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窦桂梅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汇合(14)

2022-07-07 来源:百合文库
二、课例的课堂本质
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传统的满堂灌已经成了过街老鼠。但打着人文性旗号的满堂灌却未引起警惕。窦老师的两个课例中,就体现了满堂灌和教师牵引课堂。一是过度的预习,如,《圆明园的毁灭》课前,学生除了预习课文,还要阅读《雨果的信》(1300多字),还要自己查阅有关圆明园的资料;《晏子使楚》课前,学生除了预习课文,还要阅读教师提供的《胯下受辱》《狼和小羊》《三个文言句子》等三则材料。二是教科书文本的过度解读,因为对人文性的挖掘在学生的认识水平之外,老师只能步步牵引,学生亦步亦趋。三是课外课程资源的喧宾夺主,在一些主要教学环节中,很难分清哪是教科书文本的解读,哪是用来帮助解读教科书文本的其他课程资源。
“回到文本,回到文本的细节,回到文本的血脉,回到文本的意义场,语文才能获得力量。”《人民教育》赖编辑的忠告应该牢记。
三、课例的教学思想溯源
课例中的失误,源于浮躁心理。为生命奠基,应该是立足教材、立足课堂、立足发挥教师的作用,固本强基,然后才是发展,才去“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这是科学发展观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假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去争取眼球,去取得轰动效应,是对新课程的不负责任,是浮躁心理的表现。
我们敬重窦老师的执着和探索精神,佩服她的才气。我们针对的是某种现象。本着对新课程负责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坦率地表明了我们对窦老师两个课例的态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