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幼儿同心同行同长读后感汇编(4)

2022-07-08 来源:百合文库
策略——“幼儿在前,教师在后”
所谓“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就是要求教师对幼儿生成活动的开展,应顺应幼儿意愿与活动兴趣,不把成人的意愿、教育有意地强加于幼儿身上,对幼儿生成活动要关注在先,能让孩子想的,让孩子想;能让孩子做的,让孩子做的,然后顺其自然,促其水到渠成。“幼儿在前、教师在后”不是把幼儿看成是生成活动的主动者,把教师看成只是生成活动的被动者,而是提倡教师注重观察,关注幼儿生成活动的进程,并根据幼儿生成活动的需要,辅以创设环境,以满足幼儿不断探索的兴趣与生成发展的需要。
镜头一:
在活动《小熊过桥》中,当孩子们回答说是小鲤鱼帮助小熊过了桥的时候,毛毛举手说:“我还有办法帮助小熊的,把桥造得稳一点,小熊就不会害怕了。”这个孩子的话音刚落,其他孩子马上热烈地响应起来,想出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办法,有的说:“最好不要用竹子做桥,竹子又圆又滑的,用大一点的木板做就不滑了。有的说:“把桥造得大一些,桥上不留缝隙,小熊看不到下面的河水也就不会害怕了。”还有的说:“我认为用石头做桥最好了,又稳又安全。”就这样孩子们围绕“造怎样的桥”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本来很平淡的一个学儿歌的教学内容因为孩子们的自发生成而变得有声有色了,孩子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讨论着“造怎样的桥最合适”,话题进而深入到“我见过的各种各样的桥”,他们热烈地讨论着、比划着……这时,教师也顺应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和他们一起讨论起来,说到了竹桥、水泥桥、木桥、铁链桥……想到了拱形桥、斜拉桥、荡桥……于是,有关桥的主题产生了。当我们谈论的意犹未尽时,我和孩子们商定:回家后我们一起分头去找有关桥的
(二)关注生成过程,采取多元回应
生成活动是幼儿按意愿和兴趣自发产生的",随意性较大,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容易使具有发展价值的生成活动内容流失。如何将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化“节外生枝”为教育契机?结合实际,灵活选择回应策略,让孩子受到事半功倍教育效果,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具有一定的调控与决策能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