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天长地久读后感初中锦集

2022-08-12 来源:百合文库

天长地久读后感初中锦集76条



《天长地久》读书笔记(一)
阅读龙应台的《天长地久》时,全程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可能戳到心里了。
故事讲述一个五十多岁的女儿和她九十多岁的母亲。如果不把年龄写出来,每位读者都会将自己带入,比如自己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每个年龄段的感触都会不一样。如果读者年轻一点,可能
我目前二十八九岁,三十岁不到,在读到“八十岁的小男孩”的时候觉得很惊奇。以前也觉得年龄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可形容老人家用的却是一句“八十岁的小男孩”,还是让我颇有喜感。
还记得两三年前发生的一件事,那个时候家里造房子,我搬到了堂哥家,卧室的一侧刚好是我叔叔的房间,有一天早上,我听见传来“妈妈……妈妈……”的声音。那一刻我的想法是:原来叔叔也是有妈妈的。是不是很奇怪。虽然都知道每个人都有妈妈,但是如果不是长大一点,再长大一点,根本体会不了七十岁的叔叔在生病的时候需要找的那个人是妈妈。如果他们不是你的长辈,而是你的女朋友或者男朋友,你会怎么与他们相处。妈妈不是妈妈,而是你的一个女友,你与同龄女友是如何相处的,你就可以怎么跟你的妈妈女友相处。你试过吗?会不会很难?
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妈,我回来了”;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妈”。喊妈妈是我的习惯,喊妈妈会让我觉得有安全感。出了家门我可以很独立,回到家里我什么都不会,因为我有我妈。世界上我最爱的是我妈妈,没有之一。
从一出生我们就确定了彼此的关系,我是她女儿,她是我妈妈。身为一个母亲,她为我付出了她能付出的一切,那么身为最爱妈妈的女儿,我又做了些什么。
感情是那么的强烈,行动又是那么的薄弱。这世界上有一个女人,不知道为什么,曾经为我做了这些事:
早上,她会密切关注我房间的动静,每每一开房门,楼下就会传来“早饭在锅里,记得吃”恰如其分。中午,为了减肥,不想吃饭,结果手机像装了监控器一样“你是不是没有吃中饭?”准时准点。晚上,就在我把跑步机转化为走步的档位时,楼下又喊来“吃饭啦!”。每一个动作都是掐着时间的。

天长地久读后感初中锦集76条


在我小时候她跑去海宁打工了,那个时候是自行车,一趟80公里,来回160公里。每天上班的时间超过12个小时,白天黑夜来回倒,没有节假日。半夜肚子饿没有饭菜,就用白糖下饭,有时还要跟蚂蚁抢吃的。
整个世界除了我她似乎没有别人,没有闺蜜,没有自己。不是每个叫做“妈妈”的女人都如此,她究竟欠了我什么?
《天长地久》读书笔记(二)
平时对新书,总是持保留态度。放在“想看”书单里,等着达到几百人时的客观评分。但却第一时间预购了龙应台的这本《天长地久》,因为对龙应台的书,不需要再用评分来参考。龙应台在人生阶段写了许多书,无论激昂还是平静。每次都能激发读者的共鸣。
吴晓波曾经在《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里评论龙应台:“安德烈的妈妈可是台北文坛的"头号女勇士,《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让整个市民社会燃烧起来,一本《野火集》轰轰隆隆印了100版次,历史硬生生地把一把文化屠龙刀塞进龙应台手里”。
这次龙应台要谈的话题是老年。写给美君也好、写给两个儿子也好,都源于一个65岁的观察角度。
龙应台从母亲美君的苍老思考自己的”初老“,思考生命的来去:“我们怎么迎接,怎么告别?我们何时拥抱,何时松手?我们何时愤怒,何时深爱?何时坚定拒绝,何时低头承受?……花开就是花落的预备,生命就是时序的完成。”这有禅意。
龙应台从和儿子的对话中思考人生不同阶段的同时存在。龙应台在人生三书里,坚持自己不信宗教,但母亲美君却是一个资深的基督徒。龙应台在《天长地久》里引用了《旧约传道书》“凡事都有定期”的章节。
查看人生的河流,龙应台写下:“太婆、人瑞的布局,其实一直在那里等我,只是当我发愤图强准备联考的时候,当我起起伏伏为爱情神伤的时候,当我意气飞扬、闯荡江湖的时候,从来不曾想到,在那最后一幕,台上摆着一张空椅子,风声萧瑟,一地落叶,月光凉透。”这像是基督教角度的思考。
《天长地久》读书笔记(三)

天长地久读后感初中锦集76条


从昨天8月1出版,在书店看了两天时间,感受颇深。我讲一下整本书带给我的感受,至于篇章上的感受,我希望书友们看完了跟我一起讨论呀!
本书延续了人生三书的风格,温暖,治愈,但也看到龙应台在慢慢的变老,思考的维度也在慢慢的变阔,比如这本书对于生死的思考多了很多,展现了龙应台和“空山松子落”的直面相对的勇气和思考。但也也有始终不变的东西,比如子女亲情,比如龙应台年轻的心态,就像个女生,穿着白球鞋,阔腿裤,对一切事物仍然保持着好奇。
本书有一个特色。就是在各章节穿插历史背景下父母亲人的各种经历描述,通过小人物的遭遇反映大时代,让读者从不同的维度对某一些历史的细节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显然这样的设计是花了心思的,也看到了龙应台《大江大河》的影子。
特别喜欢文中母子之间的对话与相处。在看《亲爱的安德烈》的时候,就觉得这样的母子关系是让人羡慕的。在这本书里,也看到了安德烈和菲利普的成长,看到了他们的思考,看到了他们和父母的相处,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整本书看下来,前半部分看的很激动,的确有种龙应台强势归来的感受。到了后半部分就有些疲倦,大概是有些地方讲述的角度总是在重复,都在表达珍惜当下、直面生死的感悟,也可能是我还年轻,对生死感知的不够。感觉有时候也会刻意打造一些文艺抒情的词藻,来表达同样的主题,显得空洞洞的。
总之对于陪伴了我整个青春的龙应台,一定还是要打五星的。
《天长地久》读书笔记(四)
天长地久是龙应台陪伴母亲期间的新作。这里面穿插着战争,有时候除了说明人生来是苦的,还说明什么呢,没想清楚,读战争时读到人在渺小时的极端和勇敢还是有感触的。
这次跟大叔一起出差又要告一段落了,收到了信任赞誉,同时有激烈的争吵。他对我的悉心指导永远感激在心。但今天读到带龙应台到美国读书的恩人还是觉得我要的更多,不仅局限于此。
昨天跟孩童一般玩耍嬉戏,有几个时刻世界顿时安静了。我在思考要什么。写作累了,依偎着妈妈,在大街上咖啡屋,公园里老姐妹读书,聊天,浓妆艳抹,花枝招展,跟儿子的女朋友吃醋都是我要的生活。

天长地久读后感初中锦集76条


事业是我想要的,出差是我想要的,孩子是我想要的,最近大叔跟我谈了太多需要面对的客观,解在哪里呢?天长地久里面讲三个星期就可以栽植一个花园果园,创造一个写作环境和陪伴母亲的去处,这对我来说简直比天堂梦幻。这是创造,是将心中的春天再现在生活中。除了财力,更需要想象和心思。
大叔的生活虽好,不适合我。龙应台所写的在美国没钱时去咖啡馆蹭暖气适合我。不适合自己的东西再好也无益。
这八天学到的另一个自己是不开放的思维固执。还有就是创作需要环境,像我这样容易抑郁的人应该在窗明几净,温暖的环境中延年益寿。
《天长地久》读书笔记(五)
看完龙应台的新书《天长地久》,让我想起年少时老爸跟我讲的关于“天高地厚”的话,还是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跟老爸干完农活一起回家走在田间的路上,老爸跟我“常言道天高地厚,你知道什么比天高,什么比地厚吗?”
我当时还处于懵懂无知的年龄,自然茫然不知。随即老爸跟我讲“父母恩情比天高,夫妻情谊比地厚”,当时记得了这句话,也大致理解其含义,从此以后就觉得要孝顺才能报答比天高的父母之恩。
龙应台的天长地久是讲亲情的父母儿女之情,我的理解是指父母儿女亲情之爱是天长地久的,是永远不变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征,其中有很大篇幅去理解她父母生活的历史社会环境,理解的他们的人生和生活,设身处地的为母亲想作为儿女应该如何陪伴母亲,愧疚于自己曾经的自以为是;也有讲她本人和自己儿子的母子之情。
摘一段很喜欢的:
一代不会倾吐,下一代无心体会……为什么我就是没想到要把你这个女人看做一个也渴望看电影、喝咖啡、清晨爬山看芒草、需要有人打电话说“闷”的女朋友?
很多年以来,当被问到,“你的人生有没有一件后悔的事”,我多半自以为豪情万丈地回说,“没有。决定就是承担,不言悔。”但是现在,如果你问我是否后悔过什么,有的,美君,我有两件事。
亲情在龙应台的笔下不仅有朴实却触动人心的真挚情感的感染力,也有穿透岁月的历史厚重感。

天长地久读后感初中锦集76条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
《天长地久》读书笔记1
夏至未至,乍暖不寒,暖洋洋的光遍布每一处角落,此时的你是否愿意捧上一杯暖烘烘的水,窝在沙发的一端翻一翻柔情似水的散文,上一堂龙应台主讲的人生课,想一想需要静心思考的琐事,在此之余洗涤一番自己的灵魂呢
《天长地久》是龙应台写给母亲的书,其中有许多他对人生的思考和生命的探索,行文蕴藏着款款深情,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深爱与感谢。龙应台文风极为细腻,细节描写运用十分灵活,尤其环境描写令人叹为观止,多种表现手法兼容,又有许多极富人生哲理的语句,作为学习写作的范例再合适不过。
在当今生活节奏极快的时代,你有多久没有与母亲坐下谈心了,读《天长地久》能让你走进母亲的心,让你目睹一位母亲是如何一步步剖析母爱的,让你和母亲在青春期与更年期的碰撞中,不要彼此伤害,可以相互温暖。
世间何能天长地久?唯有母爱相伴一生,其柔情似水又涓涓不断,永不干涸,走进母亲的内心,找到合适的方式与母亲交谈,找到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珍惜与爱,人生之途并不漫长,有母亲相伴的日子更为可贵,现在的每一天都可能会成为你白发苍苍时脑海中温暖的记忆,但当这份记忆掺杂过多的争吵和隔阂时,你想想它是否会成为人生的一种遗憾?
学而不思则罔,边学边思考,边读书边思索,修行中最重要的是悟道,读书又何尝不是如此,当读的人和作者的思想产生碰撞,心与心产生共鸣,从而促进读者的成长,是多么奇妙的事情。母亲在一天天老去,你一句亲亲的“卿佳否”,也许便会成为他生命中的一股暖流。
书中还讲述了一些龙应台在生活中得到的启示感想,以给母亲讲故事的形式展现给读者,也十分耐人寻味,颇有深意。
“在某一个月亮从山头升起的夜晚,当江水荡漾着银光,芦苇中蛙声四起,那时那刻,看到一对母女相倚着,在月下漫游时,便是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读书笔记2

天长地久读后感初中锦集76条


看完龙应台的新书《天长地久》,让我想起年少时老爸跟我讲的关于“天高地厚”的话,还是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跟老爸干完农活一起回家走在田间的路上,老爸跟我“常言道天高地厚,你知道什么比天高,什么比地厚吗?”
我当时还处于懵懂无知的年龄,自然茫然不知。随即老爸跟我讲“父母恩情比天高,夫妻情谊比地厚”,当时记得了这句话,也大致理解其含义,从此以后就觉得要孝顺才能报答比天高的父母之恩。
龙应台的天长地久是讲亲情的父母儿女之情,我的理解是指父母儿女亲情之爱是天长地久的,是永远不变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征,其中有很大篇幅去理解她父母生活的历史社会环境,理解的他们的`人生和生活,设身处地的为母亲想作为儿女应该如何陪伴母亲,愧疚于自己曾经的自以为是;也有讲她本人和自己儿子的母子之情。
摘一段很喜欢的:
一代不会倾吐,下一代无心
很多年以来,当被问到,“你的人生有没有一件后悔的事”,我多半自以为豪情万丈地回说,“没有。决定就是承担,不言悔。”但是现在,如果你问我是否后悔过什么,有的,美君,我有两件事。
亲情在龙应台的笔下不仅有朴实却触动人心的真挚情感的感染力,也有穿透岁月的历史厚重感。
《天长地久》读书笔记3
平时对新书,总是持保留态度。放在“想看”书单里,等着达到几百人时的客观评分。但却第一时间预购了龙应台的这本《天长地久》,因为对龙应台的书,不需要再用评分来参考。龙应台在人生阶段写了许多书,无论激昂还是平静。每次都能激发读者的共鸣。
吴晓波曾经在《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里评论龙应台:“安德烈的妈妈可是台北文坛的头号女勇士,《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让整个市民社会燃烧起来,一本《野火集》轰轰隆隆印了100版次,历史硬生生地把一把文化屠龙刀塞进龙应台手里”。
这次龙应台要谈的话题是老年。写给美君也好、写给两个儿子也好,都源于一个65岁的观察角度。

天长地久读后感初中锦集76条


龙应台从母亲美君的苍老思考自己的”初老“,思考生命的来去:“我们怎么迎接,怎么告别?我们何时拥抱,何时松手?我们何时愤怒,何时深爱?何时坚定拒绝,何时低头承受?……花开就是花落的预备,生命就是时序的完成。”这有禅意。
龙应台从和儿子的对话中思考人生不同阶段的同时存在。龙应台在人生三书里,坚持自己不信宗教,但母亲美君却是一个资深的基督徒。龙应台在《天长地久》里引用了《旧约传道书》“凡事都有定期”的章节。
查看人生的河流,龙应台写下:“太婆、人瑞的布局,其实一直在那里等我,只是当我发愤图强准备联考的时候,当我起起伏伏为爱情神伤的时候,当我意气飞扬、闯荡江湖的时候,从来不曾想到,在那最后一幕,台上摆着一张空椅子,风声萧瑟,一地落叶,月光凉透。”这像是基督教角度的思考。
《天长地久》读书笔记4
阅读龙应台的《天长地久》时,全程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可能戳到心里了。
故事讲述一个五十多岁的女儿和她九十多岁的母亲。如果不把年龄写出来,每位读者都会将自己带入,比如自己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每个年龄段的感触都会不一样。如果读者年轻一点,可能体会的东西就没有那么的深刻。
我目前二十八九岁,三十岁不到,在读到“八十岁的小男孩”的时候觉得很惊奇。以前也觉得年龄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可形容老人家用的却是一句“八十岁的小男孩”,还是让我颇有喜感。
还记得两三年前发生的一件事,那个时候家里造房子,我搬到了堂哥家,卧室的一侧刚好是我叔叔的房间,有一天早上,我听见传来“妈妈……妈妈……”的声音。那一刻我的想法是:原来叔叔也是有妈妈的。是不是很奇怪。虽然都知道每个人都有妈妈,但是如果不是长大一点,再长大一点,根本体会不了七十岁的叔叔在生病的时候需要找的那个人是妈妈。如果他们不是你的长辈,而是你的女朋友或者男朋友,你会怎么与他们相处。妈妈不是妈妈,而是你的一个女友,你与同龄女友是如何相处的,你就可以怎么跟你的妈妈女友相处。你试过吗?会不会很难?

天长地久读后感初中锦集76条


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妈,我回来了”;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妈”。喊妈妈是我的习惯,喊妈妈会让我觉得有安全感。出了家门我可以很独立,回到家里我什么都不会,因为我有我妈。世界上我最爱的是我妈妈,没有之一。
从一出生我们就确定了彼此的关系,我是她女儿,她是我妈妈。身为一个母亲,她为我付出了她能付出的一切,那么身为最爱妈妈的女儿,我又做了些什么。
感情是那么的强烈,行动又是那么的薄弱。这世界上有一个女人,不知道为什么,曾经为我做了这些事:
早上,她会密切关注我房间的动静,每每一开房门,楼下就会传来“早饭在锅里,记得吃”恰如其分。中午,为了减肥,不想吃饭,结果手机像装了监控器一样“你是不是没有吃中饭?”准时准点。晚上,就在我把跑步机转化为走步的档位时,楼下又喊来“吃饭啦!”。每一个动作都是掐着时间的。
在我小时候她跑去海宁打工了,那个时候是自行车,一趟80公里,来回160公里。每天上班的时间超过12个小时,白天黑夜来回倒,没有节假日。半夜肚子饿没有饭菜,就用白糖下饭,有时还要跟蚂蚁抢吃的。
整个世界除了我她似乎没有别人,没有闺蜜,没有自己。不是每个叫做“妈妈”的女人都如此,她究竟欠了我什么?
《天长地久》读书笔记5
珠海的无界书店发现这本《天长地久》,翻开便爱不释手。我非常喜欢的作家龙应台,以给自己90多岁失去意识的母亲写信的方式,将自己对父母、子女的情感写的淋漓尽致。很多地方深入我们的内心,一种和风细雨的感化。
她认为自己有两件后悔的事情。一是关于父亲。她认为自己是自以为是、粗暴无知的下一代。“从钥匙被没收的哪一个决断开始,他就直线下坠,疾速衰老,奔向死亡...上一代不会倾诉,下一代无心体会,生命,就像黄昏最后的余光,瞬间没入黑暗”。不能站在父亲的角度,体会他的需求,总是自以为是,现在很自责。二是关于母亲。母亲这个角色定格为子女的后盾,是保护子女安全、推动前进的力量。但自己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作为后盾的同时,同样也走在了前面,和孩子有更多的心灵相通。并没有像对待孩子那样对待自己的母亲。“当你还健步如飞的时候,为什么不曾动念带你跟我单独旅行?为什么我没有仅仅牵着你的手去看世界,因而完全错过了亲密注释你从初老走向深邃穹苍的最后一公里?”真实感情的流露,句句戳进我的心窝。对于父母,我们没有时间去等待,不能把事情推给明天,明天的明天可能就是我们后悔的那一刻。

天长地久读后感初中锦集76条


我们每一个中年儿女其实都知道,我们所给的这一切恰恰是他们最不在乎的,而他们真正在乎和渴望的,却又是我们最难给的,我们又千万个原因蹉跎,我们有千万个理由不给,一直到他们突然转身,无语离去。我们将带着那不知怎样述说的心灵深处的忏悔和痛苦,默默走向自己的最后。所以,我们此生唯一能做的只有陪伴,就在当下,因为,人走,茶凉,生命从不等候。
龙应台说,自己母亲七十二岁那年,纹眉、隆鼻、纹眼线,身体里面藏着一个浪漫慕情的三十五岁的女子,七十五岁回乡的那个夜晚,心里定格在清澈如水的十八岁。其实,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个心理年龄,可能是稍纵即逝,也可能存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它和实际年龄无关,和人生阅历无关。人生因为有它,才变得更有意义。
小学校长余舅舅拿着从美国辗转的大陆回信抱头痛哭,三十年前和自己的初恋情人祠堂边私定终身,三十年后这个舅舅结婚生子,而当年的恋人在生死离别、天地寂寥中苦等三十年之后,竟只轻轻问对方:“卿佳不?”。人生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换一个角度看,心情就会豁然开朗。原谅别人,也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
在欧洲,女朋友们都白头了,在槐花的香气下喝咖啡,谁说了有点不正经的笑话,她们像高中女生一样格格狂笑。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的女人,很健康、很愉快、很独立地在阳光下的公共空间走着、笑着、热闹着、沉静着、生活着。所以,当下我们多少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认为我们多少岁?
喜欢龙应台,喜欢这本《天长地久》,喜欢书中润物细无声的细腻情感。
龙应台是一位温情的作者,她的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来》《目送》《亲爱的安德烈》相信大家耳熟能详。
《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是龙应台的新书,美君是龙应台的母亲,失智多年;龙应台透过给美君的信,谈生与死,大我与小我,上一代与下一代。
腾讯谷雨影像为这本书出品了纪录片《天长地久》和《女朋友》,记录了龙应台与母亲、儿子的日常家庭生活片段。

天长地久读后感初中锦集76条


在此纪录片/书中,借助女儿的视角,龙应台跨代凝视了上一代的生命往事,也顺应母亲的视角,尽力理解尊重下一代的生活现实。
在众人眼里,龙应台是一位温情的作者,也是一位开明,自由派的妈妈。
然而,在实际的亲子关系里,龙应台有着东方传统母亲角色的苦恼,尤其在面对儿子的女朋友时,变得不那么开明和自由,似乎也要变成一个不讲理又神经质的“恶婆婆”了。
龙应台在不断自省中调整着自己的位置与心态。65岁的她,依然在努力去学习做一个注定被抛弃、被遗忘的后盾,而不是横亘在儿子人生中“以爱为名”的绊脚石。
我和儿子之间有了“小三”
很难想象龙应台会将儿子的女朋友称为“小三”。
就像大多数妈妈一样,一边学着育儿经,一边犯着焦虑症,龙应台也没有想到,自己身上会出现这种两面性——
“我自认是个讲究事理逻辑、主张开放宽容的自由主义信仰者,可是,当儿子真的有了一个‘看起来非常认真’的女朋友时,我发现自己只有一个感觉:和儿子之间,有了‘小三’。我一瞬间退到了原始部落的母兽起点。”
有一次,龙应台去欧洲出差,约同在欧洲的儿子飞力普见面。飞力普在电话里坚持要带女朋友一同过去。母子僵持到最后,儿子说,“妈,我知道这对你很不容易,但是你必须学习接受。要不就是我和她一起来,要不就是我也不来了。你决定。”
她开始明白中国传说中的`婆媳之争,她苦恼于一手养大的儿子要和另外一个女人紧密相连。她还要面对儿子在母亲与女朋友之间的倾斜。
龙应台提到了自己作为母亲的伤心,也提到了挂完电话后,内心对儿子的敬佩:“是的,孩子,如果伦理变成压迫,亲情变成绑架,你就应该是那个站起来大声说‘不’的人。”
这一瞬间,龙应台将自己从“原始部落的母兽起点”抽身,又回到了那个理智而思辨的观察者。
教会儿子说“不”
当然,龙应台给了安德烈和飞力普很多终身受益的影响。
《女朋友》的最后,这是龙应台和两个儿子关于60分的对话。

天长地久读后感初中锦集76条


龙应台问两个儿子,“有什么观念或者价值,你们觉得可能来自妈妈?”安德烈和飞力普给出的答案中,有“自由主义”,有“独立思考”和“尊重女性”(文章里飞力普补充说:不要不经思索就自动接收任何一种观念或说法),拥有了“终生看书”的习惯。
这些答案里夹杂着不少漂亮的词汇,但龙应台并不是用她的文字、她的书来影响自己的孩子,她依然是从母亲的角度,从生活之中最平凡的琐事,从与孩子积极的沟通与辩论里,去传递自己的价值观。
飞力普记得,小时候龙应台分析他的作业布置得并不合理,这件事让飞力普明白不是老师教的就一定是对的。安德烈记得,龙应台曾给他们兄弟俩讲《西游记》,完完整整地讲完了一百章。
也正是因为这些“自由主义”“独立思考”等观念的影响,飞力普才会在面对母亲和女友之间天然的矛盾关系时,敢于站出来对母亲说“不”,也正是因为龙应台本身秉持的这些观念和价值,才会在面对儿子的反抗时,一边伤心,一边接受。
儿子说,我没有那么自由派
对于母亲这个角色,龙应台一直在努力。
早期的《亲爱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来》等书里,都能看到她对于与孩子通过平等沟通来抵达彼此的渴望。
直到有一天,飞力普对她说——“你其实没你以为的那么自由派”。
听到儿子这样的评价,龙应台不甘心地开启了与儿子的“日常辩论”。15年前,她和两个儿子约定了一个家庭传统——每年一起旅行一次。纪录片《女朋友》的一次视频通话里,龙应台对飞力普说,60来岁的母亲和近30岁的儿子一同旅行,在她的台湾朋友里好像并不多见。她似乎想要强调自己和儿子良好的母子关系。
而飞力普似乎并不觉得这是什么特别的事情,说自己很多朋友都会和父母一起旅行。
她再次向飞力普发问,“我是不是你的朋友?”
飞力普依然没有正面回答,他说,“You are my Mom.”
龙应台不依不饶,“所以呢?”
飞力普说,“That"s different. A different kind of friend.”

天长地久读后感初中锦集76条


龙应台感觉好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将亲爱的人放置在权力结构中,损失会很大
关于儿子“女朋友”的问题,龙应台像每一个儿子的母亲那样纠结了很久。
龙应台在写给母亲应美君的信中,说起儿子的女朋友,也无奈地缴械投降,“美君,我真的被打败了。”
她甚至像那些敏感的母亲一样,握着母亲应美君的手想,如果应美君不是自己的妈妈,而是自己的婆婆,她还会在这个时候回到屏东,照顾年迈失智的应美君吗?
“大概不会。”龙应台冷静地给自己的假设问题以否定的回答。
“所以,就认了吧。‘小三’不会对你像女儿般亲,可是,她会爱你所爱的人,给你所爱的人带来幸福。”龙应台这样说服了自己。
纪录片《女朋友》里,有很多龙应台作为母亲、作为女儿的挣扎。她将自己的弱点和不完美暴露出来——她不得不面对自己与生俱来的对儿子那种母亲原始的占有欲的爱和束缚。
看到这里,我能想象到,龙应台应该算是一位挺强势的母亲吧。但是她敢于开放自己内心的羁绊,争取做到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处理和儿子之间的关系,还是值得敬佩。这也是她的2个儿子愿意跟她敞开心扉的原因。
随着80后、90后的自觉,这一代的年轻人开始意识到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影响。可相反的是,在中国,挣扎的是年轻的“安德烈”和“飞力普”,而很多父母没有挣扎,他们只是想尽办法坚持自己的意志,用“不孝”来定义来自孩子的反抗。
龙应台的“平等意识”和她想与孩子成为“朋友”的渴望,帮助她在母子关系之中自省。“如果将自己最亲爱的人放置在一个权力结构中,损失会很大。”
龙应台所说的这种“损失”,是家长对子女那种一以贯之的“为了你好”所带来的伤害,是“叛逆”的子女不得不背负的一种没来由的愧疚。这是一种两败俱伤。
对所有亲密的关系,都需要努力
在龙应台心里,母亲美君也不曾在她“女朋友”的名单之中,“只是我的母亲而已”。
曾经旅居美洲、欧洲及香港近三十年的龙应台,总是为自己的事业、家庭和人生奔忙,在她不经意之间,乡下的90岁母亲却已开始走向退化失智。

天长地久读后感初中锦集76条


“我没有当到我爸妈的朋友,我的觉悟太晚,二十三岁之后就没有跟他们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屋顶生活过。我们通常都会讲说,夫妻之间是要努力的。但是,老天啊,不是只有夫妻之间,对于你所有的亲爱的人、亲密的关系,你对你的父母、你跟你的子女,其实都是需要努力的。”
“她不知道我是谁,但是当我坐在她身边、握她的手的时候,她至少会感受到我对她的温暖。”
这是她现在的生活——在历经三十几年的精彩人生后,65岁的她回到屏东乡下,每天陪着失智的高龄母亲看日出日落。
“当我亲手摘下我自己种的第一根丝瓜时,我发现我又回到了原点。”
在不断的分离和目送中,女儿龙应台终于回归于内心的踏实和幸福,找回了与母亲的最初。


猜你喜欢