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交响曲音乐会观后感合计

2022-05-26 来源:百合文库

交响曲音乐会观后感合计50句



首先说说乐器吧!对于首次现场聆听交响乐的我来说,一入场,见到许多熟悉与陌生的乐器很是感兴趣。很期待听到它们交汇在一起的效果。
(特地百度了一下交响乐团的乐器,原来交响乐团的乐器是这样分类的。学习了!)
弓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木管乐器: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英国
交响乐团
管、巴松管、低音大管
铜管乐器:小号、长号、法国号、大号
打击乐器:定音鼓、小鼓、大鼓、钢片琴、钢琴等
当各种乐器交织在一起时,仔细地寻找,聆听某种乐器所发出的声音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我个人觉得整场音乐会中,架子鼓在演奏《千与千寻》和《天空之城》时才出彩。而《菊次郎的夏天》里那段钢琴独奏象一道引线,引出了整个故事的开始~著名而经典的乐曲《狮子王》《白雪公主》等较多听到小提琴的声音,
再来就是人物篇啦!
首先就是乐队的灵魂人物--指挥啦!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听门道。记得我读书时,音乐老师就跟我们说指挥家的耳朵是相当厉害的!乐队里几十上百号人和乐器,哪个乐章或乐句出了一点问题他都能听出。当时就对指挥这一行当钦佩不已,这次音乐会有幸目睹了专业指挥家的风采。真开心!话说这位指挥家相当地敬业,有礼,还相当地幽默。知道在合适的时机调动全场观众的情绪与之互动。实属难得!
其次整个乐团的美女众多,让人目不暇接。尤其是最右边的竖琴和最左边的大提琴。相当地抢眼!它让我想起了香港女星万绮文饰演的大提琴美女接下来出场拉大提琴的果然是位高佻苗条的美女~相当地有气质!演奏竖琴的美女让我想起了某部漫画里的婆摩多。期间我还小关注了下钢琴师和架子鼓手`~
不过,最最可惜的是--现场不允许拍照,真想把眼睛当相机用,拍下美好的瞬间。最后只在中场休息时很不爽地偷拍了一张~~偶们是良民
最后,还有些许困惑~为什么没见演奏中国本土的动画音乐呢?
在一星期前,我就拿到了杭州爱乐乐团为杭州小记者网普及的专场交响音乐会门票。期待已久的这天终于来到了,星期六下午我高高兴兴得去了杭州大剧院,找到座位坐下,我的心情还是久久不能平静。

交响曲音乐会观后感合计50句


盼到演出开始,随着指挥叔叔的一一介绍,使我认识了交响乐所使用的乐器。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竖琴;小号、长号、圆号、大号;单簧管、双簧管、黑管;长笛、还有各式各样的打击乐器……
音乐会开始了,随着指挥棒在乐队指挥的手中上下左右的舞动,各种乐器此起彼伏分分奏响。第一部分演奏的是《威廉·退尔序曲》 等外国三首名曲。第二部分演奏的是中国名曲,《良宵》、《掀起你的.盖头来》等。使我最难忘的是泽昆哈o阿布鲁作曲:《雀鸟》 ,这段乐曲中有一段以欢快的打击乐为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间还出了一点小花絮,一个打击乐器在击打时两次掉到地上,发出了不和谐的音符。
演出结束,小观众们久久不愿离去,在热烈持久的掌声中,杭州爱乐乐团又为我们演奏了三首名曲。最后全场观众随着欢快的乐曲,在热烈整齐得掌声中音乐会落下帷幕。

制贝多芬
(一)
电影开场,随着贝多芬的那首降B大调大赋格,进入电影故事的叙述。让我感受深刻,有一种紧张感,贝多芬的音乐是多么的振奋人心,让我激动不已。而且,看完整部影片,我觉得它就是一部灵魂的乐章,因为贝多芬的音乐实在是太棒了,跟他这个古怪的人一点都不一样。
在《复制贝多芬》中这部电影中,对贝多芬的古典音乐进行了大量运用,确确实实地让人从精神上去领悟贝多芬,领悟灵魂的跌宕所产生的艺术,给我一种震撼。
影片开头就非常巧妙地用充满象征与艺术感的画面诠释了音乐。暗蓝的画面里,奔跑的少年与不断掠过的面孔进入视野,女主角安娜的脑海里开始浮现贝多芬死前开创的赋格曲。
没有音乐,只有依次出现的女人,男人,马车,乡间小路,马车内部的人们,和各式各样的音响。这一切就像乐队演奏前每个声部的调音准备。
安娜对面坐着一个中年女人,一个老女人,和一个女人怀里的婴儿。这三个人就像一个主题——女人的三个阶段。对应这个主题的是一段低沉的中提琴独奏,也是整个赋格曲的主题——生命、时间、灵魂、上帝所赋予和收回的一切。
这时,画面切到一个拉小提琴的放养男孩。小提琴声立即响起,镜头接着掠过安娜身边的男子。这时,出现了与女人的对立面——男人。尖锐的小提琴插入和缓的中提琴,男性的进入象征着赋格曲中的对题。然后镜头掠过车轮,树杈,有着木质感的大提琴也加入队伍。镜头掠过田间,掠过疾驰的道路,掠过隐约的合唱声。安娜沉浸在音乐里,不同的面孔穿插着飞逝的景色,声部在追逐、遁走,主题和对题在各个声部轮流出现,此时的画面已然是为了音乐而存在。

交响曲音乐会观后感合计50句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贝多芬的音乐贯穿影片始终。这音乐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贝多芬的传奇,也在演员之间、观众与影片之间形成一架通往灵魂深处的桥梁。安妮在看手稿时挥动的手指和贝多芬作曲时挥舞的双臂,背景响起第九交响曲的乐声,激昂澎湃中,角色之间达到了灵魂的交融。
整个影片的高潮,是长达十分钟的第九交响曲,闭上眼睛感受音乐的力量,令人热泪盈眶。
从这部电影中,我也看出了这样一位贝多芬:他对身边的人嘲弄,挖苦,毫不在意。当安娜因为说错一句话而向贝多芬道歉的时候,他咆哮到,不要道歉,反击!对他的侄子,他却相当溺爱,他苦心栽培自己的侄子,希望将侄子培养成音乐家。
正是贝多芬的这种无情的嘲笑权贵,抗争命运,全然心中没有世俗的性情,才让他的音乐,打破规范文雅之限制,与任何人都截然不同,他的灵魂喧嚣在他的音乐之中。激情和思想的迸发,让我赞叹不已。
而且,从电影的另一幕中,他毫不留情的打碎安娜的情人所设计的大桥模型,对安娜说道:"这是完全没有灵魂的作品,我这么做是在帮他"中,也可以窥见贝多芬的艺术观。正是因为他在他的音乐中倾注了灵魂,所以他的音乐才能持久的闪耀光辉。并且,我觉得他是用心用思想在创作音乐,所以他才能够创造出如此惊世作品。
以上是感受贝多芬,其实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贝多芬,以及他的古典音乐,还可以看见影片中一些角色的精神品质。安娜给我的感触最深刻,她为了完成自己的的梦想,能够坚持下去,和音乐大师学习,并且逐步成长。我觉得她坚韧的精神值得学习。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二):上帝之音
音乐是什么呢?是上帝的声音。而音乐家,是将上帝声音带到人间的天使。那贝多芬呢?那位失聪的伟大音乐家,是不是可以说是断臂的天使。
清晰的记得电影开始时的降B大调大赋格曲,清晰的记得安娜-霍兹疾驶着去看望弥留之际的贝多芬的马车,更清晰的记得马车外闪过的人世的生活图景。时间、空间和人物画面的急速切换让我立刻产生了一种窒息的紧迫感。安娜这样飞奔着要给贝多芬带去什么呢?是能治他病的特效药吗?当然不是。安娜赶到贝多芬简陋的住所,只是告诉他,她理解了大赋格曲,真的理解了。对于贝多芬,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感到慰藉的呢?在周遭一片昏暗的寂静中,只是呻吟几声的贝多芬辞世了,后来知道,那是1827年的3月26日。

交响曲音乐会观后感合计50句


电影的开始未免给人过于沉重的感觉,可整体看过之后才发现,沉重的未必是悲剧,有时它只是让人们更深刻的铭记。
时间转换,在贝多芬辞世这一幕结束后,开始讲述贝多芬晚年创作《第九交响曲》的故事。当然,安娜会是本剧的女主人公。安娜是被推荐来的音乐学院最好的学生,负责为贝多芬抄写正在创作过程中的《第九交响曲》。作为一个女作曲家,在当时的社会是不能被理解的。让她挣脱现实的樊笼执着做着不被世人认同的工作的勇气,无非来自于她对音乐的热爱,和贝多芬一样把音乐当做上帝的声音,在音乐面前,他们宛如赤子。
贝多芬初见安娜,并没有向她投来世俗的眼光,看扁这个女孩,只是很好奇,他仔细端详着她,这个与众不同的女子,会给他的命运带来怎样一番遭遇?事实真的没有让贝多芬失望,她第一次交给他抄写的曲子的时候,便大胆的对贝多芬的创作做了修改,他从此明白,安娜是个音乐天才,而且是个不会违心的音乐天才。初见贝多芬的安娜,更是被大师对音乐的追求所震撼。晚年的贝多芬双耳几近失聪,他只能通过头上带一个罩子将声音集中来感受声音的震颤。贝多芬此时虽居室简陋邋遢,本人也不修边幅,性格狂躁甚至癫狂,但他吸引她跟他继续工作的想必是那为音乐而生的至纯灵魂。
两个都是如此性格强烈的人,争吵与摩擦是必然的。贝多芬甚至曾捣毁了安娜男朋友的桥梁模型,安娜甚至与贝多芬绝交。可是,对音乐的共同追求让他们最终携手完成了《第九交响曲》。
此时电影达到了高潮,最动人的一幕,《第九交响曲》的公演音乐会上演。贝多芬担任音乐会的指挥,但他双耳失聪,听不到音乐。包括大公在内的贵族以及有权势的人物都已到场,在台下提示贝多芬指挥的人却临时不能胜任。千钧一发之时,安娜挺身而出。穿着晚礼服的安娜勇敢的走向乐团中间,站在贝多芬可以看到的地方,指挥。安娜白皙柔软的手臂,此时却映射出异于女性柔美的力量。此时的她与贝多芬,是一对并肩作战的勇士,在将《第九交响曲》推向世人的战役中突围着。台上的贝多芬,台下的安娜,眼神交汇,动作交汇,我更仿佛看到了在音乐殿堂的上方,他们的灵魂拥抱在一起,跳着一曲华丽的双人舞。
正如他们期待的那样,《第九交响曲》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人们为此震慑心灵的协奏曲无不潸然泪下。此时的贝多芬虽然听不到观众的掌声,但他可以看到溢于听众脸上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感动。贝多芬紧闭双眼,伸出双臂做出拥抱天堂的姿势,好像在对上帝说,作为传播上帝之音的天使,我,不辱使命!

交响曲音乐会观后感合计50句


当然,只要贝多芬一息尚存,他还会不断的创作,为人类传送上帝的福音。继《第九交响曲》后,他开始了赋格曲个创作。赋格曲曲风很大胆,与当时的传统音乐风格大相径庭,就连视他为偶像且一直在模仿他曲风的安娜最初也不能理解赋格曲。一时的失败成了必然,赋格曲风被当时的社会所排挤。可此时的贝多芬已重病缠身,他再无力继续完成上帝赋予一个音乐家的使命。
直到最后,贝多芬听到安娜的理解后死去,直到多年后,另一个音乐家将赋格曲曲风光大于世···
电影结束。我记得大师对安娜说的话:你要走你的路,你不需要模仿我。世界上只有一个贝多芬,也只需要一个贝多芬;我记得大师对自己的话,也是对上帝的承诺:我,过去如此,现在未变,将来依然。
感动是瞬间的,却也留有永恒的印记。比如,他的执着,他的虔诚,他的勇气,他至纯至爱的灵魂···
《复制贝多芬》
影片在一片昏暗的底色下,缓缓流动着,一如山雨欲来风满楼,似乎,等着贝多芬那一声声的咆哮,划烂那阴沉的画面!
昏暗,到处是令人透不过气的昏暗,可那一道明晃晃的金属却刺伤了眼睛,那是一个耳罩,用来帮助贝多芬感受震动的耳罩!上帝让每个人听到他的声音,却把他拒之门外,心中的不平与哀伤,又岂是演出前的`那几滴泪可以道出?此时的他,褪去了狂热,敛去了锋芒,仅仅如同孩子般委屈地呜咽着!或许,他对他侄子的爱太过于灼热,太过于偏执,可谁又看得到他狂热下的孤独?
总是不被理解着,总是被当做异端,怎会不选择做时代的叛逆者?没有所谓的中规中矩,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有的只是内心的渴望,内心的声音,内心的呐喊!他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的天分记录着空气的颤动,上帝的语言。
依稀记得一个片段,贝多芬粗鲁的用手杖敲烂了马丁的建筑模型,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这个年轻人,所有艺术是相通的,任何一种创作都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灵魂,都要由心而发,虽然表达方式实在让人难以接受,但,这就是贝多芬,也只有贝多芬,一个音乐狂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哪怕,同样拥有音乐天赋的安娜想要成为他,或许,未来的某一天,她可以成为像贝多芬一样伟大的音乐家,但她永远不可能成为贝多芬,因为,狂热桀骜的贝多芬永远只有一个,永远不可复制!

交响曲音乐会观后感合计50句


音乐是他的生命,是他的灵魂,所以他可以创作出《第九交响曲》,震惊了世人。他继续狂热的在音乐的世界里跳着奇妙的探戈,于是又有了奇怪独特的赋格,那是他生命的疾走,与命运的比赛!可演出那天,一个个弃座而去的人们,令这位疯狂的音乐狂人寂寞的倒下。
上帝似乎赐予他们悲剧性的宿命,在他们生的年代,总是被误解,高贵的艺术常常被人们遗弃在角落的尘埃里。忽然想起了那疯狂燃烧的向日葵,曾几何时,梵高小心翼翼的祈求着:"也许有那么一天,我的画能在一间咖啡馆里展出!"今时今日是何其的简单,而梵高本人的愿望却谦卑的让人心疼!
这该说是他们的宿命,还是历史的悲哀?不过,安娜理解了他,后人也理解了他!因为不管如何,艺术毕竟是艺术,总会超越一切,冲破尘埃,璀璨如漫天辰星,照在历史沉重的天空!
贝多芬永远不可复制,当他为艺术添上这浓重一笔的时候,便宣告了他的独一无二!而其他的又何尝不是?正是因为独一无二,才决定了他本身的价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