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季羡林生命的价值观后感摘录

2022-05-26 来源:百合文库

季羡林生命的价值观后感摘录90句



《生命沉思录》读后感1
最近,读到曲黎敏的《生命沉思录》,关于感悟生命的一书,感触颇深。可以说该书是一本充满大智慧和富有哲理之作。作者从养生到养心,实现华丽转身。面对当下文化焦虑、社会变革,精神颓废,价值失衡的现实。作者走笔春秋,扬汤止沸,对衣食、男女、婚姻、性爱、人性、生死、灵魂、宗教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全书诗情洋溢、哲思通透、禅意悠远,行文流畅。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周国平先生对此评价很高。他说:灵魂进入肉体,于是有了人的生命。生命,灵魂是道,肉体是器。养生,不是调养肉体,而是调养灵魂,使之阳光明媚,照亮肉体。真正善养生者,必善采人类智慧之精华以养心,且听曲黎敏说。
是啊!曲黎敏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养生不如养心。她说:医药只能部分地解决人肉体层面的问题,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养心和养神。要想离苦得乐,还要内心的觉悟。
由此可见,时下流行的养生诗话: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真的还是有些道理的。我们认为,补是针对虚症而言的。药补的理由就是有病治病,无病也可强身。食补也是历来医家都极为推崇的。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那么,神补就是我国中医的一大贡献。中医注重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注意清静养神,适度用神。动静结合,节欲守神,怡情畅神。
因此,扫除种种烦恼,自我摆脱悲愁的情绪,都应属于神补的范围,严格地讲还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内容,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
归结起来一句话;生命诚可贵,养生在养心。
《生命沉思录》读后感2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年北京大学开学,一位学子拖着沉重的行李来北大报到注册,当他看到一位村夫一样的老人,就连忙喊来,请他帮着扛行李,并许诺付费。老人微笑着帮他的行李带到了目的地就悄悄离开了。后来在开学典礼上,年轻的学子看到了那位老人竟坐在主席台上,事后一打听,原来还是位北大的副校长。更令他震惊的是他就是享誉中外的学者季羡林老先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