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父亲的信电影观后感聚集(4)

2022-05-26 来源:百合文库
在米勒的脸部特写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张饱经沧桑的脸,在他的脸上,我们可以读出战争的残酷与灭绝人性,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是不可能出现《阿甘正传》里那张娃娃般天真的的面庞,也不可能出现像《西雅图夜未眠》中那样充满浪漫气息的面庞,只有一张疲劳不堪、负重不轻的脸。镜头随着这张脸开始逐步拉伸,越来越多的脸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画面里的是钢盔、脸、钢盔、脸、钢盔……一个个都像是刚从噩梦中惊醒又要接着去做下一个噩梦似的,配上昏暗的天空,一种窒息的感觉在我们的脑中油然而生。一团圬物从一位战士的"口中喷出,座在他边上的那位战士却把口水咽进了喉咙——就这样延伸下来,直至整个登陆艇。这种表现方法的运用达到了对战前官兵心态一网打尽的效果,使观众从士兵们的反映中感觉到了战争的凝重,并第一次随着导演的视觉语境进入了战前状态。

父亲的信电影观后感聚集76条


在这个时候,画面一切,转到了另一艘登陆艇上的指挥官,他嘴中叨念着的是叫士兵们要注意,告戒士兵们不要踩到弹坑一类的“注意事项”,完了又是一组对士兵心理状态的刻画,在这段描写中,有一个嘴含十字架,不停做着祈祷的士兵,这十字架是什么?是一种工具,是用来强化个体的,是表现人性格特征的,与米勒那双颤抖的双手一样,是影片中对人物性格及其情感凸显的线索式细节描写。然后便传来了隆隆的炮声,溅起的水花雨点般的落在船上登陆士兵身上。这是观众第二次跟随画面进入到临战状态,之后,随着一声哨响和几声枪吼,战斗一触即发。
“一触即发”,是对战争开始最好的形容,斯皮尔伯格用哨声和枪声把战斗与战斗之前联系到了一起,如果用一般的电影剪辑来衡量的话,那他在这里的技术运用就很唐突,但作为电影的表现方式来说,斯皮尔伯格在这里所用的具有强烈跳跃性的剪辑很华彩!哨声是盟军登陆作战开始的信号,在这哨声响起来后,观众想的是自己脑海里的战场,是战士们如何去抢滩,如何去战斗……斯皮尔伯格不会给你时间去思考的,战争亦是这样,在战场上,你不会有时间去思考我要在哪个地方找合适的掩护,在什么位置瞄准会比较的好之类的问题,战争是残酷的,是灭绝的,枪声的响起让观众根本没有时间去想,只能被动地接受着银幕上的血腥与残忍,就像战士们没有时间去考虑,就已经被子弹穿过钢盔一命呜呼一样,你没有时间去应变,没有空间让你去逃避。在另一个画面上,登陆艇的舱门刚一打开,几名战士就应着枪声倒下了,这么短的时间里,不仅是德军的枪炮把盟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观众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真正领悟到了“一触即发”的含义,因为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突然,人就像刚刚从床上座起来,脑子还未清醒就被人给来了当头一棒一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