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农民工工地施工观后感汇总(2)

2022-05-26 来源:百合文库

农民工工地施工观后感汇总90条


2008年,卢晖临等学者走进建筑工地,开启了对建筑工人的调查。《大工地》这本以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政治经济学视角去分析新兴工人阶级的主体——建筑工人,以及他们的其所至和他们所面临的困境的著作,成为他们的研究成果。笔者在读过之后,感慨良多,不禁有一些想法诉诸笔尖。
《大工地》这本书从回顾农村改革、反思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开始,然后开始讨论城市中心主义和消费主义——"现代化"道路。再到"农民工"的这一带有政治、经济"价值"的身份问题。而后,作者们又考察了建筑工地上特有的分包劳动体制及其影响。最后两则是工人在种种压迫和不公下的主体认知的形成与抗争。因为篇幅有限,只能将本中的部分内容拿思考分析。
首先,是对农村改革与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发展模式的反思。20世纪70年末,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最先开始的是对农村的改革,破除旧有体制,开始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生产力。但是,这样做只是恢复了小农经济的活力罢了。在市场化的浪潮中,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无法支撑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一夜迈过温饱线,三十年跨不过富裕坎"的小岗村便是例证。于是,陷入困境的农村,便只能将被"剩余"的劳动力送往城市。单纯就劳动力生命的再生产而言,农村的一亩三分地好像勉强够满足人的最基本需要。为达到类似圈地运动的效果——为资本提供大量自由劳动力,就需要一种既有存在必然性又有需求性的东西——城市中心主义和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将人的欲望合法化并且将之无限放大,使农村即使在情感上都无法满足年轻人的需求,更不用提在物质化上的欲望。而城市中心主义与消费主义一直是紧密结合的。从现代化发展的角度看,城市化似乎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出路,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主义成为主导的意识形态。"城市生活方式成为现代明的样板,农村成为现代性的他者,成为愚昧和落后的象征,农村不但被掏空了资,还在意识形态上被掏空了价值。"属于城市的消费主义扩张到农村,鼓动起人们的欲望,深刻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