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蔡元培与北大观后感合计

2022-05-28 来源:百合文库

蔡元培与北大观后感合计76条



1902年冬,上海爱国女子学校开办,蔡元培为三位发起人之一,并一度接任经理一职,这可以说是他直接从事女子教育的实践之始。男女同校一直是晚清以来许多新知识分子努力争取的一项运动以,也是社会上争论较多、分歧较大的问题。不仅有反对派、造成派,还有缓进派。小学男女同校的制度化,就是在蔡元培手中实现的。民国初年,蔡元掊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长,主持通达了《教育暂行办法十四条》,其中就有规定:“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八年后,蔡元培又把男女同校的改革推进到大学,国立北京大学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又使北大开放女禁具有全国范围的示范意义。
1919年3月,蔡元培在北京青年会以《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的关系》为题发表演说,根据“外国的小学与大学,没有不是男女同校的”之惯例,主张通过试验,再加以推广。这一演说刊载于《北京大学日刊》,甘肃女生邓春兰因为其弟邓春膏为北大预科学生,得以读到此文。5月19日,她给蔡元培写信,代女界上书,希望按照“男女平等之义”,能够有机会“负笈来京”。
9月12日,蔡元培回到北京,重理校务,再次表现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1920年2月,王兰、奚淡、查晓园作为第一批女生,以旁听生身份进入北大哲学系和英文系学习。邓春兰、杨寿璧、程勤若等六名女生也随后入学。当年暑假,北大正式通过招考,录取本科女生。国立大学的校门第一次向女生打开。
在这样一件中国教育史上的大事中,蔡元培显然使用了先斩后奏,甚至斩而不奏,以造成即成事实的有效策略,以至于引起社会上的非难,还有许多像“男女混杂,伤风败俗”一类的谩骂。所以,当时还是北大在读学生的顾颉刚,就用“蔡先生当校长期间做的最骇人听闻的事是开放女禁”来描述王兰等人的入学“风波”。
蔡元培一生中,有过三次影响较大的辞职,这就是戊戌变法之后的挂冠出都、五四运动中间的辞职、1923年因为罗文干案而引发的辞职。
罗文干当时是政府的财政总长,1922年冬,因为金佛郎案被捕。在11月25日答记者问时,蔡元培就为罗辩护,认为他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目的在借此倒王(宠惠)阁;而蔡元培对批捕不依法律程序处理,表示愤慨。地检厅宣告不予起诉后,罗被释放。但到1923年1月,教育总长彭允彝为了取悦献媚于军阀,又提议重新收捕罗。罗不仅和蔡是北大同事,而且,二人曾于1920年欧美考察时同行,其人品和操守为蔡所深信不疑。所以当《京报》的邵飘萍向蔡元培和胡适、蒋梦麟披露罗案内幕以后,蔡大抱不平,毅然辞职。

蔡元培与北大观后感合计76条


吴稚晖曾品评过蔡元培,曰“律已不苟而对人则绝对放任”,蔡颇认同此说。胡元的八字点评“有所不为,无所不容”,着眼点也正相似。黄炎培评价:“有所不为,其正也;无所不容,其大也。”
(节选自《传记文学》)
相关链接:
①蔡元培1920年在北大招生女生,有人问他:“兼收女生是新法,为什么不先请教育核准?”蔡元培答:“教育部的大学令,并没有专收男生的.规定。”(摘自《蔡元培在北大改革的日子》)
②蔡元培当北大校长期间,聘请的教授既有主张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胡适、陈独秀、鲁迅,也有主张恢复帝制的辜鸿铭、刘师培;还有提倡“情人制止”、“外婚制”的性博士张竞生(摘自《蔡元培在北大改革的日子》)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蔡元培在北大招收女生被质疑,他巧妙地用“教育部的大学令,并没有专收男生的规定”答复,表现了蔡元培的机智与非凡魄力。
B.甘肃女生邓春兰女界上书事件表明了当时要求男女同校学习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因而蔡元培的教育改革也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C.顾颉刚说,蔡先生当蔡先生当校长期间做的最骇人听闻的事是开放女禁。这足见男女同校改革的非难之多,非难之严重,超出一般人的想像。
D.本文的传记特色明显,以记叙为主,兼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对教育改革家蔡元培先生的无限赞美与崇敬之情。
5.结合文意,请概括蔡元培为实现国立大学的校门第一次向女生打开,作了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4分)
6.蔡元培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结合全文章,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4. B(错在 “男女同校学习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从文中“争论较多、分歧较大”及顾颉刚惊駭的反应可知,“男女同校学习的观念还未深入人心”)(3分)
5. (1)实践准备。发起并开办上海爱国女子学校,为女子教育实践之始。
(2)制度准备。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通过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十四条》。

蔡元培与北大观后感合计76条


(3)舆论准备。蔡元培在北京青年会以《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的关系》为题发表演讲。(4分,每点2点,概括1分。签到两点即给满分。)
6.(1)勇于实干,为中国教育发展创办学校。
(2)魄力非凡,勇于改革创新,在北大进行男女同校等一系列改革。
(3)正直仗义,不畏强权,为营救罗文干而辞职。
(4)胸襟开阔,教育思想先进,在北大聘请教育不拘一格。(5分。答到二点4分,三点5分)
这次,学校带我参观了北大清华。看着那里面的学生有说有笑,使我产生了一个念头我要上北大。
北大清华的校园十分美丽,清华里有水有桥,到处都是树。大礼堂古朴典雅,建筑物鳞次栉比,到处都充满了学习气氛,让人陶醉。北大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到处树影婆娑,一座古塔耸立在树丛中,给人一种古代园林的感觉,未名湖湖波荡漾,波光粼粼。各种景物与树与湖浑然一体,给人一种放松之感。
我们还听了一次演讲,给了我很大的感触。我明白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够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只不过,光靠毅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不然也只是徒劳,还要对自己有信心。我们还参观了蔡元培先生的雕塑,李大钊的雕像。
这次参观虽然很累,但是却给了我许多收获,让我改变了我的学习态度。让我明白了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需要努力拼搏,而且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在参观时,导游说道:"要想记住一些东西其实并不难,我们可以采用幻想记忆法,将一些难得东西转化成一些画面来帮助记忆,这样可以防止遗忘。而且要将老师教给你的东西转化为你自己的知识,这样你就不会觉得记东西太难了。而且你要不断琢磨老师讲的含义,去理解。这样你才能成为学习高手,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导游的这番话让我说到了很大的启发,我因该努力学习。
感谢学校的这次参观,我一定会努力学习,感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一定会努力的。
《觉醒年代》观后感1
最近追剧《觉醒年代》感悟很深,能感受到自己成长了。儿时的记忆村子里有了第一步黑白电视,需要花钱才能去看。不管如何每天还是会厚着脸皮挤到邻居家的门缝里偷看,被逮住了就会被驱赶,偶尔有了钱也会付费光明正大的去看。后来自己家也有了黑白电视,老妈说后来也有了彩电。总之,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后来老爸又背回来一个单缸洗衣机。那时候并不懂得这些到底意味着什么。

蔡元培与北大观后感合计76条


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经历了不少,从一个小姑娘单枪匹马闯江湖,四处流浪至今天的大大姑娘,回到祖国的怀抱,另有一番感触。儿时追剧也只是看热闹,隐隐记得那时候看得最多的就抗日战争和国共战争,只是看热闹。现在追剧会思考,在剧中找自己想要的东西。
从《觉醒年代》我了解到北大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萌芽和确立、我们中国共产党政党的由来,以及思想的核心,为什么是中国革命而不是中国改良,为什么我们中国政党是马克思主义为基石,为什么会有中国共产党。这让我有种要把整个中国历史系统的读一遍的计划。
剧中蔡元培聘请为北大校长,并邀请陈独秀到北大助力,协助陈独秀创立《新青年》。李大钊在北大组件马克思主义研究室,与陈独秀共同成功发起五四青年运动、新文化革命,马克思主义的启蒙和建立,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起工人运动、五一劳动节,以及8小时工作制的由来。引领中国新青年建立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影响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一代伟大人物。他们不断的探索、研究和实践,为中国寻找一条拯救国家的科学、民主的革新道路。
让我联想到我们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就是沿着这条走过来的。那些年并不关心也不懂什么经济、政治政策,唯一考虑的是赚钱买房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过好,也从来不懂这些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中,从土地下放,包干责任制,家里生活逐渐好起来,到沿海的改革开放,允许先有部分人富裕起来,带动内陆发展。
《觉醒年代》观后感2
连续观看了43集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自己心情感慨万千,心灵又一次受到了洗礼。学习观看党史题材教育片,可以深化对党的信赖,坚定对党的领导信念,不忘党史、牢记党史。
从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为党的创始人,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使党走向正确道路历史大剧,深刻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缔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历史。捍卫主权,北大学子行动起来,全国各大学校的学子行动起来,抗议巴黎不平等和约,五四运动代表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掀起了爱国主义运动,100年来历史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推翻旧社会走向新社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100年来历史告诉我们祖国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富裕走向小康,强大的中国屹立在东方,我们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14亿人在欢歌笑语。

蔡元培与北大观后感合计76条


自己作为新时代的党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跟党走,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投入到安全生产工作中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引领作用,树型立标在岗位、在责任区,落实“责任心 责任制 基本功=安全正点”,在创建“毛泽东号”式班组中发挥积极作用,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用实际行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觉醒年代》观后感3
近期,我们在学校的组织下观看了《觉醒年代》这部作品。这部电视剧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而作,尚未完结,虽说只看了几集,但给我的感触颇深。等不到看完便来写这心得,以下便是我的观感。
《觉醒年代》从新文化运动讲起,陈独秀历尽艰辛从日本回国之后,以文学为基,创办《青年杂志》,力求从思想上改变中国新青年,进行讨袁运动。中国当时处在一个迷茫的路口,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领导者不知道中国应该走哪一条路。袁世凯渴望恢复帝制,开倒车的行为为各路人士所不耻。新一代有思想的人不畏压力将自己的考量,思路说与人们,中国的思想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毛泽东等人的努力下不断发展。片中给我感触比较深的是陈独秀由《国际歌》歌词有感说出的话:大到国家,小到个体,自己的命运自己争取。当初的中国刚刚推翻几千年的帝制,新制度正在萌芽阶段,袁世凯却到处借款,依托外国支持,打击新思想,新制度,这是不可取的。且不说袁世凯有复辟之心,就借外债、依托外国过活这一举动来说,他就已经失去了独立之心,一个国家,如果连自立自强,独立更生都做不到,依托外国,与殖民地何异。
中国要想发展,独立是必须的,必须有骨气有方向,自己的命运自己争取,不管是对国家还是个人。这句话一律适用,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独立之心,没了前行道路,说句不好听的,这样活着和等死没有区别。天下的路是给天下人走的,有志者事竟成。当时的中国需要一条独立,民主,科学的道路,陈独秀他们便将民主科学的道路展示给众人看。
《觉醒年代》观后感4
《觉醒年代》讲述了革命人士找到的冲破旧思想的罗网,看一场有意义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旧礼教、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而后来的五四运动证实了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这部电影从另一角度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由纪律到制度再到思想的一个奋斗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侧面也让我体会到中华民族探索求知的精神与胜利的来之不易。

蔡元培与北大观后感合计76条


在这部电影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陈独秀,他曾经是清朝秀才,后来参加了辛亥革命,在“二次革命”后流亡日本,1915年,在上海出版《青年》,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在五四运动间,影响了一代中国青年思想。他提倡民主与科学,还形象地称它们为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的英文译音,是德摩克拉西,科学的英文译音,是赛因斯)。他曾经说过:“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之脑神经十之九焉。”在他看来,青年,不是有多小的年龄或有多光滑的面容,皮囊上那死气沉沉的灵魂,在于内在的思想是否“新鲜活泼”。青年应是洗涤这个时代的一把钥匙。青年,于个人,是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那初升的太阳;青年,与社会,是叶与根那息息相通的脉搏;青年,于时代,是对国家的责任与牵挂。
《觉醒年代》观后感5
不得不推荐一下最近看的一部剧《觉醒年代》,看完之后,除了震撼,就是感动。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张的神剧情节,也没有至高点的宣讲教育,贴合人物原型,将书中的历史人物活生生的带到了我们眼前,他们不完美,有小脾气,会开小玩笑,但恰恰是这样的不完美,才与他们伟大的爱国奉献情怀形成了强大的对比。无论他们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他们为了同一个理想中国而奋斗。在那个靠吃人、吃血馒头才能活下去的社会,在那个被列强欺压、被军阀迫害的社会,在那个完全没有人权可言的社会,要靠什么才能站起来呢?
剧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便是:“逆历史潮流者,必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我们为了爱国,必须要救国,倒袁,我们为了我们的中华民族 ,更必须要救国,倒袁。”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而犹未悔。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李大钊、陈独秀和毛泽东等人先后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救国先救思想,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联合北大教师以发表刊物的形式向百姓传达启蒙思想。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他们开始接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明白要想彻底实现思想启蒙,必须建立一个政党,领导中国进行革命。
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他们在一开始是站在与陈独秀的思想对立面,他们坚持“无政府主义”,但在法国学习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意识到了,这套理论根本不适用于中国的社会,在历史发展的必然条件下,社会主义道路才是真真正正的大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是必然发展的产物。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有血性的,是他们披荆斩棘换来了今天我们所拥有的幸福生活,与时光之镜对话,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会实现!

蔡元培与北大观后感合计76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