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酵母菌的培养与计数观后感汇合

2022-05-25 来源:百合文库

酵母菌的培养与计数观后感汇合60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学情分析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变化”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活动建议。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体现了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同时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而建构模型及模型的理解和应用是高中教学的难点之一。通过两轮的教学摸索,在今年对于本实验的教学有了比较成型的方案,今天与各位教师分享。
这个实验常用的方法是称取1克干酵母,加入到10毫升马铃薯培养液或葡萄糖溶液中,28℃连续培养7天。每天定时取样、计数,最后绘制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两点想法:第一,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获得数据、建构模型的过程中。这样就要大量的取样,多次大量取样会影响培养液的体积,造成严重的实验误差。第二,在一节课完成计数,避免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去计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操作性更强。
在保证实验科学性的基础上,我的实验方案如下。在此将必修3与选修1微生物实验进行整合,这样处理的原因有两点:第一,解决选修1实验过于集中,学校实验室条件的限制,不好安排。所以将选修1和必修3的学段打通使用。第二,实验中将选修1中微生物的内容融入进来,为了让学生体验模型建构的完整过程。这也体现了北京市一直倡导的整体备课的思想。
实验的全过程在一节课很难完成,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安排得,前后共6课时。重点是第五课时,收集数据、建构模型。下面我简单的阐述这五课时的内容。
2.单元实验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完善修正实验方案。并进行干酵母活化,取1克干酵母加入到100毫升的培养液中,培养液是教师配置好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