营,而不久援军消息也到了,果然援军快到郑国境内,不过已经探知楚军退兵,就各自班师了。众人大服,立刻向叔詹请教其中缘故,叔詹也不藏私,坦然解释道:

【种花家事大纲·孟春纪】020晋献公违卜立骊姬 楚成王平乱相子文『东周列国志』


——郑国只是小国,但子元却出动了整整六百乘,这说明子元恐惧失败,因此就会极为谨慎,宁愿不胜也绝不敢冒险,因此我故布疑阵,以空城之计让他以为有诈,再在城内整肃旌旗,明伏甲士,让他通过努力来验证自己的猜测,人们往往会相信自己通过努力知道的所谓真相。因此其必不敢轻举妄动,这就为援军的到来争取了时间。
——楚营虽然旌旗尚在,但日常操练,军声震动,怎么可能有群鸟会在营中盘旋栖息,此必然是空营。而楚军大兵压境就算要撤军也用不着如此鬼祟,那就只可能是援军已近郑国国境,所以我才能在早上提前预知军队动向。
众人听完叔詹的解释,对叔詹之能更是叹服不已。郑文公稳定局势后也立刻派遣使者前去三国致谢。
16、色令智昏 子元班师回朝,但为了掩饰自己的仓皇撤退,刚出郑界就立刻命人鸣钟击鼓,奏凯而归,这也就是为什么三国援军能立刻知道楚军已撤的原因。等到回朝后,只对人说攻破新郑外郭,迫使郑伯龟缩内城,楚军全胜而归。但这么大的行动,想隐瞒真相根本就不可能。很快,息妫就知道了事情原委,于是佯装不知,立刻起哄提议,让子元公示国人,并告诸太庙。子元马上就哑火了,呐呐而还。

【种花家事大纲·孟春纪】020晋献公违卜立骊姬 楚成王平乱相子文『东周列国志』


子元此次无功而返,之前幻想的携大胜之势抢班夺权,然后得息妫青睐从而抱得美人归的场景已成泡影,于是子元决定直接强来。子元打算先拿下息妫,若是息妫顺从,那自然最好,有息妫出面,会少很多麻烦;若息妫不肯就范,那就直接强来,然后挟太后以令君臣,伺机夺权。
周惠王十三年(鲁庄公三十年,楚成王八年,共和178年),正逢息妫偶感身体不适,子元立刻前来问安,见到息妫后立刻借题发挥,以息妫病重,需要静养为由,着人带领数百名家甲驻守息妫寝宫门口,以隔离息妫与外面的交流,而其自己则趁机以照看病人为由,堂而皇之的将卧具移到宫中居住。
大夫斗廉闻之大怒,强闯入宫,怒斥子元悖逆。子元立刻令手下擒拿大夫斗廉,而息妫则趁斗廉与子元争执之机,着心腹携带懿旨趁乱潜出封锁,密令大夫斗伯比之子斗谷於菟带兵入宫靖难。斗谷於菟接旨后密会楚王及楚王嫡系将领,约定半夜率军入宫袭杀子元。
而子元则已色令智昏,光天化日之下擅入楚王宫禁不说,还擅自擒拿当朝重臣,不赶紧想着如何善后,竟然满脑子还想着怎么让息妫就范。到了晚上不仅不加紧防范,还故意醉酒,然后去息妫处闹事,之后竟然在宫中当众强拥宫女眠宿。

【种花家事大纲·孟春纪】020晋献公违卜立骊姬 楚成王平乱相子文『东周列国志』


等到半夜,准备妥当的斗谷於菟一声令下,就带领楚军杀入宫禁,子元的家甲根本不是对手,很快就溃散而逃。而子元也在梦中惊醒,但酒壮怂人胆,子元不仅不设法躲藏暂避,反而持剑前去单挑,结果不数合就被当场斩杀。次日,楚成王上朝,立刻公示子元罪状,命人即刻诛灭子元满门。
【山言】原著写的是子元在王宫住了三天就被杀了,但《左传》上记载的是“楚公子元归自伐郑,而处王宫。”即共和176年,子元伐郑归来后就住在王宫,一直住到共和178年(鲁庄公三十年)秋被干掉为止。
17、斗谷於菟 斗谷於菟,字子文,楚国令尹,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祖父斗若敖,祖母为郧子爵的女儿。斗谷於菟幼时神异,既长,竟有安民治国之才,经文纬武之略。
斗若敖生斗伯比,斗伯比幼年随母居住在郧国,深居宫中玩伴不多,故深感孤独,与同样孤独的舅父之女同病相怜,因此二人幼时极为亲善。却不成想长大后,两人依然难舍难分,一日情浓之时,竟与表妹做下德骨之事。直至表妹有孕,舅母才察知真相。此时舅父已经继承郧国国君之位,但尚不知情。而舅母为女儿名节计,立刻勒令斗伯比立刻回楚,无令不得再入郧宫;又为防郧君知晓后重责女儿,就对外谎称女儿重病,需要养病不见外人,实则是在宫中一偏僻处静养待产。后此女产下一子,此子即为斗谷於菟。正好此时,郧君在外田猎,郧夫人为防丑事外泄,于是趁女儿昏厥之时,命人弃入云梦泽之中。

【种花家事大纲·孟春纪】020晋献公违卜立骊姬 楚成王平乱相子文『东周列国志』


郧君带手下田猎,一日正好游猎到弃婴之地。当时忽见远处有一只猛虎盘踞,即刻搭弓射箭,不中;左右侍卫齐射,亦皆不中。但猛虎并不动弹,既不躲避,也不反击。于是郧君命手下查探,听回报才知,此虎竟然在哺乳一婴儿,郧君大惊,知是神物,不可冒犯,就立刻带人回宫。郧夫人见丈夫忽然回宫,还以为事泄,心虚之下急问缘故。郧君未察有异,就将所见之神异之事告知夫人。郧夫人大惊,忙问事发地点,后确定正是宫人弃婴之处。恐冒犯神灵,立刻将女儿之事和盘托出。郧君闻之大惊失色,言道,“昔年,姜嫄履巨人迹而生子,弃之冰上,飞鸟以翼覆之,姜嫄以为神,收养成人,名之曰弃,官为后稷,即为周代之祖。此子有虎乳之异,必是大贵人也。”于是立刻命人寻回此子,并交还女儿抚养,等女儿坐完月子后,就与斗氏宗亲商议此事。次年,安排女儿携子如楚与斗伯比完婚。
此子因幼年喝虎乳,于是取名斗谷於菟(於菟,虎也;谷,母乳也,盖因母乳于幼儿犹谷物于成人也)。
斗伯比生前为楚国大夫,卒后斗谷於菟继承大夫之位。周惠王十三年(鲁庄公三十年,楚成王八年,共和178年),原楚国令尹子元伏诛,楚成王升斗谷於菟为令尹。同年秋,斗谷於菟甫一上任,楚国财政就遇到困难,斗谷於菟二话不说,立刻毁家纾难,助楚国脱困。而斗谷於菟也确有治国大才,接连推行强国之策——斗豪强,令楚国臣属封地每年上缴一半收成,使楚国赋税充足;迁楚都,说服楚王将楚都从丹阳迁往郢都,至此楚都南极湘潭,北据汉江,得南国要害;兴军政,勤于政务,治兵训武,进贤任能——终使楚国大治。

【种花家事大纲·孟春纪】020晋献公违卜立骊姬 楚成王平乱相子文『东周列国志』


18、齐桓灭鄣 齐桓公听闻楚王任贤图治,恐危及齐国霸业,于是与管仲相商伐楚之机。但管仲认为,时机尚未成熟,齐桓公只是刚刚得到中原诸侯的认可,尚未多施恩德,就急于征诸侯之兵以伐强楚,此时南下若是顺风仗还好说,而一旦战事不顺,顷刻之间,诸侯就会离心背德。为今之计,齐国最应该做的是广威施德,待时而动。
齐桓公又提议,昔年齐襄公诛灭纪国,为齐哀侯报了九世之仇,但纪国的附庸国鄣国尚存,此时齐国可以去灭鄣国。管仲再次谏言道,鄣国之所以能独存至今,是因为其开国先祖是太公姜子牙的旁支后裔,与齐国是同姓,擅自灭同姓之国,必有非议。因此齐侯万不可兴兵灭鄣。
齐侯有些不悦,管仲立刻说到,其有一计,可不费一兵一卒,就使鄣国主动求齐国兼并,这样既可以灭鄣,又可以不沾灭亲之恶名。齐侯大喜,忙问其策。管仲让齐国大将率大军到纪国旧都巡视,然后让鄣国细作散布齐国将要灭鄣的谣言,鄣国国内必会有异动,此时鄣君若是识相,定会派人求降。果不其然,齐侯依计而行,不久之后,即周惠王十三年(鲁庄公三十年,楚成王八年,共和178年)秋七月,鄣君亲自求降,齐国保留其宗祀,彻底吞并鄣国。齐桓公因此盛赞管仲——“仲父之谋,百不失一!”

【种花家事大纲·孟春纪】020晋献公违卜立骊姬 楚成王平乱相子文『东周列国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