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世界遗产美观后感汇合

2022-05-25 来源:百合文库

世界遗产美观后感汇合60条



国家宝藏观后感1
在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很需要有人把文物,文化演活了给我们看,烹熟了给我们吃。如果不是这样一档节目,很多人是意识不到自己的文化饥渴和精神干燥吧。反正我觉得如降甘霖,非常好,央视邀请到的嘉宾,故宫博物院的志愿者们也都是非常专业和热爱文化工作的一些人,他们是当代的匠心代表,是真正用热爱,执着和梦想在活的人。
文化的东西,需要这样一群真正热爱它的人守护,因为文化,历史很脆弱,又很重要,需要最温柔的爱来呵护。尤其是讲千里江山图时,那个现场磨颜料的老先生,感觉很奇妙的缘分,好像这辈子可能就这一次能和这些永远不会与自己的生活产生交集的人相遇了,而许多人的一生也根本意识不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之外,有人在做这样一件与文化有关,看似微小但很有价值的一件事。我觉得肃然起敬,很多人的工作,很有意义,却不为人知,我们大众其实需要参与和关注,给这些人一个舞台,让这些高冷的文化精粹走向大众,被看见和理解,被延续和传承。很感动,老先生现场示范做的一切,觉得很有意义很值得敬佩。他让我们知道古人是在用多么极致的精神在做一件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绝不仅仅是大宋的航拍中国这一层意义,更是中国画,颜料的登峰造极,这是封建时代才可能产生的一件瑰宝,这是只能在皇权鼎盛时期才能做到的一件事,今人想要做这种事财力,物力,审美,都不可能。
听解说的时候,觉得王希孟如果真的是消失在大牢,而不是被处死该多好。天才,仅有一件传世杰作。为节目的小剧场打call,很好看,看到宋徽宗和蔡京的一天从互相拍马屁开始,觉得特逗,好萌,蔡京不论怎样弄权,之所以能做到这么高的位置,绝对跟他对艺术的赤诚分不开,他再怎么看不上王希孟这个小孩,但面对足够优秀的作品,还是会禁不住赞叹,这才是他跟宋徽宗灵魂上的最高契合点,对艺术的共同追求,热爱。从某个角度说,宋徽宗,大概是用艺术上的知己,人品上的小人在做宰相,就算他心里江山再大,也大不过艺术,所以他是投错了胎,用错了人。他的本质是艺术家,他的硬件和软件的悖逆的,他的灵魂是艺术家,他的身体生在了皇家,好像花朵的灵魂,却有大树的枝干,注定是脆弱,被摧残的。

世界遗产美观后感汇合60条


以前也不理解乾隆,不喜欢乾隆,和许多文化人对他的评论一样鄙视他,看完节目忽然觉得乾隆很单纯,很可爱,他的审美可能很不主流,但是他的心很赤诚,瓷母瓶的工艺价值大于审美,真正的艺术并不仅仅是以美打动人的,真也很重要,记录也很重要。瓷母,就是一种对传统工艺的集大成,美不美不重要,它就像一个活的釉彩工艺秘笈,记录着中国陶瓷文化的工艺巅峰,展示着那个时代的骄傲。要感谢乾隆的炫技,把这么珍贵的工艺作品保留下来了。
另外,出于对乾隆的好奇,发现他真的很招黑,很孤独地在坚持自己的审美,感觉好想抱抱他,他的乾隆红很美!他就像乾隆红,是一朵彻底的男版红玫瑰!活的热闹,绚丽,美得喧嚣!谁说这样就不好呢?我不觉得乾隆审美很好,但是乾隆的心态很赤诚,很感动,虽然蝴蝶结,条纹瓶很像是像现代人仿古的拙作赝品,不好看,只能说明他审美不好。甚至,可能也不能说他审美不好,毕竟乾隆红又很出彩!只能说他审美很大胆,发挥正常时很棒,发挥不好会偏。
感谢《国家宝藏》这个节目,很棒,你们的工作很有意义,把高冷的文物介绍给大众,让许多人看到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我们这个时代很需要这样的节目。
国家宝藏观后感2
《国家宝藏》是关于《独立宣言》作为藏宝图的电影,众所周知,《独立宣言》是美国国家历史的源头。美国立国至今只有两百余年,然而,尼古拉斯·凯奇的四人寻宝团队,却在山穷水尽之际,发现了储存着诸如亚历山大图书馆烬余手卷、玛雅帝国金币、埃及法老像之类辉煌宝藏的地宫——可媲美于未开封的秦始皇地宫,而秦始皇地宫,是中国两千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大帝国历史的积淀。
秦始皇地宫,只是中国数以千万计的帝王将相陵墓、文化遗址和精神遗产历经无数次焚书坑儒、地震兵燹、强制拆迁之后,唯一保持完璧的幸运例外而已。
看过电影的人,我想每一个关心中国历史和文化传承的人,都会忍不住要想一想:为什么立国只有232年的美国,既能完好地保存本国的遗产,也能完好地保存他国的遗产;既能完好地保存以物质为载体的精神文化宝藏,又能完好地保存文献和历史建筑形式的寻找宝藏的线索?虽然那些如烟海般浩瀚与灿烂的地下宝藏,只出于想象;然而,毕竟富兰克林的手迹与费城独立厅的钟楼、纽约华尔街的三一教堂是实有的存在,至今完好无损地挺立于它们二百年前所在的地方。反过来,看看中国,从阿房宫到北京的老城墙、四合院,安徽的祠堂、名人故居,福州的老巷,南京的慰安所遗址,两千年的历史积淀,有多少保存至今?要在北京的钟鼓楼、上海百老汇与华尔街的交界处,寻找藏宝线索,寻找地下宝库,大家想想,是否可能?

世界遗产美观后感汇合60条


只有原封不动地保存先人的历史文化遗迹,寻宝,才会成为可能。这是《国家宝藏》或盗墓小说情节能够运行的条件。
在《国家宝藏》中,《独立宣言》既是美国国家历史的源头,又是寻找美国建国时期一笔巨大财富的首要线索。中国历史的源头在哪里?由于我们的历史太悠远,要理清源头太困难,就从距今约45万年前的周口店“北京人”算起吧。我们知道,有一具保存最好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失踪,其导演者最大可能就是日本宪兵。为什么六十余年来此标志中国历史源头的重要文物线索纷繁,却又纷纷归于石沉大海呢?只有找出那个时代所有接触过和有可能接触这件文物的日本军人的足迹,才可能最终得到它存在还是不存在,如果存在、在哪里的答案。也许,就像《国家宝藏》的大胆假设所提示的那样,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下落的线索,就藏在被拆除的南京慰安所某一面墙上;由于这所承载历史信息的遗迹已不复存在于地球,那么我们中国人祖先的化石,也就终归于石沉大海,再无重见天日的可能了。
如此我们不禁要探究一下:为什么寻宝探宝,美国能,中国不能;为什么保存文物,美国能,中国不能。与中国自180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痕迹的悠远历史相比,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文物和遗址实物,是如此少得可怜,拿什么证明,我们是比美国历史悠久、遗产丰富的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我们如此汲汲于毁灭祖先的遗赠,建造一个完全可用金钱量化的生存空间,难道这是一个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应有的态度吗?
其实,美国富有文物,中国实际保存的文物与应该留下来的数量相比少得可怜,这并不缘于子孙不肖,贪心短视——不肖与贪婪在美国和一切国家的国民中普遍存在。可见,人性的缺陷并不是解释现状的理由。真正的原因在于,《独立宣言》所宣示的真谛,保护私人财产和公民自由权利的政治原则。只有保护私人财产,承认公民对自己创造或购买等合法手段获得财物的完全所有权,那些散落于私人之手或隶属教会之类社会组织的手稿和教堂、墓地、钟楼,才会遵从它们主人的意愿保存下来,并在国家庇护下永远保存下去,不受文物贩子、地产开发商与国家暴力相勾结的侵犯,逾二百年而无损;只有尊重公民对私人财产的处置权利,公民才会乐于把继承的、搜集的文化财产贡献给国家,国家给予他价值“1%”的奖励,在私人寻宝、私人护宝、私人献宝与国家征集、国家保护、国家推广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才会使得公民保护文化财产的意愿和行动能够持久;

世界遗产美观后感汇合60条


同时,也只有尊重并保障公民个人自由,尼古拉斯·凯奇所饰演的盖茨博士,才能在国宝——博物馆对全体公民开放的环境中,穿天过地,以个人力量对抗国家机器和文物犯罪集团,以自己的方式将镇国之宝《独立宣言》不为人知的价值发掘并利用,达成为自己、为家族、为国家寻找并保护宝藏的宿愿,完成了一个只有在公民自由和法治社会才能完成的英雄壮举。
我们也许无须沉溺在美国梦中,高呼《ID4》、《后天》之类的美式口号;但是美国精神——《独立宣言》所凝含与宣示的立国精神、法治与独立自由的精神,远远超出了美国和美国人本身,而应成为全人类、所有国家共同遵循的准则。
按照从韩非、商鞅到马基雅维利、斯宾诺莎、柏克、托克维尔乃至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国家,就是少数人行使意志的暴力工具。无论哪一个国家,能够行使治国即操纵暴力工具权力的,永远只是少数人;当这少数人是由多数人所推举出来的,他们所奉行的意志,主要是多数人的意志,其私念被最大限度地做了限制,那么他们所行使的意志也就基本可以和多数人的意志划上等号,而这种意志,必然要求对私有权和公民其他自由、权利进行保障,国家的暴力机器,也必然会对这些权利和自由进行保障。那么生活在这样的国家就必然是可以放心的,在这片国土上生存的历史和文化遗迹也大可安心。
没有国家,才有宝藏,当这个作为暴力工具的国家不行使全民意志的时候,没有它,才会有文化的遗存;当作为暴力工具的国家行使全民意志的时候,有国家,才有宝藏,才能保证历史文化遗存的长久安全。
国家宝藏观后感3
《国家宝藏》节目把这些与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的“文物”摆在了我们面前,给普通人一个机会,让专家、学者来给我们解读文物,讲述文物故事,使枯燥的历史一下子鲜活了起来。庸俗一点说,也把那些热衷于追逐“热点”的“庸人”拉到了这些“宝藏”面前,让人在满足“虚荣心”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华文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保障精神文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也变成了人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世界遗产美观后感汇合60条


作为国家喉舌,中央台的这类文化节目还是很有质量保障的,绝对值得一看,值得引起大众的关注,引起话题,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
国家宝藏观后感4
《国家宝藏》从一开始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努力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这一追求,从第一期节目即可窥见一斑。首期展现了来自故宫博物院的三件文物,每一件都有一段“前世传奇”与一个“今生故事”,还有跟它一起血脉相依的守护人。这一切,都能让观众真切感受到:这些文物历经风雨而来,每一个都是饱满的生命、岁月的传奇。
文物不是尘封的古董,《国家宝藏》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眼千年”中日日流淌、从未褪色的文化自信。这档雅俗共赏的文化节目,是续接历史、让昨天与今天生动对话的过程,是把历史辉煌与当代文明融合的过程,是让国宝级文物从冰冷的橱窗里“走”出来,让人感知其澎湃生命力的过程。这样的节目,也是让博物馆里的宝藏真正生发其独特价值,引发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骄傲自豪的过程。如此格局开阔、气势磅礴的节目,值得我们继续期待。
国家宝藏观后感5
最近,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引发全民收视热潮。它经过展示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珍藏,邀请一些专业人士对文物进行讲解,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引导观众去保护文物,弘扬历史。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件文物是号称“中华第一灯”的长信宫灯。长信宫灯出土于河北满城汉墓,通体鎏金,全身九处铭文,共计六十五个字,因灯座底部铭文长信尚浴而得名。宫灯的整体形象为左手持灯,右手挡风的汉宫侍女,正如蒋雯丽所说“你望着她的眼睛,仿佛真的能够一眼穿越千年”。在《国家宝藏》中,国宝守护人蒋雯丽以灯灵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西汉初期窦太后赠长信宫灯警告刘胜,语重心长的讲述了天子之道。一盏宫灯,凝聚了古代人们的智慧;一位佳人,让我们看到了大汉王朝的国富民安。
接下来,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外展专家杨阳先生讲述了长信宫灯的今生故事。197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第一次举办长信宫灯参展,此后长信宫灯等国宝文物多次出国展览,为我国文物交流事业奠下了汗马功劳,甚至还登上了美国杂志封面。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先后访华,他们对长信宫灯都情有独钟,基辛格还说:“中国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环保意识,了不起!”

世界遗产美观后感汇合60条


经过观看《国家宝藏》,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一名中国人,保护国家宝藏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我们有义务将文物传承和延续下去。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奇迹,从商周青铜到秦砖汉瓦,从古代四大发明到新四大发明,从圆明园到故宫......中国礼貌一向领先于全世界。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当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为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贡献自我的力量,我们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拼劲,我相信只要我们从此刻做起,从小事做起,就必须能创造出一个更加繁盛的中国!
国家宝藏观后感6
《国家宝藏》是“大型文博探索节目”,是一种全新的原创模式,即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属于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
首先,《国家宝藏》用年轻人的语言和他们沟通
在播出之后,很意外地在B站上火了,全集播放量为30万 ,还有4万密集弹幕。要知道,B站上的用户大多都是95后、90后的年轻人,其中90%的用户是25岁以下。这样一个文博体裁的节目却吸引了很多年轻人,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央视节目的年轻化,《国家宝藏》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和年轻人沟通,用年轻人关注的点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第二,《国家宝藏》用话题性引发热度
节目播出后,热门话题也没有断过。第一期结束,#乾隆农家乐审美#又被玩坏了。
在《国家宝藏》节目中,对于乾隆农家乐审美的调侃更是直接被演绎到了真人秀中,这可算是正宗的官方“吐槽”,直接戳中广大年轻受众的点,在网上又掀起了一波热度。而《国家宝藏》也通过这个引发网友共鸣的点,告诉了大家乾隆迷之审美背后的原因,现场科普道,“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而且它的烧制技艺可以说世间仅此一个。
第三,《国家宝藏》用历史和文化引发共鸣
在《国家宝藏》之前,《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和电影就已经引发了不小的热度,而此次《国家宝藏》更是让中国的年轻人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热爱达到了另一个顶峰。其实,现在年轻人的民族自豪感一定也不比老一辈少,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更是增加了年轻人对国家的自信心。

世界遗产美观后感汇合60条


《国家宝藏》正是想借此机会来引发年轻人对于国家自豪感的共鸣,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也能了解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
通过看《国家宝藏》切切实实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匠人精神,不是套话!真的看着看着就跪了!真正的磅礴大气!《国家宝藏》真的做到了,让我们觉得自己和自己身上流淌的古老血液一起沸腾,涣然新生。我才发现语言是如此的匮乏,除了说很好看,太好看了,竟然一时间想不出什么其他的言语来形容。慢慢安静下来,细细品味。感觉到用演绎前世故事的形式真的让国宝活起来了,尤其是看那个千里江山图…太能激发民族自豪感了!
没有娱乐圈的乌烟瘴气,没有当红小生小花的辣眼刷屏,透过《国家宝藏》,我们仿佛置身于多年前的净土,仿佛在与先人对话,一切都是鲜活的,一切都是有生命力的,正如节目一开始主持人张国立说的,我们是一个年轻的民族!有多年轻?也就上下五千年!
国家宝藏观后感7
在《国家宝藏》第一期播出后的第三天,同学跟我说,《国家宝藏》这个节目非常好看!于是我也去看了《国家宝藏》,看完之后有了很多感想。
通过这个节目,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的古人是多么的聪明,我们的历史是多么的源远流长,5000年的文明古国孕育了多少宝藏,这些国宝犹如颠沛流离,失散千年的游子,又似历经劫难,九死一生的幸存者。拂去几千年历史的尘埃,依然风姿绰约,烁烁生辉。在这些国宝的身上,记载着中华文明的`缘起和漫长岁月的积淀,镌刻着不屈的民主精神与不灭的人文之光。
我会努力学习历史文化,为我们的珍贵文物做出我力所能及的贡献。
国家宝藏观后感8
《国家宝藏》有多火?朋友圈里到处可见人们为这部节目点赞、各路好友竞相向我推荐“一定要看啊”,连一向高冷的豆瓣网友也给其打出了9分以上的高分。当然,《国家宝藏》有很多走红的理由。
它为什么这么火?一方面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节目固有思路,敢于创新,采用了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比如,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如果用传统的字幕或者旁白方式呈现,不仅不具象,还很枯燥,而《国家宝藏》采用了情景剧的方式,“演活了”文物背后的故事。尤其是敢于使用“自带流量”的当红明星,台词中还穿插了不少网络流行语,虽然不乏争议之声,但在我看来要达到文化科普的目的,首先要让大众有了解的兴趣,否则再好的内容,没有人愿意看也是做无用功。以明星提升人气,正是大胆创新之举,况且在节目的效果呈现上,各位明星们的演技也可圈可点,值得肯定。

世界遗产美观后感汇合60条


国家宝藏观后感9
央视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很正,很有含金量。很高兴很激动看到综艺节目的文化属性越来强了!真好看。
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很需要有人把文物,文化演活了给我们看,烹熟了给我们吃。如果不是这样一档节目,很多人是意识不到自己的文化饥渴和精神干燥吧。反正我觉得如降甘霖,非常好,央视邀请到的嘉宾,故宫博物院的志愿者们也都是非常专业和热爱文化工作的一些人,他们是当代的匠心代表,是真正用热爱,执着和梦想在活的人。
文化的东西,需要这样一群真正热爱它的人守护,从某个角度说,宋徽宗,大概是用艺术上的知己,人品上的小人在做宰相,就算他心里江山再大,也大不过艺术,所以他是投错了胎,用错了人。他的本质是艺术家,他的硬件和软件的悖逆的,他的灵魂是艺术家,他的身体生在了皇家,好像花朵的灵魂,却有大树的枝干,注定是脆弱,被摧残的。
以前也不理解乾隆,不喜欢乾隆,和许多文化人对他的评论一样鄙视他,看完节目忽然觉得乾隆很单纯,很可爱,他的审美可能很不主流,但是他的心很赤诚,瓷母瓶的工艺价值大于审美,真正的艺术并不仅仅是以美打动人的,真也很重要,记录也很重要。瓷母,就是一种对传统工艺的集大成,美不美不重要,它就像一个活的釉彩工艺秘笈,记录着中国陶瓷文化的工艺巅峰,展示着那个时代的骄傲。要感谢乾隆的炫技,把这么珍贵的工艺作品保留下来了。
另外,出于对乾隆的好奇,发现他真的很招黑,很孤独地在坚持自己的审美,感觉好想抱抱他,他的乾隆红很美!他就像乾隆红,是一朵彻底的男版红玫瑰!活的热闹,绚丽,美得喧嚣!谁说这样就不好呢?我不觉得乾隆审美很好(我觉得他的乾隆红很好,但有时候会审美会偏移?还不太了解,不能妄断!也许他的蝴蝶结审美是一种未成熟的蹊径,也许他的灵魂里住了一个现代人,西方人?),但是乾隆的心态很赤诚,很感动,虽然蝴蝶结,条纹瓶很像是像现代人仿古的拙作赝品,不好看,只能说明他审美不好。甚至,可能也不能说他审美不好,毕竟乾隆红又很出彩!只能说他审美很大胆,发挥正常时很棒,发挥不好会偏。

世界遗产美观后感汇合60条


感谢《国家宝藏》这个节目,很棒,你们的工作很有意义,把高冷的文物介绍给大众,让许多人看到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我们这个时代很需要这样的节目。
国家宝藏观后感10
漫漫历史长河,悠悠中华文化。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化。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为我们拥有如此灿烂的文化而感到自豪。但是,对这些“自家”的“宝贝”,我们却是一知半解、知之甚少。看到博物馆的那些文物,往往也是看个热闹、看个新鲜,看个样子,走马观花,对这些文物的来历、背景、传承、故事却是不求甚解。
而更多的却是对这些文物毫无兴趣的同胞,不能当饭吃,不能当钱花,看上去也不好看,有什么好看的。
《国家宝藏》节目把这些与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的“文物”摆在了我们面前,给普通人一个机会,让专家、学者来给我们解读文物,讲述文物故事,使枯燥的历史一下子鲜活了起来。庸俗一点说,也把那些热衷于追逐“热点”的“庸人”拉到了这些“宝藏”面前,让人在满足“虚荣心”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华文化。
看了一集半,听着“文物”故事,感受古人思想。两千多年前的文化通过“文物”这个载体传到现在,两千年,对于宇宙来说可能是转瞬之间,对人类来说,却足以显示人类的渺小。而一件东西,却能跨越了2000年的历史长河,经历战乱、经历朝代的更迭,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保障精神文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也变成了人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他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世界遗产美观后感汇合60条


作为国家喉舌,中央台的这类文化节目还是很有质量保障的,绝对值得一看,值得引起大众的关注,引起话题,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
阅读,可以让人静心;阅读,可以使人聪慧;阅读,可以让人的思想永保青春……暑期里,读完《探索世界美景》,更让我坚信:阅读,还可以让我们穿越时间和空间,可以阅尽山川,走遍全世界。
爱上《探索世界美景》这本书,并不是因为书中的图片有多令人惊讶,也不是因为其中介绍美景的文字有多优美,而是因为本书虽然名为“世界美景”,但仅介绍中国名胜古迹至少就已经占据了其中的https://simgs.baihewenku.com/upload/1/2,这让身为中国人的我特别自豪。
古时有位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他游梭于名山大川之间,用心感受这些景物的美,写下了一篇令我们国人惊叹的游记,名曰《徐霞客游记》。或许本着我也姓徐的缘故,我自小就特别喜欢旅游。至今,我走过的地方虽然不能与徐霞客相提并论,但所经之处却处处令人流连忘返。
欣赏着这书中的美景,我却想起了今年的九寨沟之行,如诗如画的美景恰恰向世人再一次证明了我泱泱大国的山河之美。人人都说墨色有浓淡之分,其实水也有。印象当中九寨沟的水便是十分娴雅别致。依然记得清澈见底的水中快乐的游着几条小鱼,岸上的游人们能清晰地看到这种黑黑的小鱼,身上没有一丁点儿的鳞片,光滑无比。阳光照着水面,映出了这高耸的山,洁白的云,不仔细看,甚至看不出哪里是实景哪儿是倒影!妈妈却说,她最喜欢的是九寨沟的五彩池,池底的石头钙化多年,已经有多种颜色,每当明艳的阳光照射到池水时,便会经由水面反射出光芒:有蓝色、黄色等等,五光十色,色彩斑斓,可美啦!记得在离开九寨沟的时候,导游阿姨问大伙儿最喜欢九寨沟的什么?爸爸的回答是“珍珠滩瀑布”。导游阿姨又问“为什么”?我还记得爸爸说那是因为这儿是拍摄84版西游记的地方,因为那时候看《西游记》是他们那个年代最让人开心和兴奋的`事。
可是我们回到家后,在妈妈的提醒下,我才真正想起“珍珠滩瀑布”的美。远看,水冲击着石头,“打磨”着石头,激起了一层层雪白的浪花,发出阵阵“哗哗”的声音,堪比仙境;近看,水顺流而下,是真正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九寨归来不看水,那是因为看过九寨沟的水,别处的水就难入我们的法眼了。

世界遗产美观后感汇合60条


最近,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中国人喜欢去国外旅行,暑假里我们也有幸去了一趟泰国,说实话,论风景,泰国的山水与我国的风景根本不值得一比。
960万平方公里的山川,是我们炎黄子孙的宝贝遗产。江山如画,我们深爱着祖国的山、祖国的水,因为它们是大自然母亲赐给我们的宝物!
《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这本书是由作家魏斌写的。主要是写我们科学家如何来破解历史上还没破解的秘密的书。
我很喜欢这本书,特别对第一章的说的年表记忆深刻。里面说到司马迁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史官。他在《史记》中说到从公元前841年的历史自己虽然查阅不少的"古籍,史书但是有些地方并不能确定是对的,而从公元前841年到司马迁生活的时代他都记载详细,基本正确。为了要找寻周厉王之前的历史,我们当代的科学家成立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两百多位专家分九个课题,44个专题开始研究。其中包括了考古学家,金文学家,天文学家。考古学家从河南挖掘的二里头文化和龙山文化等遗址上挖掘出来的东西,找到了周朝祭祀的东西。知道了周朝祭祀分36旬和37旬。而一旬为十天,也及时一个祭祀周期就是一年左右,这样周朝的时间基本出来了。而金文学家从出土的青铜器上,陶罐上的古文字破解中来只字片语,其中讲到了月食和日蚀。于是天文学家进行推算,就得出了夏朝应该开始于公元前2000年,而夏朝经过4百多年后开始了商朝。
历史即神秘又有趣。我从这本书上我知道了一些从未有过的知识,而知道原来我知道的历史就是这样由那么多的科学家研究出来的。这是一本好书。我喜欢这本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