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泉州梨园戏观后感200字汇聚

2022-05-27 来源:百合文库

泉州梨园戏观后感200字汇聚76句



潮剧广场戏又叫做踮脚戏、出街戏,是潮剧的民间游艺形式,广泛流行于潮汕农村,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凤城二月好春光,社鼓逢逢报赛忙”;“打起锣鼓一百三,戏班送戏到门脚”;“望到颈长长,落雨竹笠当,棚脚炒乌豆,脚腿企到酸”——这些潮汕谣谚所描绘的便是潮剧广场戏源于民间、行于民间又为民间所喜闻乐见的动人情景,而这也正是潮剧广场戏的最显著的特点,因此,毫无疑问,潮剧广场戏属于民俗文化的范畴。探讨潮剧广场戏与潮 汕民俗的关系,将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广场戏,从而使其取得合法的地位。
广场戏
昨晚和几位退休的同事到涂门街关帝庙前看戏,感受很深,犹如重回童年时代,不同的是如今的广场戏展现出文都风情,内涵深刻,演艺精彩,内容丰富,特别是场面秩序深受观众称赞。触景生情,笔者回首往事感慨万千。
话说上世纪初。据资料记载,泉州最早的戏院名曰“启智戏院”始建于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址在玉犀巷镇雅宫内。后来又先后创建“温陵戏院”、“大众戏院”、“泉州戏院”、“大光明戏院”、“晋光戏院”等,虽名曰“戏院”,实则放映电影。后因设备太差,而且片源缺少,以及人为缘故大部分倒闭,仅大光明戏院(原人民电影院)屡经挫折保留至新中国成立后。
旧社会戏班,基本上不在戏院演出,皆四处被请,流动在露天上演。每年农历的七八月份是泉州市区分角落轮流做普度的日子,还有平时某处做佛诞、庙会或是富户的"婚丧喜庆,大多会请戏班来演出。附近何处有戏,观众都会相约结伴带上板凳前往观看。地点比较远的或遇风雨天,一些戏迷也会去捧场。当时的露天戏,给无数观众带来快乐的精神享受。
旧社会的演员被歧视无地位,每到一处有时连居所都没着落,唯住在简陋民房或庙宇祠堂里,夜间皆席地而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