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一篇川剧名作的观后感汇合

2022-05-28 来源:百合文库

一篇川剧名作的观后感汇合56句



喻秉渊,原名元吉,字福庵,号秉渊,四川巴州人(今巴中市恩阳区兴隆场乡玉皇村),豪爽自负,家学渊源。十六岁中秀才,道光五年已酉(1849年)中文举,后在巴州宕梁书院讲学,创立宾兴(即助学基金)。清同治十年,以大挑签分云南署沾益知州,后授保山县知县。任职期间,为官清廉,办案公正,被当地百姓誉为“喻青天”。
该剧以喻秉渊“挂印回乡”之后,于故里恩阳发生的平凡小事为主线,描述与刻画了喻秉渊亲民、兴学、减税、劝农、倡廉、守节以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事迹。
喻秉渊出生并成长于巴州即今巴中市辖区,一个书香不绝,科第绵延的家族,世代相传的祖训:“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更是从小便培养了喻秉渊良好人品。据《巴中县志校注》(民国十三年版)记载:亦越乾、嘉,民物藩庶,国家右文,人重科举,士竞帖括,父诏其子,兄勉其弟,虽至寒畯,亦趋於学,应试弥多,人才增盛……男耕女织,家世其业,老师宿儒,终身教授。此为文盛时代。而喻秉渊正是出生在这么一个环境之下,并成长于一个书香门第。以耕读传家的喻氏一脉出现了在当时少见的“三十六年三拔贡入一家”的事,此事的主角正是喻秉渊的高祖喻珩,曾祖喻龄懋和曾祖兄喻遐昌之子喻六一。从乾隆癸酉科即1753年到乾隆乙酉科1675年再到乾隆四十二年丁酉科即1777年,连续三届,每十二年由各省学政官员从每州每府或每县选拔一名生员,保送入京参加会试,喻珩、喻龄懋、喻六一三爷孙三十六年先后被选中,成为拔贡生。
后据《巴中县志校注》(民国十三年版)的记载:喻珩,雅州、重庆府教谕;喻龄懋,洪雅教谕,后擢升云南恩安知县;喻六一,历任新繁、巴县、璧山、越隽教谕。可看出其家世,实乃书香传世,三人先后为官,均以家训严身律己,立德树廉,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