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孔子诗学研究读后感汇集

2022-05-28 来源:百合文库

孔子诗学研究读后感汇集56句



语言论
篇一
《语言论》是爱德华·萨丕尔的一部代表作。全书共分11章,主要论述语言的性质、形式、结构、演变以及它跟思维、种族、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萨丕尔作为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显然对“什么是语言”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全书的第一章就阐述了其对于语言本质的看法。
对于语言,我们太过熟悉,正因为如此,对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并不如想象得那么容易。首先,萨丕尔将走路与说话进行比较,以此来说明“语言是一种非本能性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语言论》第4页)。在这里,突出强调了“文化的”功能,即将语言的本质属性放到人类社会的大环境中考虑,加强了言语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这也是萨丕尔作为人类学家与众不同的着眼点。作者认为更改一个人的生活的社会环境完全能够改变这个人的言语,他的言语的形成有赖于周围人们的言语,“正象不同民族之间,宗教、信仰、习俗、艺术都有差别一样”,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参杂了大量的人的因素,以及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习惯”。
为了论证语言的“非本能性”,作者又将语言中的象声词和感叹词抽出来进一步说明语言是“人脑的创作,想象力的发展”(第7页)。这个观点当然无可厚非,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将象声词定位在对于自然声音的“摹拟”上,象声词,顾名思义,我们很容易认识到它是对自然界固有声音的模仿;但是作者认为感叹词同样也是“自然声音的习俗的定型”(第5页),这就让我产生了一些困惑:如果说我们惯用的感叹词,例如:“啊”,“噢”,“哇”等是对自然的模仿,那么那么它们又是对自然界中哪些声音的模仿呐?不能否认感叹词的来源与其他语言成分一样来自于自然所启发的、人脑的创作,但既然肯定了其与自然声音的联系,我认为为了确保论证的严密,就应该加上相关的例证,使得结论更加的可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